三國中的蜀國有哪些厲害的謀士?

濱江大道東


說起三國中的謀士,小編自認為能說上個三天三夜。

其中蜀國謀士層出不窮前赴後繼。有人說諸葛亮是三國蜀國第一謀士,小編不這麼認為,諸葛亮先後輔佐劉氏二代,為蜀國建國打下基礎,曾6出祁山伐魏,在政治軍事上有功不可沒的地位。諸葛亮股肱重臣,不能簡單地稱為謀士。那麼小編眼中的蜀國有哪些謀士呢?下面一一為您揭曉。

【蔣琬】

蔣琬(?—246年),字公琰。零陵湘鄉(今湖南省湘鄉縣)人。三國時期蜀漢宰相。與諸葛亮、董允、費禕合稱“蜀漢四相”。

初隨劉備入蜀,被任命為廣都長,後因為不理政事激怒劉備,在諸葛亮的勸說下,蔣琬免於一死,後重新被啟用,諸葛亮將其悉心培養,並密表劉禪可以作為諸葛亮的接班人。

建興十二年(234年),諸葛亮死後,蔣琬執政。拜尚書令,又加行都護,假節,領益州刺史,再遷大將軍,錄尚書事,封安陽亭侯,並被受命開府,後加大司馬,總攬蜀漢軍朝。曾制定由水路進攻曹魏的計劃,但未被採納。延熙九年(246年)病卒,諡號恭。

【費禕】

費禕(?-253年),字文偉,江夏鄳縣人,三國時蜀漢名臣,與諸葛亮、蔣琬、董允並稱為蜀漢四相。深得諸葛亮器重,屢次出使東吳,孫權、諸葛恪、羊茞等人以辭鋒刁難,而費禕據理以答,辭義兼備,始終不為所屈。孫權非常驚異於他的才能,加以禮遇。北伐時為中央軍隊保護總監,又轉為丞相府參謀長。當時魏延與楊儀不和,坐常爭論,費禕常為二人諫喻,兩相匡護,以盡其用。諸葛亮死後,初為後軍師,再為尚書令,再遷大將軍,執行休養生息的政策,為蜀漢的發展盡心竭力。性格謙恭真誠,很廉潔,家無餘財。後為魏降將郭循行刺身死。葬於今廣元市昭化古城城西,墓碑為清朝光緒年間昭化知縣吳光耀所立,墓誌銘為其長女所書。

【董允】

董允(?-246年),字休昭,瀘縣嘉明鎮人,三國時期蜀漢重臣,掌軍中郎將董和之子。東漢末年,其父董和事劉璋為益州太守,劉備立太子時,允被選為洗馬,後為黃門侍郎,延熙六年(公元243年)加輔國將軍,延熙七年(公元244年)以侍中守尚書令,任大將軍費禕的副手。延熙九年(公元246年)去世。

【馬良】

馬良(187年-222年),字季常,因眉毛中有白毛,人稱白眉馬良,襄陽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馬謖之兄,三國時期蜀漢官員。

馬良兄弟五人都有才華名氣,而馬良又在五人中最為出色,因此有“馬氏五常,白眉最良”的讚譽。建安十四年(209年),劉備擔任荊州牧,徵召馬良為州從事。馬良與諸葛亮關係友善,曾奉命出使東吳,受到孫權恭敬的接待。

章武元年(221年),劉備稱帝,建立蜀漢政權,任命馬良為侍中。章武二年(222年),劉備東征東吳,派馬良招納五溪少數民族。同年,劉備在夷陵之戰中兵敗,馬良也遇害身亡。

【法正】

法正(176年-220年),字孝直,扶風郡(今陝西省眉縣小法儀鎮)人。原為劉璋部下,劉備圍成都時勸說劉璋投降,而後又與劉備進取漢中,獻計將曹操大將夏侯淵斬首。法正善奇謀,深受劉備信任和敬重。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進位漢中王后,封法正為尚書令、護軍將軍。次年,法正去世,終年四十五歲。法正之死令劉備十分感傷,連哭數日。被追諡為翼侯,是劉備時代唯一一位有諡號的大臣。法正善於奇謀,被陳壽稱讚為可比魏國的程昱和郭嘉。

【李嚴】

李嚴(?-234年),後改名李平,字正方,南陽人。三國時期蜀漢重臣,與諸葛亮同為劉備臨終前的託孤之臣。公元231年,蜀軍北伐時,李嚴押運糧草因為下雨道路泥濘延誤時日,為推卸責任反而怪罪諸葛亮的北伐,使諸葛亮不得不退兵,因而獲罪,最終被廢為平民,遷徙到梓潼郡(治今四川梓潼)。公元234年,諸葛亮病逝,李嚴得知這個消息後,認為以後再也不會有人能夠起用自己了,因此心懷激憤而病死。

【黃權】

黃權(?—240年4月),字公衡。巴西閬中(今四川閬中)人。三國時期蜀漢將領,後歸曹魏。黃權年輕時為郡吏,後被州牧劉璋召為主薄。曾勸諫劉璋不要迎接劉備,因而被外放為廣漢縣長。劉璋敗,才降劉備,被拜為偏將軍。建計取漢中,拜護軍。劉備為漢中王,仍領益州牧,以黃權為治中從事。及劉備稱帝,將伐吳,黃權勸諫而不納。以其為鎮北將軍,督江北軍以防魏師進攻。劉備伐吳敗還,而歸途隔絕,黃權不得歸,無奈之下率部降魏。被魏文帝所賞識,拜鎮南將軍,封育陽侯,加侍中,使同車陪乘。後領益州刺史,進駐河南。景初三年(239年),遷車騎將軍、儀同三司。正始元年(240年)去世,諡景侯。

【譙周】

譙周(公元201年-公元270年),字允南,巴西西充國(今四川西充槐樹鎮)人,三國時期蜀漢學者、官員。

幼貧喪父,少讀典籍,精研六經,頗曉天文,為蜀地大儒之一,門下有陳壽、羅憲等學生。諸葛亮做益州牧時,任命他做勸學從事。諸葛亮死後,譙周前往奔喪,雖然朝廷隨後下詔禁止奔喪,但譙周仍因行動迅速而得以到達。劉禪立太子時任命他做太子僕,調令家令,之後遷任中散大夫,光祿大夫。在蜀漢任官時期,一向以反對北伐戰略而聞名。見姜維多次北伐而虛耗蜀漢國力,因而不滿,著《仇國論》力陳北伐之失。

炎興元年(263年),魏國三路伐蜀,譙周因勸劉禪投降,被封為陽城亭侯,遷騎都尉,散騎常侍。

蜀國國內良將多,謀士多。武有五虎上將加魏延、姜維、廖化等。文有臥龍鳳雛還有以上的謀士等。然而歷史上,並不是說你有一堆文官智商200以上,武將上萬戰力就能一統天下的。論兵多將廣,三國時,誰能有四世三公的袁紹的多。所以說,任何時期的戰爭都不僅僅是單純的多少之爭。比的一定是整體的國力。總之小編為蜀國沒有最終統一三國而感到惋惜。


最潮音樂庫


三國時蜀國雖然有許多良將,但是謀士卻是少的可憐,能說的上名的恐怕只有三個,那就是諸葛亮、龐統、法正!

一、諸葛亮

諸葛亮,是三國中頂級的謀士,也是蜀國最主要的謀士,他不但能整軍治國,也能出謀劃策。

三分天下計,便是他實力最好的證明,劉備請他出山時,他向劉備陳述天下大論,他認為官渡之戰曹操之所以能戰勝袁紹是因為他用人的謀略,如今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帶甲百萬,不可以強攻。而孫權佔據江東,地勢險要,手下又是能人智士,所以孫權只可以做為外援,而不可以謀取,而荊州劉表和益州劉璋皆是無能之輩,若能佔據此兩州,則霸業可成。果然後來劉備佔劇了荊州和益州之後很快就站穩了腳跟。


二、龐統

龐統,號稱鳳雛與諸葛臥龍齊名,並稱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劉備謀圖益州時,龐統曾向劉備獻上中下三計。

上計:派遣精銳士兵,晝夜趕路,直取成都,他認為劉璋素來無謀,又沒有防備,大軍突致必能一舉攻克。

中計:他向劉備說,楊懷、高沛是劉璋手下的將領,他們倚仗兵力強盛,經常勸劉璋讓將軍您回荊州,將軍不妨將計就計,假裝荊州有變將軍隊撤回荊州,他們敬畏將軍您的威名,又高興您撤回荊州一定會輕裝前來送您,然後我們可以趁機將它們拿下,收編他們的軍隊,向成都進發。

下計:將大軍轍回荊州,然後再另圖他謀這是下策。

最後劉備採取了中計殺死了楊沛、高沛二人,然後再向成都進發,不過可惜的是在後來的戰鬥中龐統不辛被流矢擊中而命隕落鳳坡,英年早逝。


三、法正

法正是蜀國的三大謀士之一,一直以來都是劉備手下重要的謀士。建安二十二年曹操在收服了張魯之後,只留下張郃和夏侯淵鎮守漢中便匆忙班師回朝了,這時法正向劉備獻計說曹操匆忙轍走一定是內部出現了問題,這正是我們奪取漢中的機會,如果我們可以奪得漢中進則可以出師北伐曹操匡扶漢室,退則可以圖謀雍涼兩二州,堅守要地。

劉備非常贊同法正的建議,於是馬上帶領大軍進攻張郃和夏侯淵,劉備在定軍山與夏侯淵相遇,這時法正又向劉備獻計,讓劉備偷襲走馬谷,火燒曹軍的防禦工事,曹軍大將夏侯淵眼見陣前工事被燒便親自帶隊出來救火,法證抓住機會建議全軍猛攻夏侯淵,於是劉備命黃忠突襲夏侯淵,黃忠一箭射殺夏侯淵,自此劉備在漢中大戰中佔據了上風。這些都是法正的功勞。


中流擊楫


自漢末到三國期間,蜀漢集團文臣都不少,但真正厲害的謀臣其實不多,我認為只有諸葛亮、龐統、法正、徐庶。

諸葛亮

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淡泊名利寧靜致遠,幫助劉備逆流而上,縱覽全局,制定國家戰略,三分天下,六出祁山。

龐統

與諸葛亮並稱為“臥龍鳳雛”,有著“得一人可得天下”之稱呼,為劉備獻計西蜀,強化了蜀漢集團的霸業根基。

法正

雖為川蜀之臣,但備受劉備其中,諸葛亮都自嘆謀略不如法正,幫助劉備坐穩西蜀,幫助劉備奪得漢中,計殺曹魏重臣夏侯淵。陳壽評價法正之謀略不下於曹魏之程昱郭嘉。

徐庶

諸葛亮的介紹人,劉備稱徐庶是他第一個謀士,曹魏程昱稱其智為自己十倍有餘,為劉備初期幫助很大。但是一般史學家均認為徐庶為魏臣。


不得不說,蜀漢集團確實是人才匱乏,其他的一些智士,比如馬良、馬謖、楊儀只能說是參謀,作為謀臣還是稍微差一點。而其他的比如李嚴、麋竺、孫乾、簡雍、伊籍、蔣琬之輩,只能說是文臣,謀士肯定不達標。而蜀漢後期最後的能人姜維,雖然有智大,但準確的說,是智勇雙全之將,也不是謀士。

總結來看,如果徐庶算是蜀漢集團的人,那蜀漢集團的謀臣只有四人,分別是諸葛亮、龐統、法正和徐庶。其中龐統法正還早逝,徐庶還去了曹魏。諸葛亮真不容易,帶個徒弟,馬謖還是個自負的人,慘。


曹小翔xixi


蜀漢謀士,臥龍諸葛亮、鳳雛龐統、法正三人是可以與當時曹魏荀彧、郭嘉、程昱、賈詡、荀攸等頂級謀士相媲美的人。

▲諸葛亮


諸葛亮,為劉備獻出《隆中對》,從而確定蜀國的發展方向即蜀國大戰略國策。劉備在世的時候主要鎮守後方,為在前方南征北討,開拓疆土的劉備提供物資供給和人員保障。後主劉嬋繼位,為了實現與劉備白帝城託孤時之約,後方政務工作託給蔣琬、費禕等人,自己駐紮在漢中,北伐六次征討曹魏,但均失敗,死於五丈原,可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劉備在世時,每次出征都帶龐統和法正,這兩位在軍事上貢獻大,政務上少。

▲龐統


龐統跟隨劉備時間短,劉備佔據荊州之後到劉備賬下共事,死於公元214年攻破雒城時候,大概只有四年左右。主要貢獻是劉備征討益州,駐紮在葭萌一年,一直未採取征討行動,於是龐統獻計上中下三策,上策為迅速偷襲成都,一舉而定;中策為先設計斬殺據守關頭楊懷、高沛蜀將之後進兵成都;下策為退還白帝,連引荊州,慢慢進圖益州。劉備採用穩妥的中策,最終入主益州。

▲法正


法正是原先是劉璋手下,沒有入劉璋“法眼”,鬱郁不得志。他的主要功勞是勸導劉備入主益州;且在劉備征討益州時候,與益州牧劉璋手下別駕從事張松一起作內應,協助劉備成功入主益州。

第二個功勞是勸導劉備進軍漢中,且以聲東擊西計策幫助劉備,斬殺漢中鎮守大將,曹魏的夏侯淵,最終攻佔漢中而更加確保益州的安全。攻佔漢中之後,不久去世。

劉備在夷陵之戰中大敗於東吳之後,諸葛亮感慨萬分地嘆惜道:“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