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山大佛西南方的大渡河河畔,一段國家寶藏的“旅居”往事

在距離樂山大佛西南方向10公里的大渡河南岸,有一個名為安谷的小鎮,80多年前,這個至今也鮮為人知的地方,將來自故宮的大批重量級的國家文物,竟秘密保護了長達八年時間。

樂山大佛西南方的大渡河河畔,一段國家寶藏的“旅居”往事

故宮文物打包

1.日寇肆虐,故宮文物“敦刻爾克大撤退”

1933年1月,日軍攻陷山海關,平津地區威脅日漸增大,為避免文物落入日寇之手,故宮文物緊急啟動了轉移,當年的2月到5月,總共13427箱又62包故宮裡最重要的文物,被安排分五批南遷至上海進行妥善保管。

樂山大佛西南方的大渡河河畔,一段國家寶藏的“旅居”往事

北平故宮博物院南京分院

由於上海氣候潮溼,文物容易受潮被損,1936年12月,存放在上海的諸多文物開始遷往南京,安放到北平故宮博物院南京分院。

樂山大佛西南方的大渡河河畔,一段國家寶藏的“旅居”往事

故宮文物南遷路線圖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北平的文物古蹟被大量破壞,同年8月13日,松滬會戰爆發,上海與南京也不再安全,次日,存放南京的文物開始轉移。第一批於12月抵達長沙湖南大學地下圖書館(很快又經過廣西轉移到貴州重慶),第二批先由火車運抵寶雞,然後再南下運到峨眉地區,第三批經過艱難險阻運到樂山。至此,故宮文物從33年開始首次撤離開始,經五次南遷,三次西遷,終於在大後方安定下來。

樂山大佛西南方的大渡河河畔,一段國家寶藏的“旅居”往事

運輸中的故宮文物

-2.文物在樂山安谷的“旅居生活”-

《文物保護困難重重》

樂山大佛西南方的大渡河河畔,一段國家寶藏的“旅居”往事


總共有9331箱文物被運抵樂山安谷,佔了所有轉移文物總量的70%, 文物存放地址選在安谷,也是煞費苦心。安谷離城區不遠,屬於近郊鄉村,可避免敵機對主城區的轟炸;地處大渡河南岸,水運交通方便,連通(大渡河,青衣江,岷江),下至宜賓、重慶;存放空間足,安谷有祠堂、廟宇宮觀一百多座,文化積澱深厚,儒、釋、道齊全,且能和諧相處,廟宇建築四面凌空,不會民居毗連(四川民居為竹木的建築,一遇火警,往往延燒數百家,選擇祠堂廟宇有效降低消防隱患)。從環境,交通,安全各方面,綜合考慮,最終把文物存放地確定在此。

文物送抵後,接下來的面臨的嚴峻考驗是氣候,老鼠,白蟻。

安谷一年有大半年在雨季,霧季,溼度大,容易受潮的文物,都得拿出來晾曬,數量之巨,週而復始,事務繁瑣可想而知,每次晾曬,由各庫負責人會同相關人員當場啟封開門,將文物取出放在院內地壩上翻曬。翻曬後,再將文物放進箱中,釘緊蓋子,貼封條,放回原地,鎖門,門上加貼封條。次次如此,年復一年,出入登記都有詳細記載。

安谷當時老鼠多,白天夜晚公開活動,為此一方面養貓捕鼠,然後加上人工捕鼠;

白蟻威脅也是嚴重,箱櫃裡的東西被吃,外面並不知道。對於生物威脅,管理人員只有定期檢查,每庫每週兩次。後來,管理人員接受當地老百姓的建議,改進了預防措施,用幹石灰粉撒在存放文物箱子木架、地上吸溼防潮,定期更換幹石灰粉,既可防潮,又可殺蟲、防蛀效果很好。

樂山大佛西南方的大渡河河畔,一段國家寶藏的“旅居”往事

故宮博物院樂山辦事處合影


-安谷存放的重要文物-

在安谷、峨眉存放的故宮文物,不乏精品,如翠玉白菜(今藏臺北故宮)、清乾隆金銀珠雲龍甲冑(今藏北京故宮)、蘇軾親書《前赤壁賦》(局部,今藏臺北故宮)、清郎世寧《八駿圖》(今藏臺北故宮)、清院本《清明上河圖》(局部,今藏臺北故宮)等等。

樂山大佛西南方的大渡河河畔,一段國家寶藏的“旅居”往事

翠玉白菜

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鎮館之寶之一的聞名世界的翠玉白菜:

翠玉白菜採用中國傳統的玉石雕刻中的巧雕技藝,達到了幾乎與真正的白菜不相上下的藝術水準。這件翠玉白菜材質為翠玉,工匠在一塊兒白綠相間的玉石上,用白色雕刻成了白菜的菜幫,用綠色雕刻白菜的菜葉,並且在白菜葉之上,聰明的工匠還雕刻了兩隻昆蟲。這兩隻昆蟲是蚱蜢和蟈蟈。寓意清白之身,多子多孫。

樂山大佛西南方的大渡河河畔,一段國家寶藏的“旅居”往事

金銀珠雲龍甲冑

樂山大佛西南方的大渡河河畔,一段國家寶藏的“旅居”往事

蘇軾親書《前赤壁賦》

樂山安穀人為保護文物做的貢獻

文物在當地保管期間,得到了安谷當地人的大力支持與協助。

這裡必須提到一個人安谷當地人-安谷鄉鄉長劉釗,當時博物館聘請了劉釗為文物管理的顧問,協助搞好文物所在地安谷各庫的安全保衛、文物管理工作,並且文物的選址、搬運和後來的撤走,都和他商談並邀約他出來安排主持。

劉釗只是官職毫不起眼的官員,何況還有袍哥大爺身份(幫會組織頭目),博物館人員為何會將如此事關重大的事與這樣一個角色合作呢?

劉釗雖是袍哥大爺,但其實是子承父業,父親是當地袍哥大爺,而劉釗早年在成都政法大學唸書,父親亡故後他回家治理喪事,被大家硬推上袍哥大爺的位子。劉釗在學校接受到新思想的啟蒙,有正義感和愛國心,也具有幾分文化人的儒雅,像通常的口頭語“格老子”等是絕不掛在嘴上的,在家鄉很受父老鄉親的尊敬。家裡有一間屋子,靠壁的幾層書架上堆了許多當時商務印書館出版的進步雜誌,如《東方雜誌》《小說月報》和《新青年》等,上面都蓋著“劉釗書報”的印章,早年他也主動介紹給別人看。1948年還從成都託人買回來二百多本刻印線裝的《明史》等書,向孩子們說他五十歲後就洗手不幹外邊的事了,要潛心研究歷史。

劉釗在樂山城縣街的縣政府斜對面開設了一家“銅河煤業公司”,用船販運從銅河上游太平寺沿河運來城區的煤炭,該處也是他在城中活動和結交人員的場所。當初縣裡召集鄉長和士紳們與故宮博物院的人見面時,聽了他們準備在樂山尋找故宮南遷文物存放地的情況,大家默不做聲,知道事關重大,東西放在誰那裡就會給誰添麻煩,並要承擔責任。劉釗掂量後鼓起勇氣站了出來,介紹安谷的情況,他因做販煤生意也熟悉樂山周邊的河道,分析運輸的可行性,並保證全力協助。故宮博物院的人聽後大喜,晚上又和他單獨交談,瞭解到他不是武夫、痞子之流,交往就更深了。

當時正值日寇侵華氣焰囂張達到頂峰,文物遷到什麼地方,日機轟炸就跟到什麼地方,憑他們搬遷文物一路下來的經歷,知道選址既要考慮目前的隱蔽安全,還要為萬一時局惡化時,能給文物的轉移提前設定一條方便可行的通道。劉釗進言,安谷鎮處於一個小平壩的中心,周邊或幾里或十幾裡就是河道或山區,再沿狹窄、險阻的河道上行幾乎不可能,要撤只能深入山區,劉釗父親早年在離鎮十多里往觀榜場方向叫“牛臥塘”的山坳處建了一個大宅院,緊靠樹木蔥翠的大山,建成後還未住進去就去世了。嶄新的庭院高大、寬敞、乾燥,存放數千箱文物沒問題,附近約兩裡地有一李姓大莊院,憑世交劉釗可出面借用部分房屋來存放或供人員居住。通往山區的唯一一條路沿著山腳,雖蜿蜒曲折,但並不艱險難行,用獨輪車或肩挑人抬搬運箱子不成問題,且更容易警衛和守護文物。這下故宮博物院的人才算服下了定心丸,隨即一道到安谷勘察選址,確定運輸路線,並去山區老家,約定關於進一步後撤的計劃絕不準洩露。後來因戰事趨緩,日寇再無力轟炸樂山,這個計劃就不再被人提起。

嚴格的管理制度

文物保存期間,制定了非常嚴格的保密制度,本單位職工未經允許,嚴禁擅自開鎖進庫房開箱清點文物,職員家屬亦不準進入庫房或進祠堂。故宮職員家屬、僱請工友、駐軍士兵在與外界人員接觸交往中,嚴禁談論故宮事宜,對外簡稱博物院。

護寶——袍哥百姓主動巡邏

負責押運和看守故宮文物的有一個連的兵力,荷槍實彈,日夜站崗,有人靠近,士兵立馬拉槍栓呵斥要求立馬離開。不過,故宮文物運到樂山的消息還是傳開,日軍特務也開始頻頻出動打探文物的具體存放點。此時,當地袍哥和普通百姓便主動承擔起護寶重任,當兵的在最裡層,本地人就在外圍巡邏。只要在街上碰到不熟的可疑人物,就直接趕出去。

-完璧歸趙-

文物在安谷存放八年期間,無一損毀,抗戰勝利後,存放在安谷的故宮文物與存放在峨眉、巴縣的文物一起,於1947年12月9日,全數運回南京,無一遺失,無一損毀。

樂山大佛西南方的大渡河河畔,一段國家寶藏的“旅居”往事

1947年護送文物東歸時,部分故宮人和眷屬在重慶南溫泉遊覽時的合影,圖中人物有莊氏全家六人、那志良家人、吳玉璋家人、劉峨士、吳鳳培、勵仲華等。

-“功侔魯壁”-

1946年4月,為了旌表各個宗祠保護國寶的功績,故宮博物院呈報國民政府批准,以國民政府名義,題頒“功侔魯壁”金漆大匾六塊,分別頒贈給安谷鄉六個宗祠以示嘉獎。“功侔魯壁”,比喻安穀人保護故宮文物的歷史功績可與當年魯國牆壁夾層內存藏珍貴經籍使聖人書籍躲過秦始皇焚書災難的功績相等。


樂山大佛西南方的大渡河河畔,一段國家寶藏的“旅居”往事

樂山大佛西南方的大渡河河畔,一段國家寶藏的“旅居”往事

-戰時故宮紀念館-

70多年後,一位名為王聯春的安穀人,用了兩年時間,慷慨耗費了一生積蓄近千萬元,在當年曾經藏寶的“朱、潘、劉”三氏祠堂修建了故宮南遷史料陳列館(也稱為戰時故宮紀念館)。


樂山大佛西南方的大渡河河畔,一段國家寶藏的“旅居”往事


到樂山大佛旅遊的朋友,有時間的話,不妨去這裡看看,充分感受一下這一段文物保護的豐功偉績。

地址:樂沙路東100米,

交通路線(公交車):304;308-13-309;1-13-309;12-2-309.(下車後均需步行抵達)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