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煤場”變回“金沙灘”

□亞楠 朱景友 李河

海岸線具有重要的生態功能和資源價值,是極為寶貴的戰略資源。日照市在全國率先實施了海龍灣退用還海工程,下決心把港口作業岸線退出來,把港口生產區搬離城市,讓生態永駐城市,讓群眾零距離親海。舍掉92萬平方米的黑色堆場,換來的是46萬平方米的金沙灘、29萬平方米的城市活力新區、1882米的生態岸線;退出一段生產線,換來的是經濟發展新機遇、城市發展新空間、群眾生活好環境、高質量發展新動能。日照的實踐充分證明,只要保持定力,陣痛過後就是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多贏共贏。

上世紀80年代,在建港初期,因為沒有充分認識到海岸線保護的重要性,加之碼頭建設的迫切需要,在建設過程中將煤堆場向海側推移數百米,不僅使原有的“金沙灘”變成了“黑煤場”,更成為以“藍天碧海金沙灘”為傲的日照人心頭之痛。近年來,日照市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按照山東省委、省政府海洋強省建設部署要求,抓住港口規劃調整時機,堅持問題導向,創新開展“藍色海灣”整治行動,在全國率先實施港口岸線退用還海項目——海州灣日照港北區港口岸線退用還海修復整治工程(簡稱“海龍灣退用還海工程”或“海龍灣工程”),探索出一條港口工業岸線生態修復新路徑,創造了優質岸線恢復再造新模式。被財政部、國家海洋局認定為全國首個港口工業岸線退用還海、修復整治生態岸線典型案例。

堅持科學規劃

把海洋生態保護的理念“立”起來

日照“因港而立,依海而興”,抓好海岸線保護,實施岸線生態修復是經略海洋、實施海洋強國戰略的基礎性舉措。在推進海洋生態保護過程中,日照市不侷限於眼前的得失,算清生態賬、效益賬、長遠賬,以壯士斷腕的勇氣,舍掉高汙染港區,實施生態修復。

作為全國首個港口工業岸線退用還海修復工程,在開敞水域施工形成沙灘,國內沒有成熟的經驗可借鑑。為科學穩妥實施項目,日照市堅持把科學規劃作為“第一道工序”,委託中交水運規劃設計院有限公司和美國WORLEY PARSONS進行高起點規劃設計,委託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中國海洋大學、河海大學等國內著名海洋科研機構、院校,運用物理、數學模型等手段,對工程區域的水文、波浪潮流泥沙進行了分析,對工程總平面圖佈置、整治建築物的斷面與沙灘穩定性都進行了專題研究,確保工程設計科學、工程方案可行。在充分調研論證和尊重歷史、市民情感的基礎上,委託專業設計機構,規劃還原了石臼老燈塔等具有日照特色的歷史遺蹟以及煤碼頭建設過程中曾淹沒的礁石,打造成集歷史文化與現代科技,融自然景觀人文氣息於一體的生態海岸景;依託石臼老燈塔等老建築,規劃建設配有海洋館、博物館、遊艇碼頭、輕軌鐵路等設施的高檔商務旅遊度假區,打造集生態海岸、歷史建築、海洋文化、親水人文於一體的亮麗景觀,全面提升老港區的整體形象。

改革投融資模式

把退用還海的資本“撬”起來

海岸帶整治修復因其公益性、社會性,一直以來都由各級政府投資建設。由於項目投資巨大、資金來源渠道單一,資金不足成為發展的突出瓶頸。針對這個最大堵點,日照市堅持創新導向、市場導向,打破慣性思維定式依賴,主動尋找“有中出新”的破解路徑,在提出海龍灣退用還海項目的構想與規劃時,充分考慮投資的可持續性、多樣性,將岸線生態修復納入“東煤南移”港口轉型工程同規劃、同部署,創新形成政府投資引導、社會資本參與的融資模式。

石臼港區規劃調整首先將涉及的岸線由工業岸線調整為旅遊岸線,為本項目實施提供可能;同時將緊鄰項目後方的石臼港東區煤炭裝卸系統搬遷至遠離城區的石臼港南區,實現“東煤南移”;煤系統搬遷後騰出的2000餘畝土地交由政府統一規劃與開發。這樣一來,政府財政僅投入資金2.5億元修復岸線,帶動社會資本及地方投入近40億元,其中生態修復岸線6.1億元,東煤南移工程35億元,形成了多元化可持續資金保障融資機制。同時,後方陸域統一規劃與開發形成的收益又為海岸帶生態修復與保護的可持續性提供了資金保障。

突出技術創新

把綠色施工的基礎“築”起來

如何做到在生態修復中不給生態環境帶來二次汙染,確保全程綠色施工,是實施海龍灣退用還海工程所面臨的最大難題。面對困難挑戰,日照市勇於創新,大膽革新,把加大科技攻關作為突破口,先後研究創新了自動水幕式噴淋裝置、新型鋼筋裝卸機械手,引進新型MR-2脫模劑和透水模板布解決構件表面氣泡問題等新技術、新成果12餘項,直接節約資金240餘萬元。

尤其是在沙灘形成過程中,首次創新採用特製防汙屏,對吹填區形成封閉區域,對所有外流海水進行處理,控制浮泥擴散速率,增加浮泥沉降時間;同時對經過防汙屏的吹填汙水進行過濾,實時監控水質,把吹填工程對海洋環境的影響降到最低。經檢測,防汙屏內側水域懸浮物數據平均值為250mg/L,遠遠大於國家標準值,而外側水域懸浮物數據平均值為45mg/L,遠小於國家標準值和目標值。

首次創新採用了超低臺車出運沉箱施工,提高了出運的效率和安全係數,直接節約投資180餘萬元。該技術經中國水運建設行業協會鑑定,達到了國內領先水平,被評為交通部水運工程一級工法。這些自主創新和科研攻關,為今後海域岸線生態修復全程綠色施工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積累了成功的實踐經驗。

算好長遠賬

把岸線資源的綜合效益“升”起來

建設生態文明,首先要從改變自然、征服自然轉向調整人的行為、糾正人的錯誤行為。雖然在糾正的過程中,不可避免要付出眼前利益的代價,承受短期的陣痛,但是,實踐證明,只要保持戰略定力,失去的只是效益低下、難以持續的粗放式增長,換來的是綠色、可持續發展的澎湃動能。

作為全國首例退用還海修復工程,海龍灣工程無前例可鑑,從2013年6月正式實施石臼港區規劃調整工作,到2017年2月開工,再到2019年7月完成交工驗收,日照始終在摸索中堅定不移地前進。目前,項目工程已全部完成。

海龍灣退用還海工程的生動實踐證明,保護生態與發展經濟絕非零和博弈,而是多贏共贏。如今,舍掉92萬平方米的黑色堆場,代之而起的是近似天然的海岸濱水景觀。改善了海洋生態環境,形成了以“龍山咀”為龍頭、以“海龍灣”為龍尾的綿延10km優質沙質岸線的海灣生態,海洋環境、生物資源、大氣環境得到顯著改善。自開工以來,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大海龜、白海豚、數千只海鷗等以前難以見到的海洋生物頻繁出現在項目所在海域,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等對該生態修復模式進行了重點報道。推動港口綠色、低成本發展。通過修復整治,實現了對毗鄰石臼港區的穩沙固灘,有效減少附近航道回淤量,直接節省航道清淤費用400萬元/年,更大幅減少了政府和日照港集團每年為降低原煤堆場對當地環境影響的投入。拓展了城市發展空間。生態岸線修復後,將騰空的土地打造成高端商務、旅遊休閒區,將直接帶動城市土地收入30億元,成為“港產城海”高質量融合發展的又一樣板。打造了濱海旅遊新亮點。在改造的過程中,科學利用煤碼頭原有設施和資源,改造建設了港口工業展覽館、航運展覽館、煤碼頭工業遺址公園、郵輪碼頭、海上藝術長廊等景點,將與燈塔景區、萬平口景區連成一片,打造了一條亮麗的城市“金腰帶”,為山東省“仙境海岸”增添了“日照色彩”。增強了群眾獲得感和幸福感。昔日與城市旅遊風景區和居民生活區僅有“一牆之隔”的“黑煤場”,重新變回“金沙灘”,群眾再也不用隔“煤”望海,實現了多年來在家門口趕海踏浪的願望。

修復整治前,海龍灣已成“黑煤場”

經過修復整治,海龍灣重新變回“金沙灘”

如今的海龍灣,金沙碧海,生機勃勃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