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後的退休金多少和上班時的工資多少有關嗎?

依瀾12


一般情況下,在職時工資高則養老金就高。但是,特殊情況下,就不盡相同了!

以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為例。

先來看看特殊情況:

一、臨界點之前退休人員即“老人”的退休金很特別。

這個我比較清楚,一般情況下,退休之前工資是多少,退休之後工資就是多少。至少我們這裡是這樣的,和我一起工作的教師,凡是在2014年10月1日之前退休的而沒有晉中級職稱的教師,千方百計地也要尋求成功晉級,其目的就是為了在退休之前提高自己的工資,那麼,退休之後的工資馬上就能夠提高很多很多。

也就是說,這樣的“老人”退休金是由他們退休之前的最後的工資決定的!而與其他時間的工資的多少沒有關係。

二、養老保險並軌之前參加工作之後退休的人員即“中人”養老金很特殊。

例如我本人,1990年參加工作,當時月工資98.5元,到2014年時是3000多元。中人的過渡性養老金的計算公式中有“指數化月平均工資”,它等於所有月工資的和除以所有月數。那麼,以最簡單最明瞭的計算方法:

(98.5+3000)÷2=1549.25元

這樣的話,後來的高工資就被前面的低工資高平均下去了,這樣的話,我們的養老金也就被平均下去了。所以說,後來的高工資就不像“老人”那樣有利了。

還有一種情況,“中人”的個人賬戶存儲額不高。由於臨界點之前不要繳費,而是視同繳費,但是,個人賬戶存儲額裡面沒有視同繳費年限裡面的資金,也就是講,臨界點之前沒有存儲額放在個人賬戶裡。像我就有24年為視同繳費年限,這些年沒有繳費,因而,個人賬戶中沒有這些年的資金。換句話說,當這部分人退休時,個人賬戶養老金是明顯比較低的。也是與臨界點之前工作期間的工資沒有關係。

下面是一般情況下退休時的情況:

一、2014年10月1日以後參加工作的人員即:“新人”,退休之後的養老金是隨在職時工資的高低而高低變化的。即:在職時工資高,退休時養老金就高。

為什麼這樣說呢?原因有:

  1. 這部分人是按照養老保險的政策實際繳納養老保險,個人賬戶是按月按工資多少及一定的比例繳納費用的,其存儲額與個人的工資高低有直接的關係。平時的工資高,繳費必然高,個人賬戶存儲額也一定高,最後的個人賬戶養老金就不必多說了。
  2. 基礎養老金與個人工作地區的上年度社平工資和繳費年限有關係。這個社平工資與自己退休時的工資有一定的關係,但是,關係不大。不過它與過去或者說之前的月工資就沒有關係了。
結語:

“老人”的養老金的高低與平時的月工資沒有關係。

“中人”的養老金與平時的月工資基本上沒有關係。

而“新人”的養老金與平時的月工資關係非常大。


中小學教育者


沒有直接的關係。如果在退休之前呢,上班的公司看你是在哪個企業,比如說國營的私營的公家的你還是公務員之類的?還是一些其他行業,比如說運輸了煤礦啦之類的,他們都有分別呢。

在你上班期間的工資,有可能他是根據你績效考核的,有可能是死工資,但是帶一些福利,年終獎之類的,還有可能純粹的只是靠業務。所以呢,上班期間的工資他們有一個正比,但是他根據公司給你交的五險一金來考核的。

比如說你的社保交的多了,公積金交的多了,那麼它會相應的在你以後的生活當中會有一定的傾斜。但是和你退休後的工資沒有必然的聯繫,退休後的退休金的待遇,根據你以前交的社保,他會來考量的,根據你單位的效益的好壞來考量的。



無所謂木偶


退休金是按照上班時的工令長短,養老金徼費多少,主要以退休前的工資基數,按比例科學計發的。

上班時的工資高低,決定了退休金的多少,退休金體現了每個人一生奮鬥的結果,貢獻的大小,是人的一生輝煌與平凡的具體體現,也是衡量檢驗一個人一生成果的重要標準。

一些在職時工資級別很低,或者因為犯過錯誤,違反勞動紀律,影響了工資晉升,或從事的工種技術含量低,工作不努力,不刻苦學習,上進心不強,能力差導致徼的養老金繳費少,退休工資低的人,退休後瘋狂亂咬亂罵,要求吃大鍋飯,搞平均主義,並軌拉平。

他們的理由,一是在職時貢獻大,工資高可以,現在都退休了,都已沒貢獻了,退休後身份就應該一樣,退休工資就應該拉平,想以退休來否定過去貢獻大小不同的歷史,通過退休身份來個不勞而獲,滿足在職時沒有達到的私慾,用退休來依老賣老,取得在職時沒有得到的利益,多加工資。

二是要求按工令來開養老金,借工令長短否定別人在職時貢獻大,工資高的事實,來掩蓋自已在職時能力低,工資低的事實,借退休之機伸手要求加工資,滿足自己無理自私的要求。

社會主義按勞分配原則,是多勞多得。養老金髮放原則是多徼多得。

只要堅持以上原則,極少數極其自私的企業退休的小人,想不勞而獲的目的,就永遠達不到。

社會主義社會,分工不同,行業不同,工種不同,職務高低不同,工資級別等級必然不同,就決定了在職時工資的高低,同時也決定了上徼養老金的高低。

在職時工資高低,決定了退休金的高低。

少數人想不勞而獲,在職時不允許,退休後更不允許。


嫩江之畔王志華


這是很有關係的。在職工資的多少決定了繳納養老保險繳費的多少,繳納養老保險繳費的多少決定養老金的多少。哈哈,這就是唯物辯證法在社保繳費中的精彩呈現,也是一種三段論的邏輯推理方式。下面和大家分享我的個人觀點;

第一,上班時工資的多少與養老保險繳費多少的關係。

上班時的工資,就是我們在職時的工作,和繳納養老保險是一種什麼關係呢?是一種收入和支出的關係,也可以理解為一種投資的關係。按照社保法的規定,在崗職工繳納養老保險,單位是按照上一個月的職工工資總額來作為繳費基數,個人是按照上一個月個人的工資總額來作為繳費基數。在養老保險的繳費中,整體的繳費比例為24%,用人單位繳納16%,記入統籌賬戶,個人繳費比例為8%,由單位在本人工資中代扣代繳,記入個人賬戶。個人的工資越高,繳納養老保險的金額就會越高。記入個人賬戶金額就會越高。那麼我們個人扣繳的這8%的個人賬戶的養老保險,實際是我們每月工資總額中需要支出的一個部分,也是作為投資的一部分,只不過這種支出,是用於我們今後養老的支出,這個投資是用於我們今後取得養老金的一種投資,而且是一種長期的投資。

第二,繳納的養老保險的多少與養老金高低的關係。

按照社保法關於養老金待遇的規定,我們的養老金是由繳費年限、繳費金額、個人賬戶資金餘額、退休時上一年的社會平均工資、城鎮人均壽命等因素組成的,也就是說,繳費時間越長,繳費金額越高,養老金就會越高。從養老金計算的兩個組成部分來看,也證明了養老保險繳費水平的高低,是決定養老金高低的關鍵因素。比如基礎養老金,是根據退休前上年度當地職工的社會平均工資和本人平均繳費繳費工資的平均值來確定的,繳費每滿一年發給1%的基礎養老金。這裡面的社會平均工資是一個固定值,退休前是多少就是多少,不會變化,變化的是我們的平均繳費工資,平均繳費工資越高,我們領取的基礎養老金就會越高,那麼這個平均繳費工資和我們上班時的工資水平是成正比的;從個人賬戶養老金來看,個人賬戶養老金是由個人賬戶資金餘額來除以相對應的領取月數。個人賬戶金額的高低是個人賬戶養老金高低關鍵因素,這裡個人領取月數是固定值,比如60歲領取139個月,55歲領取170個月,50歲領取195個月,這個基本上是固定的,但是個人賬戶是變化的,在職時工資高,繳納養老保險就會高,計入個人賬戶的金額就會高,進而個人賬戶養老金也就會高。

第三,上班時工資多少與退休養老金的關係。

從第一和第二條中,我們論述了上班工資與繳納養老保險的關係,繳納養老保險多少與養老金的關係,這個關係的推論得出的基本結論就是,上班時工資高的人員,繳納養老保險基數就比較高,繳費金額也就比較高,平均繳費指數也就比較高,記入個人賬戶的金額就比較高,從而養老金也就比較高。結論就是上班時工資的高低,是直接決定退休後養老金高低的重要因素。不僅在崗職工是如此,靈活就業人員也是如此,因為靈活就業人員是按照社會平均工資來作為繳費基數的,社會平均工資高,養老保險的繳費基數也就高,記入個人賬戶的金額也就高,養老金也就相應的比較高。

綜上所述,上班時的工資和我們退休後養老金的高低,是存在一定的邏輯關係的,即上班時的工資高,或是退休前的社會平均工資高,繳費基數就會越高,養老保險繳費金額就會越高,記入個人賬戶的金額就會越高,退休後的養老金也就越高。總結起來就是上班時的工資是基礎,養老保險是條件,退休養老金是結果。


幫兄愛唱歌


如果您繳納的是城鎮職工社保,那麼,退休後的養老金跟上班時的工資,只存在有間接影響關係,卻沒有直接影響關係。為什麼這麼說呢?什麼叫間接影響關係?如果您對於工資和養老金的影響有疑惑,不妨跟超老師來一探究竟。

第一,退休前的工資和退休後的養老金存在什麼關係?

1.要想搞懂兩者之間的關係,就得先搬出養老金計算公式來看:

從養老金計算公式來看,直接影響養老金的因素只有:退休地上一年職工月均社平工資、指數化月平均繳費工資(也就是繳費基數)、繳費年限和計發月數(跟退休年齡相關),並沒有參加工作時的實際工資這一項,那是不是工作時的實際工資對於退休後的養老金沒啥影響呀?

其實不然,我們接下來從法條中找尋答案吧!

2.要想真正弄明白兩者之前的關係,還得搬出法條來看一看:

我們來看兩個現行比較常見的採用工資作為養老保險繳費基數的法條,一個是按照上一年度職工月均工資作為繳費基數;一個是按照上個月的工資總額作為當月的繳費基數。

①《廣東省社會養老保險條例》第十條:

被保險人按本人【上年度月平均工資】的一定比例繳納養老保險費,繳費比例由省人民政府根據職工工資收入水平和個人帳戶積累的情況決定。單位按所屬被保險人上年度月平均工資總額的一定比例繳納養老保險費,具體比例由社會保險部門會同財政部門測定,經上級社會保險部門審核後報同級人民政府批准執行。被保險人月工資收入超過所在市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百分之三百部分,不計徵養老保險費,低於所在市職工月平均工資百分之六十的,按所在市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百分之六十計徵。

②《珠海市社會養老保險條例》:

第十二條:被保險人按【本人上月工資】百分之八的比例繳納養老保險費。 被保險人月工資收入超過本市(區)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百分之三百部分,不計徵養老保險費;低於本市(區)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百分之六十的,按所在地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百分之六十計徵。第十三條: 單位按照所屬【被保險人上月繳費工資總額】的一定比例繳納養老保險費。具體繳費比例由市人民政府根據統籌基金收支的情況決定並公佈,但最高不得超過國家和省規定的比例。繳費工資指被保險人實際計徵養老保險費的工資。

小結:雖然工作時的實際工資雖然不直接影響養老金的高低,但是,實際工資的多少卻決定用人單位合規繳納養老保險的繳費基數。所以,只要單位按照法律的規定繳納社保,也可以說是工資越高,繳費基數越高,退休後的養老金就越高。

第二,除了繳費基數之外,該如何規劃自己的退休,領到最高的養老金?

1.選擇最佳的退休地;

在哪裡辦理退休領到的養老金高,一定要遵循“113規則”。

  • 1個節點:非戶籍養老保險繳費年限夠不夠【10年】的節點;

  • 1個原則:符合退休資格的前提下,優先社平工資高原則。

  • 3項規定:①在戶籍地繳納或者所有繳納地都不足10年,在戶籍地辦退休;②不在戶籍地,優先在最後繳納10年地辦退休;③不在戶籍地,但最後繳納地不足10年,轉原繳納10年地辦理退休;

2.提前合併養老保險年限;

就目前而言,全國社保未實現全國統籌,只實現了省級的聯網。所以說,一般來講,如果省內換工作,社保中的養老和醫療保險會自動累計繳費年限,但是,如果是跨省市參加工作,最好在退休前1年(因為社保合併轉移一般需要4-6個月)確定好退休地時,將其他各個地方的社保開具參保憑證,交給辦理退休的城市,操作合併。這樣才不會因社保未及時合併造成退休延遲或者養老保險累計不足15年無法辦理退休,領取養老金。

第三,超老師總結:

1.定期檢查自己的繳費基數;

人力成本中的社保成本是企業最大的支出成本之一,但卻也是企業最容易節約的成本。所以,要想領到最高的養老金,我們要養成定期檢查自己養老保險基數的習慣,防止公司因種種理由降低繳費基數,從而影響退休後的養老金收入。

2.退休前1年就要準備好退休的相關手續;

領取養老金並不是退休當月要做的事這麼簡單,想要退休當月如願拿到最高的養老金,我們不僅要及時挑選社平工資最高又符合退休條件的地方,還要及時將退休地之外的養老保險及時合併轉移過來,才能完成退休這件人生的大事。

歡迎【關注懂社保、懂退休、懂職場的超老師】,一起學習更多職場和社保實操知識。更多【分享】,更多【收穫】!

職說社保


這點毋庸置疑,肯定是有關係的。

我國目前所有人員實行的都是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養老保險制度,影響退休以後養老金的主要有兩個因素:

第一、繳費基數

退休以後,基礎養老金的計算公式為:

基礎養老金=(參保人員退休時本省上年度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本人指數化月平均繳費工資)÷2×繳費年限×1%;

其中本人指數化月平均繳費工資的計算,根據的就是在職時候各月的工資,在職時候的工資越高,指數化月平均繳費工資也就越高,退休後的基礎養老金也就越高。當然,各地都會對繳費基數設置上限,一般不超過當地平均工資的300%。


而個人賬戶養老金的金額來自於每個月的繳費基數乘以8%,繳費基數越高,每個月存入的錢也就越多,退休後領取的金額也更多。

第二、繳費年限

從上面的公式可以看出,繳費年限也是直接影響到基礎養老金的,繳費年限越長,基礎養老金也就越高。


當然,有些人上班的時候工資很高,但退休後養老金卻不高。這個主要是因為還有一些私人企業並沒有嚴格按照國家的法律規定,按照職工工資總額作為繳費基數,而是按當地最低繳費標準為職工繳納養老保險,這就導致了職工雖然在職的時候工資不低,但是退休後養老金就很低了。

我是職場問答達人流雷電,關注我,分享機關單位和國企的各種知識!如果有不同意見,歡迎下方評論留言!

流雷電


當然有關了,而且關係大著呢!

大家好,我是社保專家思之想之,退休金的多少跟在職工資多少有關係嗎?

工資決定繳費基數高低

毋庸置疑,肯定是有關係的,如果單位按照你的月工資給你參保繳費的話,你工資的多少直接決定著你的養老金的多少。

一般情況下,單位給職工繳納社保,繳費基數都是按照職工的本人上年度月平均工資來申報的。

可見,在這種情況下,你的工資的多少決定了你繳費基數的高低,也影響著你養老金的多少。

工資跟養老金的關係總體上是呈現正比關係,你的工資越高,繳費越多,養老金也就會越多,反之,工資越低,繳費越低,養老金也會越低。

社保繳費有上下限

當然,工資低的有一個社保繳費下限,如果你的工資低於當地平均工資的60%,那麼你就不能按照自己的工資來繳費了,最低需要按照當地平均工資的60%來繳費。

工資高的還有一個社保繳費上限,如果你的工資水平高於當地平均工資的300%,那麼你也不能按照自己的工資來繳費,最高需按照當地平均工資的300%來繳費。

之所以設定這個社保繳費上下限,就是為了提低控高,防止養老金差距過大。

企業故意少繳費將行不通

當然,現實生活中是有潛規則的,有的企業為了節省成本,不會按照你的工資來給你繳費,而是直接按照當地社保繳費下限來繳費。

這樣一來,你的工資多少就更養老金沒有多大關係了,主要就是看當地社保繳費下限的高低了。

不過,這種故意申報低的繳費基數的行為以後行不通了,因為以後社保費的徵收都改為稅務部門來徵收了,企業要想漏繳少繳社保就很難了。

所以要想領取高額的養老金,就要提高自己的工資,提高自己的繳費基數,並且防止企業故意給你按照社保繳費下限來參保繳費。

更多社保問題,關注思之想之。歡迎點贊留言討論。


思之想之


退休後的養老金和上班時的工資的關係可以這樣概括一下。就退休金的計算而言,它是以退休所在城市的上一年社會平均工資做為核算基準,通過和個人繳費指數、工齡等因素進行計算而得來,從這個角度看是和個人上班工資無關與當地社會平均工資相關;就養老金構城而言,它是由基礎養老金、個人帳戶養老金、過渡性養老金三部分構成,由此看上班時工資高的自然會比工資低的養老金高些,但從權重比例看,只是微高,達不到上班時工資的差距,從這個角度來看上班時工資的高低在養老金中是有一定體現的。

舉例說明一下,如果兩個人工齡、年齡等因素一樣,一人是工資萬元,另一人工資五千,估算一萬元工資的人其個人帳戶是十萬元,五千工資的人個人帳戶是5萬元,兩個人都是按139計發,工資高的個人養老金為719,低的為359。同時工資高的肯定繳費比例高於低的,那麼他個人繳費指數也高於工資低的,在按上一年社會平均工資計算養老金時也會體現。這個回答希望您滿意!


輕舟已過萬重山6


現實情況看,養老金與上班時工資有沒有關係還真不一定

有人說,為什麼不一定?你這個觀點不對。按國家法律規定,社會保險(含養老保險)的繳費基數要根據在職職工上年度月均工資來確定,工資越高繳費基數越高,繳費基數越高養老金越多

這話本身沒錯,但試問,打開這篇文章的讀者,您的養老保險基數是按上年度月均工資繳納的麼?

第一個原因,用人單位未足額申報繳費基數導致勞動者權益受損

據某知名社保網發佈的《2018年社會保險繳費白皮書》數據顯示,按實際工資繳納社會保險的被調查人數僅為27%。您是其中的27%麼?可能會是,但大多數人沒有這麼幸運!

鑑於此,國家也不斷加大監察、稽核力度,並於2018年3月印發了《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明確了社會保險費用的徵收由過去的人社部門徵繳、稅務機關代徵

改為稅務機關全責徵繳,充分利用稅務機關的優勢來保障勞動者權益,確保社保基金的安全。

現階段,個體人員靈活就業人員、機關事業單位、城鄉居民社會保險的徵繳已經過渡為稅務機關負責,根據《關於印發降低社會保險費率綜合方案的通知》的要求,企業職工原則上暫按現行徵收體制繼續徵收,“成熟一省、移交一省”,逐步過渡完成。

相信,未來退休人員的養老金與工作期間的工資會直接掛鉤,現階段還不一定。當然,如果發現自己的社會保險權益利到侵害時,對未足額繳費的,可以向人社部門的監察大隊或稽核科舉報;對未繳費的,可以申請勞動仲裁

第二個原因,養老金具有收入再分配調節功能也使兩者並不直接相關

這句話什麼意思呢?我們分兩方面來說:

一方面是我們都熟知的社會保險繳費基數有“上下限”之說。用句大白話說,所謂的上限,就是如果你的收入達到了一定的金額以上,即使超出了很多,那麼繳費基數也只能按確定的最高標準繳費;所謂下限,也是同理,即使你的工資再低(不得低於所在地最低工資標準),繳費基數也要按當地社會保險最低標準來確定。

例如某地的上年度社會平均工資為5000元,正常而言,上限為社平工資的300%、也就是,即使你上年度月均工資為30000元,那也只能按5000*300%=15000元來確定;下限為社平工資的60%,即你的工資如果為2500元,也要按5000*60%=3000元來確定;(險種不同,下限略有不同。而且個別地區有些特殊政策,如北京自2019年5月起,養老保險下限為社平的46%)

從這一點上也可以看出,養老金與在職期間的工資並未直接關係。

另一方面,養老金的核算方式具有限高保低的功能。筆者曾做過測算,以繳納養老保險35年為例(現階段企業養老保險改革最長僅為27年,所以推算時以2030年估算數據進行試驗),如果一直按社平工資的300%繳納養老保險,退休時能拿到的養老金約為退休時社平工資的187%,即退休當年的上年度社平工資的1.87倍。

看到這裡,有人可能說,那按300%繳費豈不是不合適了?最主要原因是,我們的養老保險是保證基本生活,對收入進行二次分配,避免差距過大。

最簡單的例子,您可以找兩個身邊的朋友,其一為過往按社平60%繳納的,另一位是按社平100%繳費的,兩者其他條件均相同,你會發現,按社平100%繳費的人養老金肯定要比按社平60%繳納的高,但高出的金額肯定沒有40%,如果社平為5000元,兩者都繳費15年,大約只高於150-200元左右。

第三個原因,機關事業單位養老金正處於“並軌”的過渡期

過往,機關事業單位人員養老金要比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高,而且高的幅度還較大,企業退休人員對此吐槽的比較厲害,如機關事業單位人員不交養老保險、機關事業單位退休金與工資直接掛鉤等等。如工作40年的機關事業單位人員,養老金拿在職時工資的90%等等(其實只是基本部分,還有生活補貼、增資部分等不同情況,就不一一羅列了)


對此,國家自2014年10月開始了機關事業單位養老金與企業職工的“並軌”。在過渡期完成後,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的養老金核算方式與企業退休人員基本相同了。但由於機關事業單位人員繳納社會保險的資金源來財政預算拔款,費用來源有保障,能夠做到及時足額,這一點是企業退休職工不能相比的。

現階段,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都屬於“中人”,養老金的計算採用的是“新老辦法對比,限高保低”,中間的計算較為複雜(細說起來較為複雜,如有興趣可以關注筆者,查閱過往文章即可),也導致養老金與在職時工資不能百分百掛鉤。

最後要說的是,隨著國力的增強,法制化建設的不斷深入,用人單位越來越規範,我們有理由相信,該拿的養老金一分不會少,國家不會虧待每一位退休職工的!


老王觀職場


樓主您好,退休以後的退休金多少跟上班時的工資多少有什麼關係?實際上這個退休金的待遇跟我們工作期間工資的收入是沒有直接關係的,但是我們通常有一個替代率的說法,也就是說作為機關事業單位人員,那麼他退休以後所獲得退休金的替代率大概是70%~90%,也就是說自己退休以後退休金的收入是自己在職期間工資收入的70%~90%左右。

那麼作為企業單位的在職員工,基本上它的替代率相對來說是比較低的,大概只有40~60%之間,所以說企業單位人員退休之後所獲得退休金的待遇,往往只有自己在這期間工資待遇水平的一半,當然這只是一個通常的一個概率,也就是說絕大部分人退休以後大概就是這麼個情況,但是並不能夠足以說明確實是跟自己的工資收入相掛鉤的。

實際上我們養老金的計算方式,主要還是根據自身的累計繳費年限平均繳費指數和社會平均工資來決定的,當你的累計繳費年限越長,那麼平均繳費指數越高,將來才可以獲得更高養老金的待遇,實際上根據自己工作以前的實際工資收入是沒有任何關係的,只是根據一個大數據的統計表明,大概是這樣的一個替代率,僅此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