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莊重點文物歷史建築及古蹟遺址------井陘礦區

1、天戶陀羅尼幢(井陘東禪院唐代經幢):位於井陘礦區橫澗北部天戶村,原東禪院遺址上,是一幢歷史悠久、保存基本完整的佛教經幢。集書法雕刻藝術於一身反映了唐代高超造型藝術,比趙縣經幢早近400年。五臺山許多經文在此地由順貞和尚在此地歷時30多年完成翻譯、刻板為青石質,經幢下施覆蓮座、須彌座及方形石礎。幢身八邊形,施寶蓋二重,上承須彌山,再上為重層仰蓮託八面石柱,石柱各面的尖拱龕內各雕有菩薩立像一尊。經幢直徑約六十四釐米,現殘高四點八九米。唐代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以後改建。天護故城(即天戶村)東南角有東禪院。陀羅尼幢就建於院內,由本院主持僧惠廣、僧元寶所建。後寺廢倒塌,明代萬曆年間又在此改建為西明寺,陀羅尼幢倖存未動。經幢是用青石建造,露出地面高489公分,分十三層,自下而上由三大部分組成。1982年7月23日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石家莊重點文物歷史建築及古蹟遺址------井陘礦區

天戶陀羅尼幢

石家莊重點文物歷史建築及古蹟遺址------井陘礦區

西明禪寺

2、正豐礦廠工業建築:石家莊井陘煤藏豐富,早在宋代即有開採。到明清兩代,土法採煤發展很快,有小煤窯百餘個。清末,井陘士紳張鳳綺聯合德國人漢納根創建了井陘礦——為了與德國人抗衡,近代北洋三傑之首王士珍,聯絡北洋政府總理兼陸軍總長段祺瑞等人集資,於1912年成立正豐煤礦股份有限公司。所謂的“正豐礦工業建築群”,包括段家樓群和正豐礦兩個片區。前者是辦公生活區,後者是生產區。2001年2月7日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石家莊重點文物歷史建築及古蹟遺址------井陘礦區

正豐礦廠工業建築

3、南寨清涼閣:位於井陘礦區南南村中,相傳因登此閣能遙望清涼山而得名。據民國二十年編纂的《井陘縣誌料》載:南寨閣(即清涼閣)"在縣北27公里的南寨鄉(即南宅村),明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鄉民焦繼友、張廷璽創建"。該閣建築奇特,設計精巧,結構堅固,氣勢宏偉。佔地1.2畝,房屋25間,一丈餘高的臺基,全部用整齊的石灰石砌成。1993年7月15日被列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石家莊重點文物歷史建築及古蹟遺址------井陘礦區

南寨清涼閣

4、井陘煤礦老井、皇冠塔:老井,又被稱為“南井”,始建於公元1898年(清朝光緒二十四年)。老井井口直徑5米,深184米。1903年開鑿,次年6月出煤,至1980年10月關閉,共使用了77年。高車井架為木質結構,高16米,下層為臺板,距地面高4.5米。此井架為國內僅存的機械化開採木質井架,為百年煤都的象徵;皇冠塔,建於民國四年(1915年),佔地面積38平方米,由德國人採用西方先進設計理念設計,磚石結構,通高36米。皇冠塔底部為青石拱券;塔頂端突出部分為水塔,可容水50立方米,主要為老井(南井)工業鍋爐排煙和提供生產生活用水;塔身分為內外兩層,內層走煙,外層為螺旋式臺階直攀塔頂。整個水塔外形呈八角形狀,用紅磚砌成,頂部造型酷似一頂德國皇冠,故取名為皇冠水塔。皇冠塔和旁邊的老井在2001年進入了河北省省保單位目錄。

石家莊重點文物歷史建築及古蹟遺址------井陘礦區

井陘煤礦老井、皇冠塔

5、井陘煤礦總辦大樓:始建於公元1905年(清.光緒31年)是井陘礦標誌性建築之一,現為冀中能源井礦集團礦務局行政辦公大樓。大樓為歐式建築風格,坐西面東,磚石結構,以青石為基,八級臺階呈月牙之形,臺階之上有三孔石拱門洞,二樓有涼臺。樓體通高15米,南北長30米,東西寬20米,樓門兩側有百年古藤。此樓既是井陘煤礦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亦是百年礦場滄桑之歷史見證。2001年被列為河北省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

石家莊重點文物歷史建築及古蹟遺址------井陘礦區

井陘煤礦總辦大樓

6、段家樓:位於井陘礦區南部原三礦境內,由中國十大軍閥之首、北洋政府總理兼陸軍總長段祺瑞投巨資興建,是至今保存基本完好的石家莊地區最大的德式建築群,也是西洋建築與中國古典建築藝術相結合的建築藝術珍品,堪稱中國近現代煤炭工業建築史上的經典之作。” 段家樓景區由段家樓、段傢俬人園林、段家地道及正豐礦遺存的井下巷道四部分組成,總佔地面積達16萬平方米。景區現存建築面積約9000平方米,主要包括總理辦公大樓、小姐樓、公子樓、小偏樓、高級職員住宅、煤師院等。這些建築設計科學合理、做工精細、結構巧妙,是華北地區不可多得的西洋建築風格與中國古典建築藝術完美結合的建築藝術珍品,加之建築物周圍古柏參天,花壇、綠地、甬道、長廊環抱,組成了一副極為美麗的花園景觀。解放戰爭時期,朱德總司令曾在段家樓下榻。革命聖地西柏坡紀念館內毛主席、周總理等中央首長使用的桌、椅、沙發、文件箱櫃、電話等生活和辦公用品也是當年從段家樓運送過去的。 段家樓地道全長5556米,約11華里,有13個出口,地道內設有指揮室、機要室等,分上中下三層,四通八達,縱橫相連,且攻防設施齊全,被業內人士稱為:“地下長城”。2013年井陘煤礦建築群和段家樓被國務院核定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礦業遺蹟列為二級保護文物。

石家莊重點文物歷史建築及古蹟遺址------井陘礦區

段家樓

7、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天戶舊址:1948年,在人民解放軍開始戰略進攻的前夜,黨中央決定將延安(陝北)新華廣播電臺即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前身遷入井陘礦區,並撥大量專項資金,在礦區擴建解放區最大的廣播電臺,具備了短波發射能力。當時是解放區我黨自力更生新建的最大廣播電臺,發射功率為3000瓦,分別向歐洲、美國、南京、上海等地播發信號。當年,全國土地法大綱頒佈的佳音,三大戰役的捷報,七屆二中全會的喜訊,都是首先從設在礦區的電臺播出的。1949年,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隨中央直屬機關遷往北京,天戶村電臺成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第一轉播臺,電臺原建有二層大樓,建築面積400平方米,樓南建有70平方米的地下室。樓西北250米處和樓東南500米處,各矗立發射鐵塔兩座,高60餘米。樓東南有石窯洞10個,面積約150平方米,西北有磚木結構平房17間,作為工作人員和家屬住房,建築面積為200餘平方米。直到1953年6月中央臺全部人員、設備遷出後,天戶廣播電臺才停止轉播。以後平房、窯洞全部拆毀,機務等設施拆除,現僅留電臺大樓和地下室。2001年2月7日,列入河北省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石家莊重點文物歷史建築及古蹟遺址------井陘礦區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天戶舊址

8、井陘礦區萬人坑紀念館:位於井陘礦區南緯西路,為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一共六座。在舊社會約有4.6萬死難礦工被集中丟棄在井陘礦區這6座萬人坑中。其中,南大溝萬人坑持續時間最長,丟棄的死難礦工最多。從1899年到1947年4月,在40多年的歲月中,中外黑暗勢力,尤其是日本帝國主義者,持續往南大溝萬人坑丟棄死難礦工約有3萬餘人。現在,南大溝萬人坑是井陘礦區6座萬人坑中保存最為完好的一座,保存下來的舊社會井陘礦工的遺骨有幾十具。1999年在河北省委、省政府命名井陘礦區萬人坑為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以後,在南大溝萬人坑遺址興建了井陘礦區萬人坑紀念館。

石家莊重點文物歷史建築及古蹟遺址------井陘礦區

井陘礦區萬人坑紀念館

9、垂虹橋:又名平順橋,俗稱三孔橋。位於井陘礦區趙村店村南。據市文物保管所考證:此橋建於宋代至和年間(公元1054-1056年),古橋南北走向,橋面長32米,寬6米,全為青石所築,系石券三孔橋。橋身兩側石雕護欄各有望柱15根,柱頭上雕有臥伏的大小石獅、石猴計30尊,神態各異,栩栩如生,橋欄柱之間的欄板上刻有各種浮雕圖案,有仙鶴、神犬、荷花、鹿等和各種花卉,還有船伕獨釣、松下醉飲、單騎過橋、猛虎撲人、三戰呂布等民間故事圖案,雕藝精湛、風趣橫生。橋下三大石拱券孔頂部的東西兩側各有獅頭浮雕一尊,中間橋孔兩側東西兩面各有一塊方牌,因年久風蝕,字跡已沒,僅留模糊不清的幾片花邊圖案。現為石家莊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石家莊重點文物歷史建築及古蹟遺址------井陘礦區

垂虹橋

10、宋代壁副墓:在北緯西路井陘礦務局一礦生產調度室地下。1969年一礦職工挖防空洞時發現,此墓為青磚結構單室墓,方向座北朝南,由甬道、墓道、墓室三部分組成。甬道長0.8米,寬0.6米,高1.35米,券項。墓道呈斜坡階梯狀(已破壞),墓室為園形,直徑3米,墓底至墓頂高3.1米。基牆以上為八角形,每角砌有磚柱,柱頭上砌有仿木結構的磚雕斗拱,再上有房簷及文武簷椽和瓦。根據墓葬形制及出土遺物來看,文物部分確定為宋代晚期,1978年被列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石家莊重點文物歷史建築及古蹟遺址------井陘礦區

井陘煤礦廠

石家莊重點文物歷史建築及古蹟遺址------井陘礦區

井陘礦務局一礦

11、朝陽閣:位於井陘礦區賈莊村東南處,佔地為2600多平方米,此閣座北朝南,朝夕朝陽,故名朝陽閣,又外朝陽寺、朝陽庵、聖母閣。正面由石階登上臺基,臺基之上是一座明代修建的磚木結構牌坊。臺基之下有兩尊對稱矗立的石雕大獅之。中殿的屋脊中央下側磚上刻有:"大明國直隸真定府井陘縣北大化鄉賈莊村萬曆二十六年三月十三日立"30個字。為石家莊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石家莊重點文物歷史建築及古蹟遺址------井陘礦區

賈莊朝陽閣

12、玉皇廟:位於井陘礦區的清涼山上。佔地面積2.3畝,建築面積300餘平方米。深洞中石刻銘文記載:金代正隆三年(公元1158年)已有此廟。相傳,隋煬帝長女南陽公主削髮為尼,在此避居,後嫌雞犬之聲騷擾,移往蒼巖山。爾後此廟內供玉皇大帝神像,故名為玉皇廟。玉皇廟建在清涼山的懸崖峭壁之上,地形險要,高陡難攀,整個廟宇分三層組成。為井陘礦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石家莊重點文物歷史建築及古蹟遺址------井陘礦區

清涼山玉皇廟

13、龍崗寺無樑殿:位於井陘礦區鳳山鎮東南部的鳳凰嶺上,座落在鳳凰嶺古驛道東側的友崗寺內。龍崗寺為明代正德十年(公元1515年)以前的建築,距今已有460餘年的歷史,龍崗寺的始建朝代和規模,因資料欠缺,無從查考。據傳原寺內正殿座北朝南,現已不存。現僅存觀音堂和無樑殿。無樑殿全部用青石供券砌成,故稱為無樑殿。現為礦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石家莊重點文物歷史建築及古蹟遺址------井陘礦區

龍崗寺

石家莊重點文物歷史建築及古蹟遺址------井陘礦區

無樑殿

14、千佛碑:原在井陘礦區北鳳山村護國寺舊址內,1953年隨本村之遷建移往北鳳山村新址西北角,後因房屋倒塌,被村民埋入地下,至今未掘。千佛碑為宋代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遺物,距今已有900餘年的歷史。千佛碑,碑高約七尺,寬三尺,四面浮雕大、小佛像共138尊,故名"千佛碑"。這座碑是用青石雕刻的,佛像容貌豐滿,姿態各異。碑上每尊佛像旁邊都刻有小字。據碑文和《井陘縣誌料》載:佛碑系宋朝治平四年所建,明代正德二年四月八日(公元1507年),又補修一碑座。現為石家莊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5、興國寺遺址:興國寺始建於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間(公元477年-499年),孝文帝在太和年間遷都洛陽,經過此地見一奇石,下旨落駕歇營,觀此地前有坨案,清泉,河溪,楊柳荻青,後有大岸孔雀古柏(而後板現奇紋)靈氣大顯,已成聖地,就此下御旨口諭在此地建廟初名定和院(寺),竣工後更名興國寺。唐朝唐代宗李世民在位貞觀年間太宗欽敕尉遲敬德監督重修興國寺,當時寺院廟宇僧宿整肅,佛像莊嚴,成聖境地,歷經五代十國渡復此地,宋朝遼宋交戰宋太宗趙光義和皇侄趙德芳御駕親征,因皇侄趙德芳身得重病,故駐兵扎東西兩臺,趙德芳養病於興國寺內,息戰後皇家撥資重修興國寺並塑佛像金身,並將西臺更名為西王舍,東臺更名為東王舍。遂為(金代世宗)大定年間興國寺雲集香菸鼎盛。明朝憲宗成化年間重建了冥王殿和寺院南半里地外的大戲臺,大清宣統年間再次重修興國寺,規模宏大,樓臺點歌重迭,古柏參天,僧侶眾多,香客絡繹不絕。廟產近二百畝,寺圍三十六畝九,碑記六十九通,堪稱碑林,東塔林二十七座,西塔林佔地九畝,和尚墳近百畝,有石磨,石殿。禪堂內供有金佛兩尊,銅佛七十二尊,大雄寶殿高大雄偉,殿內塑像生動逼真,尤其是壁畫,無論構思、線條、造型、用色都是空前絕後的。寺院年久失修,廟宇損毀嚴重,面目全非,大佛腹地現出七尺釋迦牟尼佛銅像一尊運至正定隆興寺保存至今。現興國寺遺留殘碑35塊,殘西塔一座,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幢一座,唐代前石佛一尊,千孔奇石一座和石碑座,宋代前後的銅幣、瓷器。

石家莊重點文物歷史建築及古蹟遺址------井陘礦區

礦區興國寺

16、天戶古城遺址:位於礦區天戶村。天戶,原名天護,從秦統一六國後實行郡縣制,天護一直是井陘的縣治所在,歷時一千多年。直到至宋熙寧八年(公元1075年),由於古驛道啟用南線作為主道,縣治才由天護遷至天長。據《井陘縣誌料》記《清一統志》載:“井陘故城在今縣北。漢置,後漢至唐皆治此”。城池皆以土築,現今東北城角,因人使土已坦平,西北城角,巋然尚存,兩城角之地現仍沿用舊名稱“北門”“城壕”。民國初村人曾於村西掘出殘碑一段,上書“社稷壇”三個大字。天護村舊東禪院“陀羅尼經幢”內有“大唐國鎮州井陘縣天護城”。城東南存有始建於宋代的石拱橋及三義廟等古蹟。西漢古城城垣今猶存城西北角及附近一段夯土城牆,殘存城角高2.50米。驛道由趙村鋪至天護,過宋建垂虹橋,經橫澗、過鳳凰嶺,石橋頭到天長。天護古城址位於今井陘縣城西15公里處的天護村一帶,是漢至唐井陘縣治城所在,也是井陘三大古城址之一。

石家莊重點文物歷史建築及古蹟遺址------井陘礦區

天戶東閣關帝廟

石家莊重點文物歷史建築及古蹟遺址------井陘礦區

天戶古城遺址

17、白彪唐代古墓:位於井陘礦區白彪村,2005年春發掘清理出兩座唐代古墓,出土眾多瓷器及青銅器。兩座古墓位於洗煤廠西側,其中出土意見銅鏡,鏡面呈銀色,光彩依舊,可以照出人影,為鑄造時銅與錫的完美配比而成效果。

18、北宅磚室墓:位於井陘礦區賈莊鄉北宅村,1989年3月16日,在挖掘牆基時發現這座磚室墓。一墓葬結構為一座單室圓形穹隆頂磚室墓,墓門在正南方;墓道長1米、高1.5米、寬1.2米,上部券頂用長0.36米、寬0.18米、厚0.06米的繩紋磚縱砌而成,下部用青磚砌築。墓門外用青磚封堵。墓室通高3.5米、直徑3.4米,地面南半部分為夯土面,北半部分為青磚砌築的屍床。屍床高0.43、長3.3米。屍床上遺存有一男一女的骨殖,男子身長1.7米、女子身長1.6米是一座夫婦。

19、天戶古瓷窯遺址:位於井陘礦區馮家溝中,發現了燒製成熟的白瓷。而且發現了同一時期大量的青釉瓷、黑褐釉瓷器。是最早使用石炭做燃料的窯口之一,也是最早使用印花技術的窯口之一 ,考古工作者根據瓷器的釉色、器形判斷,這是1400多年前的隋代的窯口。而在井陘窯附近的高邑、趙縣、贊皇,最近幾十年發現了一系列趙郡李氏家族的墓地,都出土了大量青釉瓷器。這些精美瓷器,從器形和釉色、蘸釉工藝來看,都是井陘窯的瓷器。是九處井陘窯遺址之一。

石家莊重點文物歷史建築及古蹟遺址------井陘礦區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