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民間信仰:獨特的人物崇拜-“豆腐公婆”與“面線王”

海滄東孚鎮鳳山村:這裡供奉著一對“豆腐公婆”

廈門民間信仰:獨特的人物崇拜-“豆腐公婆”與“面線王”

海滄區東孚鎮鳳山村“萬善堂”裡供奉的“豆腐公婆”神像

廈門民間信仰:獨特的人物崇拜-“豆腐公婆”與“面線王”

海滄區東孚鎮鳳山村“萬善堂”外景,前殿柱子上的對聯是:“碧風嶺前建佛殿,賴神庇佑;貞江深水鳳結連,永世不變”

廈門民間信仰:獨特的人物崇拜-“豆腐公婆”與“面線王”

海滄區東孚鎮鳳山村“萬善堂”內景

我對民間信仰的關注,受益於一位多年好友的啟發。好友就像一位“好奇寶寶”,對所有稀奇古怪的東西,永遠都興致盎然。而在“稀奇古怪”的清單中,毫無疑問,各種獨特的民間信仰宮廟、神靈、傳說與民俗,顯然要佔據清單中長長的一大串位置。關注民間信仰之後,很快我就發現,與死氣沉沉、呆板虛偽、照本宣科、甚至自南宋以降近千年不變的官方文化不同,民間信仰無一定之本,無不變之規,處處生機勃勃,百鳥爭鳴,充滿了來自民間的想象力、創造力和行動力。可以這麼說,在宋明理學崖岸高峻的冷眼注視之外,在道家、佛家拷問生命本源的鐘鳴磬響聲不及之處,百姓們以民間信仰為名,偷偷進行了一場難得的生命的狂歡。我喜歡這種充滿生命力的東西。當然,如果站在假道學的角度上,你也可以說,百姓們以民間信仰為名,不顧史實,不講邏輯,胡說八道,有些甚至令人忍俊不禁。

距離集美灌口鎮排前社僅僅6公里左右的海滄區東孚鎮鳳山村“萬善堂”,是另一個很好的例子。

“萬善堂”位於324國道(這一段也稱“東孚大道”)鳳山村路口邊。第一眼見到它,不覺莞爾。廟門口的石柱上,赫然刻著一副對聯:“碧風嶺前建佛殿,賴神庇佑;貞江深水鳳結連,永世不變”。上聯還好說,下聯怎麼看怎麼像是男女定情時的誓言。

“萬善堂”裡,主祀是觀音菩薩。不過,在這裡,她被尊為“觀世音佛祖”。黃堅定先生髮表在《廈門海滄文史資料》上的一篇文章中說:“海滄區的佛教信徒,將觀世音奉為‘佛祖’,是眾善信心目中的‘救苦救難’者。海滄區供奉觀音之院寺21座……信徒數以萬計。”他還說,海滄區的觀音信徒們,對觀音信仰進行了大刀闊斧、翻天覆地的改造:“不管是何方神祇,要在中國立足必須中國化。於是,觀音的國籍、民族、性別,全部按咱中國老百姓的意願進行‘改造’,把她說成是漢家公主,是春秋時代楚莊王的三女兒,名‘妙音’。據說莊王有三個女兒,妙音執意出家,氣得莊王將她趕出王宮。後來患病危急,需要女兒的手和眼做藥引,大女兒和二女不願犧牲自己的手眼,還是妙音斷手挖眼治好了莊王之病。莊王感動而叩求天地讓女兒再長手眼,故觀音長出千手千眼。”

更有意思的在殿內。大殿左側偏殿裡,供奉的是“地藏王”菩薩;大殿兩側廡殿裡,則有手繪的“註生娘娘”與“森羅寶殿”(閻羅殿)的神像與神龕。這些都常見。但是大殿右側偏殿裡,供奉著一對有點像是土地公、土地婆的老者神像,老公公長鬚白眉,手執龍頭柺杖;老婆婆滿頭銀絲,手捧元寶,兩位都慈眉善目、和藹可親的樣子。右側偏殿上方,是四個金光閃閃的大字:“豆腐公婆”。

在《海滄非物質文化遺產叢書·海滄區東孚鎮卷》中,有關於萬善堂“豆腐公婆”傳說的記載,這是目前我所見的唯一記錄。相傳在唐朝時期,在現在的鳳山,有一對夫婦專門以做豆腐為生。他們把賺來的錢除去生計所需之外,剩下的都用來買金箔紙錢。可是,他們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祭拜對象,只好把越積越多的金箔紙錢暫存在一間空房裡。據說,當時的皇帝李世民,得罪了龍王,被龍王夢中索命,居然被嚇死了。李世民來到陰間,見到許多自己已過世的忠臣名將。李世民還想擺皇帝的架子,想要犒賞臣子們,可是手邊無錢可用。無奈之下,李世民向豆腐公婆借來了滿屋的金箔紙錢,且先救急,並答應還陽後一定歸還。後來,李世民還陽後才發現,向豆腐公婆借的金箔紙錢數量太多,一時難以還清。於是,李世民再次擺出皇帝的架子,下令百姓祭拜豆腐公婆,世世代代替自己還錢。從此,豆腐公婆就被供奉在鳳山村萬善堂裡,安然享用著人間香火。

豆腐公婆的傳說,讓人想越越有趣。傳說的一方,是得罪了龍王也會遭報應的皇帝,是被嚇死的皇帝,是在陰間、陽間都要擺足臭架子的皇帝,是借錢不還的皇帝,是耍無賴的皇帝——而這位皇帝,居然就是在歷史上以英明神武著稱的唐太宗李世民。傳說的另一方,豆腐公婆,攢下錢來就買金箔紙錢,居然存了滿間滿屋的金箔紙錢,居然存下連皇帝一時半會兒都還不清的大量的金箔紙錢,雖說行為怪異,可是結局很好,當上了皇帝的債主,世世代代享用人間香火。

嗯,我喜歡這故事。這對慈眉善目的豆腐公婆,的確值得一拜。

思明區文灶“豪士宮”:“面線王”和他的傳說

廈門民間信仰:獨特的人物崇拜-“豆腐公婆”與“面線王”

思明區文灶文屏路“豪士宮”裡供奉的“面線王”神像

廈門民間信仰:獨特的人物崇拜-“豆腐公婆”與“面線王”


說起獨特而有趣的民間信仰神祇,島內思明區廈禾路“文灶加油站”後面不遠處的文屏路上,也有一位。在文屏路“建達花園”大門對面,就在文屏路與文灶街交匯處,有一座小小的宮廟。這座宮廟有點怪,從大門進入,看到的是佛廟“佛光寺”,前殿裡供奉著彌勒佛、四大金剛、韋陀和關公。穿過佛光寺,後殿裡,卻是另一座俗神宮廟“豪士宮”。豪士宮裡,供奉的是保生大帝、媽祖、哪吒(羅車公)和虎爺,乍看之下並無特別之處。不過,後殿一側,供養著一尊紅袍鳳冠、紅臉黑髯的神像。豪士宮的理事黃亞壽先生告訴我,神像是“助列侯”,俗稱“面線王”。

廈門民間信仰:獨特的人物崇拜-“豆腐公婆”與“面線王”


黃亞壽先生還講述了一則關於“面線王”由來的傳說。他說,如今車水馬龍的文灶這裡,原來是個小港灣,叫“文灶港”。文灶港邊有條文灶溪,是文灶黃姓與吳村(今廈禾路梧村)吳姓的自然分界線。梧村吳姓人家,主要靠做米粉維生;文灶黃姓人家,主要靠做面線維生。有一天,文灶港邊漂來一大塊古樟木,沒人知道它從哪裡漂來,但是吳姓人家和黃姓人家都看見了。看見了就爭,爭著說樟木應該歸自己,爭著說要將樟木雕成神像來保佑自己。爭來爭去爭執不下,雙方決定抓鬮定歸屬。結果,吳姓人家抓鬮贏了。可是,吳姓小夥子一個一個走到海里想扛起樟木,卻一個一個搖頭空手上了岸。原來,樟木實在太沉,就連強壯結實的吳姓小夥子,也沒人能扛得動。黃姓人家先是垂頭喪氣,此時一看,機會來了。於是,一位平常靠做面線維生的黃姓小夥子,勇敢地站了出來:“我試試?”沒想到,他下水一試,一下子就扛起了樟木,順利地將樟木扛到文灶溪文灶黃姓這一邊。大家都說,這是神靈決定了自己的歸屬。後來,文灶黃姓將這塊古樟木雕成神像,神像因為是做面線的黃姓小夥子扛來的,所以大家就叫他“面線王”。黃亞壽先生還說,每年農曆正月初十日,是“面線王”的生日,那天,文灶黃姓人家都會來到豪士宮裡拜拜。他特別強調:“面線王,只有文灶在拜。他是文灶黃姓的地方神。”

對了,黃姓。集美灌口鎮排前社是黃姓,他們拜張巡的小妾“王姬娘娘”;文灶也是黃姓,他們拜自己創造出來的“面線王”。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