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採購經理給「採購審計」人員的幾點建議(這才叫專業)

一位採購經理給「採購審計」人員的幾點建議(這才叫專業)


一位採購經理給「採購審計」人員的幾點建議(這才叫專業)

先了解公司在產業鏈中的地位

在採購審計中,審計部門喜歡把目光聚焦在價格上,希望能發現一些價格偏貴的物資,這樣向老闆提出來,容易提升審計部門的影響力。但是往往查價格的時候,又發現不了什麼線索,總之效果不大。

其原因,大概是因為審計人員對於採購的業務並不熟悉。應該說採購是個比較專業的工種,尤其是工業企業的採購,原材料、零件、耗材等等,這些東西的價格百度是百度不到的。

在我所從事的電氣行業,同樣的一個零件,外資公司的價格可以是內資公司的好幾倍。表面看著相同,但是材質、工藝十分有講究。用一臺人民幣200萬元的設備加工出來的零件,和用一臺20萬人民幣的設備加工出的東西,肯定是大大不一樣的。所以,直接審計價格,可以說基本無效。

同時,審計手冊對於採購業務有著詳盡的規範,該手冊試圖告訴審計部門,正規的採購業務流程應該是如何的,是否有公開招標、比價、審批等等。我想說,這都是表面現象,拿這些去約束採購部門,只會容易遭到嘲笑。

在這種情況下,我想推薦審計人員先做一件事情,就是先去了解本公司在產業鏈中的地位。這是因為,不是每個公司都是產業鏈上的霸主。翻開各類管理類書籍,其中的管理方法、業務流程都是通過總結世界上最頂尖的一些公司而得到的。

這些公司每一個都是其產業鏈上的霸主,尤其是它的供應商們,對它是畢恭畢敬,和妃子伺候皇上差不多。只有這些霸主,才談得上所謂規範管理,對待妃子們要狠,要壓榨,對內部員工要嚴,防貪汙。

不幸的是,不是每一個公司都處於霸主地位。所以,請大家拋棄腦子裡已經形成的傳統思維,先了解自己公司到底處於什麼樣的地位。

所謂店大欺客、客大欺店。你跑去五星級飯店吃飯,就得接受他們的價格和規矩。而你跑到菜場上買菜,還可以砍砍價格。

瞭解自己公司的地位,方法其實挺簡單,找同行業對比就OK了。一般先看整體,公司的規模在行業裡面大概屬於什麼檔次,產品的價格又屬於什麼檔次。找銷售人員問問很容易得到相關的信息。

接下來,還需要細化的瞭解。比如某一類產品,我們公司在市場上處於領先地位,那麼從產品層面而言,儘管公司整體不是產業鏈霸主,但這個產品確是霸主地位。價格高,賣的火,它就是“皇帝”產品。也是日後審計的重點產品。

一位採購經理給「採購審計」人員的幾點建議(這才叫專業)

瞭解採購部門的運行模式

對於小規模的單體公司,一般只有日常“操作採購”這一種模式。這種公司在產業鏈中不佔優勢地位,幾乎沒有定價權利。所以這類公司能做的採購動作就是到處比價,哪裡便宜、供貨及時就採購那的。

對於規模大的單體公司,對於供應商的管理比較重視。因為其在產業鏈中的地位超過了供應商。這時候,會認識到,與其到處找便宜的供應商,還不如穩定的發展幾個長期的供應商,這樣省心省力,價格雖然會貴一些,但勝在質量穩定。

所以,這些公司的採購部會衍生出另一個職能,即戰略採購。戰略採購即從宏觀上開始制定採購計劃、優化供應商隊伍、會想辦法簽訂年度框架協議,以圖避免價格波動,甚至還有返點。這類公司的營業額規模一般都在億元以上。

對於集團公司,情況則又複雜一些:

首先看一下,如果集團裡面都是一些小公司,都僅只有日常操作採購,那這個集團只不過是偽集團,小舢板拼裝而成的航母。對於這類公司,我沒有什麼好的建議。

如果集團裡面有若干大公司了,那麼就會出現所謂“集中採購”這個很火的概念。記得一位朋友非常關心集中採購的審計方法。所以我要告訴大家,集中採購其實是個很大的概念,具體而言又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完全分散”模式,戰略性採購和操作性採購均由事業部(子公司)負責。

之所以出現這種完全分散的模式,有兩種原因。一種是處於集團管控的初級階段,沒有人、沒有能力對下面各子公司的採購業務完全熟悉,對業務的瞭解還不如下面人,怎麼監督,怎麼把業務拿上來做。

另一種是集團的產業分散,風馬牛不想及。試想,一個做餐飲的子公司和做零配件的子公司之間如何統一採購?

第二個階段:“集中協調、分散實施”模式,戰略性採購集中於總部、操作性採購在事業部。

假如集團各子公司業務還比較相近,那麼這種模式就容易開展。集團本部負責制定宏觀的採購計劃、供應商的管理等等。採購誰家的貨物,本部說了算。

下面子公司沒有權利選擇供應商。這樣,貪汙腐敗的風險就由分散在各個子公司,集中到了本部。無論如何,風險分散總是不容易管理的,而集中起來,就容易管理。

這種模式看起來好處不少,至少可以把物料集中起來給同一個供應商下單,能得到一個不錯的價格。但是真正實施中,技術難度和政治難度都很大。

從第一階段到第二階段,是個巨大的跳躍,這也是我這半年中以及未來一段時間內工作的重心。裡面的技術難度和政治難度以後會逐步描寫。

第三種模式:“完全集中採購”模式:戰略性採購和操作性採購都在集團總部

這種模式沒什麼好多說的,理論上這就是把下面採購部取消,在總部層面成立採購中心。這是多少集團化企業追求的境界。

這一步的跨出,就不僅僅是採購部門自身努力的結果,而是要求這個企業是真正的供應鏈霸主,徹底注重採購的規範性,而不重視採購的靈活性。如果在這類企業做審計,那可以按照各種審計指南上的條例開展工作,也不失為一種幸福。

一位採購經理給「採購審計」人員的幾點建議(這才叫專業)

瞭解供應商隊伍

作為採購部門的負責人,不可能去做具體的日常採購。其應該做的事情,是從宏觀角度降低所謂“綜合採購成本”。

無數採購實踐甚至包括個人生活中的購買行為都證明了一個真理,就是便宜無好貨。所以,如果只盯著交易價格最低這個目標,會導致供貨商質量下降、送貨不準時、以次充好、拒絕服務等等狀況,最後反而造成重大損失,得不償失。

記得家裡裝修,工程隊買了一個十幾元的劣質斷路器,結果造成家裡電路異常,冰箱壓縮機燒燬,損失幾百大洋。最後買了一個幾十元的法國產品安上才好。

反之,如果採購都盯著一流供應商,那價格又會高的無法接受。所以,尋找最“合適”的供應商,在價格和質量、服務上尋找最佳平衡點,就成為“戰略採購”的核心內容。

不過在尋找最合適供應商之前,採購經理還有一件事情要做,就是了解產品各零部件的關鍵質量要求。國內汽車行業在這方面做的很好。

設計部門在設計整車的時候,有一套質量規劃,譬如發動機、動力總成、懸掛等關鍵部件不能馬虎,必須用一流供應商的貨。

而雨刷、座椅等能便宜則便宜,反正出了問題不致命。這樣做,既降低了成本,又保證了企業的良心。而無良企業則沒這方面的規劃,關鍵部位也敢買劣質貨。

作為審計部門,也需要事先了解採購部門是否和技術部門溝通過產品的質量規劃,如果採購部門沒有這個概念,則出質量事故風險非常大。

瞭解了質量規劃後,就要看供應商是否和這個質量規劃相匹配。關鍵零配件的供應商必須是國內一流大廠,這方面的信息比較容易查詢到。審計人員可以詢問技術人員或者上網查詢。

而非關鍵零配件的供應商的瞭解則稍有困難。這可以作為採購審計的一個課題。作為採購經理,我一般是這麼瞭解的,首先看這個企業的規模,打電話過去問有多少人,一年產值多少。再找同類企業打電話過去問問人員規模,基本可以確定這個企業的檔次。

值得提醒的是,還要查詢一下這個供應商的產值中有多少是供給本企業的,如果比例偏高,則要警惕,這很有可能是一家通過某種關係進入本單位供應商圈子的企業,自身競爭力不強。

此外,這個企業的規模如果只有十幾個人,那肯定是一家手工作坊,生產出來的東西無法保證質量。因為這個規模麼有辦法配置質量管理人員。

如果查到這樣的供應商,一定要引起審計部門的高度重視,必要時上門查看其生產環境和設備等。(需要稍微懂一些現場管理和質量管理體系知識,自學並不難。)

這類企業往往還是價格審計的重點,因為這類企業的產品要進入本公司,肯定是需要付出額外的成本的。深挖下去,一定有線索。

(文章源自網絡)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