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末代太后隆裕為何會在1913年暴亡?

官風


清帝退位、滿清滅亡跟溥儀沒有半毛錢關係,那時他還是個在懷裡吃奶的小娃娃,跟攝政王也不相干了,因為聽了袁世凱的話,載灃已經被隆裕太后趕走了,所以主導著滿清謝幕的人物就是隆裕太后。

隆裕太后像。

隆裕太后是個悲劇的人物,她是慈禧侄女,由慈禧作主嫁給了小3歲的光緒,長得不好看,人又老實,綽號“大木頭”,光緒不理她,施用冷暴力,到光緒死,共守了20年的活寡。得不到光緒寵信,慈禧很惱火,對隆裕嚴厲有加,平時得不到任何賞賜,沒人都不搭理她,隆裕在宮裡很困窘,每逢有應酬只能叫人拿著首飾去典當,1891年光緒生父醇親王死時,隆裕去奔喪,連犒賞門丁僕媼的錢都拿不出。

晚年隆裕太后像。

大部分時間的隆裕都是鬱鬱寡歡的,特別是國內革命黨人形成大勢後,隆裕徹底心灰意冷,預感到大清氣數將近,每次目睹宮殿的荒涼,十分傷心,慢慢的積成了肝鬱,經常嘔吐,加上長期憂鬱,終於致積鬱成疾。

隆裕太后葬禮,清王室最後一場國葬。

退位詔書其實是袁世凱一手炮製的,隆裕太后只是案板魚肉,退位前袁世凱還想方設法圈了最後一筆錢,那時袁一直稱軍餉不足,隆裕把宮裡最後8萬兩黃金拿出來,過幾天又沒錢,再由隆裕逼著王公大臣們拿自己錢買了短期國債,再幾天還是沒錢,隆裕搜了宮裡所有的首飾讓太監送給袁世凱,讓隆裕絕望透頂。

隆裕與光緒合葬崇陵,1938年被土匪盜掘,圖為崇陵地宮隆裕棺槨。

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淚流滿面讀了退位詔書,讀完就昏死過去了,此後的1年裡隆裕深居內宮,不與外人接觸。1913年正月10號是隆裕45歲生日,袁世凱故意刁難隆裕,派梁士詒用外國使臣禮儀進宮覲賀,讓隆裕悲從中來,當天就病倒了,太醫診治後是胸腹隆然高起,日漸腫脹,拖到正月16奄奄一息,抱來溥儀看了最後一眼,交待載灃管理皇事後就一命嗚呼了,她死後袁世凱要為她厚葬,孫中山稱她是女中堯舜,更有人說給隆裕太后頒個諾貝爾和平獎,悲哉!


圖文繪歷史


大清末代太后隆裕為何會在1913年暴亡?我來說說我知道的吧!

堯王舜王是上古時期的兩位聖人,在堯王統治時期他並沒有把王位傳給自己的兒子,而是傳給了德才兼備的舜王,而舜王也學堯王任賢重能,最後把王位傳給了治水有功的禹王,禹王把王位傳給了他的兒子啟,後來就出現了皇位繼承製!直到清朝滅亡時,這種皇位繼承製才宣告結束,而結束這一制度的人就是清朝的隆裕太后,因此她也被人稱為“女中堯舜”!



晚清的隆裕太后是個悲劇式的人物,而造成她悲劇的原因是因為她嫁給了悲劇式的皇帝光緒!

隆裕太后是晚清掌權人慈禧的親侄女,也是光緒帝的表姐,在她20歲時被慈禧指婚嫁給了光緒,併成為了大清的皇后。在當時光緒一直不受慈禧待見,而隆裕又是慈禧的侄女,所以婚後光緒也不待見隆裕!到後來光緒有了珍妃更是不把隆裕當一回事,用“守活寡”來形容隆裕再合適不過了!


1908年對於晚清是災難的一年,光緒,慈禧先後死去,3歲的溥儀繼位成為了末代皇帝,隆裕成為了末代太后,由於溥儀年歲太小,隆裕太后成為了清朝實際掌權人,但此時的大清已經搖搖欲墜,再無回天之力,辛亥革命後隆裕太后簽訂了《退位詔書》,也就在這一刻起宣告了大清的滅亡,沒有戰火紛飛,沒有生靈塗炭,完成了政權的的順利交結!

自此以後隆裕每天鬱鬱寡歡,必竟大清是亡在她手裡,她覺得對不起大清的列祖列宗,最終抑鬱成疾於1913年2月22日,在西六宮之一的長春宮病逝,享年46歲。



隆裕死後,大清的遺老遺少們,為她舉行了晚清最後一場國葬,時任民國總統袁世凱下令全國下半旗為隆裕致哀三日,而當時的社會名流對隆裕作出了最高評價“女中堯舜”!


唐古看今


退位詔書下達後,隆裕太后不大適應,突然問起了奏事處,奏章怎麼不見呈上來?然後忽的緩過神來,大清已經亡了。

外地還有零星幾個“殉國”的,宗室覺羅、朝堂大員們都在收拾心情整裝待發,有的藏在北京城旮旯,有的直接跑到了天津租界區。

隆裕:“一般親貴,無一事不賣,無一缺(職位)不賣,賣來賣去,終至賣卻祖宗江山······親貴至今日,不出一謀,事後卻說現成話,甚至紛紛躲避,只知性命財產,置我孤兒寡母不顧。”而退位不到三天,載洵和內務府世續就抱怨世事艱難,生計一途捉襟見肘,僅僅三天吶。

當時的首領太監都看不慣這態勢,悻悻說道,為朝廷捐軀的只有神武門的兩條狗,平時嬌生慣養失去了生存能力,早沒太監餵它們了,也不知道自己跑出去覓食。等大家過段時間緩過神來,哥倆殮屍論片兒了,至於這兩片狗怎麼處理的咱就不曉得了。

事實上當時宮內真的很亂,現在的北京市檔案館就藏有當時北京市警察局偵緝隊的報告,隆裕剛剛去世,宮內立刻發生了騷亂,太監宮女們大肆盜竊,偵緝隊實施了現場壓制。

病亡還是暴斃

至於隆裕太后的過世,不能算暴亡,她的死亡過程少說也有兩個月。有早年間的醫案為證,隆裕太后是集後宮常見病之大成者,身體素質早成渣了,肝氣鬱結也不是區區一兩年的事,光緒娶她不久她就有這病,一直調理不過來,嚴重的時候嘔吐不斷。

“勉擬”代表了當時太醫的救治態度,喝不喝藥都一樣,人救不回來了。這還說明一點:隆裕太后絕非暴斃,而是有充足的救治時間,方子也不知道想了多少個了,但是苦於沒有奏效的救治方法而已,所以才有了“勉擬”二字。

這件事涉及一個敏感問題,就是當時距離隆裕太后下詔退位剛剛一年而已,而且她的脾性比較懦弱也不敢和什麼人發生什麼爭執,最終這個鍋推到了袁世凱身上,說是他的使者行外賓禮,隆裕太后難受了,然後一下就不行了,拜託,這都承受不了那退位前隆裕太后就掛了,根據當時太醫的記錄,隆裕太后這病,早就有,只不過沒有那麼重,在症狀突發性方面有點類似於慈安太后,慢性病,一直有,但是突然一天就病情加重,然後人就沒救回來。

不過隆裕太后受的苦遠比慈安太后更甚,倒不如慈安一昏迷就走了,當時的時評也是把槍口一致對準袁世凱,當時的京津兩地瘋傳,隆裕太后是被逼死的,有的說是吞金,有的則說是服毒,那年月自由職業者比現在多,圍觀群眾眾多,當時的報刊也跟進謠言重點報道,隆裕下詔退位才一年零十天,袁世凱下手太急了吧!

袁世凱也急了,隆裕這鍋太大,欺負孤兒寡母名聲也太難聽,這鍋可不能隨便亂背。

隆裕太后的病情究竟怎樣

根據文獻資料的描述,隆裕的病情初時並不嚴重,並且有逐步減輕的跡象,但突然病情急轉直下,很快就撒手人寰。

可這是真相麼?絕不是,內宮隱瞞頗多。

上文說過,後宮的“佳麗”們幾乎都有常見病,她們的病症大多源於缺乏運動和勞作,又不能出宮,天天吃著最沒有營養的天價菜,所以大多都是心情抑鬱引發的肝鬱、脾胃不和,比如珍妃,看著挺富態挺健康是吧,她也一身毛病,而隆裕太后在其中堪稱為最,身體極其虛弱,一旦發病過程極長。

脾胃繼續溼熱;

外感風涼;

頭暈身痛手麻;

腹部墜痛;

腹瀉;

腰疼;

氣虛;

咳嗽不止;

心悸;

頭疼;

脾胃脹痛,等等等等,無論太醫開什麼藥,因為體質孱弱的原因都無法根治。

隆裕太后臨過世的時候,太醫們開的什麼方子呢?

西洋參、麥冬、五味子、橘紅、竹瀝等,放到了隆裕太后平時本就在喝的保健茶飲裡,這種行為表示,太醫已經放棄了,因為湊出來的藥效只是強心、清心、化痰。(當時隆裕的痰重,有段時間已經窒息無法言語。)

最致命的原因有可能是什麼?也被隱瞞了麼?

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眾多口徑不一的說辭集結在一起,我們可以發現有一點是公認的,即:

先期病情並不很重,對隆裕太后來說,這種狀態不算稀奇,而且隨著藥物調理,病情趨於穩定,但是:

“加之“萬壽節”內,天氣晴暖,殿中所用素炭熱氣過高,感受炭氣,致使病情加劇。”

加上萬壽節期間,天氣轉暖的原因,通風不好或者風向變換造成空氣倒灌,炭氣過重,也就是一氧化碳中毒,所以沒救過來。

這屬於平時伺候的人屬於調整室內的溫度和通風?太監宮女不敢領罪。

真相如何查明,這時候我們再把袁世凱急眼後的情況抻回來講講,民國政府司法部派出兩名裁判員,對隆裕太后的三名(應該是七位,以張仲元為首)太醫的藥方進行了查驗,為了打消公眾的疑心更是公諸於眾,沒想要卻掀起了更大的波瀾。

《盛京時報》

聞隆裕太后所患病症不甚嚴重,經御醫張仲元等醫治以為鼓疾(現在的肝腹水),不許太后飲水。據倫貝子云,太后自患病以來,不飲水者(直接進水)凡二月,每日口渴異常,太監不以水進,某日清晨太后無可如何,竟將漱口之冷水吞入,其思水之情狀可想而知也。

又御醫張仲元等既不許太后飲水,更不許太后見風,其寢室內有煤爐,有電爐,窗際皆用棉廉堵住,不許絲毫見風,太后寢時用棉被三床,盍伏熱異常,種種荒謬者皆御醫張仲元為之,庸醫殺人真可痛恨。

隆裕太后的身後事

隆裕太后病逝,也算在庸醫手下得到了解脫,沉冤得雪的袁世凱為隆裕舉行了最高規格的葬禮,全國下半旗三日併為皇太后默哀,參議院休會,在太和門廣場為隆裕太后舉行了國民哀悼會,參與者眾,她被讚頌為“共和之美,德至功高,女中堯舜”,恐怕隆裕太后也想不到委曲求全一生的自己,死後能有那麼大陣仗,那麼隆重,那麼受推崇、尊敬的一場葬禮儀式吧。

不管她迫於壓力還是心甘情願,(應該兼而有之,很矛盾的心情,情願是針對她不情願充當擋箭牌替死鬼而言)她都是走向共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的朋友說了,他不同意,那就也象對付良弼一樣,幾顆炸彈就解決了,一樣走向共和,還真不是那麼回事,隆裕避免了國家分裂行為,極大的避免了南北對峙的“敵對”程度,只有這種方法才能在穩定政局的情況下,以最快速度的完成政權更迭,避免了生靈塗炭,避免令國外分裂勢力的狼子野心得逞,以最正規合法的方式完成了法統的傳遞,“五族共和”順利延續。


古今通史


這個問題問的有點陰謀論的感覺。

首先,隆裕太后生於1868年,死於1913年,享年45歲。

其次,鑑於光緒對她毫無感情,且在光緒被囚禁後,她也被一起囚禁生活質量好不到那裡去。

再者,由於她的身份的關係,她夾在光緒與慈禧中間,兩人未必給她好臉色看。

再加上清帝退位,她是亡國之人,她死於這個年齡不足為奇。


青牛白馬


隆裕是慈禧的親戚,被指婚為皇后,而光緒喜歡的是珍妃。和隆裕沒有一點感情。宣統退位後,失去了靠山,亡國太后鬱鬱而終不是沒有理由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