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千年而不鏽的越王勾踐劍,是戰劍還是禮器?

歷經千年而不鏽的越王勾踐劍,是戰劍還是禮器?

越王勾踐劍,春秋時期越國青銅器,代表著當時青銅兵器鑄造的最高水平。1965年時,於湖北省荊州市江陵縣望山楚墓群一號墓出土,一經現世,其歷經千年而不鏽的特性就震驚了全中外,被世人譽為“天下第一劍”。

歷經千年而不鏽的越王勾踐劍,是戰劍還是禮器?

▲越王勾踐劍,中國國家一級保護文物,藏於湖北省博物館,2019年3月20日,越王勾踐劍被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覽文物。

越王勾踐劍屬青銅劍,劍長55.7釐米,柄長8.4釐米,劍寬 4.6釐米,正面近格處刻有八字鳥篆銘文,“越王鳩(勾)淺(踐)自作用劍“,正是這八個字,表明了此劍的身份和年代,乃是春秋晚期時,越王勾踐的“自用”劍。

歷經千年而不鏽的越王勾踐劍,是戰劍還是禮器?

▲越王勾踐劍,起初時被認定為墓主人的劍,但在解讀八字鳥篆銘文後,專家們認定這是”越王用劍“,但對”鳩淺“不解,後又經金文研究專家唐蘭考證,才確定下”鳩淺“為“勾踐”。

越王勾踐劍雖為青銅劍,又在墓穴中歷經兩千四百餘年之久,但是在考古人員發現它時,此劍劍身不見鏽跡,刃薄鋒利,寒光凜凜,儼然一副曠世名劍的氣派。

越王勾踐劍產自春秋晚期鑄劍水平最高之處——吳越之地,又是越王親自使用之劍,故工藝精湛,在兩千年後的現在仍令人驚歎,可謂是春秋時期青銅劍的最高水準。那麼,這柄千年不鏽,銳利異常的越王劍,昔年在勾踐手中時,是戰用之劍,還是禮器佩劍?

歷經千年而不鏽的越王勾踐劍,是戰劍還是禮器?

▲司馬遷:“禹之功大矣,漸九川,定九州,至於今諸夏艾安。及苗裔勾踐,苦身焦思,終滅彊吳,北觀兵中國,以尊周室,號稱霸王。勾踐可不謂賢哉!蓋有禹之遺烈焉。”

首先,因有實物在世,故可從現代眼光來看待越王勾踐劍的用處。劍的好壞與否,主要在硬度和韌性上。我國古代的青銅器鑄造技術,排在世界前列,採用的是青銅鑄造技術為“銅錫合金”,越王勾踐劍亦是如此。

歷經千年而不鏽的越王勾踐劍,是戰劍還是禮器?

▲青銅劍始於商代,當時困於技術,無法將劍身做長,否則極易斷折,故初時的青銅劍劍身一般較短,製作也比較粗糙。

銅錫合金有個特性,原料成分中,銅佔據的比例多,劍身韌性更強,不易折斷,但在一定程度上會降低劍的硬度和鋒利度。要是錫佔據比例大,劍身的鋒利度、硬度會大大提升,但會失去韌性,易折易斷。越王勾踐劍的含銅量約80%-83%,含錫量約16%-17%,另外還有少量鉛、鐵。單單從這份結構構成,可以看出越王劍韌性是遠大於硬度、鋒利度的,但是,作為“天下第一劍”,越王劍的設計極為巧妙,劍脊處含銅較多,增加劍身的韌性,消除了青銅劍易折的缺陷,而在劍刃處,則是含錫多於含銅,令越王劍的硬度和鋒利度亦不容小視。

歷經千年而不鏽的越王勾踐劍,是戰劍還是禮器?

▲考古學家譚維四,曾在節目中測試越王勾踐劍的鋒利度,用此劍在一疊紙上輕輕劃過,一下就劃破了26張。

從材質、硬度等方面看,依據當時的時代環境來說,越王劍的確有作為戰劍的資格,但是,能做戰劍不一定就是戰劍。第一,越王勾踐身份尊貴,自用劍大有可能是平時的佩劍,而當時亦盛行佩劍之風,所以越王劍作為禮器的可能還要大於戰劍。其次,從越王劍的裝飾上看,劍格上鑲有藍色琉璃、通身菱形紋飾、劍首有十一道規整細緻的同心圓,單單從這些裝飾上看,此劍的工藝難度極高,這樣的劍,如為戰用,何必在裝飾上絞盡腦汁?

歷經千年而不鏽的越王勾踐劍,是戰劍還是禮器?

▲越王勾踐劍劍首外翻卷成圓箍形,內鑄間隔只有0.2毫米的十一道同心圓,規整細緻,是極為困難的工藝。

此外,越王勾踐劍出自湖北江陵楚國貴族墓中,作為陪葬品,此劍為禮器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對於越王劍為何在此,主要有兩種論點,一是勾踐曾將女兒嫁給楚昭王為姬,故而越王勾踐劍作為禮器送至楚國,以表兩國和睦之心。此後,楚王又將此劍賜予手下的某位貴族,故而就成為他的隨葬品。另一種論點則認為越王劍是戰利品,是前309年至前306年間,楚國攻越國時所繳獲,回國後,成為某位貴族的獎賞,最終成為隨葬品。

這兩種論點雖然說法不一,但都明確表述出一個事實,越王勾踐劍雖然銳利無比,但實際上卻是禮器之用,或為越王勾踐手上指揮軍隊的儀仗劍,亦或是類於虎符之類的君王信物。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