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儀去世時,清王朝已經滅亡55年,為何還能被葬入皇陵?

汪有飛


溥儀(1906~1967)是清朝最後一個皇帝,三歲時繼位,做了三年的傀儡皇帝后,六歲時(1912年)清廷被革命軍推翻,隆裕太后替溥儀簽了退位詔書,宣佈退位,清朝隨之滅亡,民國成立。



溥儀雖然不當皇帝了,但根據民國優待清室的協議,他仍然有權力住在紫禁城。當時清室的皇陵仍然受民國政府的保護,有專門看護皇陵的人。直到新中國成立後,清皇陵由國家開發保護。

溥儀在11歲時被張勳再次擁立為帝,不過僅做了11天的皇帝就被段祺瑞帶著“護國軍”趕下了皇帝寶座。

1924年,馮玉祥發動了“北京政變”,限令溥儀搬出紫禁城。18歲的溥儀只好躲進了天津的日本租界內,隨後日本人控制了他。



溥儀在天津生活了7年。

時間來到1931年9月18日,這一天日本關東軍發動了蓄謀已久的“九·一八”事變。隨後東三省淪陷,日本人成立了偽滿洲國。

1934年3月1日,溥儀出任滿洲國的偽皇帝,改元“康德”。

到1945年8月日本無條件投降為止,溥儀一共做了11年的偽皇帝。



二戰結束前,蘇聯紅軍佔領了東三省,溥儀被蘇聯士兵用飛機押往了蘇聯監獄。

溥儀在蘇聯監獄被關押5年後,也就是在1950年7月30日,溥儀被中國政府引渡回國,隨後作為戰犯關進了撫順監獄。

經過十年的勞動改造,溥儀從一個“廢帝”逐漸變成了一位新中國的公民。1959年12月4日,經特赦溥儀出獄回到了北京。

過了8年的穩定生活後,1967年10月17日,溥儀因患尿毒症不治而亡,享年62歲。

(問題來了)到溥儀去世時,清朝已經滅亡了55年,溥儀為何還能被葬入皇陵呢?

其實把溥儀葬入皇陵還真不是本人的意思,溥儀的遺囑是要按照國家規定進行火化。



溥儀患病期間,周總理多次去看望他。溥儀去世後,總理對溥儀的遺孀李淑賢明確表示,尊重其家屬的選擇,可選擇在革命公墓、萬安公墓和其他墓地的任何地方安葬或者寄存骨灰;也可以由愛新覺羅的家族決定。

後經過家族的一致商定,將溥儀的骨灰寄存在八寶山人民骨灰堂。

轉眼13年過去了,到了1980年5月29日,經中央批准,有關部門將溥儀的骨灰盒移至八寶山革命公墓第一室。

1994年,旅居海外的張世義先生在易縣崇陵西北興建了一座華龍皇家陵園。



華龍皇家陵園位於河北省易縣清西陵崇陵(光緒的陵墓)旁邊,距離崇陵後圍牆街200米。華龍陵園是一個由個人經營的商業性的公募。

張先生會做生意,為了提高陵園的知名度,他勸說溥儀的遺孀李淑賢將溥儀的骨灰遷葬陵園,因為華龍陵園在清西陵的範圍內,所以大家認為溥儀葬在了清西陵,不管怎樣說,溥儀總算葬在了祖宗陵墓內。溥儀的入住,為陵園帶來了觀光旅遊的人們,可謂是雙贏的局面。


秉燭讀春秋


溥儀壓根就沒有被葬入皇陵,他葬入的只是西陵旁邊的一塊私人墓地而已。


1976年,溥儀得了重病,不久之後,病情惡化,撒手人寰。溥儀病重期間,很多滿清元老前來看望。甚至連我們的周總理也很是關心,特意叫了大批名醫前去給溥儀看病。奈何,溥儀病重,無力迴天。

溥儀去世之後,就葬在那裡,滿清元老展開了很大的討論,最後權衡利弊之後,決定把溥儀葬在了八寶山人民骨灰堂,後來被移到了八寶山革命公墓第一室。


可能有很多人會問,既然溥儀被葬在了八寶山革命公墓第一室,那為何最後被遷移到了西陵旁的華龍皇家陵園呢?

原因很簡單“只為了錢”,改革開放之後,大量的資本家開始創業,其中有一位資本家眼光獨特,看到了墓地這個機會。打算開創一片墓地,從中得利。於是他就想辦法買下了西陵周邊的地皮,建了一片墓地。

墓地有了,現在就差名氣了,於是為了打造名氣,這位商人就想把溥儀的墓地遷移過來。有了這位滿清最後一位皇帝的噱頭,還擔心沒有名氣。於是,這個商人就找到了溥儀的妻子李淑賢,把自己的想法以及好處告訴了她。李淑賢一聽,能把溥儀葬在西陵旁邊,也算了結了溥儀心願,而且,如果同意,李淑賢還有錢拿,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呢!於是就答應遷移溥儀的墓地到西陵旁邊的華龍皇家陵園。


從這裡我們可以瞭解到,溥儀根本沒有進過清朝的皇陵,他進的只是一個私人的墓地而已。


唯戀無名


溥儀死後先是被葬在了八寶山公墓,後來被他的最後一任妻子搬到了華龍皇家陵園。這個華龍皇家陵園其實只是個普通的公墓,並非皇陵,任何人只要花錢買個墓地,都是可以葬到裡面的。裡面的墓地定價也不算太貴,4萬左右起。

華龍皇家陵園位於河北的易縣,距離清西陵只有幾百米的距離。在90年代的時候,一個香港商人通過招商引資,承包了這裡的大片山地,建了一座公墓。

為了把這裡打造成高端公墓,公墓老闆就打算引來一些已去世的社會名人,讓他們安葬到這裡,為公墓引來關注。公墓老闆首先就找到了溥儀的遺孀李淑賢。許了李淑賢一些好處,讓她同意把溥儀的墓遷到華龍皇家陵園裡,李淑賢還真的就同意了。

於是在1995年,已經死了28年的溥儀的遺骨被從北京遷到了河北,重新安葬到了這座公墓裡。溥儀墓搬來以後,公墓老闆順勢將這裡改名為華龍皇家陵園。因為這裡還真的埋了個皇帝,皇家名頭也算能叫的名正言順,真的有些皇家色彩。

自從溥儀墓搬來以後,這座公墓自然就抓住這個宣傳點,在很多人眼裡真的成了高大上的皇陵。

其實溥儀的墓非常小,按照他的身份來說甚至有點簡陋寒酸,跟普通人的墓看起來區別不大。不過葬到這裡也是個不錯的選擇,跟他家的祖先們離的都不遠,墓園跟清西陵只有幾百米的距離,站裡面高處都能很清楚的看到光緒墓的寶頂。

現在華龍皇家陵園是免費開放的,任何人都可以進去去參觀。這裡同時也是對公眾開放,所有人都可以在裡面買墓地安葬在裡面。

陵園裡也安葬了很多社會名人,比如《我愛我家》的編劇梁左,還有去年去世的相聲大師唐傑忠先生等。


【更多有趣歷史故事,歡迎點贊、關注!】


漂浮菌


溥儀的一生可以說是傳奇的一生,悲催的一生。

三歲莫名其妙的成了皇帝,六歲稀裡糊塗的又成為亡國之君。亡國之後還能在紫禁城中逍遙快活十餘年,十餘年中又被宮女太監搞成陽痿,妃子文繡休夫天下皆知,婉容與侍衛通姦生下女嬰命喪灶爐,24年老馮北京政變,掃地出門,寓居天津,復國夢想遠走東北認賊作父;日本兵敗成為蘇聯俘虜,引渡回國接受改造,最終一名普通的公民,一生軌跡可概括為“民國亂世忙於復辟、流亡、當傀儡皇帝。建國後坐牢、改造、被赦、成為公民重新開始”。

1967年10月17日,61歲的溥儀因病在北京去世,病重期間周總理高度關注病情發展,屍體火化後周總理指示:骨灰如何處理可以讓愛新覺羅家族自行決定,家屬決定放在八寶山人民骨灰堂。

1980年,有關部門為溥儀先生補開追悼會,其妻李淑賢女士在追悼會後,將骨灰由八寶山群眾公墓移至八寶山革命公墓,這是溥儀死後的第13年,也是他死後第一次“搬家”。

90年代港商張世義在清西陵的所在地,河北易縣投資了好幾個項目,其中一個項目就是陵園!聰明的商人深知名人效應,特意拜訪溥儀的遺孀李淑賢,承諾把陵園改成華龍皇家陵園,以凸顯溥儀的身份!

而此時眼看著因溥儀存放骨灰的八寶山革命公墓的租期將滿,如不續租,溥儀骨灰將遭遇深埋。此意正好解決經濟困難的李淑賢的一大難題,二人自然一拍即合,皆大歡喜。

1995年,溥儀的骨灰從八寶山人民公墓被接了出來,與皇后婉容,及後來冊封的“祥貴人”譚玉玲一起葬於北京西南120公里的河北省易縣華龍皇家陵園,雖然溥儀的墓距離大伯光緒帝的崇陵後圍牆僅200米,又有皇家兩個字,但和清朝皇帝陵並沒有半毛錢的關係,所以說溥儀並沒有真正葬入清西陵。

巧合的是,溥儀生前所住地方的變遷:從紫禁城到張園到東冠英衚衕,依次是從皇帝到貴人到普通百姓的變遷;而奇死後墓地的變遷,卻恰恰相反。

溥儀的墓地遷來後,清東陵和清西陵便形成了一個和諧對稱的十全十美。河北遵化的清東陵安葬著順治、康熙、乾隆、咸豐、同治5位皇帝以及慈禧太后。清西陵則安葬著雍正、嘉慶、道光、光緒四位皇帝,加上後來落葬於華龍皇家陵園的溥儀,清西陵安葬的帝王也是五位。

如今國學大師季羨林、作曲家張魯、“交響樂之父”李德倫、著名將領範天恩、劇作家梁左等人的陵墓都坐落華龍皇家陵園!


美麗青春您真痘


這裡要糾正一個錯誤,溥儀被葬入的華龍皇家陵園並不是皇陵,而是由私人經營的一座商業性的公墓。雖然溥儀是葬在清朝皇家陵園清西陵的附近,但是這個地方絕對不算是皇陵,只是緊臨清西陵罷了。



其實最開始溥儀死的時候是葬在八寶山革命公墓裡的。1967年溥儀因尿毒症病逝於北京的時候,由於溥儀的身份特殊所以當時的黨中央領導人周總理特意關照一下,詢問溥儀的家人有沒有安排好合適的墓地,可是那年正是最為動盪的時刻,加上溥儀乃是末代皇帝,所以他們本就不知何從,於是只得跟周總理說還沒有定。



當然此時的周總理肯定是知道些原因的,於是就並跟他們大概得說了下自己的意見,溥儀同志的遺體如何處理,你們可以自行決定,如果不知道葬在哪裡?可以考慮革命公墓、萬安公墓、人民公墓這些地方。於是最終溥儀的妻子李淑賢和他的家人決定將溥儀火化,然後骨灰盒安放在八寶山革命公墓裡。就這樣末代皇帝就孑然一身的走完了自己的最後一程,他也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位被火化的皇帝。而就這樣溥儀就靜靜的在八寶山革命公墓裡待了13年。



而在這十三年裡,中國的發展也日新月異,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進行,人們的生活水平也穩步提升。也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越來越多的人投入到了開創實業的洪流當中,這其中就包括來華投資的海外華人張世文。當年的他敏銳的發現中國改革開放之後的商機,於是就將清西陵附近的一塊地買了下來,並將它開發成了一座集安葬、觀光於一體的商業性的公園式公墓。但是由於當時這座公墓的墓地定價太高,再加上又不知名,來這裡購買墓地的是寥寥無幾,所以可以想象張世文的心情是多麼的焦慮,畢竟他是來這裡賺錢的而不是來賠錢的。



正當張世文百感交集的時候,有人就給他出了一個主意,說他們之所以不來這裡買,那是因為你這裡沒啥名氣,如果你能把那位末代皇帝溥儀給遷到這裡安葬,那麼作為末代皇帝的安眠之所,不要多說你還怕沒名氣嗎?而張世文聽到這個消息那可是高興不已,是的中國人向來講究風水,如果這裡是帝王的安眠之所,那麼他們絕對願意來啊。再加上溥儀作為中國最後一位皇帝名頭可是不小啊,如果能讓他的家人同意把他安葬到這裡,那這座公墓的檔次可就不一樣了。



於是在想到這裡,張世文就趕緊讓人去把李淑賢請過來,然後給出一些豐厚的條件,之後又去做溥儀那些還在世的家人的工作,而那些溥儀的家人實際上也希望溥儀這位皇帝能得到更高的待遇,雖然現在的溥儀不能葬入皇陵了,但是能葬在離皇陵一牆之隔的這裡也算可以了。最終李淑賢和溥儀的家人答應把溥儀的遷移到這座公墓中安葬。1995年1月26日,溥儀的骨灰盒從革命公墓中取出,然後安放在了清西陵光緒皇帝陵墓附近的這座公墓裡,而之後這座公墓也隨之改名為“華龍皇家陵園”。



同時跟隨而來的還有溥儀的皇后婉蓉的“衣冠冢”和祥貴人譚玉齡的陵墓。而隨著末代皇帝、末代皇后、末代貴人相繼安葬於此,這座公墓的名聲也越來越響,“華龍仙界天下甲”的名號也逐漸被海內外的華人所熟知,隨之而來的就是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埋葬在這裡。而就是如此直到現在就很多人都覺得這座公墓是皇陵了。



所以說其實溥儀並沒有真正的葬入到皇陵中,這座所謂的皇家陵園其實就是為了利用溥儀的名聲打響自己的名號罷了,所以才改成這樣的名字。只能說你如果信他葬在皇陵,那就說明你被騙了。


澳古說歷史


生前,末代帝王溥儀被從皇宮趕出後,便開始了他四處流亡的生活。而在死後,他的安葬地也幾經變遷,說來,溥儀真真是個“有皇帝命沒皇帝運”的帝王。

溥儀葬身之地的三次變遷分別是:由八寶山群眾公墓到八寶山革命公墓再到華龍皇家陵園。

有意思的是,溥儀生前所住地方的變遷:從紫禁城到張園到東冠英衚衕,依次是從皇帝到貴人到普通百姓的變遷;而奇死後墓地的變遷,卻恰恰相反。

更讓人嘖嘖稱奇的是,溥儀最後被葬在清西陵-華龍皇家陵園時,他的大清已亡了84年。

讓溥儀在大清滅亡84年之後仍被葬入黃家陵園的,是兩個特殊的人物。

這兩個人物一個與溥儀素未謀面的張世義,另一位則是溥儀最後一位妻子李淑賢。圖為張世義

1980年,溥儀追悼會被相關部門補開,作為未亡人的李淑賢也趁機將骨灰盒換了個大一些的。追悼會後,溥儀骨灰由八寶山群眾公墓移至八寶山革命公墓。

這是溥儀死後的第13年,也是他死後第一次“搬家”。

10多年後的1992年,眼看著由於溥儀存放骨灰的八寶山革命公墓的租期將滿,這意味著,如不續租,溥儀骨灰將遭遇深埋。此時經濟困難的李淑賢開始著急了,她迫切想為丈夫找一個永久存放骨灰的地方,也順便為自己百年找一處安放。

李淑賢在苦思良久後,敲開了沙曾熙家的大門。

這沙曾熙不是別人,正是當初介紹李淑賢和溥儀結婚的媒人。李淑賢覺得,這事只能找他商量了。

“我做了個夢,夢見他(溥儀)託夢說已經變成了一條龍,就想入土為安。他退位前他們家族把陵墓選定在了清西陵,只是後來辛亥革命爆發沒建成。”

李淑賢說完,長嘆了一口氣。沙曾熙聽完便明白了李淑賢的意思,她是想為溥儀找一處理想的安葬地。但這事,沙曾熙還真辦不了,最終,李淑賢怏怏離開了。

不久後的一天,神秘的香港商人張世義派人聯絡上了李淑賢。

原來,在得知李淑賢下落且瞭解到她想找墓地安葬溥儀後,原本就想開發商業墓地的他便有了想法。此番找李淑賢,就是想談合作。李淑賢

李淑賢聽到消息後,如同雪中看到了木炭。她興奮地和來人談起了相關規劃,進一步商議後,李淑賢提出想將溥儀和貴人譚玉齡的骨灰合葬入皇陵,以後自己也葬在此處。

李淑賢的提議得到了張世義一方的採納,1992年,旅居海外的張世義先生在易縣崇陵西北興建起這座——華龍皇家陵園。

1995年1月26日成功將溥儀骨灰遷葬至華龍皇家陵園。

自此,這座皇家陵園位於易縣清西陵崇陵旁邊,距離崇陵後圍牆僅200米。

溥儀的墓地遷來後,清東陵和清西陵便形成了一個和諧對稱的關係。

河北遵化的清東陵安葬著順治、康熙、乾隆、咸豐、同治5位皇帝,以及慈禧太后。清西陵則安葬著雍正、嘉慶、道光、光緒四位皇帝,加上後來落葬於華龍皇家陵園的溥儀,清西陵安葬的帝王也是五位。

說來,這也是美事一樁!

可惜的是,最終成就這一美事的李淑賢因為種種原因,未能與溥儀同葬。倒騰了半天,最後親手成全了丈夫和福貴人,這也真真令人唏噓。


記者李滿


溥儀的一生也可謂是充滿了坎坷,充滿了屈辱,當然,他的坎坷和屈辱卻也是他自己一手造成。

1908年,慈禧在頤和園中過完了她人生中的最後一個生日後,沒過多久,便病倒了,這一病,徹底拖垮了她的身體。

慈禧似乎也感受到了死亡的氣息,所以,她在自己臥病後的第10天,便匆匆做了一個決定——立嗣!

此時光緒皇帝不過37歲,年紀輕輕,病情又已經有了好轉,慈禧何以會在這時候突然決定立嗣?原因再簡單不過了,她不想自己死後遭到光緒皇帝的清算和報復,所以“我不能先爾死”!

1908年11月13日,慈禧召見了載灃,然後給了他兩份懿旨,一份是立溥儀為嗣,一份則是封載灃為攝政王。

載灃揣著慈禧的懿旨回府後,溥儀的祖母嚇得昏了過去,當時不過3歲的溥儀也哭的稀里嘩啦,直到他的乳母一把撩起衣服喂他吃奶,他才止住了哭聲,後來由他的乳母抱著他入了宮。

溥儀見到慈禧的第一眼,便被“醜得要命”的慈禧給嚇哭了。

1908年12月2日,溥儀在太和殿即位當皇帝時又一次哭的稀里嘩啦,哭的昏天黑地,哭著嚷著:“我要回家!”

載灃也被兒子哭的心煩意亂,但還是不得不哄著兒子:“別哭別哭,快完了,快完了!”

誰也沒想到,載灃竟會一語成讖,三年之後,清朝轟然倒塌,溥儀也被從皇位上趕了下來。

1917年,張勳率領5000條“豬尾巴”入京唱了一出復辟的鬧劇,將11歲的清廢帝溥儀又推上了皇位。

可是,5000條“豬尾巴”又能起到什麼作用?所以,溥儀這一次不過當了12天的皇帝,便又被人給一腳踹了下來。

1924年,溥儀的人生又一次迎來了變故。

這一年,馮玉祥在吳佩孚背後捅了一刀,悄悄返回北京發動了“北京政變”,控制了北洋政府的中樞。

當時,馮的“五虎將”之一的鹿鍾麟帶著人、揣著槍入宮去見溥儀,和溥儀握了手之後,他問溥儀:“溥儀先生,你今後是還打算做皇帝,還是要當個平民?”

1924年的溥儀已經18歲,已經成年了,又經過了這麼多年的耳濡目染,他很清楚地知道,即便自己能夠在紫禁城裡作威作福,可是面對手裡有槍的軍閥,他什麼也不是!

所以,溥儀一聽鹿鍾麟的話,便感受到了鹿鍾麟話中的威脅,於是忙說:“我願意從今天就當個平民!”

馮玉祥用一場“北京政變”廢除了溥儀的皇帝尊號,更改了清室優待條件,將溥儀驅逐出了皇宮。

當然,這麼一來,也讓溥儀離開了“牢籠”,最後成了日本人手中的一張牌,導致了偽滿洲國的誕生。

1932年,溥儀被日本人收買,當上了“滿洲國”的執政。

1934年,經日本人點頭,溥儀得以改國號為“滿洲帝國”,重登帝位,年號“康德”,這也是他人生中第三次當皇帝。

如果只有1917年的復辟鬧劇的話,多數人也會原諒一個當時只有11歲、沒有任何主見的溥儀,可是,他卻自己戴上了偽滿洲國皇帝這個頭銜,成了日本人的傀儡和走狗。

他將自己推到了近乎所有中國人的對立面,讓自己成為了近乎所有中國人的仇人和敵人。

1945年8月19日,溥儀在試圖逃往日本的途中,被蘇聯人攔截逮捕,隨後被帶往蘇聯。

1950年7月,溥儀被引渡回國,被關押在撫順戰俘管理所。

1959年12月,溥儀獲得特赦,從1945年被蘇聯人逮捕後,時隔14年,終於再次獲得了自由。

1967年10月16日22時,病危垂死中的溥儀突然掙扎著說:“我還不應該死呀,我還要給國家做事呀!”

溥儀不想死,如果他想死的話,或者說他不怕死的話,1945年日本宣佈投降後他便應該乖乖待在偽滿皇宮中束手待擒,或者自盡殉了他的國。

不過,不論溥儀想不想死,怕不怕死,他終究已經撐不過去了,他已經走到了人生的盡頭。

1967年10月17日2時30分,溥儀終於嚥下了最後一口氣。

溥儀死後,周總理對他的後事做出了具體指示——溥儀的屍體可以選擇火化,也可以埋葬,可以葬在革命公墓、萬安公墓和別的墓地,也可以寄存骨灰。

當然,周總理也說了可以為溥儀修建一座陵墓。

只是此時,是十年運動發生後的第二年,不論是李淑賢還是愛新覺羅家的人,沒一個人敢冒險直接安葬,更不可能葬入皇陵,所以他們選擇了火葬,將溥儀的屍體燒成了灰,然後裝入了一個花了5塊錢買來的骨灰盒中。

1967年10月22日,李淑賢和溥傑帶著溥儀的骨灰去了八寶山人民骨灰堂,辦理了為期15年的骨灰存放手續。

溥儀一生當過3次皇帝,可是,卻死得如此蕭瑟,沒有一絲一毫的帝王榮光。

1980年5月29日,在溥儀已經死去近13年後,全國政協在政協禮堂為溥儀、王耀武和廖耀湘三個人舉行了一場追悼會。

這場遲了13年的追悼會結束後,李淑賢捧著溥儀的骨灰盒,溥傑捧著溥儀的遺像,將溥儀的骨灰轉移到了八寶山革命公墓第一室副舍。

此時,實際上距離溥儀骨灰安放在骨灰堂的15年期限已經只剩2年時間,也正是考慮到了這一點,領導這才指示李淑賢和溥傑轉移溥儀的骨灰。

可是,溥儀似乎註定死後也得不到安寧,這一次骨灰的轉移也不會是最後一次。

李淑賢似乎也很看重溥儀“皇帝”的這個身份,所以,她一直想要給溥儀一個“體面”的墓地。

1994年,李淑賢見到了一個香港富商——張世義。

張世義於1992年選定了光緒皇帝的崇陵北側的一塊麵積300畝的地,用於修建一個商業陵園。

更讓人忍俊不禁的是,張世義在和李淑賢見面之前,他已經和人誇下了海口,將來等到陵園建成之後,要將溥儀的骨灰“請”到這座陵園裡。

這座陵園後來被命名為“華龍皇家陵園”,如果換成簡稱的話,倒是可以稱為“華龍皇陵”。

張世義不僅承諾承擔溥儀墳墓的所有費用,更是保證將譚玉玲的骨灰和溥儀葬在一起,將來李淑賢死後,也可以和溥儀、譚玉玲葬在一起。

張世義為什麼這麼慷慨?說白了,他始終是一個生意人,不會無緣無故地對李淑賢慷慨,溥儀這個“皇帝”只要葬入這座商業陵園,他便可以堂而皇之地將之命名為“皇家陵園”,溥儀也成了他的“活廣告”,他在溥儀身上的投入也可以十倍百倍地賺回來。

1995年1月26日,溥儀的骨灰被葬入了“華龍皇家陵園”。

所以,溥儀在死後已經過了28年,在清朝滅亡已經83年之後,終於在1995年被葬入了“皇陵”。

兩年之後,1997年6月9日,李淑賢去世,不過,她在臨死前卻突然改變了主意,放棄了葬入“皇陵”,選擇了八寶山作為自己最後的歸宿。


吾與吾國


解放後遜帝溥儀成了一名光榮的普通公民,1967年溥儀因腎癌引發尿毒症去世,因溥儀身份特殊,當時周總理專門指示,溥儀族人可自由選擇墓地。但那時都是新中國的普通公民,溥儀的弟弟溥傑也很老實,沒搞特殊化,就按照普通百姓標準將骨灰安放在八寶山公墓。

溥儀骨灰最早安放在八寶山公墓的側室,1980年移至正室,1994年又移至華龍皇家陵園安葬。

90年代正是改革開放如火如荼時代,河北易縣清西陵北邊被劃為一個公園式的現代化墓園,叫華龍皇家陵園,並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後來各方考慮溥儀至今安放在八寶山公墓未下葬,如果溥儀墓葬在此,可以提升園陵地位,未來帶動周邊經濟。

圖為清西陵內,華龍皇家陵園溥儀墓,左為譚玉齡,右為婉容。

其次溥儀還是紫禁城裡小皇帝時,皇室就給溥儀選的萬年吉地就在崇陵北邊2公里的旺隆村,與華龍皇家陵園在同一個地方,如能葬於此也算了卻了溥儀一樁心事。所以在溥儀族人和遺孀李淑賢的努力下,1994年溥儀骨灰正式下葬華龍皇家陵園,選的墓址也與光緒崇陵200米之隔。

圖為溥儀與婉容。

溥儀遺孀李淑賢,由於婚後生活並不美滿,鬧出過離婚風波,晚年嘮叨後悔嫁給溥儀害了自己,所以李淑賢1997年去世後並沒有隨葬在溥儀身邊,而是安放在八寶山公墓。

圖為溥儀一直帶在身上的譚玉齡照片,背面溥儀親筆寫我愛親愛的玉齡。

在華龍皇家陵園溥儀墓兩側各有一個陪葬墓,一側是末代皇后婉容的衣冠冢,婉容1946年病死在延吉監獄後屍首遭遺棄,沒有墓葬,2005年時婉容弟弟潤麒向政府表達希望修婉容衣冠冢的想法,2006年得以實現,修在溥儀墓邊上;另一側是溥儀一生的摯愛,祥貴人譚玉玲,譚玉玲1942年就去世了,溥儀一直將她骨灰放家裡祭奠,2006年修婉容墓時順帶也將譚玉玲骨灰安葬於此,末代皇后、末代皇妃都齊了。


圖文繪歷史


溥儀的弟弟溥傑回憶道:“周恩來總理對溥儀的後事非常關心,問我是否要建立一座豪華的陵墓?作為一個市民,我毫不猶豫的拒絕了周總理的好意。”

從這裡來看,溥儀並沒有葬入清朝的皇陵河北遵化市。

1967年末代皇帝溥儀因為患有腎癌在北京去世,對於這個末代皇帝,我們雖然有所瞭解,但是卻很少有人知道他具體葬在哪裡?

(幼年登基)

其實按照封建國家制度,皇帝只要從登基開始,便會選擇自己的陵寢,比如秦始皇、武則天等人的陵墓堪比皇宮,然而溥儀的命苦,他還沒來得及選擇自己的陵寢清朝就已經滅亡了。

溥儀退位之後依然住在皇宮,民國政府也會每年供給白銀400萬兩,依然是以皇室君王的禮儀相待,所以在1915年的時候,也就是溥儀10歲,他開始意識到要給自己選擇陵寢了,他通過精通這方面知識的人李青,李青為了幫助溥儀選擇“吉地”,跑遍了整個河北易縣西陵,最後確定了泰東陵旺隆村北,這是一處絕佳之地,與崇嶺相對,後來經過討論,就把這塊地定了下來,因為資金問題,一直沒有動工,後來動工沒到一年,辛亥革命就爆發了,最後溥儀的陵寢就這樣被迫停止,這之後溥儀再也沒有機會選擇陵寢了,因為他在1924年被趕出紫禁城。

(溥儀)

周總理明確指示,葬哪裡?怎麼葬?你們自己定!

直到1967年10月17日,61歲的溥儀因病去世,兩日後屍體便被火化,因為當時周總理也對此事比較關注,所以周總理稱:骨灰如何處理可以讓愛新覺羅家族自行決定;其次也可以安放在革命公墓、萬安公墓等其他墓地。

(溥儀追悼會)

家屬成員討論過後決定放在八寶山人民骨灰堂。

1980年溥儀的骨灰又被移至八寶山革命公墓第一室。

1994年張世義在易縣崇陵西北興建了一座華龍皇家陵園,自己則擔任陵園的董事長,後來為了提高陵園的知名度,帶動人民群眾來參觀,最後卻說李淑賢將溥儀的骨灰到華龍皇家陵園。

(華龍皇家陵園)

自此,溥儀的陵寢算是畫上了圓滿的句號,可能連他自己都不知道,生前就顛沛流離,在其去世之後還被人們動來動去。

(溥儀最終所葬之處—華龍皇家陵園)

他萬萬沒有想到,整個清朝皇陵清西陵從1730年開始建起,直到1915年最終建成,這期間經歷了186年的時間,自己的先輩們一個個被葬入皇陵,連歷代皇子嬪妃都葬入進去,再不濟的連公主都葬入了皇陵,整個清西陵的建築面積高達5萬平方米,宮殿1000多間,這樣一個規模宏大、富麗堂皇的皇陵清西陵,卻容不下他自己一人。

(清朝皇陵清西陵佈局圖)

溥儀與皇陵無緣,與地下先祖更是無顏面對。

所以綜上所述,溥儀並沒有葬入清朝皇陵,而是葬在了一家為了利益的華龍皇家陵園。


貓眼觀史


可以說溥儀是華龍皇家陵園的形象代言人

1967年,清王朝滅亡55年後,61歲溥儀去世,當時的溥儀並沒有安葬進皇陵,而是根據我國的法規進行了火化,之後安放在了八寶山革命公墓。題目中所說的溥儀被葬入皇陵是1995年事情,當時清王朝已經滅亡了83年。




實際上溥儀被葬入的皇陵根本就不算是皇陵,而是個人經營的商業性的公墓。

溥儀被遷葬的地方叫做華龍皇家陵園,雖然也在河北易縣的清西陵旁邊,但是它卻是建於1992年的公墓。

華龍皇家陵園佔地300多畝,建設目的是打造成為安葬紀念、人文教育的觀光遊玩場所。所以陵園內不僅僅有溥儀墓葬,還有諸多其他名人墓葬;諸如國學大師季羨林、中國交響樂之父李德倫、劇作家梁左、音樂家張魯和黃源澧、表演藝術家黎頻和於是之等等。

在清西陵附近有這樣一句話;“十個皇帝九個陵,末代皇帝在華龍”。這也說明了華龍皇家陵園根本就不是皇陵,確確實實的是公墓,所謂的華龍皇家陵園只是商家的炒作。



溥儀搬遷華龍皇家陵園的原因經過

溥儀的一生極富傳奇,也經歷了太多的標誌性的事件。

他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名正言順的皇帝,沖齡繼位,三載為帝,辛亥革命後宣佈退位。

民國後依然在皇宮中生活,期間也發生過張勳復辟事件,第二次為帝。但僅僅幾天便又宣佈了退位。



1924年,馮玉祥北京政變後,溥儀被迫出宮,在復辟的思想下,走向了當時日本人管理東北,最終成為了日本人控制偽滿洲國的傀儡。也是在這裡他最皇后和侍衛通姦生下一個女孩。他最喜歡的譚玉齡無故去世。

日本戰敗後,溥儀成為了戰犯,接受了新中國的改造,1959年成為了一名新中國的普通人,娶了普通的護士李淑賢,直到1967年去世,結束了傳奇的一生。



1992年,香港地區商人張世義投資建設了華龍皇家陵園,為了把這個商業項目經營好,張世義和當地的領導商議把溥儀的骨灰遷到易縣來,這樣可以依靠溥儀的知名度帶動項目發展和當地的旅遊業。

於是在1995年,溥儀去世後的28年,張世義找到了溥儀的最後一任妻子李淑賢,當時李淑賢問為什麼有這種想法,張世義如實回答;“一來可以讓陵園經營的更好,帶來一些效益。二來也能讓溥儀的獲得一個比較好的歸宿。”




李淑賢聽後,當時果斷就同意了,於是溥儀的骨灰也就被葬在了華龍皇家陵園。之後在2006年,祥貴人譚玉齡陪葬和皇后婉蓉陪葬在了溥儀左右。(婉蓉的墓只是招魂形式的衣冠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