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一個湖南人,你瞭解的是一個真實的湖南嗎?

湖南,這個位於洞庭湖之南的省份,近百年裡湧現出無數風雲人物,大家都不陌生。湖南簡稱“湘”,是因為縱貫湖南全省的湘江,人們也經常用“三湘”、“三湘四水”來代指湖南,如湖南有一版報紙就叫《三湘都市報》。

關於湖南的近現代榮譽是不勝枚舉,確實,作為一個湖南人,是有資本為自己的家鄉感到自豪的。顯然,我也是如此。畢竟,偉大領袖毛主席的故鄉、“三湘四水”、“惟楚有才”、“湖廣熟、天下足”、“無湘不成軍”、“湘菜文化”……任何一條擺到桌面上都是震古爍今的。但是,每一個湖南人自豪之餘,真的就瞭解真實的湖南嗎?

三湘四水

湖南又稱“三湘四水”,可湘江只有一條,那“三湘四水”到底是指哪三湘,哪四水呢?

關於三湘四水這個問題,尤其是三湘是哪三湘的問題,有很多種說法,一直莫衷一是,但是對於“四水”倒是沒有什麼爭議。我們就將三湘的問題放一放,先說說“四水”。翻開湖南省的地圖,就能很清楚地看到湖南境內最大,影響最廣的四條河流:湘江、資水、沅江、澧水,這就是“四水”。

身為一個湖南人,你瞭解的是一個真實的湖南嗎?

從地圖上看,“四水”幾乎貫穿湖南的每一個地級市,除了最西北的吉首市和最東南的“船到郴州止”的郴州。眾所周知,中國的歷史文化的本質是農耕文化,都是沿河發展的,從黃河文明到長江文明,山區一直都是不受待見的。可見,湖南的“文化苦旅”是多麼的艱辛。而吉首、郴州等大部分城市的經濟發展軌跡更是深刻地印證了這一點。不要拿現在的城市面貌來抬槓。這首先要感謝鐵路、公路和改革開放帶來的經濟發展模式轉變。歸根到底,無論從文化還是經濟的角度來看,湖南的底蘊和發展都是比較落後的,是小眾的。

“四水”一路向北,最後歸入浩浩湯湯的洞庭湖。洞庭湖橫跨湖南、湖北兩省,這也是兩省分別命名“湖南”、“湖北”的原因,而不是以“長江”為界,否則,則應該稱為“江南”、“江北”了。

關於“三湘”,則有很多種說法,總結了一下大概有以下四種:第一種認為是指灕湘、瀟湘、蒸湘;第二種認為是指瀟湘、沅湘、蒸湘;第三種認為是指下湘、中湘、上湘;第四種認為是指湘東、湘西、湘南。你認同哪一種呢?

個人比較認同第一種說法!灕湘,不更應該是指廣西與永州搭界的那一片地方嗎?是的,沒錯。事實上,在歷史上廣西與湖南永州(零陵)一直就糾纏不清,在廣西與湖南劃清界限之前,這一片土地都是籠統地屬於“湖南”,從秦始皇設立郡縣制開始,到隋朝的府縣制,再到後來的路縣制,永州(零陵)都包括這一片土地。湘江的源頭也應該在今廣西境內,南北分為灕江和湘江(這個起名,明朝的時候有地理學家作出過註釋,南北相離,各自加水,變成漓、湘)。

而我更願意相信,湘江之所以被稱為“湘”,是因為古代相國或相州的人被髮配到這蠻荒之地,為紀念家鄉,把逐水而居的那條河加三點水取名叫“湘江”(考慮到中國文化的起源和發展是由北向南)。有一點是不可否認的,那就是,湖南之所以被簡稱成“湘”與“湘江”是脫不開干係的。

所以,與湘江交匯的灕江、蒸水、瀟水及其周圍的地方被簡稱成:瀟湘、蒸湘、灕湘。而以此“三湘”代表湖南的本土文化是具有代表性的。

為什麼不是沅湘?澧水、資江呢?對不起,這些地方歷史以來都屬於古荊州(湖北)。不具備代表性,而且,與湘江的交匯也不明顯。而文化名片一般都具有集中性才有代表性。

惟楚有才

身為一個湖南人,你瞭解的是一個真實的湖南嗎?

上大學時,我介紹自己的家鄉時就喜歡引用這句名言——“惟楚有才、於斯為盛”。以此標榜家鄉文化的源遠流長、底蘊深厚。而後來,尤其是近些年,我更喜歡“湖湘文化”的提法。

這是嶽麓書院的一副門聯,名滿天下。因為楚國曾經有800年曆史,古楚文化有幾千年的積澱。一個“楚”字就是無限榮光。近些年,湖南、湖北為了“楚文化”這張名片爭得面紅耳赤。

事實上,楚文化包括:巴楚、荊楚和湘楚。四川重慶早就不跟你們爭了,早就把巴楚文化改成了巴蜀文化。古代的楚國更是包括今湖北、湖南、江蘇、河南、安徽、山東、四川(重慶)、貴州不同大小的土地。譬如,著名的“西楚霸王”項羽就是現在的江蘇人,人家是楚國貴族出身。江蘇打“楚文化”的招牌嗎?當然,楚文化的集中點還是在湖南、湖北交接(洞庭湖四周)。

楚,這個名字是有來歷的。楚國的祖先主要是熊、羋兩姓,隨周反商,卻又在周文王時期被髮配到今湖北秭歸(屈原故鄉)一帶。被稱為“蠻夷”。歷代先人勵精圖治、篳路藍縷,終成大國。而開國君王的母親在生他的時候,難產而死。巫師變用荊(亦為楚)裹了屍體。為了紀念母親,所以把國號定為“楚”,而現在的湖北歷史主要也就是荊州。隨著楚國的歷代君主不斷開拓進取,不斷開拓進取,楚國一路擴張、遷都,楚文化也隨之擴散,慢慢覆蓋了後來幾個省份的地區。但是其源頭和核心是在今湖北,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

當然,也有人認為楚人的祖先是祝融,而祝融是湖南南嶽的神,所以湖南才是“楚文化”的源頭。所以,湖南才有爭楚文化的底氣。除此之外,我確實沒有找到湖南才是孕育楚文化的土地的理由。

歷史以來,我不敢說湖南一直隸屬湖北,但是,湖北一直是湖南的老大哥,這是千真萬確的。從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到漢朝時期的荊州,一直到康熙三年正式提出“湖南省”的說法,湖南何曾擺脫過湖北的影子。隨舉一例,科舉時代,湖南的考生參加鄉試(全省統考)都是要到今武漢才行的。

而且,清朝以前,湖南的歷史名人(存在感)真的是屈指可數。蔡倫?——太監,人品惡劣,柳宗元——被流放,周敦頤、黃蓋等人都是沾了零陵古郡的風水,賈宜是被憋在長沙放光芒的,王夫之是隱世避難躲在衡陽的……

這一切,源於中國文明首先是中原文明,是黃河文明,是長江文明,是平原文明,湖南的山地文化是老樹發新枝,是後起之秀。當然,說起少數民族文化,湖南可能是大哥級別的。

說到這,我想我為什麼不喜歡湖南人打“古楚文化”的招牌,原因應該清楚了。湖南,確實蘊含了一些古楚文化,但是湖南真的不能代表“楚文化”,甚至不曾是是真正的重心。

“惟楚有才,於斯為盛”的理解有很多角度,但的的確確不能用這樣一句話去炫耀湖南近現代的人才輩出。

無湘不成軍

身為一個湖南人,你瞭解的是一個真實的湖南嗎?

這句話的起源可能是從太平天國運動開始說起的。的確,一個湖南,半部中國近現代史。就中國近現代史中湖南人震古爍今的貢獻和表現來說,確實一點也不過分。湖南人保家衛國、開疆拓土的貢獻確實史無前例,曾國藩、左宗棠、彭玉麟、蔡鍔、黃興、宋教仁、毛澤東、賀龍、羅榮桓、彭德懷、劉少奇……猶如一顆顆璀璨的明珠鑲滿了祖國江山的王冠。

“天下不可一日無湖南……”

“若道中華國果亡,除非湖南人盡死”

“廣東人革命,湖南人流血”

“湖南是東方的普魯士”

衡陽保衛戰、長沙保衛戰、常德保衛戰打得日本侵略者心生懼意和敬意

衡陽是全國唯一的抗戰名城,芷江機場是受降日本的地方

當然,還有湘西剿匪……

為什麼說“無湘不成軍”:一是因為湖南人會打,二是因為敢打,三是因為湖南人難打。

然而,在湖南人的功績被廣泛認可的同時和背後,“無湘不成軍”不是炫耀的藉口,也不是抹殺他人的抹布。

不是還有一句話叫“無川不成軍”嗎?“將軍縣”湖北不是也有幾個嗎?“十大元帥”四川不是有四個嗎?抗日戰爭四川不是犧牲戰士最多的省份嗎?廣西的“狼兵”不是沒有出一個叛徒嗎?陝西的延安不是真正的革命搖籃嗎?“東北抗聯”不是可歌可泣嗎?……

人總是很容易陶醉在自身的光芒之中,卻很難同時去肯定和承認別人的重要和價值,更難的是,在享受榮譽的時候,同時清醒地思考背後的原因。

湖南人的性格“吃得苦、耐得煩、不怕死、霸得蠻”。為什麼?因為湖南是山區,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是山區文化和生存條件養成和逼成這種性格。山區人,要生存、要發展就要敢於“與天鬥、與地鬥、與人鬥”,而且,由於擁有的本來就不多,就更不害怕失去。以湖南舉國文明的邵東人為例,為什麼會做生意——窮,逼的呀!當然,山區不止湖南一個省,為什麼廣西、貴州等省份就沒有這麼光彩奪目?這是一個文化屬性的問題,這裡就不詳細探討了。

總而言之,“無湘不成軍”是一種至高的榮耀,也是一種沉重的災難。當思量,當反省,當奮發,當激勵。

湖廣熟,天下足

身為一個湖南人,你瞭解的是一個真實的湖南嗎?

很多湖南人喜歡用這句話來標榜湖南是魚米之鄉、物產豐富。這句話確實沒有什麼錯,從明朝開始,湖南湖北確實是國家的糧倉,確實是產糧大省。

但是:

一,請記住,這句話的前身是“蘇湖熟,天下足”。主要是指江蘇、湖北地區,湖南只不過捱了個邊。

二、“湖廣熟、天下足”,湖廣地區指的江漢平原,江漢平原主要指如今的哪些地方?請自行腦補或查閱。

三、“湖廣熟,天下足”的背後有多少血與淚?湖南人口的遷移史可以去查一下,“江西老表”的稱呼是怎麼來的?為什麼湖南、湖北、貴州、四川的語音體系大同小異?

但是,世事無常,無巧不成書,最後還是一個湖南人袁隆平老先生讓天下人“吃飽了撐著”。

而且,成為糧食大省背後的原因往往是貧窮和苦難。當然,這種在苦難中堅信“人定勝天”的樂觀和進取的精神是值得我們驕傲的。然而,這並不代表湖南有在資源和經濟方面炫耀的底氣。

小結

身為一個湖南人,你瞭解的是一個真實的湖南嗎?

正是因為我是一個湖南人,我深愛著這一片土地。所以我越來越主動,越來越深入地去了解這片土地背後的故事,這片土地的氣質和精神。正如,我們時常會羨慕一些成功者身上那炫麗的光彩,卻從沒有認真地思考過這種光彩背後的辛酸與苦難、汗水和淚水。

我為“湖南”感到由衷的自豪,我也希望更多的湖南人能在這片土地上找到歸屬感、自豪感。同時,我也呼籲大家不要只看到“湖南”光彩奪目的影子,我自我膨脹、得意忘形起來,瞭解真實的、真正的湖南,也許正是我們有意義地正視自己的開始。

湖南為什麼旅遊風景多?湖南為什麼少數民族多?湖南的新化縣為什麼叫新化?為什麼“船到郴州止,馬到郴州死”?湖南還有多少貧困縣?為什麼“衡陽雁去無留意”?……

湖南,讓人認知的不僅僅是一連串的符號、名字和成績,更應該是一種精神、一段歷史、一種文化……

而我也無法把湖南的點點滴滴寫得面面俱到,只能是邊說邊學,邊走邊看!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