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可夫評價日軍,士兵很勇敢,將軍很垃圾,這評價靠譜嗎?

李三萬

摘要:朱可夫,二戰時期蘇軍的戰神,也是諾門罕戰役的蘇軍戰役指揮,他對日軍的評價是:士兵很勇敢,將軍很垃圾,級別越高越垃圾,這樣的評價靠譜嗎?

朱可夫評價日軍,士兵很勇敢,將軍很垃圾,這評價靠譜嗎?

朱可夫,二戰時期蘇軍的戰神,也是諾門罕戰役的蘇軍戰役指揮,他對日軍的評價是:士兵很勇敢,將軍很垃圾,級別越高越垃圾,這樣的評價靠譜嗎?

朱可夫對日軍的評價還是基本靠譜的,因為這是他在指揮完諾門罕戰役之後,於1940年5月奉召晉見斯大林時所彙報的。這也是朱可夫第一次被斯大林召見,畢竟之前連個軍區司令員還都不是,尚不夠級別謁見最高統帥,所以緊張激動的不行。在這樣的情況下,當斯大林詢問起日本軍隊的真實水平時,朱可夫的回答必然是戰戰兢兢而不敢信口開河的,也算人之常情。

朱可夫被派到遠東地區指揮對日作戰時,當時的職務是白俄羅斯特別軍區副司令員,1939年9月蘇軍“大肅反”還沒有完全結束,許多高級將領接到命令前往莫斯科之後就莫名其妙失蹤了,朱可夫當然也怕的不行,跟家裡把後事都安排好了。結果是被任命為駐蒙蘇軍第1集團軍司令員,指揮反擊來犯日軍,最終勝利凱旋,從此揚名全國,榮膺“蘇聯英雄”稱號。

朱可夫評價日軍,士兵很勇敢,將軍很垃圾,這評價靠譜嗎?

斯大林是在克里姆林宮公開召見朱可夫,作為諾門罕戰役的有功之臣,之前他剛剛被提前晉升大將軍銜,斯大林的接見一方面是獎賞,一方面也是對朱可夫進行當面考察以便重用,陪同接見的還有莫洛托夫、加里寧等政治局委員,規格還是蠻高的,簡單的寒喧後斯大林直奔主題:“你認為日軍怎麼樣”?

朱可夫立正回答:“與我們在哈拉哈河(即諾門罕地區)作戰的日軍士兵訓練不錯,特別是近戰,他們守紀律,執行命令堅決,作戰頑強,特別是防禦戰時。下級軍官也受過很好的訓練,作戰異常頑強,一般不會投降,剖腹自殺時毫不遲疑”。

這個回答是比較有技巧的,如果蘇軍擊破的敵人是不堪一擊的菜鳥隊伍,那麼朱可夫的能力和戰功也就無從談起了,只有打敗頑強的敵人,才能證明我軍的強大,這個道理每個將軍都明白。同時朱可夫的評價也是中肯的,中國的抗日戰爭也證明了這一點,日本士兵的單兵素質、狂熱精神、白刃格鬥和悍不畏死,確實在二戰各國中名列前矛。

李宗仁在臺兒莊戰役中大破日軍,他在回憶錄中也寫道:“日本陸軍訓練之精,和戰鬥力之強,可說舉世罕有其匹。用兵行陣時,上至將官,下至士卒,俱按戰術戰鬥原則作戰,一絲不亂,令敵人不易有隙可乘。日本高級將領之中雖乏出色戰略家,但是在基本原則上,絕少發生重大錯誤”,基本佐證了朱可夫的評價。

軍史學家們也普遍承認,二戰日軍的小隊長和中隊長是基層部隊的主要支撐力量,他們對士兵的統率能力和戰場上的戰術指揮,基本是靠譜的。日軍在抗戰初期投入的第101、第106等特設師團之所以戰鬥力不如老牌常設師團,正是因為只有大隊長以上才是現役軍官,中隊長小隊長都是預備役人員,實戰中掌握部隊和指揮能力較差。

朱可夫繼續回答斯大林的提問:“日本軍官,特別是中高級軍官,訓練差、主動性差,習慣於墨守成規。”,對這段總結小編之能認同一部分,日軍的中高級軍官進攻主動性也是可圈可點的,但確實在戰術上不會變通,很有股二桿子精神。諾門坎戰役期間,德國軍事觀察團也隨同進行了戰場考察,深感日軍的步兵戰術仍然停留在一戰時期,對其用步兵保護寶貴的坦克、動不動就“萬歲衝鋒”的戰法實在無法理解。

朱可夫評價日軍,士兵很勇敢,將軍很垃圾,這評價靠譜嗎?

對日軍的武器裝備,朱可夫認為整體上是落後的,尤其是坦克和火炮這兩個方面,這也是實情。關東軍累死累活拼湊出86門大口徑火炮,甚至還有一戰時期老古董重炮,由於運輸能力不足造成炮彈也必須限量發射。而蘇軍一次反擊就動用了200多門重炮,炮彈隨便用不限量,向日軍傾瀉了31000噸各類炮彈炸彈,大約是日軍的16倍。坦克更不必說了,在歐洲人眼裡,日軍的裝甲車輛幾乎就是鐵皮玩具。

斯大林最後的問題是我們的部隊打的怎麼樣,用腳丫子都可以想出來朱可夫的應對:“我們的正規部隊打的很好,我的坦克部隊打得很出色,我們的炮兵在各個方面都比日軍優越,我認為我們必須大大擴充裝甲部隊和機械化部隊”。說明一下,朱可夫特地加重語氣的所謂“正規部隊”,隱指配合作戰的蒙古軍隊戰鬥力比較糟糕。

斯大林對朱可夫的回答基本滿意,當場宣佈任命,朱可夫大將即刻出任蘇聯最大的軍區:基輔特別軍區司令員,從此,朱可夫步入蘇聯紅軍核心領導層。諾門罕戰役的歷史影響是深遠的,斯大林有理由高興和重賞朱可夫,因為不到一年之後日本主動提出締結了《蘇日中立條約》,其核心內容是如果蘇德開戰,日本將保持中立,而如果日美開戰,蘇聯亦將保持中立。

在納粹德國的巨大軍事壓力下,斯大林終於可以不用擔心腹背受敵的局面出現了。

當然,對朱可夫的評價還要辯證看,日本士兵訓練有素這沒話說,夠勇敢,不怕死,這是好事,但是動不動就萬歲衝鋒,拿自己的性命不當回事,這也未必是好事,所以小編我一直認為二戰時的日軍,像第四師團這種珍惜生命,上上下下都肯用腦子打戰的部隊,才是真正可怕的敵人,其他的部隊如同德國黨衛軍部隊,過於狂熱,很多時候的損失都是毫無價值,不利於長期持久作戰。到了硫磺島戰役時,日軍守將慄林忠道命令日軍士兵不準輕言犧牲,每個人要殺夠十個美國人,才允許犧牲,結果大家也知道了,同樣的日本兵,不一樣的殺傷力!

朱可夫評價日軍,士兵很勇敢,將軍很垃圾,這評價靠譜嗎?

反過來說日本軍官,專業素質絲毫不差,但要說越高級就越垃圾,又是什麼原因呢?其實很簡單,職務越高,越接近戰略層面,而後世包括被日本虐的很慘的我們,也認為在二戰中日本戰略上太差,這固然不能說錯,可是就如同我們學歷史,老是評價歷史上很多牛人的缺失時,常用的一個概念;歷史侷限性。日本高級軍官其實並不差,不缺少戰略眼光,但是日本地緣位置的侷限性就那樣,你讓他們還能怎麼辦?

日本國家戰略層面就是重海輕陸,二戰時期的日本陸軍其實也就一戰時期的頭腦,可是日本陸軍裝備放到歐洲去,恐怕連當一戰強國都不夠格,而軍隊戰略戰術思想是要以裝備為基礎的。到了戰爭中後期,牛島滿就同中國軍隊打了平平無奇的一戰,贏下一場該贏的小戰役,卻立即開始受到大本營重用,就因為他在這一戰中,戰損之類的數據都跟日軍常規的戰鬥差不多,唯一不同的就是整場仗只消耗了五萬發槍彈!大本營就像發現了寶貝,會省著打仗的人才!這種條件侷限,日本高層軍官再有戰略眼光,不也是白瞎嗎?!

如果日本像德國一樣,裝備龐大的裝甲集群,到中國來玩裝甲突擊,不用打,光中國當時的交通條件,就能讓日本修坦克修到破產!實際上,當年網絡上各大軍事論壇活躍時期,討論日本二戰情況時,有一個說法很有市場,就是說日本當時已經把自己主觀能動性發揮到極致了,以當時日本的條件,換一個甚至一批人穿越回去,也不能做的更好了,小編我是認可這個觀點的。所以要說日本高級軍官垃圾,要是有他們沒能充分發揮出日本國力,這話就對,要是他們發揮的很好了,但是依然沒用,就不能這麼說,我認為是日本國力不足以支撐軍人擴張需求,所以不能說人家垃圾。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