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襄的每一筆,都在平靜中寫盡繁華

世人評蔡襄行書第一,小楷第二,草書第三。與蘇軾、黃庭堅、米芾,共稱“宋四家”。蔡襄似乎沒有其他三位那麼大的名氣,可是,說起書法專業,他的字,能深深地折服你。

蔡襄的每一筆,都在平靜中寫盡繁華

《扈從帖》紙本,北京故宮博物院。

蔡襄,字君謨。其先本光州人,居仙遊(今屬福建省),遷甫田。官至端明殿學士,知杭州,諡忠惠。工正、行、草、隸書,又能飛白書,嘗以散筆作草書,稱為“散草”或“飛草”。書法渾厚端莊,淳淡婉美,自成一體。

蔡襄的每一筆,都在平靜中寫盡繁華

尺牘《思詠帖》1051年,紙本;縱29.7釐米*橫39.7釐米,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宋史·列傳》稱他:“襄工於手書,為當世第一,仁宗由愛之。”宋四家中,他年齡輩份,應在蘇、黃、米之前。宋四家中,蘇、黃、米都以行草、行楷見長,而喜歡寫規規矩矩的楷書的,還是蔡襄。他的書法學習王羲之、顏真卿、柳公權,渾厚端莊,雄偉遒麗。

蔡襄的每一筆,都在平靜中寫盡繁華

《虛堂詩帖》 1048年 紙本 22.6cm X16cm。釋文:虛堂永晝來風長,石枕竹簟生清光。文園肺渴厭煩熱,更要夫君在側傍。

蘇東坡說:“君謨天資高,積學至深,心手相應,變化無窮,遂為本朝第一。”蔡襄為人忠厚正直,字識淵博,他的字“端勁高古,容德兼備”。

蔡襄的每一筆,都在平靜中寫盡繁華

《陶生帖》尺牘 1051年 紙本 29.8cm X50.8cm,草書翰札。瀟灑勁逸。結體欹正大小,重輕疏密,隨心所至,一氣呵成。黃庭堅說:“君謨真行簡札甚秀麗,能入永興(虞世南)之室”是很正確的。

蔡襄的每一筆,都在平靜中寫盡繁華

《蔡襄自書詩》卷,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紙本,三接紙,縱28.2cm,橫221.2cm,行書,73行,884字。

說到這帖,要說起這個事情。北宋皇祐二年(1050年),蔡襄罷福建轉運使,召還汴京修起居注,遂從福州一路北行,歷時半年多。沿途見聞有感於懷者,皆成詩章,此卷所書五言、七言詩11首即是。書寫時間當在詩成之後不久,蔡襄時年約40歲。因屬個人詩稿,無意求工,故筆致飄逸流暢,點畫婉轉精美,充分展示了蔡襄中年清健圓潤的書風特色與純熟的功力。

蔡襄的每一筆,都在平靜中寫盡繁華


蔡襄的每一筆,都在平靜中寫盡繁華

釋文:蒙惠水林檎花,多感。天氣暄和,體履佳安。襄上,公謹太尉左右。

《蒙惠帖》為行楷作品。取法《蘭亭序》而又參以顏魯公敦厚沉穩的成分,繼而宏大了宋代行書尺牘書法的藝術內涵,使書法藝術發展到一個新時期。

蔡襄的每一筆,都在平靜中寫盡繁華

《暑熱帖》(致公謹尺牘)1052 紙本 23cm X29.2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縱23釐米。

蔡襄的每一筆,都在平靜中寫盡繁華

《安道帖》尺牘 1055年 紙本 縱26.8釐米 橫35.5釐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蔡襄慈孝,1066年蔡襄在杭州。正當蔡襄辦理交卸準備赴南京留守任時,十月盧太夫人病逝杭州,於是蔡襄丁母憂,扶柩回閩。十二月到達家中守喪,誰知次子蔡旬竟於第二年夏又病逝,蔡襄遭此重擊,終於病體難支,自己也於當年即治平四年(1067)八月十六日病逝了。一代大書法家、名臣走完了自己的路,走時幼子蔡旻才九歲,長子、次子皆已去世,次子媳劉氏懷抱孫子蔡傳在襁褓,主持喪事,家境蕭然。走向沒落。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