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舊事,天津消失的一條河,赤龍河旁最有名是菜橋子


天津舊事,天津消失的一條河,赤龍河旁最有名是菜橋子

  南市西邊曾有條赤龍河,赤龍河上有6座跨河橋樑,從南向北依次排列為海光寺橋、炮臺莊橋、自來水橋、寧家橋、楊家橋和菜橋。雖然河與橋都早不存在了,但是歷史上這條河、這些橋都與南市的發展關係密切。

  天津城南一帶本是一片窪地,本沒有河也沒有橋。隨著大規劃的填窪墊地工程,城市有了地基,有了路,建了房子,引入了自來水,通了電。20世紀20年代初,南市進行了一系列的建設開發,採用了方格網狀道路佈局,沿街建築房屋以供租售,道路與建築施工基本採用了較新式的市政技術。水窪面積在縮小,分成了幾大塊。南門對著的這條大街,最初叫南關大街,後來自南門至榮安大街段,改為南門外大街,從榮安大街至海光寺段,叫海光寺大街。在南市發展到一定階段以後,人們注意到了穢水的排洩問題。

天津舊事,天津消失的一條河,赤龍河旁最有名是菜橋子

這張圖片是什麼內容呢?是一些男人在水邊取土,另一張類似圖片的上部,站著幾個人。圖片背景模糊,似乎能看到一些建築和煙筒。圖片的標註為:TIENTSIN sanitation workers early 1900s。我們將2張圖片放在一起,不難看出這是一個完整故事,上世紀初天津的市政工程。

這大約是在1906年,天津西南城角蓄水池施工現場,上百的工人在那裡,用最原始的工具,在建一座中國第一個雨汙水處理工程,他們和那些管理者,同屬於一個名為“大廣”的工程公司,而這個公司的老闆,則是為大清立過汗馬之功的德國人——雙眼花翎提督漢納根。

蓄水池,天津人稱之為四方坑,專為收集城區排瀝雨汙水,經過自然沉澱、淨化後排入海河。

這就是赤龍河的前身之一。

天津舊事,天津消失的一條河,赤龍河旁最有名是菜橋子

▲南市平安大街。如今已在此地屹立起一座享譽全國的大型食品商城——南市食品街。

  北洋政府執政期間,曾經對於中國管轄的天津市區部分進行過一次建設項目安排規劃,包括海河的裁灣取直以及開闢新馬路等,當年曾有過詳細的規劃和設計。考證一張1919年的《天津華界規劃圖》,在其左上角空白處加蓋了藍字印記,上面寫道:“督軍到任,面諭希望整頓天津市政。嗣以承辦裁灣取直機會,復蒙督辦、省長提倡,擬就振興市政辦法,分別進行;其中未辦各事,尚屬甚多。茲謹繪成圖說,即希採擇施行”。地圖的下面註明了九項具體任務,其中第五項為:南市、南開地勢窪下,所有穢水無法宣洩,擬由南市至牆子外修穢水總溝一條,並於總溝左、右向各街盡修穢水溝,以利衛生,而免水患,此項工費用由湖業主均攤,其不足者,再按地均攤。沒考證這位督軍的大名,但這份振興市政辦法,應該是赤龍河形成的最原始依據。

天津舊事,天津消失的一條河,赤龍河旁最有名是菜橋子

楊柳青年畫中的海光寺

  這條排水溝後來被冠名為赤龍河,冠名的理由不得而知,不知是否其形狀像一條龍有關,龍首在北,龍身在南,後來的水利工程有時也叫牆子河支流。赤龍河的上游在北,下游在南,上游就是來自南市和老城裡的汙水。到上世紀40年代,赤龍河最北端的源頭是一個大水坑,形狀像一個垂向西北邊的大水滴,周圍是沈家臺、姚家下場和魚市西大街,它位於二馬路和一緯路交口的西北部。從這個大水滴的底部,再出一細流,形成向南的勺子狀水坑,水坑南鄰新裕裡,北鄰德生裡。

天津舊事,天津消失的一條河,赤龍河旁最有名是菜橋子

  赤龍河是南市所有汙水的排放渠道,是南市填墊以後形成的人工河道,它的上游在南門附近,下游流經海光寺接牆子河再流入海河。在人口不多,汙水排放量不大的情況下,矛盾並不突出,下游的日本界就喝海河的沉澱水,英租界的水廠也從海河裡取水。但當汙水量增大以後,下游的日英法等租界希望在赤龍河上建閘,以防汙水下洩。這引起了南市以至南門一帶商民的不滿。

  1924年報紙曾報道此事,“英法日各駐津領事,在南營門設立水閘,妨害國權及人民生計,各界迭開會議,向各領事嚴重交涉,將該閘撤消。因為租界衛生起見,在南門旁牆子河內,設立水閘,為是阻止南市、南開流下之汙水,不使流入租界。這一來不要緊,連南鄉各村的飲料(原文如此),農人的灌溉園田,以及船戶行船均不能行。南市、南開,跟城裡關外汙水,亦不能宣洩。所以南市一帶,夏天時候,路上泥濘,存水沒踝,居民是苦不可言,租界上一講衛生,吾國人民,淨都要死了。你聽可惱不可惱?設閘的地點,就在海光寺南橋的旁邊,牆子河裡頭。”

  自1924年2月份起,天津人民反對設閘,廣發傳單。一為撤閘,一為移閘。至4月份,時屆季春,堅冰已融,海河潮水大漲,因設立了這個閘門,致使衛津河上下游的船隻,划行不便,且水流不通,南市、南開一帶的水溝,因涇流不暢,“臭味較往年尤烈,不宜於居民之衛生。孰甚?究其原因,莫非英法日設閘阻水之所致也”。經過努力和協商,最後將此閘移至衛津河,保證了赤龍河水連接牆子河流向海河的宣洩。

  當年城裡及南市的街道,都沒有暗管,汙水就靠明渠向赤龍河自然排洩,每當雨水加上汙水量多時,宣洩不及,就會造成街巷屯積,各明溝街面,均常積滿汙水。不但交通不便,商戶受損,住戶也苦不堪言。自1927年夏天起,工務局工程科購置兩架大抽水機,以燒煤為動力,驅動抽水機向赤龍河內排水。但燒煤的抽水機效率太差,每天一工機需煤十餘噸,連人工共計需洋500餘元。受經費所限故不能常開。後來將抽水機進行改造,用電力作引擎,每日開機抽水一次,僅須工費數十元。自此,在赤龍河上,以抽水機抽穢水,就成為南市汙水排洩的常態。

  赤龍河與菜橋,按現在人們理解的界限劃分,不應該屬於南市,因為它們都在南門外大街以西。但歷史上的南市,是以赤龍河為界的,甚至可以說沒有南市,就沒有赤龍河,至於菜橋,更沒有單說的,都說成是南市菜橋子。

  菜橋子的建設年代已不可考,但一定是1919年之後。南市大窪填墊與南關大街修建,改變了原有的水循環系統,城南窪變成了西面的一條小河溝,它北面形成了一個窪澱,南面與牆子河相通,成為南市大部地區汙水的排放明渠,也是西南四十八鄉與城裡的一條水上運輸線。為了南市與西部交通的方便,分別修建了這幾座橋樑。

  菜橋子在赤龍河最北端,它的西北就是一個水滴型的大水坑。當年西南四十八鄉的農民,划著小船一直北上,到最後的菜橋子處靠岸,卸下菜蔬和魚蝦,販賣給城裡和南市的人們,在菜橋子周圍,形成了天然的蔬菜批發販賣市場,人們遂稱其為菜橋。菜橋子,以其功用命名,在六座橋樑中規模最小,但名氣最大,老天津人哪有不知道菜橋子的?

  菜橋子與其他幾座橋樑一樣是承梁木橋,不一樣的是,菜橋自建成後,就沒有進行過重大維修,所以質量最差。規模最大的是海光寺橋,1939年重建,排樁橋墩,鐵管欄杆,長13.2米、寬10米,有3孔,碴石潑油路面。楊家橋和寧家橋的長度分別是6.1米和6.7米,寬度分別是15.54和15.85米,楊家橋是碴石路面,寧家橋是潑油路面。相對較窄的炮臺莊橋寬度也有6米,且為碴石炒油路面。最小的菜橋子長6.1米、寬僅僅3.5米,且橋面為土路面。1937年時,該橋已破損不堪,橋欄柱缺8棵,橫木缺20塊。

  赤龍河上各橋的具體位置是:自赤龍河源頭向南跨一緯路時建一橋為菜橋,這個橋對著南市的慎益大街(永安大街);順著赤龍河走向東南,跨二緯路時建一橋為楊家橋,這個橋對著福安大街;再向東南,跨三緯路時建一橋為寧家橋,寧家橋對著陞安大街;再向正南走,對著多倫道位置,建一橋為自來水橋;從這裡赤龍河稍向西偏,經五緯路時,建一橋為炮臺莊橋。赤龍河到海光寺匯入牆子河。牆子河自西而來,在海光寺處分成兩條走向,一條貼著萬德莊拐向正南,是為衛津河,一條與赤龍河形成丁字交叉後,跨南門外大街向正東而去匯入海河,這座跨街橋就是海光寺橋。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