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開國皇帝才能稱得上“祖”,但是為什麼清朝有三個“祖”?

Apple-King


清朝三祖指的是清太祖努爾哈赤,清世祖順治皇帝,清聖祖康熙皇帝。一般一個朝代,只有一個“祖”,那就是太祖。比如宋太祖、明太祖,但是明清兩代,都有些特殊,明朝出了一個明成祖朱棣,清朝更是除了太祖之外,又多了一個世祖和聖祖。那麼清朝出現三“祖”的原因在哪裡?

清太祖努爾哈赤

“祖有功宗有德,開創是功,守成是德”。意思是太祖有開創國家的功績才能稱為太祖,太宗是守成之主,一般是第二任皇帝。比如宋太宗是宋太祖的弟弟,清太宗皇太極是努爾哈赤的兒子。清太祖努爾哈赤,父親、祖父都被明朝官軍殺死,努爾哈赤逃得性命,用13副鎧甲起兵,可謂十分寒酸。但在此後的三四十年中,努爾哈赤創立八旗,統一女真各部,建立後金政權,奠定了清朝的基業。所以白手起家的努爾哈赤,清太祖的稱號是實至名歸的。

清世祖順治皇帝

順治皇帝福臨,本來他是不可能當上皇帝的,他登基的時候才只有6歲。順治之所以能登基,其實是清朝統治集團內部妥協的結果。豪哥和多爾袞互相不服氣,作為緩衝的產物,福臨便被推上了皇帝的寶座。但是架不住順治帝的運氣好呀,崇禎末年,農民起義的烽煙滾滾,當李自成殺進北京,霸佔了吳三桂的愛妾陳圓圓後,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打開山海關,把清兵引了進來。

隨後李自成被趕出北京城,多爾袞便把順治從關外接進北京城。而且也是在順治時期,大清完成了形式上的統一。順治皇帝便相當於統一了天下,雖然是他老子皇太極給他奠定了基礎。進關之後,又是多爾袞、多鐸等其他大臣打下了江山,但誰讓福臨是皇帝呢,最大的功勞肯定是他的。順治就相當於把一個地方政權,變成了統一全國的政權,開闢了王朝的全新時期,像當初的光武帝劉秀一樣,被稱為世祖了。

清聖祖康熙皇帝

康熙皇帝是大家比較熟悉的一位皇帝,他8歲登基,在位61年。雖然他在位期間,名曰守成,其實和開創差不多。除掉權臣鰲拜、平定三藩、滅葛爾丹、收回臺灣、擊敗沙俄侵略。此外治理黃河,減免賦稅,為後來的“康乾盛世”墊下基礎。康熙的文治武功,都是無可挑剔。所以本來清世祖之後,康熙應該諡號為“宗”的。但就是康熙不僅有德,還有功,所以就稱為祖。後來在雍正的堅持下,康熙被諡為清聖祖。

綜上所述,清朝之所以出現三個“祖”。簡潔地來說,是因為他們每個人,都相當在前人的基礎上,把國家又給“開創”了一遍。“宗”已經不足以形容他們的功績,所以稱祖。至於明成祖朱棣,死後的諡號是明太宗。只是後來的嘉靖皇帝,是藩王世子繼承的皇位,他想要給自己的王爺老爹追贈皇帝封號。

但是這樣就憑空多了一位皇帝,而太廟正殿裡只能供奉9位皇帝,剩下的只能供奉到偏殿去。因為移動牌位,是根據血緣關係遠近來的,開國皇帝朱元璋的牌位肯定不能動,那接下來就是朱棣了。但嘉靖不想動朱棣的牌位,於是給朱棣升了一下,由明太宗變成了明成祖,這樣就不用移出去了。最後,嘉靖把朱棣的兒子明仁宗給請了出去,因為仁宗只當了不到一年的皇帝,功德不大,血緣最遠。嘉靖皇帝通過這樣的操作,終於把自己老弟塞進太廟享受香火。不過“靖難之役”也相當於把明朝又“開創”了一遍,這樣改也算是有根據。


飛熊說歷史


只有開國皇帝才能稱得上“祖”的說法,其實並不正確。像西夏開國皇帝李元昊,不僅他的廟號是宗——夏景宗,就是他父親李德明的廟號也是宗——夏太宗,只有他的祖父李繼遷才享受到“祖”的待遇——夏太祖。需要說明的是,他的父親和祖父的廟號都是他追尊的,即使這樣,我們也不能說只有皇帝才能稱得上為祖。廟號起源於商朝,但其君主並不是皇帝,跟西夏不同的是,商朝跟清朝一樣也是很多“祖”。商朝追尊的有聖祖、仁祖、英祖,開國君主商湯是太祖,後來還有莊祖整,世祖盤庚。

題主所說的清朝三祖,正是開國君主和他“卓越”子孫的廟號,是四阿哥清世宗雍正的“功勞”,最尷尬的就是皇太極,他建立清朝稱帝,竟然連一個祖字也沒撈著。雍正王朝裡的雍正的“功勞”真是害苦皇太極了!下面請隨福垊看一下清朝三祖的原因——真相和內幕。

眾望所歸的清太祖努爾哈齊

努爾哈齊就是我們熟悉的努爾哈赤,只所以改成赤,不是他喜歡紅色,而是他紅了,成大事了,多少有點避諱的味道。他們兄弟五人:努爾哈齊、穆爾哈齊、舒爾哈齊、雅爾哈齊、巴雅喇。努爾哈赤13副兵甲起事,一統女真,建立大金,稱可汗。他的廟號是清太祖,他還一直認為自己未來可能是金太祖呢!其實這個清太祖的廟號,皇太極最想要,也覺的最有可能得到。南北朝劉宋第二代皇帝就是宋太祖嘛!1636年5月15日,正是他將國號大金改成了大清,並舉行稱帝大典的。誰知道,連個清高祖也沒給他!儘管努爾哈赤沒有稱帝也沒有建立清朝,但作為清朝創始人,他的太祖廟號大家是說不出什麼的!

幸運開掛的清世祖福臨

世祖這個廟號分量很重的,再造大漢的開國皇帝劉秀、一統天下的開國皇帝司馬炎,他們的廟號都是世祖,都是雄才偉略的君主。而清世祖福臨在治國安邦上幾乎毫無建樹,可有個好爸爸,有個好媽媽,有個好叔叔,有個好哥哥,順利地繼位,順利的入主中原,順利地贏得了一個清世祖的廟號。本著“祖有功而宗有德”的原則,清世祖完全沒有資格跟清太宗相比,皇太極是不是太冤了點兒。僅僅是靠著祖先的功勞水到渠成地坐享其成就斬獲了一個世祖的廟號,這對皇太極而言太公了,直到現在很多人還為皇太極鳴不平呢!就是像明朝第三代皇帝朱棣,再追尊個成祖也好啊!


一統天下開創盛世的清聖祖康熙玄燁

在古代聖人是對一個人最高的褒獎,而看起來比聖人還厲害神人一詞往往含有諷刺的意味。在廟號上聖宗要比神宗厲害多,神宗給人的感覺就是虎頭蛇尾、功敗垂成、莫名其妙實在是難以評價。可以說聖祖這個廟號,無論從用詞上還是從象徵意義上,都是很高的評價,這個評價就是太祖、高祖、世祖、烈祖、仁祖等都無法與之媲美。康熙平三藩、徵噶爾丹、收寶島、逐沙俄,開創了康乾盛世。儘管這個盛世存在爭議,但康熙比起他的老子福臨很對得起這個聖祖的廟號。

皇太極太委屈的真相

一個朝代“三祖”有曹魏太祖、高祖(世祖)、烈祖,曹睿這個烈祖是自己生前要求的,也真夠奇葩的;還有劉宋高祖、太祖、世祖。不過,他們都是偏安一方的政權,儘管廟號有祖,但往往名不副實。皇太極的廟號沒有祖,其實歸根結底怪他的曾孫胤禛。雍正帝胤禛追尊其高祖努爾哈赤為清太祖、祖父福臨為清世祖、父親玄燁為清聖祖,而是曾祖皇太極也只是個清太宗。

拔高祖父貶低曾祖的目的很明顯就是通過強調曾祖的功勞,來打壓祖父兄弟甚至曾祖父兄弟功勞,以顯示自己繼位的正統性。眾所周知,福臨的皇位基本是撿來的,如果不是多爾袞和豪格讓步,怎麼也不會輪到福臨的。福臨本人庸碌,雍正也只能在入主中原上大說特說,尊他個“祖”,也給人一個皇太極運氣太差的錯覺。至於其父親康熙,他的功勞是顯而易見的,但其實也配不上一個“祖”字,為了表達自己的孝心和繼承人榮耀,更是把康熙吹成千古一帝。如果不是出於打壓對手,估計清朝出現是不是三祖而是四祖,雍正的子孫雖然知道祖先皇太極很委屈,但為了正統性,也就將錯就錯,一錯到底了。


福垊


關於皇帝是“祖”還是“宗”,一般老百姓,不去較那個真,知道名稱就行了。

實際情況是,這事非常有講究,從商朝開始使用“廟號”,到清朝結束,原則上“有功為祖,有德為宗”,開國皇帝都是“祖”,守成皇帝多為“宗”。

問題來了,為什麼清朝有三個“祖”,這是咋的啦?

關於廟號的歷史

廟號在歷史上,最早出現在商朝,是後輩給前輩根據功過定的,商湯就是商太祖。說白了,進太廟,人家商湯就是最老的那個祖宗,其後,所有的人,都是他的直系後裔。

商朝之後,周朝興起,廟號不用了,諡號繼續用。所以,春秋、戰國時期的君王也好,諸侯也罷,都沒有廟號。

到了秦始皇,什麼廟號,什麼諡號,統統不用。秦始皇的理由很簡單,老子去世了,後輩們在那裡討論功過,閒談是非,這哪行啊!廢棄!

但是,漢朝建立後,劉邦把這又撿起來了,漢朝開始廟號制度,劉邦成為了漢太祖高皇帝劉邦(漢高祖是司馬遷的叫法)。後面的皇帝,就有了漢太宗文皇帝劉恆,漢世宗武皇帝劉徹。有人說了,那漢景帝劉啟的廟號呢?沒有。

當時,對於定廟號,很嚴格,很認真,不是所有皇帝都有廟號的。劉徹他老子劉啟就沒有。到了東漢時期,劉秀重新建立了漢朝,所以有了“漢世祖”的廟號。

唐朝之後,廟號開始爛了,基本上所有皇帝都有,除了上任太短,或者太過短命的,否則都有廟號。看得出來,唐朝之後,廟號便宜了。管他有沒有功,管他有沒有過,作為兒子,不給老子整個廟號,都不好意思去死。

但是,元朝整了兩個“祖”,一個是元太祖成吉思汗,一個是元世祖忽必烈。後代們如此定位,自有他們的道理,是成吉思汗帶領大家崛起於草原,是忽必烈帶領大家稱雄歐亞。好像,有點道理。都是開創大場面的人,都有功,功勞都很大。

但是,元朝這個頭一開,後面兩個朝代就開始仿效了,榜樣的力量真是無窮的。

關於清朝有三個“祖”的緣由

元朝開了先河,有了兩個祖。

明朝皇帝們,開始仿效了。朱元璋是明太祖,這無話可說,以布衣身份建立大明,這功勞太大,又是開國皇帝,這沒有異議。

但是,朱棣是明成祖啊,這誰評定的?嘉靖皇帝。嘉靖認為朱棣這個祖宗,能力太強,遷都、修書、下西洋,做得很好,這是新開創了局面的,就得叫“祖”。除此之外,朱棣終止了朱允文的王朝,讓明朝的“皇帝流向”改道了,開創了新的局面,就得叫“明成祖”。哎!好強的道理。

清朝是最猛的,直接本著超越前人的目標而去。你元朝、明朝不是兩個祖嗎?那我們整三個。

清太祖努爾哈赤,這個沒有異議,畢竟底子是人家打的,帶領大家崛起是人家乾的,這是妥妥的開國皇帝。

清世祖順治皇帝福臨,有人就看不懂了,你老子皇太極都沒稱“祖”,你算哪個蔥啊?順治不是蔥,人家是康熙他爹,康熙定的清世祖,理由是:努爾哈赤開創了關外的基業,而入關後的皇帝是順治,掌握全國的是人家順治,這是開創了新的局面。雖然,順治上位時很小,死去的時候也很年輕,很多活都是多爾袞帶人乾的。但是,人家作為入關第一位皇帝,可以叫“清世祖”。這樣看來,好像有一些道理。

這邊順治皇帝,背上了“清世祖”的稱號沒幾十年,估計在陰間正得意著呢,但突然一聲霹靂,清朝又出“祖”了,這次來頭大,是他的寶貝兒子康熙被他的寶貝孫子雍正帶人評定為“清聖祖”。這廟號,很牛逼,只有唐朝所謂的唐聖祖老子,宋朝所謂的宋聖祖趙玄郎,可以與之媲美。但是,老子被民間認為是太上老君的化身,趙玄郎是被宋真宗趙恆做夢夢到的祖先,是神話中的九位人祖之一。

康熙能被放到和老子一樣的高度,可見,雍正對於自己老爹的認可程度。不過,康熙的功勞那是沒說的,擒鰲拜,平三番,收臺灣,滅葛爾丹,哪一項做得差?這是近代皇帝中,被認為是最有才能的皇帝。康熙在位整整61年,是所有皇帝當中,執政時間最長的,被譽為千古一帝,這樣還配不起“清聖祖”這個稱號嗎?

好像,確實配得起。關鍵是,人家雍正認為自己的老子配得起這稱號,這就夠了,誰還敢多說?

(康熙)

一個清朝三個“祖”,清太祖努爾哈赤開創基業,清世祖順治入關壯大基業,清聖祖康熙解決所有存在的隱患,讓清朝得以延續二百年,這就是“一個清朝三個祖”的真正理由。


藍風破曉


這個,可能來自於明朝開的先河。

明朝第八位皇帝,明武宗朱厚照【正德】因為死的時候沒有後代,所以就輪到其堂弟朱厚熜繼位,也就是嘉靖。

嘉靖上位後就像把他父親追諡為皇帝,抬進太廟供奉【歷代皇帝的牌位】。這個問題不大,但是嘉靖想把他父親放到正廟,但是此時正廟按照傳統的“三昭三穆,與太祖之廟而七”的規則,正廟已經滿了,連朱厚照都沒資格進,若是按照傳統,必須得踢掉一些人,最重要的是,按照傳統踢掉的只能是朱棣的牌位。就嘉靖的父親,沒當過皇帝,也沒有什麼功績,何德何能踢掉朱棣的牌位,把他替換上去?不止朱棣,後面的其他皇帝,他都比不過。

所以最後嘉靖搞了一個大禮儀事件,就說朱棣的功績很高什麼什麼的,然後把朱棣的牌位從“太宗”變成了“成祖”,與朱元璋並位為二祖,多出來一個牌位得先安排給正德,所以就再多加一個牌位,這樣就有位置給他父親了。

——

到了清朝時期。努爾哈赤是後金開國皇帝,稱為太祖沒問題。後金發展到清朝,清朝入住中原後的第一個皇帝是順治,他稱為祖也沒問題。所以前兩個祖都說得通。

只是輪到康熙時,看到前朝永樂能抬高稱祖,有了這個先例,那同樣也能抬高康熙的稱為祖,畢竟在當時看來平三藩、收臺灣、退沙俄,在位61年,也是不小的功績了。而且雍王抬高康熙,也能起到鞏固自己皇位的作用。


黑眼歷史觀


古代宗廟制度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準則來擬定廟號。


嚴格按照制度,只有開國皇帝才能被稱之為祖。比如漢太祖、唐高祖、明太祖等等。

而且並非所有的皇帝都有廟號,因為只有有德的皇帝才能被稱之為“宗”,所謂“德”就是德行,要有值得稱讚的德行,要德披四海,西漢宗廟制度執行的最徹底,整個西漢也只有四個皇帝有廟號,即漢太祖高皇帝劉邦、漢太宗孝文帝劉恆、漢世宗孝武帝劉徹、漢中宗孝宣帝劉洵。

連漢景帝這樣在後世留下美名的皇帝都沒撈到廟號。

但是古代“祖”“宗”這種稱號說白了最終決定權歸皇帝,加上任何對於功績的歌頌到了後面都會被濫用。

比如魏晉南北朝一大堆“祖”,結果沒幾個朝代能超過一百年的。

再到後來,就變成只要當過皇帝,哪怕只有一天,也基本有廟號。

到了唐朝,形成定製,每位皇帝都有廟號,但是“祖”開始嚴格控制,只有開國皇帝能被稱為“祖”,而且只有一位“祖”,比如高祖李淵,宋朝太祖,明朝太祖,其餘都只能是宗。

但是有一種情況除外,那就是追封開國以前的祖先,比如唐聖祖李耳,唐太祖李虎,宋聖祖趙公明,這些人要不就是祖先要不就是追認的祖先。

明朝其實只有一位“祖”,明太祖朱元璋,朱棣最早只是明太宗,後來嘉靖帝為了抬自己父親進宗廟,才把朱棣變成成祖。

所以所謂的“祖”就是皇帝加封的,最終決定權在皇帝,就是皇帝的祖先也不例外。

這也就為清朝有三個“祖”提供了理由。

清太祖努爾哈赤這個廟號沒有任何問題。

黃臺吉倒在入關前夕,順治怎麼說都是入關第一位皇帝,封為世祖也沒多大問題。

問題最大的是康熙帝的廟號——聖祖

這個雍正帝真敢封。

康熙的功績稱“祖”都非常勉強,何況“聖祖”。

歷朝歷代的“聖祖”是什麼人呢?

唐聖祖李耳,宋聖祖趙公明,這些都可以算得上神仙,而不是人類了。

而康熙何德何能被稱為“聖祖”?

這隻能說明到了清朝,中國宗廟制度已經開始趨於崩潰、瓦解,也證明了封建王朝逐漸走向沒落。

如果說明成祖純粹是政治問題的話,那清聖祖不僅是政治問題,還是一種對中國宗廟制度的踐踏,和魏晉南北朝亂封“祖”一樣的性質。





陳子帥菌讀史曰


問題中所說的“祖”即為封建帝王駕崩後,於廟中被供奉時所稱呼的名號——廟號。

一般情況下,會將某一朝代創下“開創之功”的開國之君追尊“祖”,比如西漢開國皇帝劉邦的廟號就是“漢高祖”;唐朝開國皇帝李淵的廟號就是“唐高祖”;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廟號就是“明太祖”。

但在清朝時期,這個追尊的規則有點“隨意”,一共出現了三位“祖”,分別為後金政權的建立者,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清朝入關後的首位皇帝,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和著名的“千古一帝”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

清太祖 愛新覺羅·努爾哈赤

努爾哈赤雖然沒有建立清朝,但其所建立的後金政權乃系清王朝的前身,為清朝的建立打下了絕對基礎。按照《清史稿·本紀一·太祖本紀》的說法就是:

自摧九部之師,境宇日拓。用兵三十餘年,建國踐祚。薩爾滸一役,翦商業定。遷都瀋陽,規模遠矣。比於岐、豐,無多讓焉。

也就是說,努爾哈赤的功勞除了沒將國號改為“清”,但皇太極對於清朝的建立,很大程度上不多僅僅是國號的變更,正統割據王朝的確立。這也是皇太極建立清朝,卻沒被追尊“祖”的原因所在。努爾哈赤被追尊“清太祖”當之無愧。

清世祖 愛新覺羅·福臨

愛新覺羅·福臨,也就是順治皇帝,能被追尊為“祖”的原因在於他在位期間,清朝從偏居關外一隅的地方性割據政權變成了統一中原地區的大一統封建王朝,對於順治皇以後的九位皇帝而言,入關以後的清朝才是正兒八經的清朝開端。

《清史稿·本紀五·世祖本紀二》對於順治皇帝是這樣評價的:

清賦役以革橫徵,定律令以滌冤濫。蠲租貸賦,史不絕書。踐阼十有八年,登水火之民於衽席。雖景命不融,而丕基已鞏。

也就是說,順治皇帝在位期間,基本確立了清朝沿用200多年的治國政策、法律法規和規定原則;認為其雖然“景命不融”,但“丕基已鞏”。順治皇帝確立了清朝的基本版圖和統治根基,將清朝帶領進入了另一個新的層次和境界。

清聖祖 愛新覺羅·玄燁

作為清朝第四位帝王,清朝入關後的第二位帝王,康熙皇帝似乎無論從哪方面都無法被尊為“祖”,但康熙皇帝能被稱為“千古一帝”,並不是沒有道理的!

康熙皇帝在位期間,平三藩、收臺灣、平定準噶爾和奪回對雅克薩地區的統治權,讓清朝的國土疆域徹底穩固、民族進一步融合、邊疆進入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的穩定時期;更重要的在於康熙皇帝確立了滿清對全中國進行統治的政治體系。

《清史稿·本紀八·聖祖本紀三》對於康熙皇帝如此評價:

聖祖仁孝性成,智勇天錫。早承大業,勤政愛民。經文緯武,寰宇一統,雖曰守成,實同開創焉。

也就說雍正皇帝等後世清朝帝王認為,康熙皇帝雖然屬於“守江山”時期的“守成”帝王,但其執政期間的實際作為絕對屬於“開創”功績。最重要的是康熙皇帝在執政期間“經文緯武,寰宇一統”,這也成為了他被追尊“祖”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是@正說清代十二朝,專注清朝歷史解析,歡迎關注!個人見解,歡迎提出不同意見和建議!


正說清代十二朝


最早的“祖”皇帝是商太祖商湯,但是那個時候廟號制度不完備,只是叫著玩,在漢朝之後初步形成制度,唐朝之後,進一步完善,皇帝“祖·宗”廟號制度完善,到明朝之後趨於完美。一般來說,歷朝歷代只有開國皇帝才能稱為“祖”,像明太祖朱元璋,宋太祖趙匡胤,可清朝就有點奇葩了,清朝有三位皇帝稱為“祖”,分別是清太祖努爾哈赤,清世祖順治,清聖祖康熙,那這是為何呢?

努爾哈赤作為清朝的開國皇帝,被稱為清太祖,這無可厚非。福臨則是第一位入關的清朝皇帝,中原的大部分領土也都是在其當皇帝的時候佔領的,沒辦法,運氣好。這個稱為祖也還可以。但是康熙稱祖就有些不像話了,他只是朝代建立後的一個皇帝,他的功績還不足以稱祖。所以康熙的後人們在給他定廟號的時候,明顯過譽了。


關河南望


努爾哈赤是奠基之祖,努爾哈赤是真正的清朝太祖,在25歲時以13副遺甲兵不過百人開始兼兵女真各部落,經過30年奮戰組建八旗軍,創建後金政權,攻佔大半個東北,為大清王朝打下堅實的基礎。

順治是清朝入關之祖,清軍入關後,多爾袞把都城從瀋陽遷到北京,清朝定鼎中原。清朝到了順治末年才統一了全中國,南明永曆政權滅亡,清朝才由偏居東北一隅的政權成為大一統王朝。

康熙是穩定清朝政權之祖,康熙繼位之後三藩之亂爆發,中國又陷入大戰亂,臺灣鄭經集團也乘機騷擾東南沿海地區,清朝面臨的形勢非常嚴峻。

康熙用時八年平定三藩之亂,收復臺灣、雅克薩擊敗沙俄、御駕親征噶爾丹、六下江南,穩定了清王朝的統治,開啟了康雍乾盛世,清朝評價康熙皇帝是“名為守成,實同開創”。由於康熙皇帝功勞太大,所以尊其為清聖祖。





西賊聞之心膽搖


身在鬧市,心向青山


祖也好,宗也罷,都屬於“廟號”,在太廟祭祀先帝時所用。廟號始於商朝,周朝取消,從漢朝開始成為定製。

1,歷代廟號變遷

廟號最初只有四種:

  • 創基立業者曰“太”(太祖湯、太宗太甲);
  • 功高者曰“高”(高祖王亥、高宗武丁);
  • 世代祭祀者曰“世”(世祖盤庚、世宗祖甲);
  • 中興者曰“中”(中宗太戊,一說祖乙)

最初,並非所有的皇帝都有廟號,漢朝對於廟號執行的最為嚴格,整個西漢也只有四個皇帝有廟號,即漢太祖高皇帝劉邦、漢太宗孝文帝劉恆、漢世宗孝武帝劉徹、漢中宗孝宣帝劉洵。



但從曹魏代漢開始,廟號便開始混亂,“祖”的廟號開始氾濫。曹魏本身就有三祖:

  • 魏太祖曹操
  • 魏世祖曹丕
  • 魏烈祖曹叡


司馬氏代魏建立晉朝同樣有三祖:高祖司馬懿、太祖司馬昭、世祖司馬炎。

到南北朝,廟號是“祖”的就更多了。

同時每個皇帝都開始有廟號,至唐朝時期,由於皇帝的諡號變得太長,於是開始用廟號稱呼皇帝。

隋文帝楊堅――>唐高祖李淵,反應的便是這一變遷,楊堅同時也是隋高祖。

而唐朝的太祖是李淵的爺爺李虎,所以從漢朝之後便並非只有開國之君才能稱“祖”,往往王朝奠基者都會稱“祖”。

或者說,也只有漢朝嚴格執行了廟號制度。

2,清朝三祖

對於清朝來說,努爾哈赤是開創和奠基者,稱太祖很正常。

順治(愛新覺羅·福臨)是清朝入主中原的第一代,而康熙(愛新覺羅·玄燁)是清朝真正一統天下者,與開創無異。


比之漢朝,清朝三祖確實過了,但與其它朝代相比,其實也屬於正常現象。


心向青山


“三祖”即清太祖努爾哈赤、清世祖福臨、清聖祖玄燁。

“太祖”、“世祖”、“聖祖”等這些稱謂就是我們所熟知的“廟號”。廟號起源於商朝,那時商人特別重視祭祀,上至王公貴族,下至黎民百姓,都會在先人去世後,為其立牌位,已供日夜供奉。而商王作為天下之主,他們就更重視祭祀,他們不僅會為先王立牌位,還會為其造一所家廟來供祭祀。



如此不可避免的就會出現這樣的場景:“故去的商王越來越多,家廟越建越多,新王要參拜的廟宇也就越來越多”。所以到最後,商王和百官就決定採取了這樣的一種做法:“對於那些沒有多少功績,德行也不行的商王,在維持幾年單獨的祭祀後,就將廟宇拆掉,然後將他們全部聚集到一個地方一起祭祀,而對那些有功績,有德行的商王就讓他們的家廟永遠的保留著,然後永久的單獨祭祀,並同時為這個永久的家廟上一個“廟號””。



在商朝給予君王的廟號只有4個,創基立業曰“太”如太宗太甲;功高者曰“高”,如高宗武丁;世代祭祀曰“世”,如世宗祖甲;中興者曰“中”,如中宗太戊。而“宗”和“祖”則是根據“古者天子廟號,祖有功而宗有德”的原則來給予,就是有功績的用“祖”,有德行的用“宗”。

周秦時期,廟號被停用,究其原因在於如始皇帝所言,“廟號”的出現有“子議父、臣議君”的嫌疑,故從周朝到秦朝,廟號被停用了近千年。



《史通.稱謂》載:“古者天子廟號,祖有功而宗有德,始自三代,迄於兩漢,名實相允,今古共傳。”,漢後,“廟號”被劉邦下詔恢復。當然漢朝雖恢復“廟號”的使用,但對給君主上“廟號”一事卻如同商朝一樣十分嚴格,漢朝嚴格遵守著“祖有功,而宗有德”的規矩,非有功有德的漢朝君王不得有“廟號”。

如此,終兩漢百餘年的時間,29位皇帝只有7位有廟號,包括太祖劉邦、太宗劉恆、世宗劉徹、中宗劉詢、世祖劉秀、顯宗劉莊、肅宗劉炟等7位。從以上的結果可知,漢朝對於給君主上“廟號”一事的謹慎。



但是這份謹慎在三國時期終被打破。此時原本“祖”和“宗”開始被濫用,漢朝應劭曾言:“始取天下者曰祖,高帝稱高祖是也;始治天下者曰宗,文帝稱太宗是也。”,唐顏師古亦言:“應說非也。祖,始也,始受命也。宗,尊也。有德可尊。”,原本開國君主才能用“祖”,中興之主才能用“宗”。可是到三國魏之後,魏三代帝王不但全有“廟號”,且全為“祖”,曹操為“太祖”,曹丕為“高祖”,曹叡為“烈祖”。



“降及曹氏,祖名多濫”,如此自三國魏開始,不管是大一統的皇帝,還是割據政權的國王,只要是裂土封王的就都開始有了“廟號”。自此開始他們不再遵守“祖有功,而宗有德”的規矩,只要他們願意,他們可以用任意一個廟號,如南朝宋劉義隆,他並非開國之君,廟號確是“太祖”,再如五代後晉石敬瑭,他只是一個割據政權的皇帝,卻用上了“高祖”的廟號。

所以綜上所述,明清時期的給予皇帝的“廟號”已是十分氾濫,此時只要皇帝想,無論是太祖,還是高祖,亦是聖祖,他都能給。



如此,也就是不難理解為何清朝會接連出現三位擁有“祖”廟號的皇帝啦!要知道連三國時期魏國這樣的割據政權都擁有三位“祖”,更何況是清朝這樣的一個大一統王朝呢?



再者清朝太祖努爾哈赤,世祖福臨這兩位皇帝的廟號,嚴格意義上來說並沒有不對之處,努爾哈赤是開國皇帝,福臨是清朝入關後的第一位皇帝,也是奠定了清朝一統天下的皇帝。所以唯一有爭議的應該就是康熙的廟號,那就是“聖祖”,雖然雍正在給康熙上廟號的時候,曾解釋了為什麼要給康熙“聖祖”的廟號,其言:“經文緯武,寰宇一統,雖曰守成,實同開創焉”,但這種解釋未免有些牽強。



其實說白了雍正要給康熙“聖祖”的廟號,無非就是為了抬高康熙的地位罷了,僅此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