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藝術愛好者,你通常是怎樣看待一件藝術作品的?

影影圈圈


藝術是人們的精神食糧,帶給人們的精神享受很難用文字描述清楚,優秀的藝術作品帶給人們的感受,就像在夏天的烈烈炎日下,突然來了一陣清風,或者吃了一個冷飲,讓人頓時神清氣爽,心曠神怡。

作為藝術愛好者,我在面對一件藝術作品時,通常會這樣來看待它或者欣賞它。

其一,先從整體欣賞完這件藝術品後,看它給我帶來了哪些心理觸動和精神震撼。

在整體欣賞藝術作品時,我會啟動自己的審美思維,思考作品的主題是什麼?藝術家要傳達怎樣的觀念?帶給我哪些審美價值?藝術家又是先從哪裡開始佈局的?

當弄清這些問題後,基本上就算認識了這件作品,為後邊的分析打下基礎。

其二,沿著作品的氣韻去思考藝術家的創作過程,以及情感狀態。

這是一件非常有趣味的思維活動。以繪畫來說,投入畫家真情實感的作品,往往會從筆觸、線條和色彩中流露出畫家鮮明的情感走勢,有時興奮有時壓抑,有時輕鬆有時沉重,會把畫家的喜怒哀樂完全展現在畫面上,讀一幅畫,實際上也是在讀畫家的個性氣質和思想趣味,以及畫家自身的價值觀。

性格溫和、儒雅的人,他在畫面中的筆觸和線條,都是柔和、細膩、平緩的,設色也以樸素、淡雅為主。

而那些性格剛烈、張揚的畫家,不論是筆觸、線條,還是設色,看起來都不是那麼安靜,有一種大開大合的形態,洶湧澎湃上的激情,這些都是自身性格所決定,是對“畫如其人”的最佳闡釋。

其三,品味作品中的一些細節。

優秀藝術作品往往重視對細節的錘鍊,細節就像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的具體活動,是體現生活氣息的最好保證,也是最能打動觀者心理的地方。

國畫大師齊白石善於畫花鳥,他筆下的壽桃,能把桃子成熟後,表面那種紅彤彤、水靈靈的感覺畫出來,這就是對細節的真實還原,體現了他具有高深的觀察能力和用筆能力。

其四,分析作品借鑑了哪些手法,有哪些與眾不同。

這一點實際上涉及到了藝術作品的賞析和評論的層面。通過把作品和其它同類作品比較後,分析它有哪些優勢和劣勢,優勢好在哪裡,劣勢又差在哪裡?這是對藝術家勞動成果的一種尊重,也是加強欣賞者審美水平和藝術修養的有效方式。


鴻鵠迎罡


當抽象藝術誕生開始,人們就產生了諸多困惑,比如,什麼是藝術,什麼是藝術家,怎樣的作品,才能稱之為藝術作品,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好的作品,都有哪些特徵?等等諸如此類的問題,問題來了:作為一名藝術愛好者,你通常是怎樣看待一件藝術作品的呢?

正確看待及解讀一件藝術作品

任何一件藝術作品都是藝術家創作出來的,要注意的是,作品與藝術作品是不同層次的概念,就好比,畫師與畫家在藝術造詣上有等級之分,一幅繪畫藝術作品是藝術家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思,包括了已發生的或從未發生的事情,

由於藝術發展到現在,有傳統風格和非傳統風格,對於傳統風格的藝術作品,我們會很容易就瞭解清楚作品要表達的內容,就好比,通過一個人的五官、聲音去判定其出生或生活所在地,甚至是性格;對於非傳統風格的藝術作品,要鑑定其是否是藝術都有一些難度,



更不用說作品所表達的內容寓意是什麼了,就好比整容變音的人一樣,難以分辨,但不論何種風格的藝術,若我們不知道藝術家的思想來自何方,就很難知道他在描述什麼,他為什麼要用那種特別的技巧,而可供選擇的技巧本來就有很多,對吧,“思想決定行動”,


所以,當我們瞭解了藝術家的思想來自何方時,我們才能讀懂藝術作品的內容寓意,藝術家的思想通常和感情經歷、生活狀況及所處時代的社會背景有關(社會上發生了哪些“運動”),藝術家難免會心懷些家國情懷,當大致瞭解藝術家的思想之後,就可以進一步通過畫作裡的構圖佈局、色彩等條件去解讀藝術作品的內容寓意。


詩夜城主


藝術愛好者對於藝術作品的珍愛,只有藝術愛好者才能體會到。藝術作品對藝術愛好者,不只是一種興趣的追求,生活的調節,從一定意義上來說,更是一種精神的寄託。

就以我的一位朋友來說吧。

我這位朋友喜歡油畫,她對油畫的摯愛幾乎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具體表現在:

一是,有句俗話叫“三句話”不離本行”,我這位朋友是三句話不離油畫。她既非藝術工作者,也不是做和藝術相關的工作,只是一家公司的庫管員。但她與人在一起聊的最多的就是油畫,只要一打開話頭,她就會如數家珍似的跟人談起那些經典的油畫,比如達芬奇的《蒙娜麗莎》,米開朗基羅的《創世紀》、拉斐爾的《聖母子》、喬爾喬內的《入睡的維納斯》等等。她不僅講她對這些油畫的藝術感受,而且講這些油畫的出處落處和其中的趣聞軼事,講到得意處甚至於眉飛色舞,聲情並茂,人們聽她講油畫跟聽講故事一樣。在她的影響下,漸漸在她身邊形成了一群愛好油畫的人,還建了一個“油畫愛好者之家”的微信群。

二是,不愛美容護膚,但在購買油畫一類的集冊和書籍時特別捨得花錢。朋友還不到40,長得白淨而有氣質。很多這個年齡段的女人都會把心思用在養顏美顏護膚保養上,她不理會這些,從來沒買過化妝品,沒美過容。最上心的就是油畫。收入有限,沒能力買原作品,她就買印刷體的油畫集冊和油畫知識書籍,最上心最留心的就是最近有沒有新的油畫集冊。在她家的書櫃和寫字檯上,擺放的幾乎清一色的都是油畫冊和書籍。

三是,只要有機會參加的油畫畫展她幾乎是“逢展必觀”。除非路途太遠的請不了假,省內或周邊的她是停薪請假也是一定要去的。這些年來她參觀的大小油畫展不下幾十次。


燈影書畫


藝術品的範圍太廣了,油畫?國畫?雕塑?書法?……不一而足。就算是同樣一個題材,不同的藝術品會給人帶來完全不同的視覺和心理感受。這麼說,是不是有點太較真了。說點具體的吧。



既然能稱之為藝術品,首先還是應該帶給人美的享受

作為一個藝術工作者,我的習慣是,那些欣賞起來會有一種不舒服感的藝術品(哪怕是名家的作品),我也會果斷地轉移視線。就如邵巖先生的射墨表演,明知道他早就是中國書協的資深會員,還是會從心底裡生出一種莫名的反感,甚至有一些不屑。

當年看到羅中立先生的油畫《父親》,甚為震撼,幾十年間時常會翻動畫冊反覆欣賞。但是,羅中立先生改變畫風后,人物造型習慣誇張變形,完全沒有了美感,更加無法觸動心靈。學了那麼多年畫,梵高、畢加索他們的作品也曾無數次揣摩臨習,並非不能接受崇尚變形的現代畫風。但是我不想因此就掩飾自己最真實的感受,還是希望能欣賞到那些帶給人美感的藝術品。



既然是藝術品,就不能太過膚淺、庸俗

先說一下書法,大家無論走到那個旅遊點,總有些自稱“大師”的人在現場書寫、叫賣書法作品,樣子很像藝術家,架勢很唬人,所謂的書法作品也是花裡胡哨,這就是正宗的“江湖書法”。從藝術的角度來看,這些玩意實在是俗不可耐,稱其為藝術品無疑是玷汙了書法的名聲。

同樣的情況幾乎充斥著每一個藝術領域。油畫、國畫和雕塑都是重災區。這些人沒啥藝術修為,卻擅長譁眾取寵,故弄玄虛,被他們矇騙、糊弄的人不在少數。



遇上這種事也只能自認倒黴,誰叫咱欣賞水平太差勁呢!

套用一句學畫時常唸叨的話:遠看效果,近看筆觸

本來這是在畫素描和色彩時的一種觀察方法,但凡學過美術的朋友都不會陌生。但是,這句話引申開來,完全可以當作欣賞任何藝術品時的一種習慣。這種習慣就是先粗略欣賞一下,聽從內心最真實的感受,不要給自己預設任何先入為主的條件。如果眼前的藝術品第一時間就讓你為之心動,那麼就應該是接下來的細細品味了。



一個藝術愛好者,應該秉持自己的美學思維和欣賞習慣,沒不要人云亦云,更沒必要不懂裝懂。美的藝術品就應該發自內心的喜歡,令人生厭的藝術品也無需太多的理由。藝術就是這樣,從來就沒有什麼標準答案,只能是聽從內心,發乎自然。

當然,這也只是驚龍軒一家之言,歡迎與大家一起交流探討。謝謝!


驚龍軒


作為一個藝術創作者,我欣賞藝術作品時,看重的是它有沒有獨特的味道,有,能打動人,我喜歡。反之,沒有個性的作品,吸引不了我的眼光。

說到藝術作品的獨特性,其實就是藝術作品的風格特徵,獨具面貌的作品,大家都會多看上幾眼,感受它帶來的不一樣的氣息和魅力。

當代的藝術作品,同質化太多,看萬人就如一人,千人一面,造成審美疲勞。其實啊,千人一面的作品功底也有很好的,創作很認真,畫功很考究,就因為沒有自己獨特的面貌,讓作品跳不出來。


現在北京有許多國展培訓班,參加培訓就是為了入展。作品很好的,但工藝化、製作性太強,看一張還行,看多了都是一個模式,分不出彼此,那就麻煩了。

創作藝術、欣賞藝術,提倡的是風格個性,有獨特面貌的藝術作品,自有其獨特的魅力。有個性的作品,我喜歡!


陳會衡山水畫家


藝術以美感的形象性表現社會生活的真實畫面。而藝術作品通過藝術家精心製作創作出了的,傾注了藝術家思想情感、藝術手法、個性風格等,具有藝術價值的欣賞性,深受藝術愛好者喜愛和歡迎。


一、作為藝術愛好者來說,通常看待一件藝術作品,無論是什麼樣的藝術形式的作品,只要是能吸引你的視覺產生美感,從而使你的審美感受深有感觸地讚歎,並毫不猶豫的想得到它,成為自己心愛的寶貝。



二、藝術作品的形式明目繁多,風格特色、精美絕倫、別具一格展示在人們的視野之中。作為藝術愛好者來說,這麼多的藝術作品不可能一個人都能欣賞和喜歡過來,一個人的精力畢竟是有限的,只有根據自己能力挑選一兩藝術作品,滿足自己的藝術享受,充實自己的審美情操。



三、對於普通人和藝術愛好者來說,自己喜愛一件藝術作品,沒有必要非要在市場上把它買一來,畢竟你我經濟能力有限,買不起自己心愛的藝術作品,這也沒有什麼了不起的事想開點。現在社會上畫報書刊、網絡媒體都很多,反映藝術領域方面的也很多,只要你留心觀察就會發現,自己所喜愛的藝術作品,用這種方法同樣可以滿足你的心願,使自己的藝術修養能力進一步的提升。


黃智637


作為愛好者首先肯定不是專業者,專業知識不會特別豐富。所以只要是喜歡的作品,都可以是藝術品。好就是藝術品最高的評價。不管是雕塑,油畫,刺繡,攝影還是傳統文化藝術品。只要喜歡,人人都可以欣賞作品。進行評論。

如果想深入瞭解,或在某一領域有所成就,獨特的見解,那就必須學習相關領域的知識,甚至要親自去感受,創作。這樣再次欣賞藝術品,就會體會更深,好中會有更好的藝術品。


慧慧老師生活日記


芝術的價值來源於文化的內函,歷史的垂煉,以即對芝木的理解和修養的境界。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640, "file_sign": "7ad390b38ec34e1ce109dfcf48ae78c0\

65867450339


藝術品在每一個人的眼裡的標準是不同的,跟欣賞者的眼光有關,跟欣賞者掌握的相關知識有關。就拿一幅書畫作品來說,一幅水平較高的草書作品,在懂的人眼裡就是藝術品,不懂的人可能認為是胡寫亂畫,一幅比較工整的楷書,在水平高的人眼裡,可能看到的是呆板,疆硬,匠氣十足,初學者認為整齊美觀,以為是藝術品。我眼裡的藝術品是我喜歡的能打動人的,或者是是人們公認的。


水墨人生2O19


欣賞藝術品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吧,一開始可以從關注藝術品背後的故事、創作者的生平開始,這樣做的好處是從饒有趣味的方向切入,不會涉及太多專業知識,能夠提起興趣。

第二階段慢慢再涉及藝術品的創作歷史背景、藝術時期、人文環境,可以從兩個方面著手,一是這件藝術品帶有什麼樣的時代特徵:任何藝術品的作者都是處在特定的歷史時間下的,是脫離不了所處時代的影響的。二是要了解藝術品上鮮明的創作者個人特徵:每件藝術品正是因為帶有了這樣的創作者個人印記,才成為了一件獨一無二的作品。這個階段還要注意對比研究,也就是藝術品與同作者的其他作品,以及與同時期其他作者的同類別作品進行比較,這樣才能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

有了第二階段的積累,這時可以進入第三階段,開始學習瞭解有關藝術品所處領域的專業知識。書法、繪畫、雕塑、建築、音樂等每個領域都有其相通或獨特的知識,我們不必成為領域的專家,但至少要知道基本的概念和方法,例如繪畫,就要了解主題、構圖、色彩、光線、材質等是如何影響一件繪畫作品的最終效果的,以及創作者是如何熟練(或不擅長)地運用這些技巧的。到了這一階段,即使你面對從未見過的一件藝術品,只要知道創作者,你就可以基本上能說出作品的特點,甚至能夠基本辨別出作品的作者,到這一步,對於一個業餘的藝術品愛好者來說,就已經足夠了(足以在妹子面前裝逼了^_^)。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