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時光之域,再看一眼千年

《金剛經》:時光之域,再看一眼千年

日光明照,見種種色。

《金剛經》:時光之域,再看一眼千年

倫敦,英國國家博物館。

與頭戴“最古老印刷書”桂冠的的古騰堡《聖經》(大約1455 年印刷)不同,在其不遠處陳列的那本來自東方的古籍——王玠印造《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唐鹹通九年刊刻)顯得低調異常。

誕生在中國,印刷於868年,事實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印本比歐洲最早的印刷品還年長約六百歲。然而這部真正最早的印刷品,卻長期乏人問津。儘管它在當年中亞沙漠考察競爭中被發現的故事撲朔迷離,在倫敦的命途更是多舛。

《金剛經》:時光之域,再看一眼千年

公元868年王玠印造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剛運到英國的狀況。攝於1912年。插圖摘自《尋蹤敦煌古書<

19 世紀末,古絲綢之路沿途所經的一處處沙堆之下,掩埋著無數古代遺址。西方考古學家、探險家們魂牽夢縈,不顧生死地紛至沓來。

1907年,在細緻策劃的第二次中亞探險途中,狡黠的匈牙利裔梵文學家、考古學家、探險家和測量專家奧萊爾• 斯坦因爵士(Sir Aurel Stein,1862—1943),在中國西部甘肅省敦煌千佛洞的一處石窟內獲得此卷。其後,他將此次探險得到的物品——寫本連同一些寫在木簡上的文字記錄等共有30箱,於1909年1月運抵英國。《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印本最初被藏於英國國家博物館,輾轉多次、歷盡磨難(包括二戰大轟炸等),最終於英國國家圖書館保存至今。

《金剛經》:時光之域,再看一眼千年

斯坦因所拍攝的千佛洞。插圖摘自《尋蹤敦煌古書:世界紀年最早的印本書籍》。

《金剛經》:時光之域,再看一眼千年

2010 年,《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印本於英國國家圖書館修復完成。其紙質、紙張纖維、造紙工藝,乃至木版

這部長約5米的卷軸裝經典印本,卷首扉畫美輪美奐地描繪了釋迦牟尼佛陀在僧侶等的簇擁中講經說法的場景,經卷的末尾則清晰記錄了其印刻年代和印造者姓名。

《金剛經》:時光之域,再看一眼千年

《金剛經》:時光之域,再看一眼千年

《金剛經》:時光之域,再看一眼千年

《金剛經》:時光之域,再看一眼千年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唐鹹通九年刊刻,868年,英國國家圖書館藏。

然而,比起這段關於印本的故事,《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的歷史則更為悠久。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全稱《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vajra cchedikā prajñā pāramitā 梵文釋義:以能斷金剛的智慧到彼岸),簡稱《金剛經》,來自印度的初期大乘佛教。公元前994年間(約周穆王時期),成書於古印度,是如來世尊釋迦牟尼在世時與長老須菩提等眾弟子的對話紀錄,由十弟子中最善記憶、被譽為“多聞第一”的阿難陀記載。因其包含根本般若的重要思想,在般若系大乘經中可視為一個略本;本經說“無相”而不說“空”,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風。

《金剛經》:時光之域,再看一眼千年

《金剛經》:時光之域,再看一眼千年

早期通過口耳相傳,文字誕生後,《金剛經》最初記載於貝多羅葉(貝多羅,梵語pattra 之音譯,乃供書寫資料、經文之樹葉)上。古代僧侶先用針在這些耐久的葉片上刮寫出書的內容,而後將炭粉用力塗抹在刮痕上。至今在很多博物館裡,仍然能發現用這種方式所寫出的書籍,歷經千年風雨,其中文字尚可辨別。要把這些零散的葉片串聯起來,可以先用錐子在整堆的葉子中間鑽孔,再用細繩穿孔固定,還可以直接用布來包裹。

《金剛經》:時光之域,再看一眼千年

佛法東傳,譯者的功勞是第一位的。

公元2世紀到3世紀,羅馬、安息、貴霜和漢帝國四足鼎立、緊密聯繫,使得橫亙東西的絲綢之路全面聯繫起來。在這條道路上、馱著絲綢、寶石和香料的商隊往來不絕,同時還有懷著崇高信仰的僧侶,他們不畏艱辛,希望像釋迦摩尼一樣,把了悟的世界帶給更多的人。

《金剛經》:時光之域,再看一眼千年

東晉時期後秦的鳩摩羅什,就是由西方進入河西走廊的那些僧侶中的一位。這位西來的高僧,通過對語言的卓越理解,將印度佛經化作優美的漢語經典,內容信實、文字流暢,有些經典後雖有新譯,仍難以取代。其譯經和佛學成就稱得上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金剛經》:時光之域,再看一眼千年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最早就是由後秦鳩摩羅什於弘始四年(402)譯出1卷,此後歷經南北朝各代,直至隋唐,短短三百年間,有5種漢文譯本問世:北魏菩提流支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南朝陳真諦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隋達摩笈多譯《金剛能斷般若波羅蜜經》;唐玄奘譯《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即《大般若經》的第九會);唐義淨譯《佛說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此外,還有藏文、滿文譯本等,可見這部經典當時的流行程度。隨著佛教的盛行,《金剛經》也從中國傳到亞洲其他地區。

本經六種譯本中,通常流通的是鳩摩羅什的初譯。據統計,單鳩摩羅什譯本的註疏就有65種之多。如印順法師所說,此後的五譯是同一唯識系的誦本,比如菩提流支、達摩笈多等,都是依無著、世親的釋本譯出;只有羅什所譯為中觀家(般若系)的誦本。又如呂澂說,羅什傳龍樹的般若學,所以能“心知其意”;到玄奘新譯般若經,《金剛經》其實已“面目全非”了。

《金剛經》:時光之域,再看一眼千年

《金剛經》在印度有唯識家(無著、世親)的論釋。可惜的是,這些珍貴的資料,包括原經文,都已經隨著佛教在印度的衰落而失散各處。因此,探討《金剛經》的流傳演變,大約只能在體系完整的中國佛法裡進行。

《金剛經》:時光之域,再看一眼千年

莫高窟第217窟金剛經變乞食

《金剛經》:時光之域,再看一眼千年

莫高窟第217窟金剛經變洗足

《金剛經》從南北朝時期就開始流行,敦煌文獻中有《金剛經》及相關文獻數量佔全部敦煌文獻的3%,約2000件,其中八世紀初建造的第217窟西壁龕頂繪有我國現存最早的金剛經變。

由此可見,譯經絕不是文字的簡單置換,當《金剛經》以漢字版本流傳的時候,它承載的已不再是專屬於印度的文化內核。我們可以把《金剛經》的源頭追溯到印度古代,但它的流變更是中華文化發展的證明。

隨著儒、釋、道三家的思想相互影響、漸趨融合,《金剛經》也超越宗教性,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秀代表,而《金剛經》註疏也從純粹的佛理變成了中國傳統思想的集合。《金剛經》不僅鏈接了多元文化與思想,更溝通了不斷演進的歷史與當代。今天,我們得以再讀經典,重新審視當下與生活,無不得益於此。

跨越時光之域,讓我們再看一眼千年。

更多精彩

《金剛經》:時光之域,再看一眼千年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