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勝芳為中心的冀中窪澱文化在河北平原是沒有斷代的歷史文化

以勝芳為中心的冀中窪澱文化在河北平原是沒有斷代的歷史文化

勝芳東澱之水鳥(蔡棟森拍攝)

以勝芳為中心的冀中窪澱文化在河北平原是沒有斷代的歷史文化

勝芳東澱之夕陽(馬萬志拍攝)

以勝芳為中心的冀中窪澱文化在河北平原是沒有斷代的歷史文化

勝芳東澱之捕魚(史增瑞拍攝)

河北平原歷史上的冀中窪澱包括東澱、白洋淀及文安窪等廣泛區域。勝芳地處白洋淀之東澱,東澱百姓習慣稱之白洋淀為西澱,白洋淀與東澱互為姊妹澱,但在歷史上東澱的水域面積要遠大於白洋淀。據《光緒順天府志》記載: “西澱之大,週三百餘里,概州一、縣四;東澱尤大,週四百里而贏,概州縣七。……兩澱無渾流之患”。

勝芳歷代留下了“勝水流芳”、“勝水荷芳” 、“勝日尋芳”等眾多詩句,東澱的景色優美,不減杭州西湖盛景。明代崇禎版的《文安縣誌》記載“勝水荷香,在城東北七十里接天津通大海,夏日荷開百里相連,為畿南勝槩”。康熙版文安縣誌圖解:“勝水荷香,在勝芳朱明啟夏菡萏飄香亙數十里不減西湖佳勝也。”

以勝芳為中心的冀中窪澱文化在河北平原是沒有斷代的歷史文化

水鄉勝芳風光(馬萬志拍攝)

歷史上冀中窪澱以北是抵禦北方遊牧民族進犯的最前線,到了元朝,除了冀中窪澱之外,其它地區的歷史文化基本斷代了,沒有斷代的歷史留下了非常豐富的文化遺產。自五代十國到明初的“靖難之變”的長達幾百年的戰亂,加上洪災、饑荒等原因,致使河北平原乃至北方中原地區,在這個時期的人口銳減、土地荒蕪,甚至有的地方百里無人煙,成為了野草叢生、野獸出沒之地。直到明朝初期在這個宋遼對峙的邊界地區的人口還沒有得到恢復,據《順天府志》載,明洪武二年(1369年),永清縣199戶,802人;固安縣479戶,1368人。在明朝嘉靖《霸州志》記載:“民憂困於沉浮(水災),疲於徭役,十戶九空”; 說明了明朝嘉靖年間霸州的人口仍沒有得到恢復。

然而,在戰亂時期這個特殊的水地理環境、水生植物叢生的的冀中窪澱,自然會成為老百姓躲避戰亂、逃生、災年逃荒、朝代更迭時罪臣避難的理想地帶。因此,這裡自然就成為了歷史文化沒有斷代的一個地區。我們發現,這裡的方言中的“我”,仍然還保留著宋朝官話的發音“哪”(na)的發音。遺憾的是冀中窪澱文化長期以來沒有引起人們的足夠重視,建議學術界給予重視,加以深入研究。

以勝芳為中心的冀中窪澱文化在河北平原是沒有斷代的歷史文化

雪映水鄉勝芳(史增瑞拍攝)

明清時期這裡成為了京津腹地冀中窪澱的商業、物資集散和文化中心,東澱在歷史上的社會發育與經濟發達程度要遠高於白洋淀。勝芳特產和飲食文化極具水鄉地域特色,這裡出產的松花、藕粉、河蟹,統稱為勝芳“三絕”。在北京曾流傳過“長江的魚,黃海的蝦,勝芳的螃蟹,北京的鴨”這句俗語,北京八大樓之首的正陽樓所選用螃蟹就是勝芳蟹,還有清宮慈禧年間的宮廷菜系中有“十二品”來自於勝芳。歷史上勝芳地處河口,交通樞紐,水旱碼頭。故此,這裡逐漸形成了航運、草行(蘆葦生產、加工、銷售)、魚行三大傳統行業,到清末有商鋪400多家,錢莊20多家,還有鐵、木、瓦、扎四大傳統手工業。

在2017年7月5號,我到了白洋淀鄚州,與當地西大塢村的老漢劉金培進行座談,他說道:“過去白洋淀的老百姓是不會逮魚的,都是你們勝芳和石溝那邊過來的人教給這邊的,這裡還有好多居民的祖上是從你們那邊遷過來的人,白洋淀的人去東澱勝芳說成是上澱。”

而在我們勝芳及東澱這裡,去天津人們習慣說成是下衛,這個倒好理解,因為天津地處九河下梢,屬於下游,過去人們坐船是順河而下,所以說成下衛。 這裡不好解釋的是,西澱白洋淀比勝芳的水位還高,怎麼能叫上澱?這隻能說明,東澱勝芳這邊在歷史上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發育程度要高於白洋淀,這才能夠解釋得通。

以勝芳為中心的冀中窪澱文化在河北平原是沒有斷代的歷史文化

勝芳中亭河景緻(張恩樹拍攝)

以勝芳為中心的冀中窪澱文化在河北平原是沒有斷代的歷史文化

勝芳之勝水荷芳景色(張德山拍攝)

冀中窪澱在歷史上有 “水上長城”之說,對防範北方遊牧騎兵的進攻發揮著巨大的軍事防禦作用,影響著中原政權長達幾百年的疆域版圖。北宋太宗、真宗時期,滄州節度副使何承矩向宋太宗作了“實邊之要策”的建議,將大清河、海河周邊的三十多個窪澱(其中明確說到了東澱、文安窪、團泊窪等地)連接起來,實行軍屯,引進水稻。形成了不利於北方遊牧民族騎兵征戰、易守難攻、號稱“水上長城”的天然屏障,成為中原政權長達幾百年征戰、對峙的邊界線。因此,這才有了宋遼簽署“檀淵之盟”,結束了25年的戰爭,此後宋、遼之間百年間不再有大規模的戰事。其軍事防禦作用優於“幽雲十六州”北部大同、北京以北險要地區修築的宏大堅固的萬里長城。

在金國與蒙元征戰的時期,在1211年的壩上張北發生了歷史上著名的元金野狐嶺大戰,成吉思汗以少勝多的戰績全殲了金國的幾乎所有精銳部隊,是決定“蒙起金衰”的轉折性的大會戰。到1213年的懷來戰役中,金國部隊又被挫敗。在1217年燕薊(北京一帶)金國部隊又被元蒙騎兵很快攻下。然而到了1222年4月,金國升格信安縣為鎮安府,此時的鎮安府管轄十幾個州縣。鎮安府正處於北部蒙元進攻騎兵的最前沿,鎮安府依託著堪稱“水上長城”的冀中窪澱,獨守抵禦了強大的蒙元騎兵長達十年之久,才使金朝統治得以苟延殘喘,推遲了金朝的滅亡,這是信安鎮最為輝煌的歷史時期。充分凸顯出“水上長城”的強大軍事防禦作用;另外,勝芳在信安以南的十幾公里處,地處河口,作為一個重要的水路碼頭,為前線作戰所需的軍用物資補給發揮了極大的作用。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