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蕭山有這麼一座清代建的橋——黨山永福橋

杭州蕭山有這麼一座清代建的橋——黨山永福橋

黨山南大房社區的裡湖河上有三座古梁橋,它們分別以“福、祿、壽”命名。從東往西就是:迎福橋——永祿橋——延壽橋,這幾座橋樑都是南北走向,但在迎福橋的西南角,有一座小石橋,卻是東西走向,它與迎福橋南橋頭相連接,形成90度角,這座橋樑叫永福橋。

建於清代的永福橋也稱小橋,它相對於黨山大橋(迎福橋)而言,跨小湖,全長近10米,東西橋堍各有八級踏跺,面北的橋額上有陰刻“永福橋”,但沒有刻下具體年代。

杭州蕭山有這麼一座清代建的橋——黨山永福橋

永福橋下的小湖其實就是一條小河,南通紹興境內,北連裡湖河。黨山片的老一輩村民稱河為湖較常見,如裡河為裡湖,現在稱為裡湖河,其中有“河”有“湖”。稱河江為湖江,稱游水(泳)為遊湖……之所以稱河為湖,這是有其歷史淵源的。古鎮黨山緊靠北海塘,塘裡塘外都有一個個被潮水衝擊形成的水塘,村民於是把大的稱湖,小的稱池,後來進行了貫通性開挖,這樣就湖、池、河相連,變成了河流,但是人們習慣上還是把河流稱為湖。

永福橋東南側現在還保留有舊時留下的路廊,及長長的大小石板路,這古石板路一

杭州蕭山有這麼一座清代建的橋——黨山永福橋

直通向紹興柯橋區境內。石板路約有1000米長,路面的石板路牝牡相銜(公母榫連接),至今保存完好。今年上半年有關部門對永福橋進行了一次維修,並在橋面兩側增設了石欄板。

永福橋與迎福橋及大小石板路,從古到今一直是當地水上與陸地的交通要道,也是早年黨山片貫通周邊村子及進入紹興境內南來北往的交通通道。在北海塘以北,有一座碧綠蔥蘢的小山,當地人稱“碧山”,它是舊時錢塘江上過往船隻一座天然的“航標”和天然屏障,一旦大潮襲來,這座“碧山”可以擋住潮水,為此,當地人把“碧山”叫“擋山”,後人因為是諧音之故,把“擋山”就寫成 “黨山”,這就是黨山的由來。

永福橋的橋名蘊含著人們對生活永遠幸福的期望,它同裡湖河上的其它橋名一樣,是人們對 “福祿壽”的祈求和美好願望。這些橋名與橋樑傳承了蕭紹地區厚重的水鄉橋文化內涵,並與沿河的民居、人文景點相融合,為當地增添了許多地域的人文元素。難能可貴的是,如今的裡湖河、小湖兩岸,不管是橋樑、石板路及兩岸的建築,基本上保持著原有的風貌。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