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勃烈日涅夫可以推翻赫魯曉夫?

遺失戰境


“三夫改革”絕對可以稱得上是蘇聯近代歷史上最為著名的政治性事件了。


也許在絕大多數讀者的知識領域當中目前均遺留著如此一個印象:上個世紀末(1991年)的前蘇聯解體只是因為戈爾巴喬夫(蘇聯最後一屆國家領導人)一人錯誤執政所致。但其實不然,前期“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已然為後期蘇聯的解體埋下了隱患;接下來的“三夫改革”,雖然都曾在不同程度上對“斯大林模式”予以糾正,但是從另一方面來講,他們三人的改革在很大意義上亦推動了蘇聯解體。


1.主要背景——升遷中央


歷史上每一個著名人物的登上歷史舞臺,總歸會有屬於自己的一個過程,勃列日涅夫亦是如此。勃列日涅夫的生平極為普通,但就是這麼一位出生於普通家庭的人,卻最終從縣級農業部部長坐到了蘇聯最高領導人的職位上。


1956年2月,蘇共二十大召開,時任哈薩克黨中央第一書記的勃列日涅夫被選舉為中央書記處書記。1957年,勃列日涅夫又被任命為蘇共中央主席團委員,此時的勃列日涅夫其實已經對於蘇聯最高政治的掌握欲欲躍試了。


1960年5月,勃列日涅夫被破格任命為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終於在1963年10月的蘇共中央會議上,遍身榮譽的勃列日涅夫選舉為蘇共中央第一書記。


次年,赫魯曉夫被排擠下臺後,為了避免蘇共內部矛盾的出現(此時的蘇斯洛夫和謝列平已經在為爭奪政治權力而陷入僵持),勃列日涅夫被選拔為蘇聯最高領導人。由此,勃列日涅夫成為了赫魯曉夫下臺之後,獲利最大的“幕後之人”。


2.必要過程——勃列日涅夫的上位手段


其一:借力打力


就如同我們以上所言,我們不難發現:其實不論是最早的赫魯曉夫改革,還是後來的勃列日涅夫改革、戈爾巴喬夫改革,他們的主線就是立足於“擺脫斯大林模式”,從而達到發展蘇聯綜合國力的目的。


但這其中唯一不同的是:赫魯曉夫提出“破除斯大林模式”以及付出實踐的第一人。於當時蘇聯之形勢來看,“斯大林模式”盛極為衰,即便赫魯曉夫發現了其中弊端,但是國人卻依舊沉醉在這種“個人崇拜”的風氣之中。勃涅日涅夫正是把握住了赫魯曉夫破除“斯大林模式”之後經濟、政治上的錯誤,從而順利推翻了赫魯曉夫。


其二:古巴導彈危機


有人說:赫魯曉夫是蘇聯最後的一位虔誠的“共產主義者”,此話於發動“古巴導彈危機”的赫魯曉夫來說,所言極為甚是!1962年,莽撞的赫魯曉夫為了加快埋葬美利堅的步伐,便在加勒比海地區演繹了一場未經縝密考慮的導彈危機。往往“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蘇聯於美利堅也是如此。“古巴導彈危機”的最終失敗,亦在很大程度上對於蘇聯在兩極格局中處於不利地位頗具影響。


其三:有損高層利益


我們姑且在此可以將前蘇聯的高層領導比做中國封建史上的貴族階級吧,其實這也是相同的道理,因為赫魯曉夫無意之間觸動了這些人的利益、站到了這些人的對立面,所以這些人才會將矛盾齊刷刷地指向赫魯曉夫。正所謂:“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赫魯曉夫推出“廢除領導終身制”的制度,一方面使得蘇聯各層領導的利益受損;另一方面使得百萬蘇聯紅軍被迫解散,無職謀生。


補充資料:1964年,蘇聯《真理報》:“由於健康原因,蘇共中央第一書記,蘇聯部長會議主席赫魯曉夫退休”。


歷史總探長


1964年10月14日,當赫魯曉夫在黑海之濱度假時,勃列日涅夫等人在莫斯科發動了政變,赫魯曉夫“被退休”,勃列日涅夫成為蘇聯的領導人。那麼,這個勃列日涅夫為什麼可以輕易地推翻赫魯曉夫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穿越歷史瞭解真相。

1953年3月1日,斯大林出現了嚴重的中風。3月5日,斯大林終於離開了人世。在斯大林去世後,由馬林科夫擔任新的部長會議主席,貝利亞則掌管秘密警察力量和國家核導彈計劃,赫魯曉夫為中央委員會第一書記,但此職務的權力僅集中宣傳和意識形態上,政治和經濟事務則落入馬林科夫和貝利亞手中。起初,蘇聯的大權落在了貝利亞的手中,但不久之後,馬林科夫就聯合赫魯曉夫將貝利亞以叛國罪處決。隨後,老謀深算的赫魯曉夫搞掉了昔日的盟友馬林科夫,成為了蘇聯的最高領導人。

隨後,赫魯曉夫在國內外盡情地開始了自己的表演,種玉米、皮鞋妙用,大鬧聯合國,玩得很嗨呦!但是他做夢也沒有想到自己玩了一輩子鷹,最後被鷹啄瞎了眼。1964年10月12日,蘇聯的三名宇航員乘坐一艘宇宙飛船離開地球。當宇宙飛船完成各種調試後,赫魯曉夫通過無線電話與宇航員通話,祝賀他們成功。此時的赫魯曉夫並沒有發現,其他電話已經打不通了,他已失去與外界的一切聯繫。

1964年10月14日,赫魯曉夫的門生謝列平、蘇斯洛夫、勃列日涅夫等人揹著他召開的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上,解除他的一切職務,成為“特殊養老金領取者”。官方宣佈他去職的原因是“年邁和健康狀況惡化” ,自此從公眾視野中消失。赫魯曉夫萬萬沒有想到會被自己一手提拔的門生給推翻了,這一次勃列日涅夫等人之所以能夠輕易地推翻赫魯曉夫,是因為赫魯曉夫是被蘇聯的高官們集體”背叛“。那麼,赫魯曉夫到底做了什麼,遭到了蘇聯高官們的集體”背叛“呢?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點:一是赫魯曉夫身邊的人不贊成他採取自由主義行動,批判斯大林,庇護索爾仁尼琴和特瓦爾多夫斯基,嘗試同西方尋找共同語言,裁減軍隊和壓縮軍工生產。二是赫魯曉夫影響蘇聯大國形象。在古巴導彈危機中,赫魯曉夫最後認慫了,嚴重地損害了蘇聯的影響力。除此之外,赫魯曉夫又做了很多啼笑皆非的事情,嚴重地影響了蘇聯的國際形象,為蘇聯的高管們所不齒。三是赫魯曉夫的幹部政策不得人心,很多人都想安穩的生活,但赫魯曉夫卻造成人心惶惶,謝列平也被其他策劃者說動,造成高官集體發動“政變”,赫魯曉夫焉能不敗呢?

在推翻赫魯曉的“政變”中,謝列平和蘇斯洛夫是主導者,而勃列日涅夫最多隻能排在第三位,但他卻成為事後最大的受益者。在赫魯曉夫被推翻後,謝列平和蘇斯洛夫為爭奪大位陷入僵持,為避免兩敗俱傷,於10月14日舉行的蘇共中央全會上推舉勃列日涅夫為蘇聯最高領導人。隨後,勃列日涅夫又使用手段將謝列平和蘇斯洛夫搞掉,成為最後最大的贏家。

總之,赫魯曉夫的下臺完全是他自己咎由自取,不得人心,眾叛親離,被集體“背叛”。而這次政變中,勃列日涅夫完全是躺贏,謝列平和蘇斯洛夫等人都為他做了 嫁衣。接下來,進入勃列日涅夫時代,他比赫魯曉夫更會玩呦!


密探零零發


為什麼勃烈日涅夫可以推翻赫魯曉夫?(關注葛大小姐,天天曆史故事!)


坊間傳言是勃烈日涅夫推翻了赫魯曉夫,1964年10月14日,赫魯曉夫在黑海之濱度假時,勃列日涅夫等人在莫斯科發動了政變,赫魯曉夫下臺,勃列日涅夫上馬。事實真的是這樣嗎?今天,小編就和大家一起來穿越歷史瞭解真相。

先說說赫魯曉夫是怎麼上臺的,1953年斯大林得了老年痴呆症,後來中風嚴重不治而亡,此時,赫魯曉夫雖然為中央委員會第一書記,但他的權力僅集中在宣傳和意識形態上,政治和經濟在實權派馬林科夫和貝利亞手中,而馬林科夫和貝利亞又不太對付,赫魯曉夫協助老馬將貝利亞搞掉了,螳螂撲蠶,黃雀在後,老謀深算的赫魯曉夫又搞掉了昔日的盟友馬林科夫,成為了蘇聯的最高領導人。

此時的赫魯曉夫大權在握,連續幹了好幾件蠢事。

他不滿於當年斯大林對自己的吆五喝六,最後臨走前也沒有把權力交接給他,可以說他對斯大林的不滿由來已久,他掌權後開啟了全面的否定斯大林行動,他對斯大林的大清洗、民族政策、軍事指揮和經濟建設上的一系列政策提出了強烈的抨擊。然而,斯大林從蘇聯的神壇上走下來的同時,蘇聯老大個地位也在世界範圍內隨之減弱,當時對中國乃至整個共產主義陣營影響深遠。

然而赫魯曉夫否定了斯大林,但是自己做派和斯大林卻沒有什麼兩樣,他作風粗俗,不講民主,著名的“聯合國皮鞋”事件讓他自己成為笑柄而他渾然不知。而後的古巴導彈危機以赫魯曉夫的服了肯尼迪的軟而結束,這更讓蘇聯國內的人對赫魯曉夫有了看法。

最終導致他眾叛親離的還是他國內政策的連續失敗,赫魯曉夫出身於鉗工,對經濟沒有深刻的認識,而且又聽不進去別人的建議,他認為要提高農業產量,就要墾荒,擴大蘇聯的耕地面積,玩了一段時間玉米,結果,蘇聯經濟被他越玩越窮。全國上下都對他充滿了怨言,而他自己還洋洋得意。

他做夢也沒有想到自己玩了一輩子鷹,最後被鷹啄瞎了眼。我給大家想寫講一講過程。

1964年4月17日是赫魯曉夫的70歲壽辰。蘇聯黨和政府為他舉辦了隆重的慶典,其規模和聲勢僅次於1949年慶祝斯大林的70歲壽辰。祝壽活動上,勃列日涅夫宣讀了由全體蘇共領導人集體簽名的賀信,向“最親密的朋友和同志,表示特殊的敬意”。勃列日涅夫還代表黨和政府,給赫魯曉夫頒發了第四枚金星勳章,並親吻了他三次,晚上還舉行了大型招待會,赫魯曉夫沉醉在一片歡樂幸福的氣氛之中,絲毫沒有覺察到在這種熱情洋溢的背後,一場推翻他本人的密謀活動已在有條不紊地進行。果然,到了10月14日,他就被那些在賀信上簽名的人宣佈“ 因健康狀況惡化” 而辭職。

1964年10月,赫魯曉夫在克里米亞休息。10月12日,蘇聯召開了蘇共中央主席團會議,勃列日涅夫在莫斯科主持會議,大家一致意見由勃列日涅夫給赫魯曉夫打電話,請他回莫斯科。 勃列日涅夫和赫魯曉夫通電話時有點嚇人,勃列日涅夫有點發抖,說話結巴,嘴唇發紫:“赫魯曉夫同志,我們請您回來……,” 勃列日涅夫很緊張,雖然在赫魯曉夫飛回來前權力掌握在他們一夥手裡,並得他們到了克格勃、內務部和武裝力量頭頭們的支持。

10月13日赫魯曉夫回來了,而此時他還不知道發生了什麼,赫魯曉夫走進克里姆林宮裡的黨中央主席團的會議室,看著他的大臣們,然後不滿地問:“這裡發生了什麼,誰主持會議?”主席位子空著。赫魯曉夫習慣地坐上去。宣佈開會。他說,但不向一個具體人:“誰說話,什麼問題?”開始了墳墓裡一樣的寂靜。

冷場了一會後,黨中央的書記勃列日涅夫開始講話。這是主席團預先定好的。一場戲的演員們開始進入角色……主管意識形態的中央書記蘇斯洛夫帶頭向赫魯曉夫發起攻擊,他作主旨長篇發言,列數赫魯曉夫十年來的一系列嚴重錯誤,接著其他人跟著講話,都是批評赫魯曉夫的錯誤的“炮彈”,對赫魯曉夫來說實際上已經形成眾叛親離的局面。赫魯曉夫想要發言反駁,但主持會議的勃列日涅夫不給他發言的機會。赫魯曉夫想要召開中央全會來挽回敗局,但為時已晚,各加盟共和國和自治共和國及各州委的書記們都已被勃列日涅夫、蘇斯洛夫等人做好了工作,站到了他們一邊。

在最後,赫魯曉夫淚流滿面的說:“同志們,我有這麼多的錯誤,可是你們之前為什麼不指出呢?沒有人告訴我呀!”可以說,赫魯曉夫的下臺完全是咎由自取。

勃列日涅夫是個“大好人”

赫魯曉夫就這樣下臺了,但此時接班人其實並沒有選好,當時沒人覺得勃列日涅夫會是政變之後的接班人。大家認為最有可能的接班人應該是謝列平和蘇斯洛夫。他們是實權派,口碑也都不錯,謝列平是一個海瑞式的人物,而蘇斯洛夫的評價也很高,他們以前都是靠赫魯曉夫提拔起來的,但反對赫魯曉夫時,他們跳的比誰都高,在批判赫魯曉夫的會議上,謝列平拍桌子大喊,激動異常。

然而,當時的蘇聯高官們經歷了斯大林和赫魯曉夫的強硬,對有特點的領袖已經怕了,而這兩位恰恰是強硬派,個性突出,而勃列日涅夫即是個馬大哈,又是個老好人,大家需要找到一個溫和的,能給他們謀福利的領導人,勃列日涅夫最合適。

勃列日涅夫果然沒有讓大家失望,他上臺後,恢復了斯大林時代“老人政治”,對腐敗也是聽之任之,蘇聯高官們終身制體制下樂哉樂哉,而勃列日涅夫也很高興享受最高領導人的權力。當然勃列日涅夫自己也早已經喪失了信仰,他曾經親口對兒子說——“什麼信仰啊,主義啊,都是糊弄人的玩意兒!”。

蘇聯幹部們在馬大哈勃列日涅夫快活了18年,而蘇聯也讓他們給玩完了,政權到了戈爾巴喬夫手上,解體是早晚的事情了。




葛大小姐


勃列日涅夫推翻赫魯曉夫取而代之,說起來頗有一點戲劇性的。

(赫魯曉夫在蘇共最高會議上做批判斯大林的秘密報告)

先說說赫魯曉夫,1953年斯大林逝世,當時蘇聯最高領導五人組中赫魯曉夫、貝利亞、馬林科夫、布爾加寧等人經過一輪運籌後,終於穩定了局面,赫魯曉夫擔任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第一書記,成為了蘇聯的最高領導人。

赫魯曉夫上臺後,即著手做了一系列大膽的改革,赫魯曉夫的改革,有些是成功的,但有些則操之過急,其中包括對斯大林的全盤否定。當然,其中最大失誤是在經濟上與外交上。經濟上,沒有根本改變蘇聯重工業過重的問題,雖然在他當政下經濟有所發展,但仍未能更好地滿足人民的需要,各加盟共和國發展不平衡加劇。而外交上則經歷了波蘭、匈牙利等東歐陣營的動亂;特別是在處理古巴導彈危機上,讓赫魯曉夫的聲望大受影響,蘇共內部對他出現了不滿聲音。

(匈牙利十月事件,蘇聯坦克開進匈首都布達佩斯)

1957年,蘇共內部馬林科夫、莫洛托夫、卡岡諾維奇、布爾加寧等高層,密謀剝奪赫魯曉夫的權力。利用赫魯曉夫一次出國訪問,眾人聯合政治局多數成員召開了政治局會議,決議罷免赫魯曉夫總書記職位。當赫魯曉夫回國後突然看到眾人遞給他的這份決議驚出一身冷汗,但他提出召開緊急蘇共中央全會由全體委員決定他的去留,馬林科夫等人竟然答應了。赫魯曉夫立即利用這個空隙,聯繫了一眾支持他的中央委員,結果大會表決時,馬林科夫等人提出罷免赫魯曉夫的提議沒有通過,赫魯曉夫躲過一劫!

(古巴導彈危機時,美國總統肯尼迪發表電視演說,表示將不惜武力阻止蘇聯導彈進入古巴,這是至今人類最接近全面核戰的時刻)

但是,更富戲劇性的是,1964年,勃列日涅夫、謝列平、蘇斯洛夫、波德戈爾內、米高揚、柯西金等蘇共高層,依葫蘆畫瓢又做了一次這樣的“宮廷政變”,竟然成功了!1964年10月14日,趁赫魯曉夫在黑海之濱渡假時,勃列日涅夫等人完成了蘇共權力交接,勃列日涅夫打電話讓赫魯曉夫回來參加蘇共中央緊急會議。會上,宣佈了有關解除赫魯曉夫所有職務的決定。赫魯曉夫想故技重演,又提出要由中央全會決定他命運。但這次勃列日涅夫等人早有準備,早把擁赫的中央委員清除了,赫魯曉夫只好黯然下臺。

(勃列日涅夫在紅場觀禮臺上)

其實,這次“宮廷政變”勃列日涅夫並非最積極主導者,最積極主導者是謝列平。謝列平40歲就成為蘇共政治局委員、蘇共國家安全委員會主席,是蘇共高層的少壯實力派。但是,他在“倒赫會議”上的一個舉動,讓他失去了問鼎蘇共最高領導人的機會。據說,他在“倒赫會議”上嚴厲抨擊了赫魯曉夫的種種錯誤,甚至在赫魯曉夫面前大拍桌子,讓許多害怕蘇聯會再出現一位“斯大林式”的強勢領導人的中央委員們十分恐懼,於是平時平和低調的勃列日涅夫高票當選了蘇共第一書記。從此,蘇聯進入了勃列日涅夫時代,也進入了蘇聯巔峰時代。


50後男人


“同志們,你們說了我這麼多問題,可當初會上討論時,你們誰也沒有反對,誰也沒有給我指出過啊。”赫魯曉夫含淚辯解,這是他被推翻前的最後一幕。

在蘇聯權力高度集中的政治體制下,儘管有最高決策機構,但赫魯曉夫經常1個人說了算,許多高級領導人被迫同意他的做法。這麼一個手握重權的人,居然被撤職,也挺稀罕。

勃列日涅夫發動"宮廷政變”讓赫魯曉夫下臺,從此開始長達18年的執政,從1964年到1982年。那麼,他憑什麼可以推翻赫魯曉夫?

從勃列日涅夫的角度來看,他是一個機關裡的老好人,很會處理各方面的人際關係,因此能夠團結一批人。

他治下的蘇聯,沒有什麼創新,大家得過且過。比如1981年是阿塞拜疆共和國成立60週年的日子,勃列日涅夫在慶祝大會上講話,居然拿錯講話稿念起來。後來,他明白讀錯稿件,說了一句:“同志們,這可不是我的錯。”聽眾們善意的笑笑,早已習慣他的“和事佬”風格。

無論勃列日涅夫的治國水準怎麼差,但是他的親和力是足夠的,可以串聯那些被赫魯曉夫弄得緊張兮兮的高官們,結果就領導了“集體反水”的政變。

從赫魯曉夫的角度來看,他的性格過於火爆,“急性子”加“暴躁狂”,這是政治家嚴重的缺點。

赫魯曉夫曾給世界人民留下經典時刻,在聯合國大會發表講話,居然脫下鞋子敲著講臺演講。在蘇聯國內更是這樣,繁忙的書記處為他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赫魯曉夫稍有不滿意,就會任性罵他們是“笨蛋”“黑狗”。

可想而知,他的人緣會壞到什麼地步。這給勃列日涅夫以可乘之機,更讓勃列日涅夫吃驚的在後面,赫魯曉夫下臺後居然整個蘇聯沒有任何為他辯護的言論和行動。

赫魯曉夫的下臺,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沒有“民意基礎”,它的治國讓老百姓煩透了。

斯大林時期,蘇聯人因為搞發展戰略,生活水平沒多少提高,精神狀態卻已經十分疲憊。而赫魯曉夫上臺之後,蘇聯人更是被他的“好大喜功”折騰得要死。

赫魯曉夫到底做了什麼呢?他常常說大話,而事情卻幹不到位;他常常任意許諾,而群眾卻遭遇失望;他常常到處指責,而人們早已厭倦。

這樣的赫魯曉夫遲早要吃虧,因為作為蘇聯最高領導人,他在群眾中的威信已經急劇下降,最後必將讓自己陷入孤立。


子屠龍


謝列平,蘇斯洛夫,謝米恰斯內,勃列日涅夫,我們必須要記住這四個人的名字,因為這次的人在赫魯曉夫倒臺的整個過程之中扮演著重要的地位。

首先,一切的起因來自於謝列平,這個人是誰?這個人是赫魯曉夫當政期間,克格勃也就是前蘇聯最大的情報機構的領導者,但是在1964年,謝列平過得並沒有太開心,為什麼?因為前蘇聯在這之前一項國際事件裡面,由於情報機構的不給力,導致赫魯曉夫丟了大面子,什麼事情?古巴導彈危機!赫魯曉夫覺得自己親手提拔上來的克格勃的領導人是不是應該換一個人?

謝列平感到有危機,正巧在這個時候克格勃裡面的第二把手,謝米恰內斯,跟這個謝列平以說是好基友一樣的關係,兩個人一起商討以後,覺得是時候該做出一些主動的舉動,否則大清洗運動的時候死了多少人,那可都是歷歷在目的!面對性格乖張的赫魯曉夫,所有人都不敢保證自己能夠活著從他手底下逃出去。

因此,在赫魯曉夫去度假的時候,這兩個人一起聯繫了前蘇聯的高層,大家一起決定把赫魯曉夫趕下臺!

最終,在度假之中的和魯曉夫接到電話來到莫斯科以後,立刻就被大家囚禁了起來,然後宣佈他被剝奪了蘇維埃最高主席的身份,在這其中,赫魯曉夫問了一句說你們這次事件的總策劃人是誰?不知道是出於什麼原因,謝列平跟赫魯曉夫說,這次世界的主要策劃人是勃列日涅夫,赫魯曉夫哈哈大笑說怎麼可能,那個傢伙怎麼可能跳出來反對我。

玩笑歸玩笑,但是正是由於這一句鬼使神差一般的文化造成了接下來戲劇性的一幕。

能夠競爭蘇維埃最高主席的人只有三個,謝列平,蘇斯洛夫,勃列日涅夫,在這其中,拳頭或者是人氣和威望最高的是謝列平和蘇斯洛夫,兩個人為了權力之位,可以說是大大出手,互相攻訐,只有在這個時候,勃列日涅夫穩坐釣魚臺。表現出一副老好人的狀態,你們接著掙,我不搶!

這個舉動立刻引起了其他前蘇聯高層的好感,赫魯曉夫本身性格乖張,對底下的人施以重呀,這種事情,大家已經痛恨的不能再痛恨了結果,剩下來兩個這麼強勢的人物,(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讓他們上臺以後的日子還過不過了!所以在接下來的選舉裡面,大家都把自己的選擇投給了勃列日涅夫。

就這樣,原本最不強勢,最不可能獲取蘇威亞最高主席身份的勃列日涅夫,繞過了三個人,自己成為了蘇維埃最高主席!人們都說世事無常,你真要拍個電影,有誰敢這麼拍啊!這件事情就發生在了世界兩大超級強國之一的其中的權力的漩渦的最中心。


漩渦鳴人yy


政治是最無情的,也是最現實的。與其說是勃列日涅夫推翻了赫魯曉夫。不如說是蘇聯高官們集體‘’政變‘’推翻了赫魯曉夫。因為赫魯曉夫推要奪取他們的奶酪。

赫魯曉夫應該是蘇聯歷史上最後一個‘’共產主義者"要不然他也不會在美國的領土上,公然宣佈要埋葬美利堅。從而引發美國民眾的抗議。應該說,赫魯曉夫是心比天高,命比紙薄。志大才疏之輩。赫魯曉夫失敗在於兩個關鍵點,一是古巴導彈危機。二是他試圖觸動蘇共高層的實際利益。因而被趕下臺。至於說勃列日涅夫,這事和他沒有關係。當時他資歷潛,還輪不到他動手。他之所以上臺。也是妥協產物,但令蘇共高層沒有想到的是,這個庸才可以掌控蘇聯十八年。赫魯曉夫下臺 ,是蘇聯高層的“集體行為”。

赫魯曉夫最大失誤就是要廢除領導終身制。令人詬病的"錢袋"制度。又意圖廢除領導終身制。這徹底得罪了所有的官僚階層。這些既得利益者,寧可喪失一切,也要維護自己的切身利益,引發 了這些特權階層的強烈不滿,再就是赫魯曉夫推行的“鬆動”不得引發蘇聯高層不安,尤其是赫魯曉夫與歐美和解,蘇聯高層認為讓步過多,古巴問題。讓蘇聯丟盡顏面,再就是他批判斯大林個人崇拜,但他自己卻也陷入了個人崇拜的旋窩中,就此蘇聯高層認為,赫魯曉夫不適合繼續當領導人。最關鍵是赫魯曉夫的幹部政策不得人心,很多人都想安穩的生活,但赫魯曉夫卻造成人心惶惶,謝列平也被其他策劃者說動。他們嫉極度憎恨赫魯曉夫。他們就此上下聯繫,秘密謀劃推翻赫魯曉夫。

在公元1964年10月13日,正在黑海皮大聰度假的享受假期的赫魯曉夫接到蘇斯洛夫的一個緊急電話。說有緊急情況需要其立即返回莫斯科處理。赫魯曉夫不得不中斷休假。乘坐公務飛機返回 莫斯科伏努科沃機場,但眼前的一切卻讓赫魯曉夫驚駭、偌大的候機樓,卻空無一人。已經戒嚴了。整個機場就一個迎接他的人,蘇共中央書記老好人米高揚。

隨即,赫魯曉夫被“裹挾”著進入蘇共中央大樓。所有的蘇聯高官集體抨擊赫魯曉夫的“錯誤”。而赫魯曉夫如同待宰的羔羊一樣,等待著審判。在第二天的蘇聯《真理報》發佈消息:“由於健康原因,蘇共中央第一書記,蘇聯部長會議主席赫魯曉夫退休”。至此。赫魯曉夫成為蘇聯歷史上,唯一一個活著下臺的領導人。1971年,赫魯曉夫去世。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清水空流


其實赫魯曉夫的下臺是各方面因素綜合的結果,也不全是勃列日列夫的功勞。1953年,赫魯曉夫才通過手段將馬林科夫排擠下臺,並擔任蘇共總書記。然而他無論如何也想不到的是,自己在11年後同樣也被勃列日涅夫給趕下了臺。關於赫魯曉夫倒臺的原因,一直是眾說紛紜。不過,我認為主要有2點。
(赫魯曉夫,右一)

一、赫魯曉夫的改革措施觸動了許多人的利益。

1953年3月斯大林去世後,馬林科夫本來有機會接班,但他被赫魯曉夫排擠了出去。不過,赫魯曉夫在蘇共20大上徹底否定了斯大林路線,並開始清算他的過失,結果不僅造成了蘇聯政局動盪(蘇共喪失公信力),而且還引發了東歐國家反蘇的狂潮(蘇聯鐵幕政策)。

同時,赫魯曉夫還終結了蘇聯的幹部終身制,廢除了蘇聯特權階級的權力,並替換了許多中高級幹部,導致其他的幹部人人自危,這是後面他倒臺的根本原因。蘇聯官員們開始私下聯合,預謀要尋找機會推翻赫魯曉夫,而勃列日涅夫就是參與廢除赫魯曉夫的高級幹部之一。
(勃列日涅夫,左)

二、赫魯曉夫在1962年的古巴導彈危機中名譽掃地

在美蘇冷戰中,以赫魯曉夫為首的蘇聯政府試圖在距離美國較近的古巴國內部署導彈發射架和轟炸機起降平臺。這個計劃原本一直是秘密進行的,如果成功了,赫魯曉夫就打算用既定事實來回應美國人的抗議。但不幸的是,美國提前發現了古巴境內的異常,於是切斷了古巴的海空路線,並宣佈進入戰時狀態。

同時,美國利用國際輿論和海空的軍優勢不斷對蘇聯施壓,使得赫魯曉夫被迫妥協。此舉不僅讓蘇聯人在國際社會上名譽掃地,還讓赫魯曉夫出盡了洋相。因此,許多密謀推翻赫魯曉夫的人暗自竊喜,認為等到了推翻赫魯曉夫的機會。


因此,赫魯曉夫的下臺並不是勃列日涅夫一個人的“功勞”,而是各種因素綜合的結果。對於蘇聯而言,窮兵黷武的武夫勃列日涅夫的危害性更大,因為他執政時期正是美蘇爭霸的高潮,各種軍事競賽完全耗盡了蘇聯的國力。同時,蘇聯國內各種社會問題層出不窮,例如官員貪腐,經濟增長停滯,這些都是後來導致蘇聯解體的隱患。
(勃列日涅夫時代的蘇聯在核武器數量上一度超過美國)


歷史的荒野


一直以來,普遍認為勃列日涅夫上臺是偶然的。赫魯曉夫留下權力真空後,幾方相爭不下才把勃氏推到前臺,勃氏是大家都能接受的人物,原因就是他平庸。

然而,歷史的某些真相往往被厚厚的政治帷幕遮捂著。赫魯曉夫的下臺,勃氏就是主謀。蘇聯解體後,解密的檔案撕開了一些歷史表象,1964年10月赫魯曉夫下臺,是勃列日涅夫策動的結果。

據赫魯曉夫小兒子謝爾蓋回憶,赫魯曉夫被髮難半個月前,就已經收到密報,勃列日涅夫、波德戈爾內等人勾連頻繁準備扳倒赫氏,米高楊和卡岡諾維奇的女兒都透露了類似的信息,但自信的赫魯曉夫沒有理睬,也許年過古稀的他已經沒有了以往清除貝利亞和“莫洛托夫反黨集團”時旺盛的鬥志。赫氏依然悠然在皮聰大度假。

1964年10月12日,正是赫氏在皮聰大時,勃列日涅夫就在莫斯科召集了蘇共中央主席團會議,並作出一個關於制定國民經濟計劃一些問題的決議,決議中對第一書記赫氏提出了批評。這就意味著倒赫行動開始,同時也是結果。因為之前勃列日涅夫在軍政界做了大量的工作,會議只是兌現承諾的儀式,正是這個儀式結束了赫魯曉夫的政治生涯。決議作出了還得需要赫氏過過堂,於是由蘇斯洛夫代表主席團致電赫氏返回莫斯科。

赫魯曉夫沒放下電話,就明白了一切。難以置信的是,與十一年前的他判若兩人,他很冷靜,好像早就作出了決定 :假如僅僅涉及到我的去留,我不準備反抗了。確實,赫氏什麼也沒做,就靜等第二天飛回莫斯科。然而正是他的沉默,搞得勃氏一幫人坐立不安,還後悔電話打的太早了,整整一個晚上,第一書記可是有時間採取措施啊!13日的莫斯科之夜惶恐不安,勃列日涅夫每隔一個小時就給克格勃頭目打電話詢問情況,儘管對方一再保證若有異動立即報告,但勃氏還是害怕的要命,怕的是赫氏天亮後沒有返回莫斯科,怕的是此時第一書記已經在調動衛隊,如果……赫魯曉夫會把我們統統槍斃的。

但是,什麼都沒有發生。赫氏回到莫斯科,旋即參加會議,在會上委員們爭先恐後地攻擊了赫氏以表明自己的堅定立場,唯有米高楊持有不同意見。冷靜的赫魯曉夫這時注意到會上只有勃列日涅夫、柯西金和波德戈爾內沒有吭聲,沒有發言並不意味他們有異義,相反,遲遲沒有登場的,往往就是一場戲的主角。接下來會議要求赫氏在一份退休聲明上簽字。簽字後赫魯曉夫發表了告別講話,除了否認對他的幾點指責,語氣還算平靜,畢竟,大勢已去。

自此,赫魯曉夫在政治舞臺上消失了。作為一個養老金領取者安度晚年。

赫魯曉夫的下臺,有其複雜的客觀因素。赫氏在某些領域的格局調整觸動了一些人的利益,這些人恰恰成為了勃列日涅夫的社會基礎,其次是在國內外重大決策方面,赫氏卻有失誤魯莽表現。平心而論,勃列日涅夫扳倒赫氏也不能簡單的用“陰謀論”來概括,在14日大會報告裡列出的赫魯曉夫十五條錯誤,確實有的放矢,絕非無中生有,基本一語中的。赫氏在一些重大外事活動中時有信口開河傲慢無禮之舉,譬如,在大眾廣庭竟然說保共總書記日夫剋夫“食客”,對兄弟黨表現出大國沙文主義傾向。

勃列日涅夫逼退赫氏,沒有重蹈七年前馬林科夫莫洛托夫的覆轍,是因為“團結”了多數。當他被赫氏從國家元首降為黨的第二書記,雖然沒有了紅地毯和少了前呼後擁,但,恰恰是這個位置使他能夠廣泛聯絡各加盟共和國及各州領導層,而且是正大光明行使職務行為,這無疑在組織上給勃氏提供了保障。再是,勃列日涅夫成功拉住了軍隊和克格勃等一些強力機構部門,而後者為勃氏“做事”保駕護航,使勃列日涅夫在短短三天裡實現了權力場的“吐故納新”。

由此看,勃列日涅夫不平庸。

當然,在赫氏當政的十一年裡,蘇聯也有長足進步,民生有所改善,被稱為“赫魯曉夫樓”的工人新村星羅棋佈,居住條件改善了很多;也正是赫魯曉夫時代結束了恐怖,為在肅反中無辜被殺的人恢復名譽,沒有了隨意逮捕和清洗,不得不說這是個社會進步;農產品收購價格提高,減輕了稅負,在科技領悟取得了不少成果,東西方確立了新的關係……

1971年9月,赫魯曉夫因病去世,埋葬在莫斯科聖母公墓,其墓碑由一個被他生前批判過的著名雕塑家畫家因斯特.涅伊茲韋斯特內設計。赫魯曉夫靜靜地待在那裡,深邃的目光透過方孔,一直凝視著俄羅斯的天空。

他的兒子說,當走過赫魯曉夫墓前沒有一個人能夠無動於衷。

2018.12.1

參閱資料

《赫魯曉夫下臺 內幕》,謝.赫魯曉夫著,中央編譯出版社2000年4月第3版

《權力與命運-入主克里姆林宮的個人命運》,索爾.舒爾曼著,北方文藝出版社1999年第2版

《最後的遺言》,赫魯曉夫著,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88年12月第一版


掌上三言兩語


勃列日涅夫的上臺充滿戲劇性,因為他是被“黃袍加身”,他本來只是一個本本分分的赫魯曉夫跟隨者。

事實上當時像勃列日涅夫這樣的人十分多,因為當時赫魯曉夫是採取的集權統治,大搞個人崇拜。

像當時大多數蘇聯人一樣,勃列日涅夫一開始也是叫著“偉大的赫魯曉夫同志”。

赫魯曉夫時期的蘇聯,初期是陷入了一種十分盲目的自豪和狂熱之中,具體表現就是對內大肆宣傳民族主義。對外則是霸權主義。

這個期間斯大林幾乎被批判為暴君和屠夫,通過這一系列的宣傳,使得當時的赫魯曉夫名望大增。

而這個時期的蘇聯國力確實是大增,尤其是由於二戰積累下來的巨大工業能力,使得蘇聯在東歐一時間佔據了極大的優勢。

蘇聯在二戰結束之後,其實獲利十分巨大,控制了整個東歐地區,並且大軍時刻在威脅著西歐地區。

就是在這種情況之下,赫魯曉夫本人也有些忘乎所以,忽略了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

在赫魯曉夫的一系列大刀闊斧的建設之下,西伯利亞墾荒種出了不少玉米,但是赫魯曉夫認為不夠。

於是赫魯曉夫發起了多項運動,最著名的就是墾荒,希望通過開墾耕地,來使得蘇聯人能夠有充足的食物供給。

但是赫魯曉夫時期,卻實實在在是蘇聯經濟發展最糟糕的一個時期,沒能及時的將工業升級。

並且赫魯曉夫的多項運動,其實都是花錢辦壞事,而且由於赫魯曉夫積極對外推動霸權。

使得這個時期的蘇聯同周邊國家時有不愉快事件發生,且赫魯曉夫在東歐推行的限制控制政策,為後來的東歐劇變埋下了種子。

當問題集中爆發的時候,赫魯曉夫個人崇拜也正搞到了極點,然而赫魯曉夫即便是意識到了問題,依舊是選擇了我行我素。

事實證明當時的蘇聯是存在機會改革的,不過赫魯曉夫一手將其斷送,這就是強人政治的最大弊端。

而正是因為如此,使得醒悟的蘇聯高層不得不通過政變的手段來推翻赫魯曉夫。

這在蘇聯的歷史上是最關鍵的一場政變,決定了蘇聯模式的轉變,其實此後的蘇聯深受這場政變的影響。

因為蘇聯高層正式開始放權!也就是害怕強人統治,而勃列日涅夫就是在這種情況之下被推上臺的。

通過研究那一段歷史,可以清晰的發現蘇聯在勃列日涅夫之後,集權行為便被限制,其領導人的權力正式開始受到蘇聯政治局決議的限制。

蘇聯的強大和解體,其實都在論證著一個道理,那就是強權之下,到底是什麼在推動這個大廈坍塌。

大廈雖然雄偉,但是當支柱只有一根的時候,我們實在是不敢過於相信這個支柱能撐起一座越建設越高的大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