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戰鬥中指揮員不自己掛望遠鏡,每次要用都伸手從警衛員手中去取?

天天學好好向上149313762


而二戰時期中國戰場,日軍狙擊手很少,他們主要在太平洋戰場上,但日軍狙擊手的作用始終有限,和狙擊手比,炮火更危險。為什麼首長不親自背望遠鏡,並不純粹是防狙殺,一個是我們窮,一個團說不定只有一個望遠鏡,二是警衛員本身就有攜帶望遠鏡的任務。如果防止被狙殺,首長只扎一腰帶,一隻手槍,和望遠鏡比哪個更容易暴露身份。就是首長的衣服乾淨程度就是一個明顯的區別,即便穿一樣的衣服就分不出來嗎?總不能讓首長能個個跟鑽炕洞的一樣吧?團這一級是不會在一線的,即便是抗日時期也是如此,而更高一級的有幾個是被狙擊手打死的,一個都沒有。真正團職指揮員損失大的是鬧革命時間,到了抗日戰爭時期損失就小了很多。即便是條件好了以後,團職也是一個短槍,一條腰帶,望遠鏡並不是經常用的東西,也不是多遠都能看清楚,甚至有能看十多公里遠的說法,當然能,但看不清。還有望遠鏡不用說夜間,就是傍晚就不好使,這是常識,戰場上望遠鏡並不是頻繁使用,特別是一線陣地,用的多的是二線指揮所,這個距離炮火能夠得著,槍就被想了。望遠鏡攜帶並不方便,跑起路來晃盪很厲害,對於首長而言,可以說是一個累贅,警衛員攜帶,也方便大家使用。


現在望遠鏡配屬給了連排級,這些人都沒警衛員,你不帶能行嗎?這些人又都身處一線,怎麼就不怕打了。望遠鏡雖然攜帶不方便,但跨肩上,連排長都需要攜帶長槍,子彈帶,又是一樣的衣服,很難被發現,另外,戰場上用手指揮最多的是班長們,他們手下都有兵,是最基層的指揮員,連長,指導員一起,副連長都隨一個排一起行動,他們是分開的,戰場上都會認命接替人員,這是規矩,並不會因為一個指揮員的損失而影響整個戰鬥,否則這個仗也就沒辦法打了。現在的師級以上槍都不是自己帶的,都是警衛員攜帶,這些人不是衝鋒陷陣的,他們的工作是指揮作戰,要槍幹什麼?等他們需要槍時,不用他們要,警衛員知道什麼時候把槍給他們,警衛員也知道自己除了保衛他們還有什麼職責。其實,望遠鏡的攜帶真沒有這麼複雜,首長本身就需要輕裝上陣,當然不是去打仗,而是指揮作戰。二戰時期西方國家的連、營,甚至排都有望遠鏡,都是自己帶著。我們沒那個條件,也並不是所有的指揮員都有望遠鏡,也不會團部首長一人一具。也沒有那麼多的狙擊手,狙擊手也沒那麼神,望遠鏡也不是多遠都能看清楚,超過倍率放大焦點,在遠就比人眼看的還不清楚,而且望遠鏡也不是手不離,沒那麼大作用,更不是望遠鏡一看就反光。。





其實不論是戰場上還是不作戰時,一定級別的指揮員都不親自攜帶望遠鏡,戰爭年代有望遠鏡的不論官多大,都有一個指揮團隊,而且也只有一個望遠鏡,或者是兩個,並不專屬這個級別的長官專用,而是有一個負責保管的人員,軍事主官通常會由警衛員攜帶,方便使用,但並不是歸他所有,這是根本原因,打仗不是拍電影,指揮員根據職務不同有他該待的地方,這是紀律。如果讓警衛員攜帶望遠鏡那麼警衛員為什麼不捱打?難道敵人知道他是警衛員?既然能夠分辨出警衛員就應該能分辨出指揮員才對,所以,不能用思維去判斷真實的戰場,就像在真實的演習,也不及真實戰場的千分之一。那些連排長又該怎麼辦,等著捱打嗎?關於望遠鏡反光的情況確實有,但很容易克服,本身望遠鏡都是鍍膜的,反光並不大,另外,只有對正陽光一定角度才會反光,而有陽光的情況下也會干擾觀察,通常都用手遮擋陽光,這樣就不會反光了,而且趴身觀察,其觀察基線比用槍瞄準還低,很難被發現。其實,關於望遠鏡的故事本身就不復雜,炮兵觀察所都有望遠鏡,甚至是高倍望遠鏡,打掉它不是更有作用?所以,不要把簡單的問題複雜化,什麼血的教訓,真不是這樣的,總不能讓首長揹著個望遠鏡供大夥使用吧!像話嗎?警衛員不拿誰拿?⬇️讓他揹著望遠鏡像話嗎?



兔哥42928


我是長安視界,我來回答:

我們在影視劇中常常看到這樣的場景:首長想要觀察敵情,一伸手,參謀或警衛趕緊遞過來一個望遠鏡。人們不由得產生了這樣的疑問:“為什麼指揮員不自己攜帶望遠鏡,隨時觀察敵情,而是讓手下拿,自己現要呢?”

這個問題,看起來簡單,其實背後道道挺多的。。

首先,首長指揮所需要的器材很多,不可能全部帶在身上。

作戰指揮工作中,需要帶的器材,除了望遠鏡,可能還有地圖、尺子、指南針、經緯儀以及其他設備。而作為一支隊伍的指揮員,不管是在前方戰壕裡,還是在指揮所裡,都不可能把所有東西帶在身上。把這些東西帶在身上,不利於指揮員精密思考問題,發揮自己最主要的器官——大腦。

以抗日戰爭中的129師師長劉伯承為例,他一直想要一張山西省的精密地圖,和閻錫山要了好機會閻錫山都推說沒有。直到七亙村戰鬥繳獲到日軍地圖,才時刻把地圖帶在身邊,隨時拿出來看。

其次,首長大都年紀比較大,不可能所有事情親力親為。

在軍隊中,大多數的首長都是從基層軍官或者小兵一步步做起來的。這些首長,自然知道指揮工作需要做好些什麼工作,還知道指揮過程中要著力培養身邊參謀人員,讓他們將來也有機會成為優秀指揮官。所以,首長可能會把觀察敵情、作戰佈置、戰場指揮等工作交給身邊的參謀來做,至於戰場上拿過望遠鏡來,那隻不過是最後確認而已。

解放戰爭中,劉伯承已經50多歲,身邊的政委鄧小平,參謀長李達都比他小十幾歲。所以不僅身邊的參謀和秘書主動替他分擔工作,就連鄧小平和李達,經常能夠代替劉伯承進行指揮。以至於劉伯承時常抱怨“我不想被當作老人來照顧,我是指揮員!”其實這就是放權和培養副手的好處。

最後,電視劇中,每個角色都要安排一定戲份,不能演成獨角戲。

電視劇拍攝中,首長身邊一定要帶上幾個人,不管是在指揮作戰還是日常生活,甚至內心思考,都要通過對話等方式表現出來。所以,戰爭題材的電影電視劇常常安排這個傳遞望遠鏡動作,其實就是指揮員互相交流的一種方式。

以《亮劍》為例,團長李雲龍從不自己帶望遠鏡,而是讓魏和尚帶著,用的時候再找他要。從效果上來看,團長看不起前面就伸手,手裡立刻就有了望遠鏡,這個動作很有派頭,很能體現指揮員和警衛員心意相通的親密關係。

至於有人說帶著望遠鏡容易被對方的狙擊手狙殺,這也許是一個原因。可是問題是,狙擊手如果真的能接近指揮所,僅僅靠著不帶望遠鏡就能不被狙殺嗎?狙擊手不會帶著照片,或者觀察軍銜軍服嗎?

歡迎關注長安視界。更多紀錄片、知識推送給您


長安視界


戰爭電影《誘狼》真實地描繪了黃土嶺戰鬥八路軍發現阿部規秀的經過,晉察冀軍區一分區第1團團長陳正湘(開國中將)在望遠鏡裡發現,戰場對面有三個向北凸出的小山包,中間那個山包上有幾個挎戰刀的日本軍官,正舉著望遠鏡向793高地方向觀察。



他立即判斷出那是敵人的臨時指揮所,馬上下令調來了分區迫擊炮連,在800米的距離上四發齊射,當場斃殺這名日軍中將旅團長。

我軍著名戰將彭雪楓也並非被流彈擊中而犧牲的,解放後曾經對這次事件進行過詳細調查,據原新四軍四師參謀長張震將軍的回憶錄介紹:1944年9月10日,彭雪楓指揮新四軍攻打頑軍李光明的據點八里莊寨,當晚迅速佔領了寨子東半部。彭雪楓將軍在南門裡路東天主教堂設下指揮部。



因為寨子的西半部尚存李光明的小寨子尚未攻克,黎明時走出天主教堂往南走約四十米,登上寨牆用望遠鏡仔細觀察周圍地形,以便部署兵力迅速全勝。”

結果被李光明部一名叫姜毛園的兵痞發現了,這個傢伙是個新四軍叛徒,嫌棄我軍生活艱苦而脫離部隊,先後參加了國民黨的聯保隊以及當地頑、偽、匪三位一體的李光明部,但卻是一個會打槍的混世兵痞。當時他在150米距離外的一座兩層小樓上據守,發現了手持望遠鏡的彭雪楓將軍,也判斷出是個“大官”,隨即開槍射擊,將星就此隕落。



所以我軍指揮員輕易不佩掛望遠鏡真的是血的教訓,因為紅軍、八路軍和解放戰爭時期,我軍指揮員的軍裝與戰士無二,也沒有什麼軍銜和佩飾,徹底的官兵平等,在這樣的情況下,戰場上佩掛望遠鏡幾乎等於告訴敵人自己的身份。況且紅軍和八路軍時期我軍裝備較差,營以下幹部很少有望遠鏡配備,一旦被敵人發現使用望遠鏡的,必然是中高級指揮員,危險係數太大。

戰場上軍官的身份隱蔽是個很重要的問題,侵華日軍早期配發的“昭五式”軍服之所以很快更換成為“九八式”,就是因為前者的肩章太過顯眼,極易被對手判斷出尉、佐和將官來,而後者的領章就比較隱蔽,搞笑的是因為領章太小造成近距離都看不清楚軍銜,因此1941年以後特地增大了領章的尺寸和將星的排列方式,也從另外一個角度證明了日本人力求不暴露身份的初衷。



既然肩章和領章的佩掛都如此重視,那麼體積更大的望遠鏡自然也在考慮之內,鬼子的“尼康”望遠鏡(十三年式雙目鏡)配備給軍官使用,而步兵和騎兵士官也佩備了4*40的“九三式”望遠鏡,後者更加簡易、重量輕和成本低廉。有經驗的抗日官兵幾乎很容易辨別出日軍的軍官和士官來,因此鬼子也得注意身份隱藏。

一般來說,在戰場上掛著望遠鏡盒舞舞扎扎的必然是士官,因為他們不夠級別配備隨從,而軍官都有條件把望遠鏡盒、地圖盒、指北針等野戰裝備交給隨從攜帶,一方面是戰場隱蔽,另外一方面也確實累贅,掛上王八盒子、指揮刀以後,再背上望遠鏡盒和地圖盒,那身上真的是亂七八糟了,行軍和指揮都不方便。

(日軍士官的九三式望遠鏡)

二戰期間,德美等工業國家軍隊的望遠鏡配備比較普遍,未必就是軍官使用,炮兵、偵察兵的士兵和軍士也會裝備,所以指揮員自己不掛望遠鏡這事,首先要夠級別配備衛兵或者副官,因此提問也應該加個前提條件,那就是中高級指揮員。

否則級別不夠的話,無論怎麼麻煩也得自己揹著,而若是級別足夠配備隨從,換我我也得讓別人掛著。因為望遠鏡不是經常需要的野戰裝備,份量又不輕,高級軍官自己挎著,那還怎麼裝13呢?有人幫著帶起這些雜七雜八的備品,那也是身份的象徵,比如楚雲飛平常拎在手裡的是啥?馬鞭。


度度狼gg


這並不是因為指揮員有領導架子,偷懶不願意掛。而是佩戴望遠鏡是明顯的指揮人員標誌,在前線戰爭上很容易成為對方的射擊目標,世界上各個國家軍隊都在這個問題上吃過大虧,所以指揮員在戰鬥中是不會自己掛望遠鏡的。不僅如此也不會拿其它諸如指南針這樣的工具,通通由其他人員攜帶,而且指揮員周圍必須有相關人員陪同,也是讓敵方不能快速判斷出真正的指揮人員。

詳細分析請看後文

歷史上很多軍隊中都有一套森嚴的等級,比如英軍、德軍和日軍都是如此,這些國家的軍官都有著明顯不同於士兵的軍服,佩劍甚至是配槍,所以在前線中很容易成為高價值的目標被敵方射殺。

在現代戰爭中,尤其是上萬人的大規模戰鬥中,基層指揮人員非常重要,傳達高層指揮官的命令,具體的戰術安排,指揮基層單位進攻和防守,總之一線的指揮人員素質高低往往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一支軍隊的戰鬥力。如果能夠射殺這些軍官,則可以有效的打擊敵軍士氣、降低敵軍作戰能力,遲緩對方的進攻或者防守動作,如果能射殺高級別指揮能力,甚至可以直接決定一場戰役的勝負走向。

比如一戰時期,索姆河戰役期間,英軍初次投入步兵部隊,而在英軍中由於士兵和軍官是完全不一樣的穿著,在戰場上德軍機槍手和精準射手尤其喜歡射殺英軍的軍官,可以迅速打散對方的基層指揮體系,阻止對方的進攻,讓英國人吃了不少虧。

抗戰期間,日軍也曾經飽受此苦,由於日軍的等級異常森嚴,列兵、軍曹、尉官、佐官的衣著裝束、佩劍都不一樣,並且有嚴格的規定,而游擊隊中有經驗的指揮官一般都會指揮槍法好的戰士優先射殺有地位的日軍,這就使得軍曹和低級軍官的死傷特別嚴重。

根據日本二戰時軍部的報告,在1943年以後由於軍官大量傷亡,特別是軍曹和尉官的傷亡,新補充的軍官士官又難以壓住那些老兵油子,再加上對付游擊戰的特殊作戰環境,於是產生了一個致命的問題:野戰聯隊治安軍化,日軍在中國駐屯軍的戰鬥力水平直線下滑。往往7-8個日本兵蹲在碉堡內就任由游擊隊活動。

這種射殺軍官玩法後來由我軍傳給越軍,在越南戰爭中,美國也是吃了大虧,對於越南狙擊手美國人可謂是防不勝防,尤其是在叢林地帶非常容易被埋伏,甚至出現過有新兵蛋子不懂事,看到軍官直接敬禮,下一刻軍官就被對方射殺的事件,因此美軍的作戰條例中甚至有嚴格的規定,指揮官不得攜帶明顯的標識。別說是望遠鏡了,在裝束、行為、武器等方面都不能暴露自己前線指揮人員的身份。

所以在真正的戰爭中,指揮人員是不能輕易地暴露自己的,縱觀我軍的歷次戰爭中,軍官在一線指揮戰鬥中都不會去佩戴軍銜和肩章,官兵相同,這就極大的保證了作戰指揮人員的安全。


兵武堂


首先這跟軍官還是戰士身份毫無關係。戰爭中所有士兵都要遵照長官的命令行事,如果指揮官都被擊斃了,他們自然也就喪失了軍心,戰鬥力變的低下。

在抗日戰爭中,游擊隊就會經常偷襲日軍的指揮部,或者暗中偷襲鬼子的軍官,之所以能偷襲成功,是因為軍官和士兵軍裝不一樣。



因此,任何軍隊都禁止指揮官在前線的時候佩戴明顯的有別於普通士兵的標識,這是長期以來戰爭中得出的教訓,在戰爭中射殺敵方指揮人員是有效打擊敵軍士氣、降低敵軍作戰能力的方法,而在歷史上那些等級制度異常森嚴的國家,比如英軍、德軍、日軍都曾經吃過大虧。戴著望遠鏡、指南針、甚至寵物等各種命令工具的軍官實際上是前線一個引人注目的大目標,就像讓狙擊手或精確射擊手的活靶子。無異於告訴對方的狙擊手或者精準射手:向我開槍。

所以指揮員從警衛員手上拿望遠鏡,不是領導派頭,而是專業的表現,事實上警衛員不止一人,指揮員前往前線必須有參謀人員和其他人員陪同,其重要原因就是讓對方不知道哪個才是值得射殺的目標。


真獨簡貴


其實這種情況不盡然如此。因為並不是每一個在戰鬥中的指揮員都像李雲龍那樣,親自上到衝鋒的第一線,一伸手,警衛員和尚或者段鵬就知道李雲龍要望遠鏡,直接就給遞過去了。


在殘酷的戰爭中,有一條不成文的軍規,那就是處於戰爭第一線時,戰鬥指揮人員的裝束要與普通士兵無差別,禁止指揮官在前線的時候佩戴明顯的有別於普通士兵的標識。這是長期戰爭以來血的教訓。

目的就是為了避免指戰人員成為敵方狙擊手的活靶子,從而因為指戰人員的斃命,導致軍隊指揮系統的瓦解崩盤。

但實際上戰爭是會進化的,特別是到了二戰的時候,已經不太可能因為擊斃一兩個戰鬥指揮人員而迅速瓦解作戰指揮系統了,因為副職會立刻代替補位指揮的,即便副職也犧牲了,還會迅速由僅次職位補位指揮的。

而實際上真實戰爭,首長通常是不會像李雲龍那樣跑到先頭部隊裡去做突擊隊員的,首長是要坐鎮“中軍”,統籌協調指揮全盤的。

所以正常來講,他們是不需要跑到敵人射程以內的,往往反而要避開此類危險。

而在很多影視劇中,出現了首長不自己胯望遠鏡,而是到了前線,而是伸手問警衛員取。實際上這要分開情況分析。

第一種,因為原本那裡就有望遠鏡,所以沒必要帶。


首長從後臺指揮部,走到前沿觀察點,基本上是不太可能隨身帶著望遠鏡的,因為本身觀察點就有專人在那裡觀察戰況,及時彙報。所以那裡原本就有望遠鏡。

第二種,望遠鏡望過於稀缺,而由專人保管,並非僅供某一首長使用。


這種情況在抗日戰爭的敵後還是普遍存在的。當時望遠鏡、高精地圖、作戰標尺、指南針、經緯儀等等這些指戰工具的稀缺,嚴重製約了我方軍隊的發展和戰爭的規模。

所以很多此類器材只能通過戰爭繳獲,所以可想而知其珍貴程度了。要多大規模特點戰鬥才能繳獲到這些器材?而為之付出的代價有多大,其實都是可以想見的。所以為了更合理利用資源,這些由專人保管,統籌使用,自然就不可能為某一首長獨佔了。

第三種,的確會存在類似李雲龍這類“軍閥作風”,又愛冒險的戰鬥指揮人員。



舉個例子,也是李雲龍和丁偉的原型之一,少將鍾偉打完仗了,把部隊交給政委、副師長,就回哈爾濱跳舞去了。打完仗,整個部隊都能不放在心上丟一邊。

所以打仗時,他只需要帶腦子,其他任何東西對他而言都是累贅,都要有專門的“保姆”給他備著。這和李雲龍簡直就是一樣的,手一伸,警衛員就知道他要什麼。


炒米視角


我們在影視劇中常常看到這樣的場景:首長想要觀察敵情,一伸手,參謀或警衛趕緊遞過來一個望遠鏡。人們不由得產生了這樣的疑問:“為什麼指揮員不自己攜帶望遠鏡,隨時觀察敵情,而是讓手下拿,自己現要呢?”

這個問題,看起來簡單,其實背後道道挺多的。。

首先,首長指揮所需要的器材很多,不可能全部帶在身上。

作戰指揮工作中,需要帶的器材,除了望遠鏡,可能還有地圖、尺子、指南針、經緯儀以及其他設備。而作為一支隊伍的指揮員,不管是在前方戰壕裡,還是在指揮所裡,都不可能把所有東西帶在身上。把這些東西帶在身上,不利於指揮員精密思考問題,發揮自己最主要的器官——大腦。

以抗日戰爭中的129師師長劉伯承為例,他一直想要一張山西省的精密地圖,和閻錫山要了好機會閻錫山都推說沒有。直到七亙村戰鬥繳獲到日軍地圖,才時刻把地圖帶在身邊,隨時拿出來看。

其次,首長大都年紀比較大,不可能所有事情親力親為。

在軍隊中,大多數的首長都是從基層軍官或者小兵一步步做起來的。這些首長,自然知道指揮工作需要做好些什麼工作,還知道指揮過程中要著力培養身邊參謀人員,讓他們將來也有機會成為優秀指揮官。所以,首長可能會把觀察敵情、作戰佈置、戰場指揮等工作交給身邊的參謀來做,至於戰場上拿過望遠鏡來,那隻不過是最後確認而已。

解放戰爭中,劉伯承已經50多歲,身邊的政委鄧小平,參謀長李達都比他小十幾歲。所以不僅身邊的參謀和秘書主動替他分擔工作,就連鄧小平和李達,經常能夠代替劉伯承進行指揮。以至於劉伯承時常抱怨“我不想被當作老人來照顧,我是指揮員!”其實這就是放權和培養副手的好處。

最後,電視劇中,每個角色都要安排一定戲份,不能演成獨角戲。

電視劇拍攝中,首長身邊一定要帶上幾個人,不管是在指揮作戰還是日常生活,甚至內心思考,都要通過對話等方式表現出來。所以,戰爭題材的電影電視劇常常安排這個傳遞望遠鏡動作,其實就是指揮員互相交流的一種方式。

以《亮劍》為例,團長李雲龍從不自己帶望遠鏡,而是讓魏和尚帶著,用的時候再找他要。從效果上來看,團長看不起前面就伸手,手裡立刻就有了望遠鏡,這個動作很有派頭,很能體現指揮員和警衛員心意相通的親密關係。

至於有人說帶著望遠鏡容易被對方的狙擊手狙殺,這也許是一個原因。可是問題是,狙擊手如果真的能接近指揮所,僅僅靠著不帶望遠鏡就能不被狙殺嗎?狙擊手不會帶著照片,或者觀察軍銜軍服嗎?


歷史知事


指揮員通常是高級軍官,有警衛保護其安全,還有搞後勤的負責保管其行李。指揮員指揮作戰,要考慮戰場上很多事情,是很辛苦的呀!指揮員把望遠鏡,地圖交給警衛員隨身攜帶,是為了人生安全著想。指揮員要用望遠鏡,就叫警衛員從揹包取出。不用,就給警衛員保管。指揮員用望遠鏡觀察戰場情況,就是那麼一兩三分鐘。這一兩三分鐘,最怕敵人阻擊手,阻擊手能用這一兩三分鐘,就能成功阻殺指揮員。戰場上,沒有指揮員現場親自指揮觀察敵情,就沒有戰爭最後偉大勝利。要是指揮員經常拿著望遠鏡去觀察地形,指揮戰鬥,也很容易被敵阻擊手阻殺。指揮員在戰場上很少用望遠鏡,用後交警衛員妥善保管,是為了指揮員的安全。如果一個指揮員經常掛著望遠鏡,在戰場上走來走去,是很辛苦的差事。辛苦不說,指揮員胸前掛望遠鏡時間長了,有生命危險,十分不安全,會遭敵人阻擊手無情,亳不留情地阻殺。戰場上沒指揮官,打不了仗,還打不了勝仗。指揮員人不累,心累。警衛員經常為指揮員背望遠鏡,是為了指揮員的安全,還為了戰鬥的偉大勝利。


中國美6220


前線不用給軍官敬禮,同時也有軍中禁忌一根火柴不能給三個人點菸,以及指揮員自己不掛望遠鏡,都是為了安全考慮,避免被敵方狙擊手點名。據說,對越自衛反擊戰的初期,我軍都是紅領章,紅色五角星的軍帽,結果就是我軍隱蔽效果不好,因為紅色在叢林裡很顯眼,很容易被打完了法國人又打美國人,打仗打老了的越南人發現,以至於造成了許多不必要的損失,到了後期才修改了軍裝。這些就是作戰中的細節,需要部隊一代代的傳下去,作為經驗教訓。但是,和平時期長了,許多這樣的小細節會被後來的人認為是不知所謂或者是很奇怪規定而被捨棄或者忽視~~


浩浩42797


其實跟架勢派頭毫無關係,任何軍隊都禁止指揮官在前線的時候佩戴明顯的有別於普通士兵的標識,這是長期以來戰爭中得出的教訓。

在戰爭中,射殺敵方指揮人員是有效打擊敵軍士氣、降低敵軍作戰能力的方法,而在歷史上那些等級制度異常森嚴的國家,比如英軍、德軍、日軍都曾經吃過大虧。這些佩戴各種指揮工具的軍官,比如望遠鏡、指南針,甚至寵物的軍官,在前線實際上就是一個大大的醒目的標靶,無異於告訴對方的狙擊手或者精準射手:向我開槍。

比如一戰時期,索姆河戰役期間,英軍初次投入步兵部隊,而在英軍中由於士兵和軍官是完全不一樣的穿著,在戰場上德軍機槍手和精準射手尤其喜歡射殺英軍的軍官,可以迅速打散對方的基層指揮體系,阻止對方的進攻。

一名英軍軍官指揮隨行人員檢查陣亡德軍的屍體,注意他身後的隨行人員

抗戰期間,日軍也曾經飽受此苦,由於日軍的等級異常森嚴,列兵、軍曹、尉官、佐官的衣著裝束、佩劍都不一樣,並且有嚴格的規定,而敵後游擊隊彈藥有限,一般都會有限射殺有地位的日軍,這就使得軍曹和低級軍官的死傷特別嚴重。

根據日本二戰時軍部的報告,日軍對這種現象十分頭疼,由此帶來的一系列嚴重問題在1943年以後逐步顯現出來,特別是軍曹和尉官的傷亡,新補充的軍官士官又難以壓住那些老兵油子,再加上對付游擊戰的特殊作戰環境,於是產生了一個致命的問題:野戰聯隊治安軍化,日軍駐屯軍的戰鬥力水平直線下滑。

二戰中,日軍已經開始注意模糊軍官和士兵的裝束差距

而在越戰期間,美軍對神出鬼沒的北越狙擊手更是到了風聲鶴唳的狀態,甚至出現過有新兵蛋子不懂事,看到軍官直接敬禮,下一刻軍官就被對方射殺的事件,因此美軍的作戰條例中甚至有嚴格的規定,指揮官不得攜帶明顯的標識。

因此指揮員從警衛員手上拿望遠鏡,不是領導派頭,而是專業的表現,事實上警衛員不止一人,指揮員前往前線必須有參謀人員和其他人員陪同,其重要原因就是讓對方不知道哪個才是值得射殺的目標。

你能看出哪個是軍官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