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擊魯迅葬禮,16大佬抬棺;國母、北大校長扶棺;送行隊伍幾十裡

偉大的魯迅先生可謂眾所周知,他的文學作品與生平經歷也是廣為流傳,眾人對這位先生是敬佩更是尊重。魯迅原名周樹人,出生於紹興的書香門第,相比於別的家庭教育,周家更注重對孩子興趣的培養,魯迅自小並未熟讀封建教育中的《四書》《五經》,反而以樂趣為主不僅學習了《詩經》《論語》,一些奇聞怪論之書也有涉獵。

許是如此,魯迅先生自小就養成愛好讀書的興趣,可惜在十三歲時家道中落,身為男丁的魯迅不僅要扛起養家餬口的重任,還需面對周圍冷嘲熱諷的鄰居,之後他棄醫從文,用一筆之力為中華崛起奮鬥,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作品,逝世後有16個大佬抬棺,國母、北大校草為其扶棺,送行隊伍十幾裡,沒有誰的葬禮如此聲勢浩大了。

直擊魯迅葬禮,16大佬抬棺;國母、北大校長扶棺;送行隊伍幾十裡

魯迅21歲遠渡日本學習醫學,不過還沒呆多久就被母親的一份家書召回,母親以病危為由騙魯迅回國結婚,娶了一個之前完全不認識的小腳女人,他怎麼可能安心接受家裡的安排,在婚後4天立即趕回日本繼續深造。海外留學的生活異常艱苦,但魯迅時刻心繫百姓和自己國家,在學習之餘不忘博覽古今中外的書籍。

或許是童年家道中落時看清了周圍人的真面目,他自小便憤世嫉俗;當年前往日本學習時,中國正是民初時期,還未完全從封建社會走出的百姓與一班迫不及待改革解放的文人相碰撞,整個社會極其不穩定,戰火過後的中國到處充斥著貧窮與落後;

直擊魯迅葬禮,16大佬抬棺;國母、北大校長扶棺;送行隊伍幾十裡

而日本卻是另一幅景象,那裡有高端的機器設備,生活富裕,日本人根本看不起中國留學生,常冷嘲熱諷,言語奚落。大多國人習以為常,自暴自棄,魯迅卻是滿腔怒火,他發現醫學只能救人的身體卻沒有辦法拯救人的思想,因此棄醫從文,希望能以文字的力量振奮國民,與反動勢力鬥爭到底。

回國後,魯迅在陳獨秀等人的影響下,積極投身新文化運動,先後寫了近10篇的文章,抨擊封建思想、迷信傳說,為新時代高聲吶喊,也成了當時最具代表的人物之一,霎時名聲大噪。由於自小通讀中國文學,對中國文學史有較深刻的瞭解,多所高級院校請魯迅前去授課,在學術界也深得人心,廣受讚譽。

直擊魯迅葬禮,16大佬抬棺;國母、北大校長扶棺;送行隊伍幾十裡

魯迅中年時期是彷徨的,生活諸多的壓力與不順心讓這位文人幾近崩潰,而後他開始通讀馬克思主義,又寫了些許抨擊國民政府的文章,言辭激昂,振奮人心,國民特務甚至都把他列為暗殺任務。這個偉大的學者僅憑筆尖的力量與敵人奮戰到底,絲毫不膽怯,並激勵更多青年投身革命,獻身正義。

可惜魯迅的身體早在年輕時便落了病根,肺部疾病一直困擾他,但即使病重在床仍不忘寫作,臨終前一口氣寫了四篇文章,是人生的總結亦是對世界最後的批判。

直擊魯迅葬禮,16大佬抬棺;國母、北大校長扶棺;送行隊伍幾十裡

他去世的消息轟動全國,各界人士前來為魯迅先生送行,馬路堵得水洩不通,隊伍長几十里,為魯迅先生抬棺的是各界出名大家,足足16人:胡風、巴金、黃源、鹿地亙、黎烈文、孟十還、靳以、張天翼、吳朗西、陳白塵、肖乾、聶紺弩、歐陽山、周文、曹白、蕭軍。而扶靈人則是北大校長蔡元培、國母宋慶齡。

這位老先生值得如此厚待,他的一生都在為中華之崛起而不懈努力,如此盛大的葬禮中國沒有再也沒有出現,足以證明在世人眼中魯迅先生舉足輕重的地位。如今中國國強民富,想必他也能安心長眠了。

參考文獻:

《魯迅傳》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