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高贊:童年缺愛是孩子一生的黑洞

1

不被愛,是孩子一生的傷口

知乎上有個提問:孩子 7 歲前不在一起生活,現在發現對孩子愛不起來了,怎麼辦?

底下很多回答分享了自己的經歷,例如提出請求時父母總是冷漠地回應;父母買東西時少買了一份;興致勃勃地分享時被父母潑冷水……

生命之初,孩子天然依戀父母,把全部熱情和信賴寄託在父母身上。

遭遇父母的打擊和漠視後,他會產生“被遺棄的恐懼感”,這是一種對未知事物的焦慮。

知乎高贊:童年缺愛是孩子一生的黑洞

長大後,這些孩子為了避免這種焦慮感,往往顯現出抗拒和偏執的傾向。

點贊最高的回答直言,對於那個不被喜歡的孩子來說,這將是一生的暗洞。

“難離難捨想抱緊些,茫茫人生好象荒野”,一首《單車》喚起了多少人對父愛的感激。

但詞作者黃偉文曾經表示,他和父親的關係並不愉快,因為父親對他總是太過冷漠,童年時父親騎著單車帶著自己遊車河的片段,成了記憶中僅有的溫情。

他覺得父親是失職的。

即使黃偉文成年已久,又功成名就,依然無法對父親當年的冷漠釋懷。

知乎高贊:童年缺愛是孩子一生的黑洞

餘華說:“童年的經歷決定了一個人一生的方向。當我們長大成人以後所做的一切,其實不過是對這個童年時就擁有的基本圖像做一些局部的修改。”

父母是孩子生命中最重要的角色,原生家庭基本決定了孩子的行為模式,大部分孩子終其一生都無法擺脫。

未能在童年充分體會的“親密感”會持續影響孩子將來的人際關係,童年時期心上潰爛的傷口,也許一生都無法癒合。

2

懲罰性的愛,只會令孩子痛苦

“不打不成器”“棍棒底下出孝子”“罵你是為你好,除了我誰還會管你”……這似乎是中國父母愛孩子的特殊方式。

父母習慣性使用代代沿襲的教育方式,卻忘記了小時候被打罵時的痛苦。

17歲少年被母親責罵跳橋身亡的新聞,大家一定還記憶猶新。

知乎高贊:童年缺愛是孩子一生的黑洞

少年剛和同學起過爭執,情緒還不穩定。母親不僅沒有關心安慰,還在滾滾車流中迫不及待地停車,跑到後座訓斥少年。少年只感覺到痛苦,於是義無反顧地衝向天橋跳下。

只留下母親崩潰地跪在地上痛哭。

指責、訓斥、打罵,本質上都是父母認為孩子犯錯了應得的懲罰。但懲罰只能逼迫孩子為了討父母喜歡而壓抑自己,離開父母之後,被壓抑的性格會狠狠地爆發。

今天父母用錯誤的方式愛孩子,明天孩子也會用錯誤的方式回饋。

電影《狗十三》中的李玩經常被父親打罵。

有一次,李玩因為養的狗丟了,在家裡大吵大鬧,失手推倒爺爺,奶奶也因為找狗差點走失。李玩的父親忍無可忍,對她拳打腳踢,拖著她甩在地上,掐著她的脖子要她認錯。

李玩衝進浴室,洗澡時壓著聲音偷偷地哭。等她走出浴室,父親喊她,她走向父親的腳步充滿猶疑不安。

誰知父親溫柔地讓李玩坐在他腿上,說:“我打你,是因為我愛你。”

知乎高贊:童年缺愛是孩子一生的黑洞

父母動手時總說:等你長大了,你就明白了。

但長大不能改變任何事,孩子只會在新建立的親密關係中暴露自己的缺陷。很多人即使離開原生家庭很多年,當初遺留的問題還仍然困擾著他們。

在打壓和懲罰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無論表現出順從還是叛逆內心都因為缺失的親密感而不安,他會永遠羨慕那些遲到的,或永遠不會來的讚賞和鼓勵。

3

不被愛的孩子,會身陷愛的空洞

童年缺乏良好的親密關係,會產生兩種結果:長大後用疏遠代替親密,或者因極度需要親密感為他人奉獻犧牲。

有些人會拒絕任何人靠近,平時處理事務很能幹,但難以經營好人際關係:很難跟朋友說真心話;無法從戀人身上得到安全感;父母再想親近,也會隱隱抗拒。

有網友分享了自己的故事。

小時候父親時常外出應酬,母親忙著考證,她只能端著托盤回房間獨自吃飯,一年到頭和父母說不上幾句話。

長大後她在戀愛中總是下意識使用冷暴力,一不高興就會遷怒對方,把對方推得遠遠的。即使父母想關心她,也總覺得不自在,母親想擁抱她時,她甚至起了一身雞皮疙瘩。

知乎高贊:童年缺愛是孩子一生的黑洞

而有些人拼命用尋求愛來填補親密感的空洞。

《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中的松子從小得不到父親的關注。為了獲得父親的愛,她用做鬼臉博父親一笑;為了獲得戀人的愛,她安心做家庭主婦,被家暴被小三,仍不願離開;好不容易振作起來,卻因勸導小混混被亂棍打死。

知乎高贊:童年缺愛是孩子一生的黑洞

臨死之際,她體態臃腫頭髮凌亂地躺在草地上,心中愛做鬼臉的小女孩還在遺憾,為什麼沒有人愛我。

對親密感的渴求會耗盡一個人的生命力,就像越掘越深的坑,怎麼也填不滿。

而抗拒和渴望最後都殊途同歸:因缺乏親密感而產生的恐懼。

4

孩子渴望溫暖和愛,像向日葵追逐陽光

從來沒有一門課能教你如何成為稱職的父母。父母也在跌跌撞撞中艱難摸索。

可時間無情,父母還未成為父母,孩子已不是孩子。

那些恨鐵不成鋼的責罵,那些因工作焦頭爛額的敷衍,都已在孩子心中悄然種下疑問:他們是不是不愛我?如何為孩子建立一種健康的親密關係?

黃磊在《爸爸去哪兒》裡做過很好的示範。

多多開始對住宿條件不滿意,委屈地想哭,黃磊溫柔地問:“你不知道房間裡面是這樣的,有點後悔選這間了對不對?”

知乎高贊:童年缺愛是孩子一生的黑洞

看多多點頭了,黃磊又引導她往積極的方向思考:“我喜歡這個房子,可以碰到很多小朋友,他們唱歌是不是很好聽?”

被安撫的多多很快平靜下來。整個過程中,黃磊沒有一句責罵,也沒有表現出絲毫不滿和否定,更沒有以盛氣凌人的口吻教育多多,這種對多多情緒的理解和平等的交流,是孩子感受到愛的前提。

很多矛盾不過因為,以父母之心度孩子之腹。

實際上,孩子的視角和父母是不一樣的,沒有經歷過,不理解也情有可原。

小孩做作業做得很痛苦,不要否定他,因為他不如你瞭解學習的重要性;小孩把地板弄髒了,不要責備他,因為他不如你清楚清掃有多費勁;小孩遭遇挫折鬧情緒,不要嫌棄他,因為他不如你明白如何控制情緒。

有人說:家人之間的問題,愛是唯一的答案。

而對孩子來說,讓他感受到你的愛,很多問題都會迎刃而解。

榮格說:“原生家庭對家裡子女的影響越深刻,子女長大之後就越傾向於按照幼年時小小的世界觀來觀察和感受成年人的大世界。”

給孩子一段健康的親密關係,讓他們能用愛觀照世界。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