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染蘇區 紅旗不倒

1934年10月,主力紅軍長征後,國民黨對蘇區人民進行了瘋狂的屠殺和搶掠焚燒。但在黨組織和蘇維埃政權的領導下,三明各地留下來堅持武裝鬥爭的紅軍、游擊隊等革命力量,依靠蘇區人民支持,勇敢決絕地與反動勢力鬥爭到底,湧現出了“柺子金”賴水金、“丐食牯”羅瑞珍、蘇區模範幹部楊志和等一大批堅貞不屈、視死如歸的“草根”英雄、革命烈士。

賴水金出生於1882年,歸化縣(今明溪縣)雪峰鎮人,由於小時候患病致疾,成了拐腳,因此被稱為“柺子金”。

1931年,紅軍進入歸化,為配合紅軍鞏固和發展蘇區,賴水金積極參加縣農會活動,參與建設紅色政權,幫助紅軍籌糧籌款。這年夏天的一個深夜,賴水金帶領縣游擊隊和部分群眾武裝,趁著民團頭子葉大增大擺宴席、花天酒地之機,包圍葉大增的家,憤怒的群眾手執土槍、長矛、大刀

和棍棒,砸開大門,嚇得葉大增越牆逃走,賴水金指揮群眾點起火堆,燒燬契約,開倉運糧,為紅軍籌集物資。有一次,他發現一些分到田的窮苦百姓,既不敢來耕種,也不敢去收割。於是組織赤衛隊員和地方紅軍前去幫忙,直至將稻穀曬乾後,分送到那幾戶農民家裡。被欺壓慣了的窮苦百姓終於明白:只要我們窮人團結緊,哪裡還怕土豪劣紳?

1934年,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利,被迫撤離閩西蘇區。時任縣委副書記的賴水金,受閩贛省委指派,承擔主力紅軍轉移任務,在掩護紅軍主力西行到寧化後,組織決定讓他秘密返回歸化開展游擊戰鬥。主力紅軍轉移後,國民黨還鄉團對蘇區實行了殘酷鎮壓,大肆捕殺蘇區幹部和群眾。由於叛徒的告密,賴水金在途經城郊王村橋時不幸被捕,在獄中,民團頭子葉大增對他威逼利誘,百般折磨,而賴水金不為所動,從頭到尾都沒有吐出一個字。

1934年11月,敵人將賴水金押到縣城東北郊嶺幹山頭,把他捆在一棵大樹下。在遭受嚴刑拷打後,喪心病狂的敵人,將他的肝臟取出,高高地懸掛在歸化縣政府大門上,足足掛了7天7夜,犧牲時他僅52歲。

在永安安砂,也傳揚著一個名叫“丐食牯”的貧苦青年,用鮮血和生命守衛革命火種的感人故事。

“丐食牯”原名羅瑞珍,出生於永安安砂鎮江村的一個貧苦人家,年少時,他的兄弟被賣償租、父母撒手而去,由此淪為孤兒,常年風餐露宿,四處行乞餬口,被鄉里人稱為“丐食牯”。為求生計,羅瑞珍常到安砂街上或渡口打零工,後入贅石碧村,以肯吃苦、熱心腸日漸獲得了石碧村民的信賴。

1931年起,紅軍部隊經常到安砂籌糧、籌款,但還只作短暫停留。哪天能像蘇區一樣,打土豪、分田地,耕者有其田,老百姓當家作主,安砂人民盼望已久。

1934年3月,紅軍獨立七團一營由歸化經胡坊攻佔安砂,攻其不備將駐守安砂的軍閥盧興邦的兩個連擊潰,與準備攻佔永安的紅七軍團相呼應,打通了永安通往蘇區的水上交通動脈,並駐紮下來。同月,紅七軍團在石碧、曹田和水碓分別成立了鄉蘇維埃政府。其中,石碧民眾尤為積極,紅七軍團參考了群眾推薦,確定羅瑞珍擔任石碧鄉蘇維埃政府主席。

羅瑞珍負責組建赤衛隊、領導工農開展打土豪、分田地運動。他帶頭插標分田,把地主霸佔的田地分給群眾;他帶頭開倉放糧,把地主家的糧食一戶一戶送到群眾家中。他常說:“有事找我‘丐食牯’,有紅軍為我們做主!”在他的影響下,廣大群眾在村裡組織了“聽風隊”、婦女會、兒童團,主動守路口、查路條、送情報,積極支援紅軍戰鬥。

1934年8月,田野裡稻穀漸漸轉黃成熟,此時紅軍因戰線需要開始調防,撤出石碧後,此前逃竄的地主帶著武裝力量“紅帶會”伺機預謀反撲。羅瑞珍身先士卒帶領赤衛隊員冒著被國民黨軍和“紅帶會”報復、捕殺的危險,不分晝夜幫助群眾搶收糧食,僅用了三天時間,就把300多擔糧食分別送到了百姓家裡。紅軍長征後,白色恐怖加劇,“紅帶會”異常囂張,對赤衛隊實行圍追堵截。赤衛隊進入山林堅持鬥爭,一直到10月,因不斷損兵折將,又缺衣少食,處境愈發艱難。有一天,羅瑞珍的行蹤被發現,敵人立即派出大批人馬團團包圍,終因寡不敵眾,羅瑞珍在鄧家灣亂石坑落入敵人手中。

土豪劣紳吳汝祝聞訊趕來,為了洩憤,把羅瑞珍綁在烏桕樹上,一陣又一陣地毒打。羅瑞珍臉上身上被打得皮開肉綻,滿是鮮血,多次昏死過去。喪心病狂的敵人還把他的左耳割下,站在一旁的惡霸吳長萬撿起耳朵,往羅瑞珍的嘴裡塞。不料,羅瑞珍順勢咬斷吳長萬的手指。吳長萬和吳汝祝氣急敗壞,指揮一眾匪徒,用大刀兇殘地向“丐食牯”羅瑞珍砍去。

英雄就義驚天地,仰天長笑振山谷,“丐食牯”羅瑞珍用23歲青春,宣示對紅色信仰的忠誠,亂石坑中的那棵烏桕樹,見證了這慘痛悲壯的一幕。羅瑞珍的笑聲中,充滿著對敵人的蔑視,充滿著對革命必勝的信心。

“不革命就沒有出路”,泰寧蘇區模範幹部楊志和既是這樣想的,更是這樣做的,他用鮮血和生命,踐行了共產黨人的革命信念。

楊志和是泰寧城關人,祖籍長汀。清朝末年,他的父親楊官云為躲避地主壓迫,逃到泰寧城關,棲身於城隍廟中,以抬轎、打柴為生。1913年,楊志和5歲時,他父親就去世了,家裡一貧如洗。7歲那一年,他母親改嫁給當地一個磚瓦匠,他就一直隨其繼父學制磚瓦、艱難度日。

1931年6月4日,中國工農紅軍三軍團紅6師政委彭雪楓率部解放了泰寧縣城。楊志和率先參加了工會和赤衛隊,並當選為泰寧縣城市區西南鄉革委會主席、中共泰寧支部書記。他嫉惡如仇、敢於鬥爭,當地有個名叫蕭草堂的地主住在城隍廟附近,為了不被打倒,他專門拿著一大包銀圓到楊志和家中,向其求情。楊志和當場拍案怒斥:“當年我的父親為你抬轎子,累到吐血而死。一直以來都是你剝削我們、壓榨我們,我們向來勢不兩立!”

在紅6師工作團的幫助下,全城工農群眾大會在泰寧城隍廟召開了,楊志和任審判長,並以自身的苦難家史現身說法,號召大家:“和地主、豪紳劃清界線,堅決革命不動搖。”在審判會上,作惡多端的7名土豪、劣紳、地痞流氓頭子被處以死刑。

1931年7月9日,紅軍為粉碎國民黨的第三次“圍剿”,回師贛南,泰寧縣城被國民黨泰寧縣民團佔領。此後,城區保衛團團總周老龍大搞反攻倒算,

關押蘇區幹部、打死赤衛隊員,當地被白色恐怖所籠罩。到了1932年10月,紅22軍收復泰寧,楊志和率縣鄉幹部重返縣城。他下定決心,組織區鄉幹部和赤衛隊員,全力殲滅周老龍為首的反動武裝。最終,在當年重陽節晚上,他們在奔襲中將周老龍殲滅,被捕的區鄉幹部也被成功救出。

1933年3月,楊志和擔任泰寧縣委委員兼城市區委書記,10月25日又當選為縣蘇維埃政府主席。為鞏固紅色蘇區,他奉命率領縣、區、鄉幹部和地方武裝,組成武裝工作隊,去開闢縣城周圍及將樂縣的餘坊、馬嘶等地,組建紅色政權,發動打土豪、分田地,並開展擴紅、籌款、支前等運動。1934年1月初,東方軍二次入閩作戰,攻下了沙縣、將樂等地。楊志和又受命組織並率領泰寧千餘工農群眾,前往運回繳獲的大量食鹽、布匹、醫藥和日用品。他冒著敵機轟炸,身先士卒,很好地完成了任務。

第五次反“圍剿”失利後,泰寧縣城於1934年3月陷於敵手。縣委率領縣直機關和各區游擊隊400餘人,經梅口、弋口、雙坪抵達龍安,堅持遊擊鬥爭。8月12日,隊伍離開龍安,被編為閩贛軍區18團3連,在歸化、清流、寧化和閩中一帶打游擊。1935年3月,組織上派楊志和潛回泰寧縣城同轉入地下鬥爭的同志聯繫,並提取活動經費。當他隱蔽在水南磚瓦廠時,因壞人告密,楊志和不幸被捕入獄。在獄中他歷盡酷刑,堅貞不屈。3月10日,泰寧縣城西門外刑場,楊志和高喊“共產黨萬歲”“紅軍萬歲”慷慨就義,時年27歲。

在革命鬥爭如火如荼的年代,賴水金、羅瑞珍、楊志和只是蘇區人民為中國革命付出重大犧牲的縮影。自1928年夏建立第一個黨組織,三明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英勇拼搏、前赴後繼,堅持革命鬥爭,延續革命火種,直到1949年解放,贏得了20多年“紅旗不倒”的讚譽。

(三明市委辦公室、三明市委黨史和地方誌研究室供稿)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