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劉邦手下將軍,為啥韓信、吳芮、盧綰、彭越等被封王,周勃、灌嬰、樊噲卻沒有被封王?

滴滴滴嘟滴滴滴嘟


劉邦從一介秦朝小吏而奪取天下的過程中,無論韓信、吳芮、盧綰、彭越,還是周勃、灌嬰、樊噲,他們無一例外都曾浴血奮戰,戰功赫赫。然而,劉邦坐定天下後,韓信、吳芮、盧綰、彭越等被封王,周勃、灌嬰、樊噲卻沒有被封王,這是為什麼?

要明白哪些人封王,哪些人沒有封王的原因,就要搞清楚劉邦封王的依據是什麼。

首先,我們知道,封王、封侯,大封功臣,都是戰爭勝利之後的必然程序,都是安撫人心的必要手段。然而,王和侯,都是除皇帝之外的最尊貴的爵位、封號,尤其是王,代表著除皇帝一人之外的無上榮耀,正因為榮耀的無上,便不可能人人都封,或稍有戰功就封,所封者,必然是功勞最大,絕無僅有的幾個人,一塊餅要分個厚薄,才能顯示出厚的尊貴,如果厚的封多了,封濫了,那就和沒封一樣,反而引起功勞大者的不平。所以,封王依據,首當其衝比的,自然是功勞。

就功勞而言,韓信如果稱第二,估計沒人敢稱第一。韓信自從被劉邦拜為大將軍起,一路征戰,高奏凱歌,且白手起家,開闢了北方戰場,幾乎給劉邦打下了半壁江山,功勞之大,無人可比。所以,還沒等到劉邦稱帝,劉邦就在張良的建議下,封了韓信為齊王。

吳芮的情況與英布有點類似,是割據南方的政權,長期盤踞鄱陽湖與洞庭湖之間,做過衡山王、長沙王,軍隊眾多,勢力強大,先擁項羽,後擁劉邦,劉邦打敗項羽後,吳芮是集體勸進者之一,以資格和功勞,吳芮自當封王,而且,他本來就是長沙王,不過再是劉邦再承認一下而已。

從韓信和吳芮的情況來看,封王有時候還含有妥協與收買的因素。例如韓信,他打下趙、代、燕等國後,齊國也差不多打下了,韓信便請求劉邦封他假齊王,好對付齊人,和南邊的楚國,劉邦當時正與項羽對峙,焦頭爛額,對韓信的要求非常不滿,但沒法,南方正吃緊,北方不能亂,於是妥協了,封韓信為齊王。

吳芮雖沒這麼激烈,但也是收買與妥協,吳芮擁數萬雄兵,稱雄於南方,吳芮既服從劉邦,這塊地方在名義上就是劉邦的疆域,順水推舟封吳芮一個長沙王,那是一本萬利的事情。

而彭越呢?那是在垓下之戰最緊要的關頭,劉邦與項羽決戰,到了要關籠打虎的關鍵時刻,但彭越在梁地,遲遲不來,後來劃了一大片國土給彭越後,彭越才來參戰,甕中捉鱉,終於打敗項羽。而且,彭越是較早支持劉邦的,在劉邦處於劣勢的時候,他依然跟隨劉邦與項羽鬥爭,他的作用很關鍵,封王也在意料之中。

還有一個關鍵原因,劉邦封王,除了功勞之外,還有一個想早點結束戰爭坐天下的心理,把韓信、吳芮、彭越這些諸侯封為王之後,有利於戰爭的早早結束,否則,其中隨便哪個一反,又要打個三年五載。

而周勃、灌嬰、樊噲等人,雖然是劉邦早期的部下,戰功也不小,但一方面從功勞和作用來說,不及韓信、彭越等人,另一方面,這些都是自己的宿將,不是地方軍閥,也就無須妥協,封個侯,也能對付得了,因此沒封王,只封侯。

唯獨一個盧綰,是劉邦同年同月同日生的發小,還是同學,關係太好了,劉邦後來給他封了個燕王,這是劉邦封王過程中,唯一表現出了私心的一個人。


帝國的臉譜


劉邦的本意是不封王,既有的王是出於統戰對付項籍而承認的,他們之前就是王劉邦只是給他們背書而已,只有兩個例外,韓信和盧綰。

韓信本是劉邦手下一個將軍,跟其他異姓王自帶兵員地盤不一樣,他是趁劉邦危難,利用劉邦給的資源坐地起價,自立為王逼迫劉邦承認的,這也等於把自己剔除出功臣行列,為身死族滅埋下了伏筆。

盧綰是劉邦發小,擔任漢軍最高領導——太尉,盧綰的軍功基本上就是混的,先跟劉賈深入楚地後方搗亂兼支援彭越,後跟靳歙滅臨江國,名義上是盧綰帶頭,實際上起作用的是後者。在滅燕國後諸侯將相心領神會推舉盧綰為新燕王。劉邦對盧綰真的沒得說,盧綰可以自由出入劉邦的宮禁,可以睡在劉邦的床上,尊寵無以復加,其他大臣都比不了,甚至劉邦堂兄劉賈都矮他一頭,要陪他混軍功,是唯一一個劉邦自願立的異姓王。


長島男爵


想要弄清楚這個問題,就要熟悉這些人跟劉邦的關係如何?

我們先說被劉邦封為王的這些人,韓信和彭越這兩個人可以歸為一類說。

韓信的功勞相必大家都已經清楚了,大漢三分之二的國土,都是他給劉邦打下來的。韓信被封為王是眾心所望,這沒有什麼好詬病的。

我們再說彭越,劉邦和項羽爭霸天下的時候,韓信在北方開闢新的戰場,劉邦和項羽主要對峙在滎陽。

彭越主要負責在項羽的後面搗亂,隔三差五的斷項羽的糧道。

他弄的項羽很無助,因為彭越是打游擊戰的開山鼻祖。項羽對他恨的是牙癢癢,只要項羽想去打他,他就躲起來,如同鬼魅一般,項羽根本找不到他。

等項羽回頭打劉邦的時候,他就從後面偷襲項羽。就是因為彭越的存在,所以,劉邦才能給項羽在滎陽對峙兩年多的時間。

到了韓信發動垓下之戰的時候,劉邦答應封韓信為齊王,彭越為梁王,英布為淮南王。因為劉邦答應封他們為王,所以,他們才肯出兵幫助劉邦打項羽的。

垓下之戰項羽兵敗,自刎烏江。劉邦建立大漢,開始稱帝。

他稱帝之後,就只好履行諾言,把韓信、彭越和英布封為王了。彭越和韓信就是這樣當上的王。

我們再說盧綰和吳芮,這兩個人一個被劉邦封為了燕王,一個封為了長沙王。

先說盧綰,盧綰是劉邦的發小,兩人同年同月同日生,還是鄰居。

他們的交情別人當然不能比了。我們只說一件事,你就知道劉邦和盧綰的關係有多親近。在劉邦當了漢王之後,只有兩個人可以自由出入他的臥室,這裡兩個人一個是盧綰,一個是劉邦的弟弟劉交。

可見,劉邦對盧綰的信任程度。

雖然在楚漢爭霸當中,盧綰並沒有立過什麼像樣的功勞,但是,他和劉邦關係最鐵,最後劉邦讓周勃,曹參等功臣選盧綰為王,盧綰就是這樣當上的王。

至於吳芮的長沙王,他是項羽滅秦之後,被項羽封為衡山王的。劉邦和項羽楚漢爭霸的時候,他兩不相幫,劉邦稱帝后,就讓他當了長沙王。

長沙這塊地盤在古代就是不毛之地,劉邦根本就沒有看得起過這一塊地盤,所以,後來劉邦誅殺異性諸侯王的時候,就是沒動長沙王。

周勃、灌嬰和樊噲三個人都是劉邦的老鄉,出身比較貧寒,樊噲之前是殺狗的,在跟隨劉邦起義之後,立下的最大功勞,就是在鴻門宴上救過劉邦的命。

周勃起義之前是鼓樂手,後來跟隨劉邦南征北戰,但是,也僅僅是防守為主,像韓信那種開疆拓土的功勞,他立的不是很大,給個侯就算不錯了。

灌嬰是劉邦的騎兵司令,他的功勞主要是在垓下之戰後,追項羽到烏江這段路程,最終在烏江逼迫項羽自殺。

所以,他們的功勞,都沒有達到封王的地步,劉邦也不可能把他給封王。


史學達人


【韓信為什麼封王降侯,曹參、樊噲們為什麼封侯】

作者:冷清先生,個人史學文章,嚴禁抄襲剽竊。

公元前202年12月,垓下戰役結束以後,山東魯地軍民不投降,漢王劉邦率軍前往魯地招降。劉邦讓軍士拿著項羽的人頭,向魯地的軍民傳視,魯地的軍民看到項羽的人頭,確認楚霸王項羽確實死了,就放下武器投降了。隨後,劉邦以魯國公的名義厚葬了項羽,劉邦回到定陶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驅車進入齊王韓信的軍營,解除了韓信的兵權,這是韓信第二次被解除兵權。第一次是前204年8月,劉邦滎陽之敗後,驅車進入韓信軍營,解除韓信的兵權。

公元前201年正月,諸侯以及將相群臣,共同尊請漢王劉邦及皇帝位。不論劉邦是“真心實意”、還是“虛情假意”,劉邦推脫了一番,說到:“吾聞帝賢者有也,空言虛語,非所守也,吾不敢當帝位。”群臣皆曰:“大王起微末,誅滅暴秦逆楚,平定了天下。有功勞的人都等著列土封疆封王封侯,大王如果不稱帝,大家都猶疑不定不能信服呀。我等大臣只好跪死在這裡。”劉邦推讓了三次,實在推脫不了啦,就對群臣說::“諸位大臣都起來吧,以國家之事為重!”甲午日,劉邦在泗水之陽正式登基為皇帝。

皇帝登基之後,封疆裂土論功封王是第一等大事,一刻也不能耽誤,劉邦說:“義帝楚懷王熊心沒有後代,齊王韓信精通楚地的風俗。”改封齊王韓信為楚王,建都在下邳。建成侯彭越為梁王,建都在定陶。原韓王信仍舊封韓王,建都在陽翟(河南禹州)。改封衡山王吳芮為長沙王,建都在臨湘(岳陽市管轄)。少數民族將領梅鋗有戰功,跟隨漢王入武關破秦,封在其故鄉為國君。淮南王英布、燕王臧荼、趙王張敖,繼續為原來的封號而不變動。

封王封侯的依據是戰功和作用,戰功大小是一個硬指標,作用的大小是一個軟指標,韓信、彭越、英布、韓王信,他們的戰功都很大。衡山王吳芮、燕王臧荼、九江王英布,他們三個人在滅秦戰爭中有功,被義帝熊心封為王,他們三個人有軍隊、有地盤。衡山王吳芮、燕王臧荼,他們二人戰功不大,作用卻很大,在楚漢戰爭關鍵時刻,站隊到漢王劉邦陣營,削弱了項羽的同盟軍,加強了劉邦的同盟軍。英布本來就是王,彭越、韓王信手裡有自己的軍隊,他們在楚漢戰爭中戰功也很大。

韓信、張耳在楚漢戰爭中,是作為一個戰場的主帥指揮作戰的,張耳追隨劉邦前就是代王,他在趙代之地的影響力巨大。平定趙代之地時,張耳做為韓信的政委,他在井陘之戰前喊了一嗓子,趙王歇和代王陳餘的十幾萬軍隊,近一半五六萬人就投降漢軍了。滅趙之後,蒯通勸韓信智取代地,張耳寫了一封書信,代地就投降了。韓信的戰功比張耳大,張耳的作用比韓信大。所以,張耳、韓信平定魏、趙、代之後,劉邦封張耳為趙王,只封韓信為右丞相。

廣武之戰的時候,韓信平定齊地,向劉邦要“假齊王”,劉邦很生氣,張良、陳平勸解劉邦,為了平衡關係,劉邦還是妥協了,說:“大丈夫要當就當真齊王。”垓下之戰時,項羽派武涉遊說韓信自立,韓信當時有30萬兵,蒯通也勸韓信自立,韓信手下的帶兵將領樊噲、曹參、周勃、灌嬰等人,都是劉邦的親信,團級以上的將領中的一半,是劉邦從沛豐帶出來的老鄉子弟兵,因此韓信不敢自立,確實也沒有自立。但是,韓信、彭越、英布都按兵不動,劉邦就對他們許願說:“滅了項羽,瓜分楚地”,三人才舉兵前來助戰。

楚漢戰爭中,盧綰、劉賈跟隨劉邦抗擊項羽,這兩個人和劉邦的關係很特殊。盧綰和劉邦同日生,一起上學是發小鐵哥們;劉賈是劉邦的堂兄弟,本來就是一家人。盧綰、劉賈在滎陽會戰之後,是作為一路方面軍主帥作戰的,盧綰是司令、劉賈是政委。成皋戰役時,二人率領兩萬多人,從黃河故道白馬津渡河,燒燬項羽的糧倉軍需,攻佔了十七座城池,成皋戰役的勝利和他們二人戰功分不開。鴻溝協議後,劉邦一路追擊項羽時,盧綰、劉賈先後率軍攻佔陳地,後來又攻佔壽春,從壽春帶5萬兵南下參加垓下之戰。

劉邦稱帝之後,開始追捕通緝項羽集團落網人員,燕王臧荼在楚漢戰爭中左右搖擺,時而投靠項羽時而投靠劉邦,臧荼也沒有什麼戰功,燕王臧荼心裡開始打鼓了,猜忌劉邦會不會清算自己呢?想來想去,還是不要坐以待斃,燕王臧荼起兵造反了。劉邦親率大軍剿滅了燕王臧荼,隨後就把盧綰封為燕王,守衛燕地防備匈奴。盧綰被封為燕王,有兩個方面的原因,第一,盧綰的戰功很大,楚漢戰爭時期,盧綰是方面軍司令,曾經獨擋一面。第二,盧綰是劉邦的發小鐵桿,劉邦對盧綰很是信任。

樊噲、曹參、周勃、灌嬰等人,他們的戰功也很大,為什麼不能封王呢?楚漢戰爭時,劉邦的漢軍一分為二分屬於兩個戰場,劉邦帶領一半對抗項羽楚軍主力是主戰場,韓信率領一半攻打魏、趙、代、齊的雜牌軍是第二戰場。韓信、張耳是漢軍第二戰場司令、政委,樊噲、曹參、周勃、灌嬰們,是韓信手下的集團軍軍長,他們不是方面軍司令,沒有獨當一面的作戰。打仗的時候,他們率領軍隊聽從韓信的指揮,第二戰場的總指揮者是韓信,他們的戰功是從屬戰功,他們當然不能封王,封侯的時候他們都排在前面。

漢初分封143個侯爵,蕭何位居第一,為文忠侯;曹參位居第二,為平陽侯,食邑10630戶,蕭何之後任相國。張敖“去王封侯”,位居第三,為宣平侯;周勃位居第四,為絳候,食邑8800戶。樊噲位居第五,為舞陽侯,食邑5400戶;夏侯嬰位居第八,為汝陰文侯,食邑6900戶;灌嬰位居第九,為穎陰懿侯,5500戶。韓信“去王封侯”,位居第二十一,為淮陰侯;張良位居第六十二,為留侯,食邑三萬戶。

我是冷清先生,為您推送不一樣的歷史真相,如果您喜歡敬請關注“冷清先生”頭條號,謝謝!








冷清先生


秦漢之際,王就是一方諸侯,是有實力的地方軍閥;侯則是一種高爵,不是諸侯封國!周勃、樊噲是劉邦的同鄉,灌嬰是劉邦的下屬,這三人長期追隨劉邦東征西討,算得上是劉邦的親信!秦朝統一天下後,推行的是郡縣制,沒有實權諸侯國;劉邦起兵反秦前就是秦朝官吏,統一天下後他自然希望推行郡縣制,不搞分封制!但是韓信、盧綰功高震主,不得不封王;吳苪、彭越原本就是一方諸侯,封不封王人家都是王,屬於同盟關係,所以漢朝建立後還得封王,不得不郡國並行!



用現在的職場的情形來比喻,你帶領張三、李四創建了一個公司,你公司最大的競爭對手是老王,還有幾個跟你同時創業的小明、小剛!你利用外來人才老韓,再與小明、小剛合作擊敗了老王,統一了某一個行業!那麼你必然會允許老韓、小明、小剛成立分公司,而張三、李四隻能做公司高管,不能去當分公司領導!因為你還得利用張三、李四去兼併其他分公司,分公司領導只能是你自己的血親!劉邦面臨的選擇是一樣的,他跟彭越這類原本就是王的人合作,擊敗項羽後他當了皇帝也只能封別人為王!

韓信是在劉邦還沒有當皇帝,還是漢王的時候,以擊敗項羽為條件要挾當上齊王的!當時劉邦、項羽、韓信三足鼎立,韓信雖然是漢國大將軍,但是他新招募的軍隊佔據了趙國、齊國兩地,實力強大到超越劉邦跟項羽任何一方!韓信向劉邦討要假齊王爵位,劉邦為了籠絡韓信擊敗項羽,封韓信為真齊王,之後韓信跟劉邦合作擊殺了項羽!當然劉邦統一天下後,將韓信遷到楚地為王,然後又剝奪一切權力,降為淮陰侯,最終沒兵沒權的韓信被呂后誅殺!說白了,飯要一口一口吃,事要一步一步做,劉邦利用並弄死韓信就是遵循的這個道理!



異姓王雖然封了,但是可以一步一步消滅的!劉邦擊敗項羽後,又用了十多年時間以謀反的理由誅殺了除吳苪之外的絕大多異姓王!這些異姓王的封國被分封給自己的兒子或者侄子,並跟諸位大臣立誓非劉姓而王者,天下共誅之!異姓王被誅殺後,劉邦遠征匈奴慘敗,他在大風歌中唱到: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猛士都被他殺了,何來猛士守四方呢?劉邦沒有想到的是他死後先有呂雉專權後有七國反叛,最終漢朝還是走上秦朝的治國老路上!


大秦鐵鷹劍士


首先這是屬下與政治盟友的不同之處;第二週勃、灌嬰、樊噲等人的功績、與劉邦的親密程度達不到封王的水平。

漢初八位異姓王其中英布、彭越等六位是政治盟友而不是直接下屬。韓信、盧綰以不世戰功或獨特的親密程度獲得封王,實際是同盟關係。

英布、彭越、吳芮等人是歸附劉邦的諸侯。何為歸附?周武王聚集八百諸侯孟津觀兵,來的諸侯就是歸附。


英布、彭越、吳芮、韓王信、張耳、臧荼這六位在反抗秦國到項羽分封時,或已經是一方諸侯,或者是一方實力派。 所以他們是劉邦拉攏爭取的同盟對象,名義上是與劉邦的漢中王平等地位,只是實際不如。

比如英布,此前是項羽分封的九江王,劉邦在彭城之戰失敗後,派遣隨何將英布從項羽陣營說服到劉邦陣營。

彭越在劉邦召集時,就以魏地剛平的名義不聽號令,直到被封為梁王之後才帶兵與劉邦會合。

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講,這幾位與劉邦是政治盟友,奉劉邦為天下共主。

韓信以其不世戰功,從劉邦的屬下提升到可以封王的程度。就如同西周初年的姜子牙,因為功勞太大,而且其本人又有野心,所以得以封王(雖然劉邦內心並不願意)

而且韓信封王還有一個好處就是鎮住其他功臣的爵位封賞,想封王,功勞先比上韓信再說。

至於盧綰不僅有功,還與劉邦從父輩開始就非常親密。無論是其衷心度還是抵禦匈奴的需求出發,盧綰也具有不可替代性。

而且秦朝雖然已經實行郡縣制,但是當歷史劇烈變革的時候,歷史難免要往回撥一下。封王就是對盟友與功臣們的一個撫慰。

周勃、樊噲、夏侯嬰、灌嬰等人,因為戰功與資歷不足沒有被封王,但是都被封侯享受食邑

食邑本就是除了封王,封侯,將相外,立有功績達到一定程度才享有。雖然沒有統治權,但可以享受賦稅。

前面提到,韓信從屬下到封王,除了被迫表彰韓信的功績外還有一個好處就是斷了這一幫直屬臣子封王的念頭。

這些人論功績不如韓信,彭越等,論資歷不如吳芮、英布、臧荼等。

所以他們只能享受次一級的福利,封侯食邑,而且還可以進入中央朝廷,獲取權利,實際上已經獲取了除了封王之外最好的待遇。

關鍵是還不像異姓王那般樹大招風,劉邦用著也放心。


妖鬼雜談錄


別說周勃、灌嬰、樊噲了,就連被劉邦評為開國第一功臣的蕭何,立功無數的曹參以及為帝王師的張良,多次救了劉邦之命的陳平也沒有被封王。劉邦之所以這麼安排,有兩個重要原因:

第一、誠如妖鬼君所言,楚王韓信、長沙王吳芮、梁王彭越都是劉邦的政治聯盟,是首要拉攏對象,而周勃等人作為長期追隨自己的死黨,即便是不拉攏也不會背叛。韓信和彭越之所以被封王,就是垓下之圍之前他們作壁上觀,不參與楚漢爭霸,在張良的建議下,劉邦給他們裂土封王,才取得了天下。漢朝建立之後,為了維護穩定,避免戰爭再次爆發,劉邦也只能給他們封王以安撫。而吳芮則是以衡山王的身份追隨劉邦,並且始終小心翼翼,侍奉漢朝,沒有被劉邦抓住把柄,再加上他與張良關係很好,所以保住了王位。

第二、並不是有大功之人就能被封王。封建制就是皇帝安排諸侯王統治諸侯國啊,每個諸侯王在得到封號之後都是要“之國”的,如果有大功的人都被封王了,前往自己的諸侯國治理國家,那皇帝身邊還有什麼人?

再說了,被封王不一定是什麼好事,在之前文章中,國史君(國史通論)講到,漢初諸侯王有極大的權利,皇帝對他們處處提防,稍有不慎就會有被滅族的風險。就像燕王盧綰本來沒有被封王的資格,只是因為與劉邦同年同月同日在同一個巷子裡出生,因為與劉邦是世交而被封王,事實證明,劉邦的一意孤行,反而害了盧綰。


國史通論


劉邦建國時,所封的王非常奇怪,那些死心塌地跟隨在他身邊的人,比如文臣中的蕭何、張良、陳平等人,武將中的周勃、曹參、樊噲等人,他對他們一個王都沒有封過。而他不喜歡的,討厭的,甚至有仇的那些人,他卻一連封了七個王。

說起來,他真正喜歡又封為王的。只有盧綰一個。不過,劉邦封盧綰為王,卻是在非常特殊的情況下的一種行為。是因為當時燕王臧荼造反,被他平定下去以後,又實在不放心別人,才用了他最放心的盧綰去替代。否則的話,他也是不可能封盧綰為王的。而就算他是用盧綰去替代,盧綰也從他最信任的一個人,一下變成了最不放心的一個人,最後兩人反目成仇。

(劉邦劇照)

那麼,劉邦何以要做出這種反常的行為呢?

其實,我想說的是,劉邦壓根就沒想過要封誰為王。如果非要說他想封誰為王的話,大概他最想封的,就只有他的兒子們。

劉邦和項羽不一樣。項羽是一個天才的軍事家,但又是一個政治上的糊塗蛋。劉邦在軍事上比較一般,但政治上卻異常清醒。那時候他雖然和其他人一樣,舉起反對暴秦的大旗,致力於推翻秦朝。但是,其實他的偶像,恰恰是暴君秦始皇。

當然了,他也不是完全認同秦始皇。他對秦始皇沒有封他自己的兒子們為王,沒有加強皇族的權勢,最後造成秦朝被一個小小的趙高玩轉這件事情,是不同意的。

所以劉邦在建國以後,便開始努力剪滅他封過的那些王們,把他們都紛紛換給了自己的兒子。

有人可能不理解了,劉邦既然要剪滅那些異姓諸侯王,當何以又要封他們呢?或者說,劉邦並不願意封王,最終卻一共封了七個異姓王,這是怎麼回事呢?

(韓信劇照)

實際上,這幾個諸侯王,大都是項羽封的。劉邦不過是予以承認而已。而劉邦的承認,也並不是痛痛快快地承認,而是無奈的選擇。

一、被逼。

被逼封王的主要是韓信,以及歸附韓信的臧荼、張耳。韓信打下齊地以後,想當王,便去信給劉邦說,他想在齊地當假王,好管理齊地。當時劉邦正被項羽圍困,明知道韓信是要挾他,卻也不得不答應韓信的要求。

與此同時,韓信又奏請封臧荼、張耳為王。這兩個人,因為是韓信奏請的,因此和韓信關係要更親近一點。後來,呂后處決韓信後,臧荼也是因為和韓信很親密,不得不搶先造反。

張耳情況特殊一些,那時候他已去世,王位是他兒子張敖繼承。而且張敖還是劉邦的女婿。但因為張耳的趙王曾經是韓信奏請分封的,劉邦對張敖非常不耐煩,造成張敖部下造反。實際上,從某種意義上講,劉邦就是故意這麼幹的。

(張良劇照)

二、妥協。

作為妥協封王的,主要是梁王彭越和淮南王英布。當時劉邦和項羽劃定鴻溝為界限,兩家握手言和。項羽回楚地,劉邦回漢地。這時候,張良和陳平對劉邦說,讓他乘勝追擊,不可貽誤戰機。劉邦倒是打起來了,可是韓信、彭越、英布他們不動。項羽反過來,又把劉邦圍困。劉邦不得不再一次承認他們王的身份,並且還給他們劃定了土地邊界。這樣一來,才調動了三人的積極性,參與到劉邦討伐項羽的行動中來。

由此可見,這兩個人被封王,主要是劉邦妥協的結果。

三、拉攏。

拉攏封王的,主要是長沙王吳芮和韓王信。這兩個人,一個在南方,一個在北方,位置比較敏感。因此,劉邦覺得沒有必要和他們打,於是就採用拉攏的辦法,承認他們的王。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實際上這幾個諸侯王,沒有一個是劉邦願意封的。因此,最終剪滅他們,避免國家重新出現分裂,是必然的事情。


張生全精彩歷史


封王是政治妥協,政治協商,是盟友。

十大元帥會進政協嗎?國母宋慶齡那是永遠的大姐。<strong>

然後,自己人關起門來過日子,封什麼不重要。

韓信,吳芮,盧綰,彭越這些人人家有自己的基本力量的。

周勃,灌嬰,樊噲這些人是劉邦的基本力量。

國家的政治體制其實已經確定,那就是郡縣制,內幕消息哦,凡是自己人都心知肚明的,不要指望封王了,有待遇有位置足以了。

雖然,政治體制已經確定,可是工作還是有阻礙的,有些人,舊的羈絆太多,舊的思維還在,走不進新時代,不願意領工資,喜歡裂土封王,喜歡上交貢品!

就是說,希望把財富抓在自己手裡,看自己的高興或者需要,決定上交財富多寡。

是可忍孰不可忍也!還是得忍!人家有資本嘛!先封個王吧,徐徐圖之。

徐徐圖之,反正我也是有基本力量的惡人,怕你不成?

於是,無王位可以食邑嘛!讓自己的基本力量不慕虛名給足實利。

至於,那些王爺們,給他們一個虛名,再派些人去搗亂就是了。


葭明通半瓶歷史


大家好,我是歷史漫談君。今天我來解釋同是劉邦集團內的人,為何韓信彭越等被封王,而樊噲周勃等人沒有被封王。

其實如果將劉邦手下的人分為兩撥的話,大體可以這麼分。一波是韓信,彭越等合作者,一波是周勃樊噲等部下。如果把劉邦集團比作一個企業,這些合作者就好像是股東,有自己的本錢,只是看你劉邦勢力大,才跟著你幹。而部下就好比是劉邦自己的員工。對老闆劉邦那是死心塌地,可以算得上是劉邦真正的兄弟。

那有的朋友就要問了,為何劉邦要善待外人,給他們封王,卻對自己的兄弟們不如他們好。這不是很奇怪嗎?其實劉邦也有自己的苦衷。

像韓信,彭越這些合作者都是半路加入劉邦,自己帶著兵,單獨作戰。遇到啥事兒也不用請示劉邦,自己就地解決就得了。有時候做法還和劉邦的打算相去甚遠,把劉邦給氣的夠嗆。這就是,所謂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韓信彭越等人由於手握重兵,所以自然成為楚漢爭奪的焦點。當時就曾有人勸說過韓信擁兵自立,幸好韓信沒有答應,要不然歷史就要改寫了。為了穩住他們,給他們高官厚祿,也是應該的。

而且,這封王和土地,劉邦也肯定不願意給,是韓信彭越等人自己爭取的。韓信首先在攻破齊地之後,就以維護治安的名義向劉邦提出,把自己封為齊國的代理王,劉邦雖然老大不願意,最後也只得同意讓韓信成為齊王。

後來劉邦和韓信,彭越等人相約追擊楚軍,他們也都同意了,結果到了約定的時間,人都不來了。只剩下劉邦,自然被項羽打得大敗,嚇得劉邦趕快問計於張良,張良就提出了分給他們土地的主意。這下他們可算心滿意足,很快就來了。分封的土地面積可算是非常廣闊,有了這樣大的土地,在西漢建國後,他們也就自然而然的成了王。


樊噲,周勃等人為何沒有封王呢?首先肯定是功勞不夠,平時他們的工作,就是跟著劉邦,偶爾上戰場殺敵,功勞肯定也沒有多少,無法與韓信等人相比。

其次,在劉邦心目中,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雖然這句話後來才提出,但我覺得在當時就已經適用了。劉邦認為異姓王就像是定時大炸彈一樣,就不應該存在,這些被封了王都已經上了死亡名單。你看蕭何,張良,功勞可比樊噲,周勃他們大,跟劉邦的關係也比他們更鐵,但最終也只是當了候。而劉邦分封的異姓王,後來都被他給收拾了,都換成了同姓王。

所以,就當時的情況來說,被劉邦封王可不算的上是什麼好事兒,那隻能說明他已經盯上你了,準備收拾你。還是封個侯比較保險,雖然權力小點,起碼還能活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