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子孫滅了三國,建立的西晉王朝為何如此短命?

carrrrrson


談到東漢末年三國時期,我們很多人的腦海中會不自覺浮現出許多英雄豪傑,如忠義無雙的關羽、萬夫莫當的張飛、雄姿英發的周瑜等等,正是有了這些能人志士的存在,那段時期的歷史才顯得多姿多彩讓人心馳神往。

不過出人意料的是,三國時期最大的贏家並不是魏、蜀、吳任何一個國家,而是隱忍了幾十年的冢虎司馬懿。他熬死了能夠將其肆意拿捏的曹魏三代人,也熬死了穩壓自己一頭的諸葛孔明,等到最後無人可以制裁他的時候,司馬懿跳出來奪取了曹魏政權。

在司馬懿的鋪墊之下,他的孫子司馬炎最終覆滅三國並建立了西晉王朝,按理來說,這個國家的輝煌才剛剛開始,可為什麼僅僅過了五十年西晉就毀於一旦了呢?

在我看來,西晉王朝如此短命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 司馬懿血腥屠遼埋下禍根。前面也提到,司馬懿算是西晉王朝的奠基人,但同樣因為他,西晉一建立就埋下隱患。魏明帝曹睿執政後期,魏國呈現出青黃不接的局面,能拿得出手的人才已經所剩無幾,而司馬懿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公元237年,遼東太守公孫淵自立為燕王企圖反抗魏國的統治,為了平定叛亂,曹睿派出當時最得力的助手司馬懿,經過一年多的司馬懿終於不負所托拿下了公孫淵並將其殺死。
  • 按理來說,平亂以後只需將主要參與者斬首示眾即可達到殺雞儆猴的目的,但是司馬懿遠沒有這般仁慈,他將公孫淵屬下幾千人全部斬首,並將他們的屍體築成“京觀”,讓人不寒而慄;除此之外他還大肆屠殺百姓,遼東、帶方、樂浪、玄菟這四地所經之處哀鴻遍野,一時間遼東地區的人口大幅度縮減。
  • 沒有了遼東這一條防線,東北地區的胡人乘機迅速發展,之後更是成為中原地區的心腹大患,五胡亂華中的鮮卑族就是出自這個地方,可以說司馬懿這一波屠殺讓後代所建立的西晉王朝受盡苦難。



  • 九品中正制的推波助瀾。九品中正制起源於三國時期的曹魏,剛剛創立之時這種制度還是通過家世、才能、德行等方面的綜合考量來選舉人才,當時司馬家作為河內頗有名望的大族就是充分享受了這種制度帶來的好處,就連司馬炎能夠坐上皇位也與其不無關係;可是到了西晉時期九品中正制的選擇標準就完全變成了家世,只要家世顯赫即使沒有才能世世代代也能做官;如果能力出眾而出身卑微,那麼對不起,就連九品芝麻官也別想染指。
  • 在這種扭曲的九品中正制的影響之下,西晉王朝呈現出“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局面,以至於後來在朝堂之上全都是家世顯赫的公親貴族,他們不但才能平庸、好吃懶做,還肆意壓榨剝削普通老百姓;而那些有能力有抱負的人卻只能在底層苦苦掙扎,社會貧富分化極其嚴重,老百姓流離失所苦不堪言,因此在西晉統治後期起義頻頻爆發,如此一來國家怎麼能不消亡?
  • 分封諸侯內亂不斷。在建國以後,司馬炎便開始分封諸王,希望司馬氏能夠世世代代盡享榮華富貴,與此同時還可以讓諸王成為朝廷的屏藩,一旦有什麼事情便可以“清君側”的名義維護中央的同時。但是司馬炎高估了諸王的忠誠,也低估了他們的野心,手握兵權以後他們個個野心勃勃,只不過司馬炎仍然健在的時候他們不敢造次。而司馬炎一駕崩,他們就暴露了野心,開始了長達十六年的內亂。
  • 當初唐朝爆發了八年的安史之亂,這已經使得當時全國上下接近三分之二人口死於非命,還將隋文帝開皇盛世積累下來的財富全部揮霍一空,而長達十六年的八王之亂對西晉王朝造成的傷害更是難以估量,連年的內亂幾乎將西晉的國力消耗殆盡,以至於到後期根本無法抵禦五胡的入侵,這也是西晉為何如此短命的重要原因。



  • 皇帝帶頭奢靡。作為西晉的開國皇帝,司馬炎的確有著非凡的才能,他在上位後也曾有過勵精圖治的經歷,並且還開創了太康之治,但是覆滅吳國一統江山以後,他似乎因此失去了奮鬥的目標與動力,從此沉迷於奢侈享樂無法自拔。
  • 據史料記載,執政後期的司馬炎親小人遠賢臣,喜歡寵信那些生理不齊全的宦官,在吞併吳國以後他手下的宮人達到了上萬人。除此之外,司馬炎的後宮天團也是無比龐大,甚至已經超過了一萬人,他每天都在為讓哪一個妃子侍寢而煩惱,為了避免選擇恐懼症他還想出了“羊車尋幸”的辦法,一到晚上自己就坐在羊車上,任由羊兒往前走,如果羊兒在某個妃子的門口逗留,那麼司馬炎今天就會在這裡過夜,對於司馬炎奢靡無度的生活《晉書·后妃傳》有這樣一段記載:
“多內寵,平吳後,復納吳王孫皓宮人數千,自此掖庭殆將萬人,而並寵者甚眾,帝莫知所適,常乘羊車,恣其所之,至使宴寢。”
  • 有道是:上樑不正下樑歪。在司馬炎的“英明”帶領之下,西晉的達官貴人爭相效仿,全都過上了無比糜爛的生活,他們將所有的金錢用於那永無止境的奢靡享樂,每天醉生夢死渾渾噩噩。當時有個名為何曾的大臣,他每天吃飯要用一萬錢,卻還說“無處下箸”,他的兒子何劭更為過分,每天的伙食費高達兩萬錢,這幾乎相當於上千個平頭百姓一整月的開支總和,其奢侈程度可見一斑。
  • 還有更為荒謬的事,司馬炎為臣子之間鬥富推波助瀾。當時大臣石崇富可敵國,為了展現自己的財力他與皇室成員王愷上演了一場鬥富的鬧劇,司馬炎作為國家的風向標,他不但沒有及時阻止手下的大臣進行這毫無意義的鬧劇,反而推波助瀾將宮裡收藏的一株兩尺多高的珊瑚樹賜給王愷讓這場“鬥富大戲”顯得更加精彩,試問有這麼荒唐的帝皇西晉如何能長存?




  • 繼承者選擇有誤。西晉在短短五十年間煙消雲散還有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選錯了繼承者!明末清初的著名學者王夫之在分析西晉滅亡原因之時說過這樣一段話:
“西晉之亡,亡於齊王攸之見疑而廢以死也。攸而存,楊氏不得以擅國,賈氏不得以逞奸,八王不得以生亂”。
  • 齊王攸是什麼人呢?他叫司馬攸,是司馬炎同父同母的親弟弟。司馬攸從此便聰明過人,長得後更是學富五車,而且平易近人、樂善好施,喜歡和賢才走在一起,所以無論是司馬懿還是司馬昭都很喜歡他。因為當時司馬師膝下無子,所以司馬懿便做主將司馬攸過繼給他,司馬攸在十八歲之時就擔任步兵校尉一職,而且在軍中很有威望。
  • 後來司馬昭成為曹魏的掌權人,他也開始考慮繼承者的問題,起初司馬昭並不想立他的長子司馬炎為儲君,因為次子司馬攸無論是威望還是才幹都要勝於司馬炎,況且他本身又偏愛司馬攸,但是在“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思想的影響下,司馬炎最後還是被立為儲君。
  • 剛剛即位之時,司馬炎很多事情還需要倚仗他的弟弟司馬攸,可是由於司馬攸的聲望太高司馬炎很快就疏遠了他,後來司馬炎得了重病,朝中很多大臣都想讓齊王司馬攸臨時主持朝政,這使得他的心裡更加不舒服。
  • 公元282年,司馬炎以“之國”的名義將司馬攸趕出京城,司馬攸憂憤成疾,想要用兄弟之情感化司馬炎卻遭到了拒絕,為了徹底剷除這個威脅,司馬炎派故意派遣御醫給弟弟看病,還讓他們慌稱司馬攸身體並無大恙,以此催促他趕緊上路。在這般催促之下,司馬攸被迫拖著重病之軀離開了洛陽,沒過幾天就死在路上,享年三十六歲。
  • 司馬衷完全死於司馬炎之手,這也為後來西晉滅亡埋下伏筆,對此唐朝宰相房玄齡曾評價道:
“齊王若使天假之年,何八王之敢力爭,五胡之能競逐哉!”
  • 如果當初司馬攸沒死,即使他無法繼承皇位也有能力壓制諸位分封王,這樣就能避免西晉國力消耗殆盡,也能阻止五胡亂華,如此一來西晉也能避免過早消亡的命運。



  • 再看看繼承者司馬衷,他完全就是一個能力低下的傻皇帝,他上位後因為懦弱無能,朝政大權落到了皇后賈南風手中,這個賈南風奇醜無比,不但禍亂後宮,還搞得全國烏煙瘴氣,她也算是西晉滅亡的罪魁禍首之一。
  • 最搞笑的是,有一年天下發生饑荒,餓死了很多百姓,事情上報到司馬衷那裡,他十分不解地問手下道:“百姓無慄米充飢,何不食肉糜?”有這樣優秀的皇帝,西晉想要不滅亡也很難啊!

綜上所述,西晉之所以如此短命與司馬懿屠遼、實行扭曲的九品中正制、分封諸侯內亂不斷、司馬炎作風不正以及繼承者選擇有誤這些原因密切相關,遙想先祖司馬懿當初爭奪奪位是何等的艱難,卻不想自己身死不久一切努力都化為烏有,如果司馬懿泉下有知恐怕會氣得上躥下跳吧?


執筆灬寫史


秦始皇統一了六國,到了秦二世就滅亡了。

隋文帝統一分裂了一百六十年的南北朝,到了隋煬帝就滅亡了。

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都沒有稱帝。司馬炎是統一三國之後的第一任君主,在位之時有太康之治。到了第二任司馬衷,爆發八王之亂,接著五胡亂華,基本表示西晉滅亡了。


為什麼以上王朝都滅亡這麼快?賈誼《過秦論》已經給出了答案“攻守之勢異也”。

一般認為西晉滅亡的三大原因是:

1、士族掌權,阻礙寒族晉升。土地高度集中,不能與民休養生息。

2、封王過濫,導致中央政權直屬地狹小。八王之亂起,混戰後經濟和軍事力量遭到嚴重破壞。

3、民族矛盾,階級矛盾逐步激化,少數民族與農民暴動接連不斷,亂世一起,難以平息。

司馬家本來就是士族代表,需要代表士族大家的利益。而為了制衡士族又大封同姓王,導致八王之亂。然後這兩大勢力集團一起加速了階級民族之間的矛盾。

如果八王之亂中出一位朱棣一樣的王,也可以讓西晉延長不少年歲,或者想光武帝一樣真的和士族共治也能延綿時日。


往昔文笛


公元265年,司馬懿之孫,晉武帝司馬炎成功逼迫魏元帝曹奐禪位,建立了晉朝。咸寧六年(公元280年),晉朝又滅亡東吳,使得九州大地歷經漢末三國混戰後再度歸於一統。

統一全國而春風得意的晉武帝司馬炎和那些被大肆封賞的功勳貴族們所想不到的是,西晉朝廷的統一不過是曇花一現,他們眼中的繁華盛世在接下來不到五十年的時間裡便煙消雲散。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西晉的統一不能長久的維持下去呢?

圖1 司馬炎(236年-290年)

提起導致西晉滅亡的原因,人們可能首先想到的便是八王之亂。話說司馬炎建立晉朝後,有感於曹魏因宗室諸侯力量薄弱,使得司馬家很容易的就取而代之,為了避免再上演一出“禪位”的戲碼,司馬炎便有意改革分封制。覺著外人(士族)不靠譜只能靠親戚的司馬炎一口氣封了二十七個自家的諸侯王。並且一反漢朝削弱地方諸侯的做法,不僅給了諸侯王們行政之權,還令其掌握大量軍事武裝,為後來的動亂埋下了伏筆。

等到晉武帝司馬炎一死,這一波自家人便立馬鬧騰了起來。先是司馬懿的兒子汝南王司馬亮同司馬炎的岳父楊駿火拼,然後司馬亮又被司馬炎的兒子楚王司馬瑋所殺,緊接著司馬瑋又被賈南風(賈后)所殺。沒過多久,賈后又想殺掉非其所出的太子司馬遹,心懷鬼胎的趙王司馬倫則藉機引誘賈后殺掉太子。

太子被害後,他又以賈后害死太子為名帶兵入宮,盡殺賈氏一黨,自己做了皇帝,而其他各地手握重兵的宗王們自然不服,於是戰爭烈度更強的八王之亂的第二階段便開始了,諸王們紛紛參戰,使得西晉的社會經濟遭到了嚴重破壞,以至於祖逖不禁感嘆道:“晉室之亂,非上無道而下怨叛也。藩王爭權,自相誅滅,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原。”

圖2 司馬衷(259年-307年),即晉惠帝

而晉武帝在繼承人選擇上所犯的錯誤,更是加劇了西晉朝廷的混亂。因為,他的繼承人便是那位在歷史上因“何不食肉糜”而出名的晉惠帝司馬衷。司馬衷本是晉武帝的次子,其母為武元皇后楊豔。他的智力有些問題,但因武帝長子司馬軌早夭,所以司馬衷九歲時便被早早的立為皇太子。

《晉書》曾記載,說晉武帝曾出題考太子,太子妃賈南風就請人替太子擬好答案,晉武帝看到後就覺著自己兒子雖然不聰明,但基本能力尚可,就放心傳位與他。試想一下,晉武帝也算是一代雄主,難得真的不瞭解自己兒子有幾斤幾兩嗎?其傳位於司馬衷,或許是因以下兩個原因。首先,司馬炎也曾感到司馬衷“不堪奉大統”,心裡很是沒底,但當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訴皇后時,指望著“母以子為貴”的楊皇后用一句“立嫡以長不以賢',豈可動乎”便頂了回去,司馬炎對這個老傳統也無可奈何。

圖3 司馬懿(179年—251年9月7日)

其二,司馬衷雖有些痴傻,但他卻有一個很聰明的兒子司馬遹,晉武帝曾在上朝時誇他有高祖司馬懿之風,並且說:“此兒當興我家”。晉武帝做了這樣一個判斷,即太子痴傻不要緊,等到皇孫繼位後國家就會振興。然而晉武帝的想法太過於理想,忽視了那位貌醜性妒的太子妃賈南風。果不其然,日後賈南風因擔心非其所出的司馬遹會危害自己,便誣陷他謀反並將其害死。

得位不正,讓司馬家的朝堂從一開始就充滿了妥協。司馬家本身就是世家出身,司馬懿通過高平陵事變逐漸掌控了曹魏的朝政,但曹魏中的一些實力派對此並不買單,甚至多次起兵反抗。因此,後來的司馬師,司馬昭一方面對於反抗的勢力予以鎮壓,另一方面,為了擴大自己的勢力,不斷地通過封賞來拉攏人心。於是,等到司馬炎建國後,除了給予這些士族門閥採取更多的封賞外,還對他們格外放縱。使得奢侈腐敗之風大行,同時手握大權,無所顧忌的士族們不再關心國事,反而好起了清談之風。

圖4 石崇(249年—300年),字季倫,小名齊奴

晉朝的腐化奢侈,最有名的莫過於石崇王愷二人鬥富,但晉武帝司馬炎不但不加以制止這種惡劣風氣,反而採取鼓勵放縱的態度。據《世說新語》記載,除了和王愷鬥富外,石崇還曾在舉辦宴會的時候用美人勸酒,公卿們若飲酒不盡,就要斬美人。有一次丞相王導和大將軍王敦出席酒宴,王導不能喝酒,但為了不讓敬酒的女子被殺,還是喝了下去。王敦本身就能喝酒,卻偏偏不喝,即“每至大將軍,固不飲,以觀其變。”沒想到石崇因此連斬三人,王敦卻“顏色如故,尚不肯飲”。一旁的王導不忍心看女子們被殺,便勸王敦喝下去,結果王敦卻說:“自殺伊家人,何預卿事。”(殺的都是他的人,和你有什麼關係)

如果公卿貴族們奢侈成性,但卻勤理政務,西晉也許尚不會如此快速滅亡。但當士族們大權在握,無所顧忌的時候,他們一方面享受著奢侈的生活,一方面又開始大談“玄風”。個個以清談為榮,恥與辦理政務。以至於後來西晉滅亡時,清談派領袖,重臣王衍被害前感嘆道:“嗚呼!吾曹雖不如古人,若不祖尚浮虛,戮力以匡天下,猶可不至今日。”

圖5 西晉版圖

最後,錯誤的民族政策加速了西晉滅亡的進程。自東漢末年起,塞外的少數民族們便開始內遷,主要有匈奴、羯、鮮卑、氐、羌等族。內遷的少數民族人數很多,他們遷入後與漢人雜居,雖然很多部族或多或少的受到了漢化,但在內遷諸族中有一些還尚處於野蠻狀態。經過若干年的繁衍,到了西晉時,已經達到了“關中之人百餘萬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的狀態。

但當時的漢人公卿士大夫們卻將這些內遷諸族當做奴隸使用,甚至當時很多官員貴族大量擄掠胡人,賣到東部當奴隸。後來建立了後趙並稱霸北方的羯人石勒就曾被幷州刺史司馬騰抓住賣為奴隸,這都使得胡漢矛盾異常尖銳。當時的匈奴左賢王劉宣非常向往漢文化,曾刻苦學習,精通《詩》,《書》,但在那種情況下,也曾說:“晉為無道,奴隸御我”。至於底層胡人更是“怨恨之氣,毒於骨髓”。而八王之亂導致北方漢族人口大量減少,司馬家的諸王又紛紛引用異族的力量,終於導致了內遷各族的全面反叛,西晉由此快速滅亡,五胡亂華的時代悲劇也由此拉開了序幕。

參考文獻:《晉書》


歷史大學堂


短命的西晉王朝僅52年,它的發展脈絡是勝、驕、奢、腐、滅亡。

西晉最大的問題是世族把持朝政,東晉也是這個問題。世族並非一日形成,歷經漢,曹魏,到曹魏後期,世族代表司馬家族取得勝利,他們採取一系列維護世族利益的政策,政治上,憑藉世資“坐致公卿”;經濟上,霸佔田池山林。

雖然司馬炎曾有段“太康之治”時期,但更快西晉便進入奢侈之風,著名的“石崇王愷比富”。正所謂上行下效,始作俑者便是司馬炎本人,他為了享受奢侈的生活,甚至賣官鬻爵。

奢侈的背後必然是政治黑暗,朝綱腐敗。再加上司馬炎選錯繼承人,晉惠帝繼位後,更快外戚專權,由此引發“八王之亂”,最終走向覆滅。

即位的東晉,相比西晉,有過之而無不及,國祚僅百年。


五味社


公元前265,司馬炎篡魏自立,國號為晉,史稱西晉。公元280年西晉滅掉孫吳,成功一統三國,自漢末分裂了將近半個多世紀的中華大地又一次重新迴歸了統一。西晉也成為了秦漢之後的又一個大一統王朝。就這點來說,西晉有著一個非常好的開始,因為按照歷史大勢,社會在歷經動盪之後,會迎來一個較為平和的發展期,國家也將得以長久。



可這西晉,偏偏是個短命鬼,從立國到滅亡,也就堅持了51年,如果從其滅亡東吳算起,只有31的壽命。

西晉王朝為何如此短命?

有兩個原因!

第一是內部原因:晉武帝司馬炎是個不錯的皇帝,在位時崇尚節儉,國民休養生息,國力得以恢復。但是司馬炎卻不是一個有遠見的皇帝,之前春秋戰國亂世與西漢“七國之亂”並沒有使他看清分封制的弊端。他仍然遵循傳統,大搞分封制,結果各個諸侯王擁兵自重,這位後來的“八王之亂”埋下了伏筆。

除了分封制導致的權力鬥爭以外,西晉還有個問題,那就士族權利過大。這些掌握天下財富土地的貴族們,開始有司馬炎壓著還比較收斂。但在司馬炎死後,智障皇帝上位,朝政為皇后賈南風把控。這些人就開始肆無忌憚的消耗著國家實力,政風十分黑暗,貪贓枉法,賄賂風行。

國家很快陷入腐朽。



第二是外部原因!西晉時期由於之前的常年戰亂,人口大幅減少,於是大批的北方胡人進入中原。這些人就好比羅馬帝國後期的歐洲蠻子。在國家穩定強大的時候,他們安安分分,為奴為婢。可當國家動亂時,他們便是最大的威脅。

當西晉因為“八王之亂”而元氣大傷的時候,這些胡人們便抓住機會,紛紛舉兵作亂。最終,西晉王朝,為胡人所滅。



中原大地陷入了曠日持久的混亂之中!史稱“五胡亂華”!

那時漢民族歷史上最黑暗的一個時期!

大家好,我是白話歷史君,謝謝支持!


白話歷史君


回顧一下西晉的建立:公元249年,隱忍了幾十年的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誅殺曹爽一族,掌握曹魏實權,兩年後251年,司馬懿病逝,長子司馬師繼續進行篡魏之路,無奈突然死亡,弟弟司馬昭接棒。公元263年,司馬昭攻滅蜀國,265年,司馬炎逼迫魏元帝曹奐禪讓,建立西晉。280年,司馬炎滅亡東吳,完成三國統一大業。直到公元316年,西晉滅亡 。司馬家族三代四人苦心經營的西晉王朝為何存在短短51年就土崩瓦解了呢?


西晉王朝面臨的幾大隱患:

一、東漢時期,光武帝劉秀出於兵源和勞役的需要,允許北方少數民族內遷,加上北方天氣進入冰河期,南匈奴、鮮卑、羯族、羌族、氐族不斷南遷,進入河套、陝西、山西等地居住,至西晉時期,規模十分龐大,關中百萬人口,夷戎幾乎佔一半。如此龐大的人口,始終是一大隱患。

把少數民族吸引了進來,西晉並沒有與他們和睦相處,而是把他們當做奴隸來壓迫、剝削和販賣,更不讓他們參與考試,步入仕途了。這激起了與南遷民族激烈的矛盾,當這種矛盾積累到臨界點時,必然要爆發出來。

外族一旦反叛,必然依靠本族人民形成割據。這是“五胡亂華”存在的一個內在邏輯。

二、司馬家族得國不正,為了防止權臣篡奪王位的情況出現,司馬炎再次拾起了分封制的舊習,希望關鍵時刻宗親諸王能夠拱衛中央。司馬炎一口氣冊封了二十七個藩王,准許他們有軍隊和稅收,這難免出現尾大不掉的局面。


三、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的時候,只是誅殺了曹爽一族,對其他曹氏子孫並沒有一網打盡,為何?因為魏國是曹氏一族創建,依附在曹氏子孫身上的門閥望族眾多,把曹氏祖孫一網打盡,必然失去民心。從司馬懿到司馬炎都需要收復民心,需要曹氏子孫扮演禪讓的政治角色。如果趕盡殺絕,那就成了赤裸裸的奪權,必然激起激烈的反抗,弊大於利。所以,司馬炎把曹家後人集中在鄴城居住,沒有傷害他們的性命。

由於得國不正,司馬炎需要豪族權貴的支持,對他們多有縱容,這進一步帶壞了朝堂風氣,士大夫階層只喜歡空談,多以處理朝政為恥。如此作風的官僚系統,怎麼可能治理好國家?

四、司馬炎選傻兒子做皇帝。由於長子司馬軌早逝,司馬炎選擇次子司馬衷為皇太子。而司馬衷毫無治國才能,天下大旱之際,竟然說出“老百姓為何不吃肉和米”的話來,這樣的君主,臣子如何能臣服?司馬炎看好了自己的孫子司馬過,認為他有先祖遺風、司馬懿之才。兒子再不行,孫子總能振興國家吧!


由於沒有處理乾淨生前身後事,司馬炎死後,危機爆發。

首先是司馬懿的兒子、司馬炎的叔叔汝南王司馬亮與司馬炎的老丈人陳駿掐架,結果被司馬炎的兒子司馬瑋殺害。而司馬瑋又被司馬衷的妃子賈南風殺死。楚王司馬欣誘騙賈南風殺死了不是自己親生的太子司馬過。而司馬欣又藉口給太子報仇,率軍進入京城誅殺賈南風一族,自己稱帝。這樣一來其他藩王肯定不服,群起而攻之,藩王之間也互不信任,相互攻伐,“八王之亂”由此而起。


在八王之亂的過程中,各位藩王為了擴充自己的實力,有把南遷而來的少數民族拉攏進來。

受壓迫的少數民族順勢起兵造反,“五胡亂華”又接踵而至。

於是,遭受接連打擊的西晉王朝僅存51年就壽終就寢。


品讀春秋001


公元265年,司馬炎逼迫曹奐禪位,自已做了皇帝;公元280年,東吳滅亡,天下重歸於晉;公元316年,匈奴攻破長安,西晉滅亡。

如果從司馬炎上位開始算起,西晉享國50年,如果從滅吳開始算起,西晉國祚僅37年。


為何如此短命呢?難道是司馬家族太過於陰溼,德不配位?

但我覺得“天命”這個東西太過於渺茫了,咱們現在的這個時代可不流行什麼“天命論”、“宿命論”,看來還是從客觀方面來分折比較靠譜!

其一,人口基數說。

有玩過三國系列的遊戲的朋友都知道,東漢末年從黃巾起義(184年)、群雄割據、三國鼎立、三家歸晉再到八王之亂(306年)的一系列戰亂,可以想象得到西晉的人口已經降到最低。

曹操曾經寫的“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說的是中原地區的人口與經濟遭到嚴重摧殘之後的情況。


中原一直是古中國的人口密集地,精華經濟區,以當時的生產力計,一百餘年想要恢復到戰亂之前的水平,那是不可能的。

到了晉書上,描寫中原地區是這樣寫的,“是時,天下無事,賦稅平均,人鹹要其業而樂其事。。。牛馬被野,餘糧委畝,行旅草舍,外閭不閉,民相遇如親。其匱乏者,取資於道路。”故有“天下無窮人”之諺。

你相信天下無窮人嗎?反正我是不信的。

不過,將歷史上曾經出現的“世族”、“世家”套入晉書上的“人”、“民”,那麼這句話,就可以說得通了。

如果要說底層的農民百姓,那僅僅是能夠在戰爭的夾縫裡得以卑微生存而已。

東漢人口最盛的時候是5500萬。

據《晉書 地理志》記載,太康元年全國有戶245萬9840,人口1616萬3863。

不過啊,中國那麼大,就這個人口基數,供養的軍隊,是根本無法守住中國漫長的北疆防線的,更何況此時還未發生“八王之亂”呢?


(八王之亂)

其二,晉武帝矯枉過正的“宗族封王制”。

歷史上出現了兩次嚴重的矯枉過正,一是晉武帝的封王制,二是宋太祖的以文制武。

曹丕坐了皇位後,對家人那是千防萬防,不惜舉起屠刀將弟弟們殺戮,這就導致了曹氏宗族勢力遭受到了極大的削弱,這也是司馬家篡位得以成功的一個原因。

想當初曹操在位時,宗族勢力極盛,曹仁、曹洪、曹彰、夏侯淵、夏侯敦、曹真以及執掌嫡系王牌軍的曹純等等,無一不是顯赫一時的將領,這些人團結在一起,就具有了強大的力量,但這些人一一死去了,曹魏皇室也失去了為其保駕護航的力量。

晉武帝司馬炎吸取了這個經驗教訓,將宗室子弟封為王,以郡、邑、五千戶為大、次、小國,置上、中、下三軍,兵力5000、3000、500人不等,封王者高達27人。

(司馬炎)

這不就是春秋時期的分封制嘛,想不到這晉武帝還在用,分封制造就了周朝八百年的分裂與戰亂,看來西晉的“八王之亂”也沒有什麼不能理解的了。

其三,名門世家的對高位的壟斷與無所作為。

“九品中正制”是魏晉時期的人才選拔方式,是曹丕拿出來跟士族做的一個交易,士族支持他稱帝,他也保證了士族的利益。

歷史證明,這是拿了一塊金磚去換一個豬尿包的經典案例。

“九品中正制”全面執行以後,國家高位被世家壟斷和把持,底層有識之士難有出頭之日,然而世家有自已的宗族,他們都會把宗族的利益排在首位,至於國家的利益嘛。。。

公元311年的時候,匈奴第三次圍攻洛陽,南方各州互相觀望,各地勤王之師也相互觀望,王衍、王敦這些大名士天天飲酒作樂,辯難談玄,根本不去救洛陽,導致洛陽被焚燬。


(外族攻破洛陽)

王衍、王敦出身於琅琊王氏,王氏是當時的頂級門閥,為朝廷倚重,素有“王與馬、共天下”之美譽。

後來與謝氏並稱“王謝”,有詩為證,“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但王衍、王敦等人明明有救國難的能力卻不作為,這導致了國家遭受到無盡的磨難,“五胡亂華”時期的中國就是人間地獄啊!

《世說新語》裡有記載:桓溫北伐,經過淮泗,與諸下屬登上樓船,遠望中原,感嘆道:“神州淪陷,中原化為廢墟,王衍等人難逃罪責啊。”座下有一袁姓士族袁宏答道:“國家命運本來就有興有廢,怎麼能說是王衍的錯的呢?”

桓溫聽了這段“談玄辯難式”的回答後,駁然色變。世家士族都是這樣的思想,這國家還有救?

這就是“九品中正制”發展到極致的醜態了,要不然陶淵明怎會大失所望,歸隱田園 ?

王猛也不就是報國無門才北上投秦的嗎? 基於以上三點,就可知西晉為何如此短命了。

歪眼小史工作室

文——千古


剛日讀史


自己家封了幾十個王,那些王有地盤、有軍隊,還管地方或者中央的行政事物。

關鍵是,皇帝是個傻子,被人操縱。

藩王一看,你能操縱傻子,我也能。

最後野心勃發,都想當攝政王、甚至皇帝過過癮,終於亂了。

而且,司馬家自己人互相之間打得還特別狠,殺來殺去十幾年。

終於把自己家的江山殺沒了。

大家一起完蛋了,禍害人民幾百年。


欣欣然JR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西晉在公元280年統一全國,再到公元316年滅國,統一時間僅僅短短几十年。為何西晉能結束三國時期長期的分裂壯態又馬上走上另一個分裂呢,這裡面的原因值得我們深思。西晉統一初期,晉武帝看到長年戰亂造成的民不聊生,就推行了一系列休養生息的利民措施,推動了當時經濟的發展,但是隨著天下太平,百姓安居樂業,以晉武帝為首的統治階級出現了驕、奢、貪、腐等的情況。晉武帝一方面給世族階級更多的優待和權力,造成了世族階級生活不斷的腐化和奢侈,吃一頓飯花費要上萬兩銀子,王愷和石崇之間的爭富竟然讓晉武帝很關注,而且還很欣賞他們的這種做法。可以說士族門閥階級這種驕奢貪腐的生活是造成西晉滅亡的原因之一。
同時晉武帝為了


避免出現像曹魏政權被他們司馬家族取代的覆轍,分封了許多同宗的親王,以為通過親王的協力保護就可以保證政權的穩定,這也導致為以後八王之亂埋下了禍根。這是西晉滅亡的另一個原因。晉朝推行當時的九品中正制,導致官員選用都在世族門閥的手上,造成了寒門士子們沒有上升的通道,因此這些士子不能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改變命運。這是晉朝滅亡的第三個原因。
晉朝由於當時少數民族大量湧入中原地區造成了民族融合的趨勢,而民族融合過程中必然會出現民族之間的矛盾,晉朝統治者們沒有注意到這些存在的民族矛盾,這為以後五胡亂華埋下了動盪的種子。這也是西晉滅亡的原因之一。西晉,在晉武帝時期實現了統一,隨著晉武帝的駕崩,白痴皇帝晉惠帝的即位,由於其沒有理政的能力,大權就旁落到後宮和外戚的手中,這導致了後來的八王之亂,成為西晉滅亡的直接原因。


山中茅店


正始十年(公元249年),司馬懿利用曹魏權臣曹爽到高平陵祭祀的機會發動了政變,即:高平陵之變,成功奪取了朝政大權,為後世子孫取代曹魏奠定了基礎。

十幾年後,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逼迫魏元帝曹奐禪讓皇位,改國號為晉,史稱“西晉”。後來,西晉王朝滅掉東吳,自東漢末年混亂了百年的中原終於完成了統一。

朝代的興亡更迭,按照歷史規律,大亂之後,必然會有一個大治,但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西晉王朝僅僅維持幾十年就覆滅了。

司馬懿後裔建立的西晉為何滅亡得如此之快呢?

一、得國不正

仔細分析一下,就會發現,其實答案很簡單:得位不正, 西晉王朝打孃胎裡就出了問題。

但是要注意一點哈,這個根兒並不是說篡位。事實上,曹魏、甚至唐宋,都是通過禪讓得來的天下。其他朝代的禪讓, 是因為舊王朝腐朽不堪,新王朝的天下是自己打下來的。

比如曹魏政權的得來:東漢末年,群雄並起,諸侯割據,生靈飽受塗炭之苦,曹操統一北方,打下了半個江山!

同理,唐高祖李淵在晉陽起兵,從山西殺進長安,打下了半壁江山後,才逼迫的隋恭帝禪讓,再者隋恭帝不是什麼正牌皇帝,只是個宗室而已。故而,沒有人對唐朝的江山說三道四。

但是晉朝的天下,卻是司馬懿趁機發動政變,將曹魏的天下據為了己有,當然,這也使得這成為成為司馬家的解除天下武備的一個重要誘因。

二、解除天下武備

皇族力量的衰弱是曹魏的滅亡的一個重要的原因,這也成了司馬家的一塊心病。

為避免東漢末期諸州割據再度發生,司馬炎稱帝以後,下令裁撤州郡兵,解除天下武備。

東漢末,農民最沉重的負擔便是兵役,雖然司馬炎罷黜天下武備對恢復生產意義重大。卻也因此而削弱了西晉鎮壓叛亂的實力。

因為國內一旦發生動盪,朝廷連地方治安都無法維持,更何況去平亂呢?這在後面的比八王之亂,各州郡無力控制局面得到了驗證。

三、選定弱智作為接班人

晉武帝司馬炎選定的接班人次子司馬衷,可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弱智皇帝晉惠帝。有一個弱智皇帝就夠受了,同時又令其迎娶最終導致“八王之亂”,史上最有名的貌醜心狠的妒婦賈南風為妻。

儲君乃國本,是關係到王朝存續千秋萬代的大事,西晉名臣衛瓘曾經借醉酒之機向晉武帝司馬炎委婉進言“此座可惜”,暗指王朝接班人所選非人。晉武帝明白其意思,卻依然沒有改立接班人。

後來西晉發生饑荒,餓殍遍地,晉惠帝知道後,竟然吃驚的說“何不食肉糜?”!


大肆封王導致八王之亂,削弱了西晉國力

一個王朝的掌舵者,是個弱智,當然管理不好自己的後宮了,這不司晉惠帝即位不久,皇后賈南風不僅用計殺害了被晉武帝喜愛的孫子司馬遹,還與外戚太傅楊駿爭權,不久殺害楊駿把持朝政,繼而引發諸王不滿,引發歷史上有名的“八王之亂”削弱了西晉的國力,最終導致胡人南下,破國滅家。

放任異族滲透內遷、為後來的西晉滅亡及五胡亂華埋下伏筆

晉武帝時期,在滿朝上下一片歌舞昇平,其實一切都是假象,粉飾太平而已。

東漢末年起,北方少數民族就開始內遷,滲透到中原,在西晉王朝建立之後,晉武帝

西掌舵的晉朝廷不僅沒有大規模遣散內遷異族,反而昏招迭出,為異族反叛創造有利條件。再加之諸王混戰不已,削弱了朝廷實力,最終招致導致西晉滅亡,五胡亂華局面的出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