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亭失守的“鍋”,還要馬謖背多久?

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對諸葛亮的五次北伐記載的非常詳細,而且把曹真、司馬懿對蜀國的一次圍攻和諸葛亮派軍對峙也加以敷衍誇張,算作了一次,這樣,六次北伐就這麼湊齊了。《三國演義》給人感覺好像是諸葛亮單獨統軍與曹魏打了很多年仗,其實不然,這五次大戰都集中發生在公元227年到234年之間,幾乎年年作戰。但蜀漢通過戰爭所得到的軍政資源,要遠遠小於其發動戰爭所損失的資源。再直白點說,就是名副其實的“入不敷出”

街亭失守的“鍋”,還要馬謖背多久?

街亭之敗

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是一個關鍵人物,只要他一出鏡,頭上就帶著“主角光環”,而且一定會有戰爭戲可看,至少也是舌戰群儒或與周瑜之間的精英碰撞。在劉備駕崩、蜀漢平定南中之後,蜀漢建興五年,諸葛丞相祭起《出師表》,率領大軍北伐曹魏的關隴地區,這就是三國演義中六出岐山的第一齣。

諸葛亮這次出兵是他獨自統兵與曹魏正規軍之間打的第一仗,意義十分重大,成了,可以光復漢室;敗了,蜀漢恐怕很難再有振興的希望。當時蜀漢的國力和曹魏根本不在同一高度,蜀漢的人口和軍力只有曹魏的十分之一,而且,因為蜀漢連年用兵,青壯年人口更少。諸葛亮深知蜀漢輸不起,所以他採取了正面推進、穩紮穩打的戰略,而否決了魏延“兵出子午谷,奇襲長安”的險招。

街亭失守的“鍋”,還要馬謖背多久?

史載,此次戰役,諸葛亮用趙雲、鄧芝的疑兵引開了曹魏大都督曹真的主力,利用正面進攻擊敗了安西將軍夏侯楙,圍攻岐山。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叛魏響應。但曹真命大將張郃在街亭迎擊諸葛亮的前軍馬謖部。張郃以逸待勞、發起反衝鋒,馬謖軍以步兵為主,根本抵擋不住,退到了山上固守,這正中張郃下懷,他立刻截斷山上水源,於是大破馬謖,致使諸葛亮不得不退回漢中修整,三郡之地得而復失,叛亂者全部被清除。

這次北伐雖然以失敗告終,但是也並非毫無所獲,諸葛亮從此次北伐中也掠回了一些人口,其中還包括後來的蜀漢大將姜維。這是史料上的記載,而《三國演義》中的描述,將諸葛亮在街亭之戰前的小戰鬥均誇張為大獲全勝,而街亭失守則是由於司馬懿的半路殺出和馬謖的指揮失誤,這才致使諸葛亮功虧於潰。

小說的意思,表面上是諸葛亮用馬謖才導致了北伐的失利,實際上卻說明了另一個道理,那就是諸葛亮在戰略上是失誤的!很簡單,拿雙方實力來說,魏國夏侯楙敗了還有曹真、郭淮;即使曹真、郭淮敗了,還有司馬懿;各路大軍可以源源不斷地補充上來,但是蜀漢這邊糧道不暢,只適合速戰速決,攻下魏國大城搶糧食、或者以某個大城為立足點再做新的打算。在沒有拿下大城之前,蜀軍對於街亭有著很大的倚重,街亭一失,便導致整個北伐計劃的破產,此外,《三國演義》中是馬謖去守街亭,而正史上則恰恰相反,是張郃。

街亭失守的“鍋”,還要馬謖背多久?

按說,這次諸葛亮北伐確實利用了一次天賜良機,只不過,這一良機的關鍵人物不是諸葛亮,而是其他人,更遺憾的是,良機被諸葛亮的“私心”給徹底毀去:

第一個關鍵人物——孟達

孟達當時是曹魏新城太守,駐紮上庸。

他最初是劉璋部下,後來叛變作為內應,迎劉備入川。劉備得事後,派孟達鎮守蜀漢國防線中端的上庸地區,並讓乾兒子劉封與其共同統軍,以期牽制孟達。關羽敗亡,劉封、孟達坐視不管,劉備因此準備清算二人。孟達嗅覺靈敏,就領著本部人馬判劉降曹,曹丕重用孟達,為其加官進爵,讓他擔任新設置的新城太守,仍鎮守上庸地區。過了幾年,曹丕死了,新帝曹睿不喜歡孟達,於是孟達又主動給蜀漢的諸葛亮傳信,想挾其部下數萬人和上庸要地“迴歸”蜀漢。

如果單就人品而論,諸葛亮是不會搭理孟達這樣的人的,但是,上庸當時處在魏、蜀、吳三國交界處,戰略位置十分重要。諸葛亮就是看不上孟達,但是看在上庸的份上,也必須慎重對待孟達。可惜,孟達和諸葛亮有一段“私仇”,這次孟達主動“迴歸”,讓諸葛亮看到了一個除去孟達的機會

街亭失守的“鍋”,還要馬謖背多久?

在“三顧茅廬”中我們知道,孟達攻佔房齡時,殺了諸葛亮的姐夫、大姐全家,讓諸葛亮大為惱火,可後來孟達歸降劉備,成了“自己人”,而且還深得劉備信任,這讓諸葛亮一時找不到“復仇”的機會,如今孟達自己送上門來,諸葛亮乾脆將計就計,安排了一手除掉孟達的毒招。

孟達與上庸相鄰的魏興太守申儀向來不和、勢同水火,諸葛亮便暗地派了一個蜀漢間諜潛入魏興,藉機把孟達準備叛變的計劃洩露給申儀,申儀藉此大做文章,要揭發孟達。孟達聽說此事後,改變了原定計劃,準備提前起事。當時都督魏國荊襄前線重軍的司馬懿在得知此事後極為冷靜,馬上給孟達寫信,揭露諸葛亮的圖謀,並主動表示:自己相信孟達是冤枉的!孟達接到信後開始猶豫不決,此時司馬懿命令急行軍趕到上庸將孟達包圍,孟達到此時還矇在鼓裡,跟諸葛亮書信交涉呢!結果,司馬懿攻城,已經趕到上庸附近的蜀漢、孫吳援軍,坐觀其敗,孟達城破被殺。

孟達之死,完全是諸葛亮出於私慾而為,借司馬懿之手除之。“私仇”是報了,卻也讓局面向著不利於蜀軍的一面發展,更為重要的是,這並不是他北伐中唯一的一次“以私壓公”,看看第二個關鍵人物就知道

第二個關鍵人物——魏延

魏延在《三國演義》裡被刻畫成一個居功自傲、腦袋還長著“反骨”的反面人物,其實這是種誤導,諸葛亮死後他並沒有投靠魏國、依然堅持抵禦魏國就是最好的證明,他的死只是和楊儀之間對權力的紛爭而已

魏延在漢中積極籌備北伐關中,對於曹魏在關中的虛實掌握的十分清楚。劉備死後,蜀漢多年不興兵,所以曹魏的關隴防線幾乎形同虛設。子午谷中也無大兵駐守。當時長安方面的主帥還是無能的夏侯楙,魏延再不濟,收拾一個夏侯楙還是不成問題的!

街亭失守的“鍋”,還要馬謖背多久?

諸葛亮北伐時,魏延提出了“奇襲長安”的計劃,這個計劃是綜合各方面情報之後得出的,故而也有很大把握。為將者,必須知己知彼,所謂知彼,不僅指敵人的虛實,還有在戰爭中敵我雙方所面對的客觀環境,如天時、地利、乃至人和等因素。看魏延的計劃,他做到了這一點,而諸葛亮的表眼光、起碼在這一次,他沒有魏延那麼長遠。他平推平進,準備和曹魏打遭遇戰、消耗戰。曹魏耗得起,短兵缺糧的蜀國未必耗得起,後來也證實了這一點

諸葛亮為什麼不肯聽魏延的?因為在個人關係上,魏延是劉備親兵出身,與代表荊州士人團隊的諸葛亮向來不和,所以,諸葛亮一句話就否決了魏延的計劃,也毀掉了孟達歸祥所帶來的機遇,這兩點完全都是出於“個人恩怨”。

如果當時諸葛亮能夠聽取魏延的建議,由魏延出兵奇襲長安,而自己帶兵圍剿曹魏的關隴兵團,同時,再加上上庸孟達的響應,曹魏起碼失去半壁江山,倘若此時東吳再趁火打劫,曹魏很有可能就“萬劫不復”了。只可惜,被“私怨”矇蔽雙眼的諸葛亮白白浪費了這兩個天賜良機,也斷送了反攻曹魏的最好時機

街亭失守的“鍋”,還要馬謖背多久?

復仇心重使諸葛亮失去了一大強援;自以為是使諸葛亮失去了襲取長安的寶貴戰機;第一次北伐在戰略上的兩次失誤,使得蜀漢的正面作戰中已經處在一個必敗的大環境之下。因此,蜀漢前軍到達街亭時,魏、蜀雙方的形勢都已經逆轉到了另一個拐點:馬謖之軍也已經成了強弩之末,在猛將張郃的衝擊下宣告崩潰。

當然,諸葛亮的腦子還是比較清醒的,他意識到自己手裡的王牌已經打完,就迅速下令撤回漢中,避免了進一步損失。

然而,這次失敗必須找出一個責任人來,於是,倒黴的馬謖就成“替罪羊”。馬謖的臨陣指揮可能並不見得有多高明,但是也絕對沒有《三國演義》中寫的那樣愚鈍不堪。街亭之敗,固然有馬謖指揮的失誤,但更重要的原因是,當時那支蜀漢軍在天時、地利、人和上沒佔到一點,甚至可以說是毫無鬥志,失敗也就顯得理所應當了

這次北伐失敗造成的後果很惡劣:蜀漢更加沮喪不說,那些周圍觀望的勢力也紛紛倒向曹魏!這在蜀國也引起軒然大波,最後,諸葛亮不得不自貶三級、又斬殺馬謖才算有所交代,所以馬謖的死就成了一種“安撫人心”的必然。

街亭失守的“鍋”,還要馬謖背多久?

​尾話

不久,諸葛亮再度北伐,平推戰略不變,只是進攻方向轉為陳倉。不料曹真和郭淮已算準他會來陳倉,而且意識到陳倉也是蜀漢軍隊補給能力的極限。於是,便在此處築城,令部將郝昭鎮守,閉門不出。蜀漢軍到此,果然又成終點,數萬大軍圍攻一個僅有數千軍民守衛的小城,竟然無法攻克,最後糧盡而退。

這兩次北伐中,諸葛亮軍事能力的欠缺、操控大局能力的不足都表露無遺,他的失敗是“廟算”的失敗,而且也註定了北伐不會再有成功的可能。馬謖的悲哀就在於守了街亭,其實,不管換誰去,結局都一樣,只不過馬謖倒黴而已;嚴格來講,街亭失守,也讓“神機妙算”的諸葛亮跌下了神壇,只不過,蜀國沒人敢承認這一點而已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