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姚啟聖、施琅為例,探究康熙在收復臺灣時的政策和手腕

導讀:在三藩之亂時,由於戰事吃緊,朝廷一時無暇顧及到臺灣,可鄭氏政權卻並沒有安守本分,而是趁著動亂之機不斷擴張其在沿海地區的勢力範圍。隨著三藩的平定,康熙開始將目光轉移到臺灣上來,一場博弈也就此拉開......

大清自入關之後,其戰略目標的重心就開始轉移到對全國的統一上來。在清初幾代皇帝的推動下,統一大業有條不紊地進行,到了康熙年間、尤其在平定三藩之後,基本上實現了全國的統一,唯一的例外就是被鄭氏家族佔領的臺灣。這在版圖上顯得極為刺眼,儼然,也成為康熙的一塊心病。多番勸降無效後,康熙決定對臺灣發起最後一擊,收復臺灣、實現全國統一。一大批能臣賢才也由此而出,姚啟聖和施琅無疑是最具代表性人物

姚啟聖

姚啟聖是浙江會稽人,早年也曾以科舉走上仕途,但因體恤民情、私開海禁被革職;三藩之亂時,投身康親王傑書麾下效力,屢立戰功,勸降耿精忠時更是表現出色,被提拔為福建布政使。康熙決定收復臺灣時,又被擢升為福建總督

以姚啟聖、施琅為例,探究康熙在收復臺灣時的政策和手腕

對姚啟聖“福建總督”的任命很偶然,起初康熙也並沒有過高期望,因為時任福建總督不支持臺灣,這與康熙的意見相左,所以,就把布政使姚啟聖提為總督,雖然有一定的“程序化”,但是這個任命對以後收復臺灣卻至關重要

姚啟聖六月接任時的形勢十分嚴峻,鄭經麾下的劉國軒部不斷在沿海地區興風作浪,六月初十攻破久未拿下的海澄,趁勢北上,一舉拿下同安、南安、永春、德化、安溪等地;另一將領吳淑也攻佔了漳州府的長泰和龍巖州的漳平。其他人都是憂心忡忡,而姚啟聖則不以為然,問其緣由,他說賊兵不過三萬,集中起來自然強大,但如今攻佔許多城池後必然會分兵把手,這就失去了優勢,也就是兵法中的“兵多貴分,兵少貴合”!他以此為基礎向朝廷上疏,提出破敵之計。康熙看完奏摺大喜,說“閩督今得人,賊且平矣”(記載於《清聖祖實錄》)

姚啟聖也沒有辜負康熙的信任,積極採取措施來為“統一”鋪路,招降就是重中之重。其實這個方法從滿清入關開始就一直被採用,可以最大程度避免戰亂和傷亡,所以也成為清初幾代皇帝都秉承的一個宗旨。耿精忠之亂就是因為姚啟聖的招降才得以和平解決,所以,招降對於姚啟聖來說簡直就是輕車熟路、得心應手

一:招降

朝廷對臺灣的招降從未間斷,而且一再退讓,像仿效朝鮮、不剃頭、不登岸等要求都得到滿足,可由於鄭氏政權屢次變卦,最終迫使康熙走到使用武力這一步。

姚啟聖的招降和他的前任不同,更注重心理方面。因為鄭軍官兵很多都是閩人,所以,閩人普遍受到清兵的敵視,為了改變這一狀態,也為了爭取鄭軍官兵投誠,他上任之初就宣佈:“海逆蔓延,歷年所有,漳泉何地何族無與之為黨者?豈可因一人而株連無辜”(記載於《清代列傳叢刊》)。這大大緩解了鄭軍官兵家屬對大清的敵視和排斥,也正是他的這種做法,打動了早已歸降卻不肯獻策的漳浦人黃性震,黃性震曾任鄭成功的百夫長,比任何人都瞭解臺灣官兵,鄭成功死後,他就降了大清,但不問世事。他給姚啟聖提了不少建議都被採納,在“禁戩安民”和“高官厚祿、買散人心”的多措並舉下,臺灣歸降的官兵越來越多

以姚啟聖、施琅為例,探究康熙在收復臺灣時的政策和手腕

二:亂心

除了聲勢浩大地進行招降之外,姚啟聖也展開了“輿論攻勢”。不斷製造清兵攻臺的謠言,讓本就軍心不穩的鄭軍士兵更加不安;除此之外,他還讓細作在臺灣張貼招降公告,連臺灣來使傅為霖也被他爭取,回去之後開始暗中宣傳大清的招降政策,這嚴重動搖了鄭軍的軍心

三:安置

光說不練假把式,事實最有說服力。在安置上,姚啟聖始終堅持“文官投誠,即以原銜題請,準照職推補;武官投誠,一面題請換扎,一面保題現任。兵民願意入伍者,立拔在營,給以戰餉;願歸農者,立送回籍,著府縣安插,不許強豪欺凌,宿怨報仇”(《清代傳記叢刊》)

對於有些歸降官兵不願到外省屯墾,奏請康熙後,將界外無主田地給予他們。

這些措施的實施對臺灣官兵產生了積極作用,一時間,投誠者絡繹不絕:

康熙十七年六月至十一月,投誠的軍官就有1337人,士兵多達11639人;

康熙十八年初,鄭軍五鎮大將黃靖、賴祖等人和副總兵何遜來降,文官374人,士兵14124人;

康熙十九年四月,鄭軍將領朱天貴率領水軍2萬餘人、船300餘艘前來歸降,大大削弱了鄭軍水師的實力;

再加上前往寧海將軍喇哈達和巡撫吳興祚處投誠的官兵,光是招降的人數就在13萬人以上,被瓦解的比比皆是,在削弱鄭氏政權軍事力量的同時,也增強了清軍的實力,尤其是水師,水戰能力得到進一步加強,這也為進攻臺灣奠定了基礎

姚啟聖在福建的所作所為固然是其能力的體現,但也和康熙的信任緊密相連,康熙還曾多次為姚啟聖提出意見,可以說,姚啟聖在福建所做的工作也是康熙對臺政策的貫徹和落實,君臣攜手,完成了對臺的心理攻勢

施琅

在不斷加強招安的同時,由於鄭氏政權在歸降上搖擺不定、出爾反爾,讓康熙失去了繼續勸降的耐心,於是,施琅就閃亮登場

以姚啟聖、施琅為例,探究康熙在收復臺灣時的政策和手腕

施琅雖是鄭成功手下的一名降將,可他在歸降後就得到滿清的信任,先後被任命為清軍同安副將,同安總兵等職。康熙三年(1664)清廷就授施琅為靖海將軍,令其統帥水師,前往征剿鄭經,可是由於天公不作美,施琅無功而返;康熙七年(1668)初,康熙就曾令施琅赴京師商討進兵臺灣的大計。施琅到京師後,詳陳武力統一臺灣的意見,但因當時天下初定,沿海地區人心未穩,施琅的意見未被採納。不過,康熙帝意識到武力統一臺灣只是時間問題,因此儘管未採納施琅的意見,但命其為內大臣,留在京師,以備應急之用。

一:收復臺灣

姚啟聖等人的勸降在失去作用後,康熙決心動用武力,可是卻遭到不少人反對,一部分大臣認為,天下初定,“凡事不宜開端,當以清靜為主”主張緩徵臺灣,連寧海將軍喇哈達等也持反對態度,可康熙決心已定,沒有餘地。只不過在主帥的任命上,康熙又遇到了阻力,大學士李光地、福建總督姚啟聖等人力推的施琅因為是降將,遭到不少人的懷疑,甚至還有人認為若由施琅統帥,“去必叛”,斟酌之後,乾隆力排眾議,任命施琅為水師提督,開始備戰。

以姚啟聖、施琅為例,探究康熙在收復臺灣時的政策和手腕

而此時,臺灣卻發生了一個不大不小的動盪,鄭經去世後,馮錫範殺掉鄭克藏,擁立其婿鄭克爽為王,拜劉國軒為總督,督水陸兩軍,副將以下,準其先斬後奏。這次事件讓本就軍心不穩的鄭軍更加散漫,但是,戰鬥力卻比咱們想象中的要強

施琅是康熙二十二年六月接到進攻命令的,在諮請總督姚啟聖給發犒賞銀兩後,當即召集各營守備、千總、把總等人,將“先鋒銀錠”放置桌面,傳令

:“征剿澎湖,誰敢為先鋒者,領取!”沉默片刻,提標署右營遊擊藍理挺身而出,領取了“先鋒銀錠”。(後來藍理多次衝鋒陷陣,因作戰勇猛威震鄭軍)

但是澎湖初戰因施琅思想麻痺、各軍奪功心切致使多船相撞,被劉國軒打了個措手不及。而後,施琅重新部署,才在二十二日拿下澎湖,也打開了臺灣的門戶,之後趁勝追擊,在鄭氏將軍楊德投降後,收復臺灣。

施琅在收復臺灣中的功績有目共睹,但是,如果你只認為他是個莽夫,那就錯了,他的才幹不但體現在軍事上,也體現在戰後的規劃部署上

二:戰後重建

臺灣是收復了,可是面對滿目瘡痍的臺灣,是建是舍又成了朝廷的爭論焦點,連一向贊成收復臺灣的李光地也反對重建,支持將其交於荷蘭人:

趁國威遠播,丐其地與‘紅毛’,而令世守輸貢,似尤永逸長安之道

(記載於《清史稿》列傳四十九)

李光地為何出現這麼大的轉變呢?他是福建人,他怕臺灣的重建會額外增加福建人民的負擔;另外,以後的重建和駐守都將帶來經濟、政治、軍事上的負擔,所以,他的提議也得到一些人的支持。

施琅進駐臺灣後,經過實地勘察,於康熙十二月二十日上《奏陳臺灣去留書》:

臺灣地方,北連吳會,南接粵橋,延袤數千,山川峻峭,港道迂迴,乃江、浙、閩粵四省之佐護,東南之保障……臣奉征討,親歷其地,備見野沃土膏,一切日用之需,無所不有……此地原為紅毛聚處,無時不在涎貪,亦必乘勢以圖,斷乎不可棄.....

(《清史稿》、《史料叢刊初編》等史書皆有記載)

以姚啟聖、施琅為例,探究康熙在收復臺灣時的政策和手腕

在施琅的帶動下,福建總督姚啟聖、都察院左都御史趙士麟等人也力保臺灣。康熙在與眾大臣多次商量後決定採納施琅的建議,重建臺灣,這才使臺灣得以迴歸祖國懷抱。

康熙的多措並舉

收復臺灣時康熙雖然沒有親征,但是,姚啟聖和施琅所秉承的方針與策略無一不是出自康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剛柔並濟、軟硬兼施:以招降為主,但是同時也做好武力收復的準備;

重力招降、妥善安置:這是康熙一直遵循的原則,姚啟聖招降能順利進行也離不開康熙的大力支持,招降所避免的戰亂和對歸降人員的妥善安置都關係著社會的穩定和國家的長治久安,康熙不敢麻痺;

強力推行、消除隱患:為了讓收復臺灣的工作順利進行,康熙果斷將意見相左的福建水師提督萬正色調任,這既保障了政策的落實,也消除了可能存在的任何隱患;

不拘一格、任人唯賢:如果說姚啟聖的任命帶有偶然性的話,那任命施琅時力排眾議就是最好的證明,“降將”的身份也不能阻止其對施琅的重用;

高瞻遠矚、寸土不失:可能臺灣的重建會帶來諸多不利影響,但鑑於臺灣位置的重要性,康熙當機立斷,還是將這一領土保留在大清的版圖之內,也讓中國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統一;

以姚啟聖、施琅為例,探究康熙在收復臺灣時的政策和手腕

康熙在收復臺灣時所展現出來的謀略雖然只是他政治生涯的一個縮影,卻對臺灣和東南沿海地區的格局產生了深遠影響,而隨著全國的統一,康熙的注意力也開始由軍事轉向經濟,“康乾盛世”就此拉開帷幕

參考文獻:《清史稿》、《清代傳記叢刊》、《清三藩史料》、《清聖祖實錄》等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