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千字文》

關於《千字文》

關於《千字文》

我國很早就出現了專門用於兒童啟蒙教育的識字課本,但是被稱為“字書”的作品多數已散佚,惟有《急就章》尚存。《千字文》的問世旋即取代了《急就章》而流行於世。

南朝梁武帝首倡《千字文》

关于《千字文》

據史書記載,《千字文》是南朝梁武帝在位時期(502-549年)編成的,其編者是梁朝散騎侍郎、給事中周興嗣。梁武帝為了教王族子弟學習書法,命令文學侍從殷鐵石從王羲之的書法作品中選出了1000個不同的字,每個字一張紙。然後把這些無次序的拓片交給周興嗣,讓他編成有內容的韻文。據傳,周興嗣用了一夜時間將其編完,累得鬚髮皆白。這件事在唐宋兩代都有所記載。《千字文》每四字一句,共250句,一千個字。通篇首尾連貫,句式排列整齊,音韻諧美,讀起來朗朗上口。

隋唐流行千字文

关于《千字文》

隋唐以來,《千字文》大為流行,背誦《千字文》被視為識字教育的捷徑。其內容又涉及到有關自然、社會、歷史、教育、倫理等多方面的知識。其用一千個漢字勾劃出一部完整的中國文化史的基本輪廓,它代表了中國傳統教育啟蒙階段的最高水平。《千字文》之後,尤其是宋以後,兒童啟蒙讀物層出不窮,這些作品在通俗性和知識性方面,都做了很多努力,各有所長,但它們都無法與《千字文》的文采相比。《千字文》在文采上獨領啟蒙教育讀物風騷,堪稱啟蒙長詩。自唐宋,《千字文》一直在全國範圍內用做通俗字課本,還有滿漢對照本、蒙漢對照本。在民國建立之前,這是六歲孩子入私塾後必讀的文章。

明代古文大家王世貞稱其為“絕妙文章”,清代褚人獲稱讚其“局於有限之字而能條理貫穿,毫無舛錯,如舞霓裳於寸木,抽長緒於亂絲”。

宋徽宗《草書千字文》歷經劫難

关于《千字文》

《千字文》不僅僅是一本普及讀物,因其通篇由1000個不同的字組成,從而引起了歷代書法家的興趣與重視。歷代書法大師書寫《千字文》者比比皆是,著名的有懷素、歐陽洵、宋徽宗、趙孟頫、文徵明等。這些書法作品流傳很廣,書體與風格各異,可謂千字千姿。這不僅促進了《千字文》在民間的傳播,

大大提高了《千字文》的知名度,而且也為世人留下了這些偉大的藝術瑰寶。

以遼寧省博物館藏宋徽宗《草書千字文》為例,除上海博物館藏的徽宗《草書團扇》,《草書千字文》幾乎成了孤本。趙佶書寫《草書千字文》時40歲,正是其書法風格已臻成熟之時。其筆勢奔放流暢,跌宕起伏,結體變幻多姿,此外,它又富有一種似音樂旋律的美感,一氣呵成,絲毫察覺不到澀滯的痕跡,氣勢頗為壯觀,毫不亞於唐代草書書聖張旭與懷素,是不可多得的珍品。

趙佶《草書千字文》寫在整張描金雲龍底紋白麻紙上,縱31.5釐米,橫1172釐米。這種紙張是宮廷特製,質地緊密而滑潤,吸墨性甚強,更利於揮灑。據載製作這種特殊材料的紙張需上百道工序,今已失傳。它具體反映出北宋時手工業生產水平,已達到很高的程度。因為這樣的工藝十分複雜,所以歷代收藏家對這樣的御用紙尤為珍視。而紙上的描金龍紋更是精彩,它是由畫師用金粉手工精心描繪出來的。如此輝煌鉅作,其所花精力之巨大可想而知。這更使得趙佶的《草書千字文》藝術價值極為珍貴。

趙佶在寫此書法後不久就被金兵虜走,這件作品宋時藏於御府,元明時期流傳不詳,後歸藏於清內府,清宮廷編的《石渠寶笈初編》即有著錄。此捲上有弘曆的“乾隆御覽之寶”、“乾隆鑑賞”、“石渠寶笈”等11枚清宮印章。清王朝覆滅後,被末代皇帝溥儀命溥傑連同其他書畫經天津運往長春偽皇宮,1945年8月17日,溥儀攜數箱珍貴書畫欲逃往日本,途經瀋陽時被人民解放軍及蘇聯紅軍截獲,交東北人民銀行轉交東北文物管理委員會,1950年,劫後餘生的徽宗《草書千字文》等一批清宮散佚書畫入藏東北博物館(即遼寧省博物館)至今。

此次遼寧省博物館展出的歐陽洵《行書千字文》、孫過庭《草書千字文》等作品也是清宮散佚書畫中的珍品。

許多人不但把《千字文》當作一部啟蒙教材來讀,而且作為學習書法的絕好範本,時至今天,此風依然長盛不衰。

避諱易字 時代標誌

歷代書法家在書寫《千字文》時,對個別字有不同的寫法,這其中包括異文及避諱等原因。例如:“天地玄黃”一句,宋徽宗寫做“天地元黃”,這是因為宋始祖名“玄朗”因避其諱“玄”字改為“元”字,清代因避康熙“玄燁”之諱,也把“玄”字改做“元”字。又如:“律呂調陽”一句,本應做“律召調陽”,因為“召”字草法與“呂”極似,自中唐懷素的小草《千字文》開始,到宋以後,全都寫成了“呂”字。

因避諱而造成文字寫法的不同,關係到這件作品時代早晚的重要考證根據。當然還可以用於識別書法作品的時代與真偽。

千字文涉洋渡海遠播各國

关于《千字文》

《千字文》作為一部有影響的作品,在很早就涉洋渡海,傳播於世界各地,遂成為外國人學習漢字的津樑。日本不僅有多種版本的《千字文》,而且出現了很多內容各異但都以《千字文》為名的作品。1583年朝鮮出版了以朝語釋義注音的《石峰千字文》。

1831年《千字文》被譯成英文。此後數十年中,相繼出現了《千字文》的法文本、拉丁文本、意大利文本。

《千字文》問世1400多年來的流傳表明,它既是一部優秀的兒童啟蒙讀物,也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它不但以四體書法樣式使學習者對字體、書法有了較高水平的感受,也以四音韻文的形式使學生對漢字聲韻音律有了感性認識,當我們會背會寫這樣一篇千字短文之後,實際上便已認識這一千個漢字。作為漢字符號的學習、掌握與運用,這真是最洗練並最成功的教材了。從而使其得到了人們的普遍重視和喜愛,這足以使它流傳到將來。

如需參與古籍相關交流,請回復【善本古籍】公眾號消息:群聊

歡迎加入善本古籍學習交流圈

學習古籍版本,離不開查看實物、關注古籍網拍、瞭解市場價格!網拍是低成本、最方便的學習方法: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