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荀子》探究,戰國時代最強重步兵軍團,魏武侯的“魏武卒”

戰國時代各國強化軍隊戰力,其中以
趙邊騎、齊技擊、魏武卒與秦銳士號稱四大精銳。

很多人潛意識裡,將魏國初年稱霸中原,歸功於創建了魏武卒,因此有說吳起離開魏國,便是魏國衰落的開始,但筆者覺得,魏國的強盛是綜合性的,在吳起未至魏國時,魏國便已經能夠軍事上,奪秦之河西,削中山之城邑,經濟上清理河道,開墾萬頃荒地,鼓勵商貿往來。

精兵與良將是相輔相成的關係,依託魏國完備的資源,吳起才能成就赫赫威名,而在楚國就沒能取得這樣的輝煌,擊百越不過是倚強凌弱,挫敗魏國於州西(河南武陟),也只是趁魏國主力不在,所以有必要探究,魏國引以為傲的魏武卒。

從《荀子》探究,戰國時代最強重步兵軍團,魏武侯的“魏武卒”

魏武卒

《荀子》提到的魏武卒,很可能從未與齊技擊、秦銳士交兵

魏武卒最早的記載當屬《吳子》,但可查確實為《荀子》,當時荀子與臨武君,在趙孝成王前探討天下趨勢,由此成為《議兵》一文,很多人斷章取義,用其證明魏武卒選拔之精良,但筆者所看到的是荀子後面的定論,這是造成魏國財政緊縮的亡國之兵。

魏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服矢五十個,置戈其上,冠由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里,中試則復其戶,利其田宅,是數年而衰而未可奪也,改造則不易周也。是故地雖大,其稅必寡,是危國之兵也。

通篇觀看《議兵》,引用陳囂問荀子的話“先生議兵,常以仁義為本”,著重界定荀子的身份是儒家,《議兵》也是以仁德闡述戰爭的勝負,言論也不具備客觀性,其所闡述“故齊之技擊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銳士”但三個兵種理論上就沒有相遇過。

從《荀子》探究,戰國時代最強重步兵軍團,魏武侯的“魏武卒”

齊技擊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齊國勇武志士通過加入技擊,立功獲得爵位和土地,技擊是公認單兵作戰能力較強,據說從齊莊公時便已施行招募,但《管子》雖然多記述勸諫齊桓公重法令,獎勵有功將士,然並未明確提及齊國招募技擊之士。

齊威王四年(公元前354年),爆發桂陵之戰,齊威王十六年(公元前341年)以伏擊贏得馬陵之戰,兩場戰爭盡滅魏國精銳,使魏惠王與齊國分享中原霸權,但技擊依然沒出現於史書,且因為稱王,遭到楚國出兵徐州,齊國連連戰敗,被迫乞和,若真的有技擊軍團,想必齊威王也不會藏私。

因此至《漢書》才明確記載“齊愍以技擊強”,證明以僱傭形式存在的技擊,是經過長期的積累與制度完善,才最終在齊愍王時期達到軍團建制

,而在齊威王時也許初具雛形,卻難與魏武卒正面交鋒,馬陵之戰後,魏國已無力供養魏武卒,也就難以如荀子所說正面交鋒。

從《荀子》探究,戰國時代最強重步兵軍團,魏武侯的“魏武卒”

秦銳士

秦銳士究竟是秦國精銳,還是秦軍統稱爭議極大,但無疑是商鞅入秦變法才出現

,但商鞅所變之法過於嚴苛,與秦國傳統相悖逆,以至為其埋下殺身之禍,何況秦國積弊已久,十年變法依舊國庫空虛,即便招募秦銳士必然數量有限,難敵中原霸主魏國。

秦孝公二十二年,趁魏國馬陵之戰慘敗,秦國發起河西之戰,河西地域廣博,魏國主力已盡數抽調,因此必然以防守為主,而秦軍為避免徹底激怒魏國遭到報復,因此投入兵力規模也有限,雙方都很剋制,所以商鞅才能拘禁魏國主帥,並偷襲魏國少梁城。

此後秦國愈發強大,但依舊是全民皆兵的狀態,未有秦國單獨優撫秦銳士的記載,更多是秦國激勵戰功,且秦國數代君王賢明,文臣武將更是從未斷絕,因此才能呈現對東方六國的威逼之勢,極有可能,荀子站在後人的角度,比較三支軍隊的強弱,而並非三支軍隊真正交戰過。

從《荀子》探究,戰國時代最強重步兵軍團,魏武侯的“魏武卒”

荀子

魏武卒,究竟是“魏之,武卒”還是“魏武,之卒”?決定了其創建者。

魏武卒,若是魏國之兵皆稱“武卒”,那吳起所率之兵,稱之為魏武卒也通順,但依照《荀子》所載,武卒是募兵選拔制,考核難度堪稱百里選一,那麼魏武卒的創建人,很可能並非兵聖吳起。

首先,吳起自從來到魏國,並被魏文侯重用開始,至少22年時間,基本待在河西之地,但河西駐軍不過3萬,民眾移民約20萬,本土即便也有20餘萬,總數才不過50萬人,百裡挑一的話,河西魏武卒僅有5000人,顯然不具備軍團級的規模,若放寬標準便不符合“精銳”之名。

其次,《吳子兵法》記載,以嘉獎有功將士方式,“行之三年,秦人興師,臨於西河,魏士聞之,不待吏令,介冑而奮擊之者以萬數。”即便文言文,語義解釋繁多,也可以明確看出,吳起河西之兵多是應招之士,否則如

《荀子》所說,脫離生產的專職軍人,必須長期集中且服從軍令。

另外,吳起與魏武侯的關係很複雜,且不說吳起對魏武侯多次勸諫,魏武侯雖然表面採納,實則安插親族擔任宰相,更是因為魏武侯質疑其忠心,將公主許配為妻,吳起拒絕而擔心魏武侯迫害,所以逃離魏國,都說明雙方之間早有芥蒂,魏武侯很難將傾國之財打造的精銳“魏武卒”交由吳起掌管。

從《荀子》探究,戰國時代最強重步兵軍團,魏武侯的“魏武卒”

春秋戰國名將吳起

綜合而言,答案已經呼之欲出,所謂“魏武卒”極有可能是魏武侯的精銳私軍,魏武(侯),之卒。

魏氏作為三家分晉的始作俑者,魏武侯自然明白,軍權對國家的重要程度,所以對權利絲毫不肯放鬆,魏國之所以會衰落,很大程度上源於提拔宗室勳貴,斷絕真正賢良的上升通道,因此如吳起、商鞅、張儀等才會為他國效力,反過來使魏國遭到削弱,可謂自嘗苦果。

魏武侯的願望是稱霸中原,因此魏武卒最終的定員超過3萬人,在魏惠王時更高達7萬,另外還有30萬常規軍,只有魏武卒的選拔範圍,擴展到整個魏國,那麼400萬人口的魏國,才能整合出如此數量的精銳,所以魏武侯才是幕後真正的推動者。

當然,魏武侯即便打造精銳,也難以凡事親力親為,

以吳起倔強而要強的性格,必然會主動參與其中,甚至有可能訓練第一批魏武卒,《吳子》也對此有明確記載,吳起向魏武侯建言,打造“忠勇、擅走”者,聚兵為軍,無論是訓練之法,還是獎勵之策都能看到吳起的影子,

《吳子》“故強國之君,必料其民。民有膽勇氣力者,聚為一卒。樂以進戰效力,以顯其忠勇者,聚為一卒。能逾高超遠,輕足善走者,聚為一卒。王臣失位而欲見功於上者,聚為一卒。棄城去守,欲除其醜者,聚為一卒。此五者,軍之練銳也。有此三千人,內出可以決圍,外入可以屠城矣。”

從《荀子》探究,戰國時代最強重步兵軍團,魏武侯的“魏武卒”

三家分晉

魏武卒是已知戰國時代,創建時間最久,知名度最大的重裝步兵軍團,但其真正參與的戰事,並沒有明確的記載,即便如此不可否認,魏武侯時期,魏國幾乎對所有國家開戰,且保證勝多敗少的優異戰績,魏武卒必然居功至偉。

魏武侯再結三晉同盟擊敗強楚,奪取軍事重鎮大梁;由吳起率領反擊秦國的陰晉之戰,使魏國縱橫關中;魏國協助衛國多次擊敗趙國,割佔河東大片土地;魏國再救燕國擊敗齊國,後又敗齊於林狐伐至博陵。

魏武卒有過難以企及的輝煌,但也如《荀子》所言“數年而衰”,至魏惠王時,魏國雖然兵勢達到巔峰,卻再難以獲得更大的戰績,反而在列國的聯合打擊下衰落,“馬陵之戰”就是魏武卒的悲情落幕。

參考文獻:《吳子兵法》《荀子》《管子》《漢書》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