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伊犁歷史名城——惠遠

新疆歷史名城——惠遠

郭玉蘭

清政府評定伊犁,統一新疆後,在伊犁相繼修築起惠遠、綏定、寧遠、拱宸、塔勒奇、廣仁、瞻德、熙春、惠寧等城,歷史上稱伊犁九城。

惠遠城:是新疆的歷史名城之一。從乾隆年間到光緒末年的150年,惠遠一直是新疆的政治、經濟、軍事中心。乾隆二十八年(1763),伊犁將軍明瑞在伊犁河北岸度地築城。乾隆親自踢名曰“惠遠”,取大清皇帝恩德惠及遠方之意。

惠遠有新舊成之分,舊城於1871年沙俄侵佔伊犁後遭毀。新城於1882年收復伊犁後重新修建,這就是現今的惠遠城。惠遠舊城,城垣高一丈四尺,周長九釐三分。1793年,再度擴建,周長延伸十里六分,成為新疆的第一大城。城內建築整齊,縱橫四條大街直通四大城門。東門景仁、西門說澤、南門宣闓、北門來安。每條街上都有小巷,共48條 。城中心建有高大巍峨的鐘鼓樓,以鎮四方。鐘鼓樓為三層,飛簷畫棟,氣勢雄偉,至今保護完好。登樓遠眺,四條大街通向東西南北城門大道,一城風光盡收眼底。

惠遠城內有規模宏大的將軍府、參贊大臣衙署、領隊大臣衙署、綠營總兵公署、理事同知和撫民同知衙署等。當時的惠遠城也是駐軍重鎮,乾隆二十九年之三十一年的三年時間內,從熱河、涼州、莊浪等地遷調滿洲、蒙古官兵4370名及鳥槍步甲400名到惠遠。城內城外有不少軍事設施。軍器庫、軍器局、火藥局、還有官兵操練武藝的教場。

城內設有學校10所、官學、私學、義學均有設置,還專門辦有俄羅斯學校、培訓外交人才。1851年《中俄伊犁塔爾巴哈臺通商章程》簽訂後,沙皇俄國還在惠遠設領事館。此外,還有負責鑄造錢幣的寶伊錢局。

清代頗重宗教文化,惠遠城內外寺廟林立,有清真寺、喇嘛廟是少數民族宗教活動的主要場所。此外,建有昌壽宮、關帝廟、真武廟、八蜡廟、龍王廟、城隍廟、火神廟、劉猛將軍廟、文昌宮、魁星閣、社稷壇、先農壇、道館等等。

惠遠城內的達官貴人和民居人家多注重庭院建設,如林則徐稱頌的錫雲亭家的芍藥花園,四周青翠,白楊環抱,園內遍植各色芍藥花千株。洪亮吉對關帝廟後面的池塘頗感興趣,常去觀賞遊玩。他曾寫道“池中積蒲盈頃,游魚百尾,蛙聲聞之。” 林則徐對慶贊署中的荷花倍加讚賞,他寫道“其署中荷花比將軍府署內更盛。”至於桃園、杏園、梨園、果園則比比皆是。時逢開花果熟季節,都是人們賞景郊遊的好去處。洪亮吉的“風光穀雨尤綺麗,蘋果花開雀舌香”就是最好的寫照。

惠遠城南的望江樓,位於伊犁河畔,紅欄碧瓦,常有官府貴人或名士墨客登樓品茶賦詩,飽覽伊犁河景色。

惠遠舊城內的商業也有很發達,洪亮吉就曾賦詩描寫當時的商業盛況。1882年建新城時,也專為商人修建了40間大店、商鋪、飯莊等,林立四周。大街小巷裡,市肆繁榮,百貨雲屯。謝彬在《新疆遊記》中說“惠遠新城當時盛極一時,被譽為’小北京’”。特別是在伊犁將軍長庚的倡導和支持下,惠遠城成為新疆吸收近代工業文明的窗口。點燈、電話、電報、照相、汽車等引進和設置,對全疆的進步有極大的影響。

惠遠舊城曾經是文化名人薈萃之地。有清一代,有關新疆的大量著作述,多在惠遠城落墨問世。洪亮吉、祁韻士、林則徐、鄧延楨等等。都是謫居過惠遠的名士。嘉慶十七年(1812年)著名歷史、地理學家徐松謫居惠遠期間,撰寫了大量著作。著名署名的《西域水道記》和《新疆賦》就是此時脫稿問世的。以松筠署名的《欽定新疆識略》,實際也是徐松的鉅著。林則徐在惠遠雖然只有2年時間,但是日記、詩抄、書信留下甚多。

清朝末年,全國日益高漲的資產階級革命運動,訊速蔓延到伊犁。革命黨人在惠遠新城創辦了《伊犁白話報》,宣傳革命思想、武裝革命群眾。革命首領、同盟會員楊瓉緖,於1912年1月7日發動領導了伊犁起義。一夜之間推翻了清政府在伊犁的統治,取得了革命的勝利,在惠遠成立了新伊大都督府。

1913年楊飛霞出任伊犁宣慰史。後改為鎮守使。1930年又改鎮守使為伊犁屯墾使。張培元充任之,1937年邱宗浚任屯墾使後,始將屯墾使公署從惠遠城遷往寧遠城(進伊寧市)。從此,惠遠城僅為惠遠城駐軍營地。今天的惠遠城是霍城縣的惠遠鄉,仍為解放軍某部駐地。城內除了鐘鼓樓保護完好並修正一新外,將軍府舊址尚存庭院、曲徑、迴廊、涼亭以及風格粗獷的一對石獅子。此外,都成了惠遠鄉的現代建築,舊痕難識。

摘錄《伊犁風物》91頁。

佟連福著(1987年於霍城)

備註:此文是佟連福之妻郭玉蘭,根據他的遺作整理編寫的。抄襲者追究責任。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