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成功的路一點都不擁擠,只因為痛苦太多而成為少有人走的路

我最近在看由鄧蕾執筆的《創業者》,這書是拉卡拉集團董事長孫陶然的傳記。孫陶然出生在物資貧乏的年代,是一個再普通不過的普通人。但他由一個平凡的東北調皮孩子一路逆襲,帶點自卑考上重點高中,又以全省第四名的成績考進北大,畢業後勇敢地跳出僵化的體制,自立門戶,連續創業28年屢創輝煌。他最為人熟知的成績包括創刊《北京青年報·電腦時代》,開創中國大眾媒體開辦產經週刊先河,操盤"商務通"為一代人留下“手機、呼機、商務通,一個都不能少”的記憶,聯合創辦藍色光標並將其打造成全球第八、亞太第一的企業營銷服務集團,後功成身退創辦拉卡拉。他是想一件事就會做一件事,而且做一件事就能成一件事。創業十人九敗,他卻取得了一個又一個成功。你也許覺得是時勢造英雄,但我在他的創業歷程中看到了他的自律。

通往成功的路一點都不擁擠,只因為痛苦太多而成為少有人走的路

《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這本書的第一句話就是"人生苦難重重",這實在是道出了生活的本質。日子就是一個問題疊著一個問題,但隨著問題一起來的必然包含痛苦。好在本傑明·富蘭克林也說:"唯有痛苦才能給人帶來教益。"問題成堆的日子,如何解決問題過好日子呢?《少有人走的路》給了我們一個建議,那就是"自律"。

《少有人走的路》是一本人人都應該讀的心理學著作。這本書未經過任何宣傳推薦,卻能夠在《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上榜20年之久,被翻譯成23種語言,僅北美地區就銷售700萬冊,被認為是出版史上的奇蹟,《華盛頓郵報》的書評認為這本書是"出自上帝之手",如此成績可見這本著作之優秀。作者M.斯科特·派克本人也被譽為"我們這個時代傑出的心理醫生"。

通往成功的路一點都不擁擠,只因為痛苦太多而成為少有人走的路

自律是老生常談的話題,但這次似乎不一樣。從定義上來說,自律是主動要求自己以積極的態度去承受痛苦、解決問題,M.斯科特·派克認為自律是解決一切問題的重要工具。但做到自律要滿足四個原則。

推遲滿足原則

延遲滿足有多重要呢?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沃爾特·米歇爾曾經針對一群幼兒園的孩子設計了一個延遲滿足的實驗。研究人員將每一個孩子單獨放在一個只有一張桌子、一把椅子的房間裡,桌子上放著孩子們愛吃的棉花糖。研究人員將孩子領進房間後離開,離開前告訴孩子他有兩個選擇,一個是直接吃掉,另外一個就是等研究人員回來之後再吃掉。兩種選擇有兩種不同的後果,選擇立刻吃掉就再也沒有糖果了,但如果選擇等工作研究人員回來再吃那麼會得到獎勵。然後研究人員就離開房間了。

研究人員觀察到,似乎每個孩子都想得到獎勵,但是卻並不是每一個孩子都能堅持到研究人員回來。起初,孩子們都在煎熬地等待,會用一些小動作轉移自己的注意力。有的踢桌子、捂住眼睛、轉過身去,有的爬在棉花糖上聞,還有的用手指摸一下棉花糖再放進自己嘴裡舔一舔。結果大多數孩子都沒有堅持超過3分鐘,只有1/3的孩子忍耐時間超過15分鐘,等到了兌現獎勵的研究人員。

待這些孩子上了高中後,沃爾特·米歇爾繼續追蹤了他們,結果發現獲得獎勵的孩子的成績平均分高出未完成等待的孩子成績210分。30歲後再次追蹤,那些延遲滿足能力高的孩子普遍事業成功、家庭幸福,那些過早吃掉棉花糖的孩子則很多都是日子過得一塌糊塗。

通往成功的路一點都不擁擠,只因為痛苦太多而成為少有人走的路

在對"甜"和"苦"進行選擇時,我們的本性必然優先選擇"甜",但這對我們獲得成功並無任何益處,過早地享用了甜後面的苦可能更長。延遲滿足要求我們先苦後甜,這是在原本痛苦的人生中延長快樂的唯一方法。

M.斯科特·派克認為孩子5歲左右就可以進行延遲滿足能力的訓練,但除了那些訓練方法之外,家長的作用顯然更加重要。

父母的榜樣作用自然是要著重強調的,當家長嘴裡說的話與行為不一致時,孩子更傾向於模仿行為,所以說教不一定管用,還是要看父母怎麼做。另外要跟孩子在一起,與孩子共同成長,這樣才能觀察到更加真實的孩子,才能找到最恰當的方式敦促、鼓勵和表揚孩子,以及施加最合適的警告和責備。給予孩子正確的愛並不是空談,因為研究發現缺少關愛的孩子更加容易隨心所欲。

不但我們的生活本質是痛苦,其實孩子們也在經歷他們的痛苦。為了提高孩子延遲滿足的能力,家長要與孩子共同面對痛苦,讓他知道痛苦其實並不可怕。在父母的陪伴下,孩子對痛苦的承受力越來越高,解決問題的能力也越來強,對未來自然也充滿了信任,也就不會害怕未來的"甜"不會到來。

通往成功的路一點都不擁擠,只因為痛苦太多而成為少有人走的路

承擔責任原則

《少有人走的路》告訴讀者,幾乎每個人都存在心理問題。就拿責任劃分來說,大家或多或少都不太正常,一般分為兩個趨勢,一種是神經官能症,另一種是人格失調症。

神經官能症是過分為自己強加責任,無論是不是自己的責任都習慣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如果父母存在這種問題,那麼可能使得本該孩子承擔的被父母承擔了。所幸這種類型的父母習慣在自己身上找原因,所以一旦出現問題後通過干預還比較容易變成合格的父母,人格失調症的父母卻沒那麼容易轉變了。

人格失調症的主要表現是推卸責任,出現問題後善於在環境、他人身上找責任為自己開脫。這種類型的父母即使在教育中出現問題,也會將問題歸咎到孩子、學校甚至社會環境上,而且拒不接受外界干預,改變起來相當難。

如何適當地區分責任呢?這是一個難題,需要我們跳出這件事來觀察,並不斷地反思、不斷地自我審視,然後勇敢地接受審視的結果。尤其是下次再抱怨、推卸責任時,需要提醒自己每一件事的選擇權都在我們自身,自然責任也需要自己來抗,要學會面對他、接受他、改變他。

忠於事實原則

我的前同事是84年的,去年公司裁員,其中就有她。被裁後在家做了半年的家庭主婦,覺得實在適應不了就又面試了一家公司並順利入職。結果工作沒兩個月就灰頭土臉地辭職了,辭職的原因令人大跌眼鏡,原來同一個辦公室的同事都是90後,甚至上司也是90後,她無法忍受被比自己年輕的人領導,只能辭職繼續回家做家庭主婦。很明顯,她成長的路被自己堵上了。

想要做到自律,就要直面各種事情的真相。世界是在不斷變化的,我們萬不能只長年紀不長見識。不可否定,有時候直面事情的真相是痛苦的,就拿我的前同事來說,承認自己能力不如後輩這實在太難過了。但就拿她工作多年的職場經驗來說,接受這個真相併為之付出努力,自然也能幹出另外一番事業。

中國發展速度驚人,我們幾乎每天都能感受到新生事物帶來的衝擊。所以我們要勇敢地瞭解各種事情的真相,並以此不斷豐盈自己的三觀,不斷反思學習,不斷接受新事物,不斷修正自己的思想,即使你是一個成功人士,也要做好接受外界質疑和挑戰的準備,萬不可故步自封。同時,不要對世人說謊,更不要對自己說謊。

通往成功的路一點都不擁擠,只因為痛苦太多而成為少有人走的路

保持平衡原則

不自律就是"苦"和"甜"的天平總向"甜"傾斜,所以自律的最後一個原則就是保持平衡。首先是時間上的平衡。要為自己建立具有彈性的約束機制,什麼時候做什麼事,什麼事要做到什麼度都要心裡有數。第二要保持情緒的平衡,要將自己和情緒區分開,當情緒出現的時候能夠知道此時此刻的自己正在發生什麼變化,並不斷嘗試控制它,最終訓練出靈活的情緒反饋系統,提高所謂的情商。第三要在需求、目標和責任之間保持平衡,也就是要學會放棄。比如在角色發生轉換後,也許就不一定要堅持另外一個角色中秉持的行為準則。第四要放棄過去的自己。時間的車輪從來不曾停止,如果總是抓住以前的自己緊緊不放,最終的結果只能是無法應付現在的生活,這種情況下又何談自律呢?

《少有人走的路》揭示了問題疊問題、痛苦加痛苦的生活本質,也給了我們解決方法——自律。無論是什麼,你眼前的問題都能通過自律解決。做好延遲滿足的準備,保持住自己行事的平衡,直面事實,勇敢承擔起自己的責任,迎接不斷接肘而至的挑戰吧!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