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自己的無知,乃是雙倍的無知。

不知道自己的無知,乃是雙倍的無知。

一個人活著如果不知道自己的無知,是最大的不幸,只有應儘早做到認識自我,瞭解自己的情況,認識自己的興趣愛好,最好還是在學習的階段就做好認識自我,因為日後每一步的選擇都會與自身能力的不足而放棄許多東西。

認識自己是為了更好地生存,也是為了更好地服務於家庭和社會,實現個人的價值。這是一種進步,更是一種永恆的主題。

自我認知就是對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觀察和自我評價。自我觀察是指對自己的感知、思維和意向等方面的覺察;自我評價是指對自己的想法、期望、行為及人格特徵的判斷與評估,這是自我調節的重要條件。

如果一個人不能正確的認識自我,看不到自我的優點,覺得處處不如別人,就會產生自卑,喪失信心,做事畏縮不前……相反,如果一個人過高地估計自己,也會驕傲自大、盲目樂觀,導致工作的失誤。因此,恰當地認識自我,實事求是地評價自己,是自我調節和人格完善的重要前提。

不知道自己的無知,乃是雙倍的無知。

認識自我的方法;比較法”認識自己:通過與同年齡的夥伴在處世方法、對人對事的態度、情感表達方式等方面進行比較,“以人為鏡”找出自己的特點,來認識自己。比較時,對象的選擇至關重要。找不如自己的人作比較,或者拿自己的缺陷與別人的優點比,都會失之偏頗。因此,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條件相當的人作比較,找出自己在群體中的合適位置,這樣認識自己,才比較客觀。

“自省法”認識自己:自省是人的一種自我體驗。人們在實際生活中,往往通過自我反思、自我檢查來認識自己:在認識自己的時候,應該重視同伴對自己的評價。他人的評價比主觀自省具有更大的客觀性。如果自我評價與他人的評價相近似,則可說明自我認識較好;如果兩者相差過大,大多表明自我認識上有偏差,需要調整。當然,對待他人的評價,也要有認知上的完整性,不可偏聽偏信,要恰如其分地認識自己。

不知道自己的無知,乃是雙倍的無知。

“經歷法”認識自己:在生活中通過總結成功與失敗的經驗及教訓來發現個人的特點,因為成功和失敗最能反映一個人的性格、能力上的優點和劣勢。

“二分法”認識自己:對任何事物的看法都應堅持唯物、辯證的觀點,對自己的認識也不例外,既要充分發現自己的長處、優點,也要認清自己的短處與不足,只有這樣,才能揚長避短。

人的最佳狀況是真實地活著,對自己的拔高或貶低,都是對自身的褻瀆。

人生在世,經常面對的不是別人,而是你自己,只有戰勝了自己的心魔,才會把我自己,掌控一切。

人生需要規劃,而要規劃人生就必須客觀準確地認識自己。

不知道自己的無知,乃是雙倍的無知。

人往往不能在順境中認識自己,體驗人生,必須在失敗中、在痛苦中,在寂寞中,認識這個喧囂世界中的自己。

人經常會站在十字路口徘徊,因為利益、名譽、權力、地位的誘惑,使許多人迷失了自己而不自知。

人的一生,也會錯過許多機遇、緣分、金錢、地位,應該懂得有得必會有失,需要做到的是,要在茫茫人海中,找準自己的軌道和自己的支撐點。

從一本書裡看到,人貴有“六知”:知理、知己、知羞、知福、知足、知苦。這“六知”皆是良知,是自知之明,也是處世之道,不可缺,不可少,不可失。

人生的缺憾無處不在,每個人的人生都有缺憾。不管你主觀上多麼努力,也總有不盡的缺憾與你相伴,絕對的完美只能是一廂情願。

假如你能正確認識到這一點,並坦然面對,缺憾就會轉化成動力、勇氣和剛毅,轉化成人生的成功。

不知道自己的無知,乃是雙倍的無知。

不怕別人看不起,就怕自己不爭氣,故做人要有“六氣”:一是勵德敦品,超塵脫俗的正氣;二是情緒高昂,不知疲倦的朝氣;三是圖強發奮,不為人後的志氣;四是不懼風險,果敢善斷的勇氣;五是恢宏大度,任勞任怨的和氣;六是勤於鑽研,聰慧敏銳的才氣。

草木有榮有枯,人生有興有衰。在人生舞臺上,坦然面對,順其自然,正確找到自己的位置,認真演好自己的角色,守住自己的本分,這就是成功的人生。

切記在人生的舞臺上,不要過多地考慮自己扮演的角色是否重要,而應當多想想如何扮演好所擔當的角色,哪怕是一個不起眼不被人看重的小角色。

孤獨、寂寞、痛苦、失敗,是完整人生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善待它們就是善待真實的人生。

不知道自己的無知,乃是雙倍的無知。

人生,有不如意才有如意,有不歡欣才有歡欣,有不順暢才有順暢,有不成功才有成功。所以,順境得意時,不要傲然目空一切,逆境失意時,不要慼慼然自暴自棄。

成功的人生不在於選擇了高貴,失敗的人生也不在於選擇了卑微。高貴和卑微僅僅是相對於社會而言。對於個人,只要當自己生命終止的那一刻,回首過往依然對自己的選擇不後悔,那麼,你的人生就是成功的。

假如活著總是自我感覺良好,高高在上,目中無人,覺醒不到自己的不足,就是永遠發現不了自己的缺點。要想發現自己的缺點,就要在別人身上尋找自己。

莎士比亞:沒有比較,就顯不出長處;沒有欣賞的人,烏鴉的歌聲也就和雲雀一樣。要是夜鶯在白天雜在聒噪裡歌唱,人家絕不以為它比鷦鷯唱得更美。多少事情正因逢到有利的環境,才能到達盡善的境界,博得一聲恰當的讚賞。

不知道自己的無知,乃是雙倍的無知。

老子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能夠知道別人,是智慧;能夠認識自己,才是真明白人。這個“明”,我想就是《大學》中“明明德”的“明”吧。這種“自知者”,當如同老子、佛陀和孔子一般,是對宇宙人生真相徹底明瞭的聖人吧。

佛陀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皆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佛陀出興於世,就是要喚醒眾生的覺性,就是讓眾生“認識你自己”。

《尚書》中談到治國的大法,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在知人,在安民。”可見知人是何等的重要,即使是堯舜這樣的聖賢,還做得不圓滿呢。

要認識他人,根本在於瞭解自己。我們看別人的問題好像很清晰,自己的問題卻看不到。其實,這個時候,我們眼中看到的別人,也是用有色的眼鏡看到的,並不是人家的本來,而是經過了我們的演繹。人只有認識了自己,才能更清晰地認識他人。

人的一生就是一個不斷認識自我的過程。對自己認識得越透,才能活得越明白,越灑脫。然而,認識自己的過程是艱難的,很多人常常迷失了自己的真心,也不敢於直面真實的自己。

認識自己,不分貧富貴賤,地位高低。地位高的人,不一定明白自己,在陋巷中的人,卻有識透自己的明白人。一個真正認識自己的人,會在生活中清醒地活著,也會在清醒中離開這個世界,甚至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歸去。

六祖大師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六祖,是一個完全認識了自己的人。

不知道自己的無知,乃是雙倍的無知。

我們如何才能認識自己呢?在我們還不能識得真心本源的時候,不妨從自身的行為來認識自己。我們周圍的一切,都是我們心的反映。我們的環境,我們做的事情,我們對待人的態度,往往就代表了我們的心。

我們常常很容易就能看到別人的缺點,對自己的短處卻視而不見。在這個缺失價值標準的時代裡,經典是檢驗我們過失最好的鏡子。只是我們常常拿這個鏡子照別人,不照自己。當我們拿經典時刻檢驗自己的時候,我們才會對自己有更加深刻的認識。

佛陀說人人皆可成佛,聖賢說人人皆可為堯舜。這是從我們的本性上來說。然而,修德有功,性德方顯。修德在於一點一滴的日常努力,在這一點一滴當中,我們能夠逐步覺察我們的心念,以聖賢制定的標準來要求自己,才能更好的認識自己,進而超越舊我,活出新我。

人生有兩大歡樂,一是擁有後細細的品味,二是追求之中倍感無比充實。有些人為了享樂而苦了一生,有些人為了休息卻忙了一生。人們總是在不停地追求美好,卻往往錯過了當下的美好。其實,貪婪才是最真實的貧窮,滿足才是最真實的財富。

人生不可能平坦,唯有坦然面對一切,我們才會慢慢擁有一顆完美的心。不管過去怎樣,都是過眼雲煙,只有快樂幸福地生活,才是對曾經最好的交代。

不知道自己的無知,乃是雙倍的無知。

人生旅途中,大家都在忙著認識各種人,以為這是在豐富生命。活著,要有所追求,有所夢想,要生活得開心,快樂,這才是理想的人生。上天給我們機會,讓我們來到世間走一遭,我們要珍惜,因為生命是如此的短暫,如果我們不知道珍惜,它將很快的逝去,到頭來我們將一事無成。

作者;青苗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