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州半島最早一所(大學)一一雷陽書院,起源於唐代

書院一詞起源於唐代,最早是唐玄宗創立的“麗正修書院”,主要是用來藏書,相當於現在的圖書館,今人常將“圖書館”三個字縮寫成一個方框,裡面填個“書”字,可能也是沿用此意。到了宋代,書院逐漸發展成為我國古代實施藏書、教學與研究三結合的高等教育機構,是聚徒講授、研究學問的場所,承載著傳承文化知識的教育責任。

雷州半島的官辦教育也是起步於唐代,發展於宋朝,在近幾百年時間裡,相繼建起大大小小的書院,點燃文化的聖火,在雷州半島傳播正統的儒家教育,也將處於邊緣之地的雷州大地納入正統王朝的管理秩序。當然,雷州人文薈萃的氛圍,也與貶謫至雷或途經雷州的官員傳播中原文化有關。

雷州半島的書院,成就最大的莫過於雷陽書院。1636年(明代崇禎九年),雷陽書院由雷州知府朱敬衡創建於海康縣城西門寺懷蘇亭北(今天寧寺北),懷蘇亭是雷州人紀念蘇東坡而建。雷陽之名始於元代。雷陽,做為嚮往光明的象徵,傳說太白星在東方,時在黎明為陽,適合出類拔萃有抱負的學子成長,這是雷州知府在《重修雷陽書院記》中對雷陽的解釋。

雷州半島最早一所(大學)一一雷陽書院,起源於唐代

雷陽書院創建於明末,但時局動盪,在其創立的8年後明朝滅亡,書院的命運深受影響。可謂生不逢時,清初統治者鑑於明末書院“群聚黨徒”,“搖撼朝廷”的教訓,擔心書院成為宣揚反清思想的地方,所以對書院採取抑制的政策。清康熙元年(1662年),書院毀於兵火。直至康熙中期後,隨著臺灣收復,加上清朝統治者漢化程度加深,書院才統治者重新為統治者所重視。

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曾說過:大學之大,非大樓之大,乃大師之大。雷陽書院在清代就迎來發展的黃金時期,其中湧現出陳璸、陳昌齊、陳喬森不同時期的代表人物。他們都是當時書院的大師,或執掌或主講,為書院的發展做出重要的貢獻。他們的精神代表著書院的精神,“立功、立德、立言”,值得我們每一代雷陽人繼承弘揚。

陳璸為康熙時期三大清官之一,官至閩浙總督,他是康熙中期雷陽書院重辦後,湧現的代表人物,也曾主講雷陽書院多年,對雷陽書院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到了嘉慶十六年(1811),雷州進士、翰林院編修、著名學者陳昌齊受聘在雷陽書院任山長。他論文課士,講求實學,亦重時藝,諄諄誨人的是以立品篤行為先,此為期間雷陽書院辦學思想。

陳喬森於咸豐十一年(1861)中舉人,任戶部主事,官至中憲大夫。以詩、畫、字皆精聞名遐邇,有“嶺南才子”之稱。陳喬森做官後,眼見官場文恬武嬉、貪賄盛行,不願同流合汙,毅然回鄉教書育人,掌教雷陽書院30年。他是主持雷陽書院時間最長的山長,因此桃李盈門,成就不俗。陳喬森有許多朋友,包括曾國藩、左宗棠等,其中包括廣東總督張之洞,為此還特撥海安糖釐作書院經費支持陳喬森辦學。在陳喬森的苦心經營下,到光緒十二年(1886年),雷陽書院更是被列為廣東六大書院之一。

雷州半島最早一所(大學)一一雷陽書院,起源於唐代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雷州知府陳武純下令改雷陽書院為雷州中學堂,1935年改為廣東省立雷州師範學校,到1939年日寇轟炸雷州城時,雷陽書院被炸燬。新中國成立後,1954年廣東省立雷州師範學校遷至湛江市赤坎寸金嶺,1991年經國家教委批准,改為湛江師範學院,2014年更名為嶺南師範學院。

雷州半島最早一所(大學)一一雷陽書院,起源於唐代

走在今日的嶺南師範學院榕樹下,可以看到雷陽書院的牌坊和石刻浮雕塑像。於深秋時分佇立於石刻浮雕塑像,透過浮雕回味歷代人文昌明的景象,追憶那段比榕樹還久遠的歷史。無論是清代才子兼名臣的“三陳”(陳璸、陳昌齊、陳喬森),還是上世紀的民主革命家譚平山校長,都是書院的大師,也是雷陽精神的榜樣。更重要是,今日遍佈粵西中小學裡數以萬計的老師,他們大多數曾受過雷陽書院的薰陶。或許你未曾踏進雷陽書院(今嶺南師範學院),但是你的老師或許曾踏進過。

此時,想起陳喬森曾為雷陽書院題的一則門聯:士氣雲蒸,佇聽雷聲從地起;文瀾海湧,行看湖水一時平。他化用蘇東坡“西湖平,狀元生”之意,代表著對雷陽學子殷切的期望。雷陽書院的文化精神也會一直在薪火相傳,不斷延伸。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