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島:寫詩是耐心的等待

北島:寫詩是耐心的等待

第一次讀北島的詩,是在朋友圈中無意看到的,點贊評論的人很多,只有短短七行的小詩,卻擊重了很多人的心臟——

那時我們有夢,

關於文學,

關於愛情,

關於穿越世界的旅行。

如今我們深夜飲酒,

杯子碰到一起,

都是夢破碎的聲音。

——北島《波蘭來客》

北島是我國當代朦朧詩代表人物之一,曾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他的作品,表達了在那個特殊年代成長的一代人信仰失落後的批判與否定、懷疑與茫然。曾有人這樣對他的作品下定義:

北島的詩歌冷峻、思辨,有很強的批判性和思想能量,總是在悖論與斷裂中探尋乃至拷問著人類、時代乃至自我的真理與價值。

北島從小數學就是弱項,獨獨只愛文學詩詞。高中讀完就做了建築工人,一干就是十一年。但這不影響他對文學的熱愛,“眾人睡通鋪,唯我獨醒。微光下,讀書做筆記,靜夜,照亮尊嚴的時刻”。

21歲的時候,北島和朋友在頤和園划船,他第一次接觸到詩歌,並受到強烈的震撼,從此開始嘗試寫詩。

01 寫作的人是孤獨的

北島說,寫作是生命的潛流,它要麼浮出地表,要麼枯竭。寫作需要一種靜的心情、靜的環境,不斷去深挖。內心的潛流,只有在屏息靜氣的時候,才可以被感知。

在凝心寫作的時候,對於內心的召喚,即使不斷的叫喊,往往並沒有回聲。北島曾感慨說,“寫作的人是孤獨的”。這種孤獨,不是孤單的獨,而是內心深處,尋求對話而沒有回聲的孤獨。

寫作與孤獨,形影不離,影子或許成為主人。如果有意義的話,寫作就是迷失的君王。在桌上,文字越過邊緣,甚至延展到大地。如果說,遠行與迴歸,而回歸的路更長。

這就是一個詩人北島的孤獨。

02 路只能往前走

在動盪貧瘠的時代,寫作動筆,成了他唯一的愛好和陪伴,也是他人生出發的起點。他曾這樣描述他十一年的工地生活:

六年混凝土工,五年鐵匠,勞動是永恆的主題——與大地共呼吸。築起地基,尋找文字的重心;大錘擊打,進入詩歌的節奏。

在激情燃燒的高壓時代,只有深處在那個時代的人,才能理解那是何等的煎熬和磨練,那是一種“在旱地的裂縫深埋種子”的飢渴,一種堅定,更是一種無奈。但北島堅信:

其實路沒有選擇,心是羅盤,到處是重重迷霧,只能往前走。

他認為,寫作就像走路,可以走一段歇一陣,甚至改換另一條路,但不能停下來,只能往前走。

北島:寫詩是耐心的等待

03 寫詩是耐心的等待

北島說,寫詩之所以成為他畢生的事業,主要還是來自詩歌的誘惑和挑戰。詩歌,可以直抵人的內心,產生強大的精神衝擊力,給人以深深共鳴,這往往是其他文體做不到的。他認為,詩歌的深處,就是生命的深處。

但是,北島並不是每天在寫作,而是在一些特殊的階段。這與許多小說家有不同。他認為,寫詩首先要有衝動,然後是耐心等待。在這個等待過程中,寫下一些支離破碎的句子,多半似乎是無效的,但沒關係, 你得耐心等待著某種特殊的狀態。

當這種狀態降臨時,那些破碎的句子好像突然有了生命,彼此呼應,互相勾連,並有共同的指向。他認為,這樣還不夠,還要把詩再擱置一段時間,然後反覆推敲和修改。這個過程,也許是相當漫長的過程。當然,這只是北島一個人的風格,並非每一個寫詩的人都需要這樣漫長等待。簡書裡不乏有天天日更的好詩美詩,只有默默的羨慕了。

在寫作過程中,北島並沒有想得那麼遠,無論是在工地生活的小憤青,還是在移居國外的老詩人,他只是靜靜的面對自己,面對來自語言本身的挑戰。他常常說,

面對文字本身的挑戰,其實是痛苦並愉悅著的,而且痛苦越大、愉悅也越大。

詩歌是最美的文字,是內心情感的最好表達。北島以一種清醒的理性思辯,用青春作賭注,對人性的扭曲和異化作出了自己內心情感的審判,寫就了一個詩歌的人生。

最後附北島的一首詩作為結語——

沿著鴿子的哨音

我尋找著你

高高的森林擋住了天空

小路上

一顆迷途的蒲公英

把我引向藍灰色的湖泊

在微微搖晃的倒影中

我找到了你

那深不可測的眼睛

——北島《迷途》

北島:寫詩是耐心的等待
北島:寫詩是耐心的等待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