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設計負責人解密重慶黃桷灣立交橋 走錯不會一日遊


工程設計負責人解密重慶黃桷灣立交橋 走錯不會一日遊

▲黃桷灣立交的5層立交

工程設計負責人解密重慶黃桷灣立交橋 走錯不會一日遊

▲黃桷灣立交共有20條匝道


工程設計負責人解密重慶黃桷灣立交橋 走錯不會一日遊

▲劉幫俊

重慶黃桷灣立交橋通車時,曾有外地網友這樣說:“走錯一條道,就是重慶一日遊。”

“事實上,這座主要連接廣陽島、江北機場、南岸、大佛寺大橋、朝天門大橋、彈子石、四公里、茶園8個方向,高5層共20條匝道,被稱為國內最複雜、最大的立交橋,通車兩年多來,並沒出現過走錯一條道就是重慶一日遊的現象,更沒有繞暈外地遊客的事。”昨日,黃桷灣立交橋設計負責人、林同棪國際工程諮詢(中國)有限公司技術質量創新中心總監劉幫俊,作為江北區玉帶山小學“勞動成就夢想”活動受邀的嘉賓,給大家揭開了這座立交橋的種種奧秘。

層數多但通行流暢

創新採用特殊結構工藝

昨日,劉幫俊告訴大家,為何在黃桷灣設計一座複雜的立交橋,與重慶的出行需求有關。

2007年,劉幫俊所在的林同棪國際工程諮詢(中國)有限公司開始研究設計方案。這是一個節點性的立交橋,要滿足連接廣陽島、江北機場、南岸、大佛寺大橋、朝天門大橋、彈子石、四公里、茶園8個方向的通行需要,別說平交無法滿足通行的需要,就算是立交,層數少了也不行。

劉幫俊介紹,由於設計上要考慮交通組織、交通識別性等問題,在用地範圍有限的情況下,設置5層結構20個匝道,實現各等級道路之間的轉換,還是比較麻煩的。而且,為了不影響交通,必須創新採用特殊結構和特殊工藝,都用在一座立交橋上,也增加了一定難度。

記者瞭解到,開車或坐車經過黃桷灣立交橋的人都會注意到,雖然這座立交橋層數多,但通行非常流暢。

對此,劉幫俊表示,方案設計好了以後就一直照著執行,儘管在施工過程中,根據實際出現的問題進行了一些調整,但大多隻是施工工序的調整。

橋墩橋樑是個整體

安全性能得到極大提升

黃桷灣立交橋通車後,自然會有各種各樣的車輛通行其間。這樣的立交橋,安全性能又如何?

劉幫俊說,作為橋都重慶的設計師,在這方面自然有很多的考慮。黃桷灣立交施工時,橋樑與橋墩之間通過混凝土固結方式澆築,讓橋墩與橋樑形成一個完整的整體。這樣一來,橋樑的安全性能就得到極大提升。

劉幫俊介紹,施工難度自然是存在的。比如,為保證既有交通道路的正常通行,橋樑結構採用很多特殊結構;比如,鋼管混凝土格構柱、疊合梁等,同時採用頂推施工等多種特殊工藝實屬不易;比如,上層橋施工時下面路要通行,就要選用跨度大的梁進行施工連接,有的單個跨度就有50米;還有,因為立交橋層數較多,在立交橋上下層的施工排序上,也花費了很多功夫。

即使走錯路

轉換車程10分鐘以內

一座立交橋的通車,除了引爆的話題,更多人關注的,還是這座橋的通行,是否滿足了需要。

最近兩年多,劉幫俊經常坐出租車經過黃桷灣立交橋,以遊客身份詢問出租車司機:“師傅,這黃桷灣立交複雜嗎?會不會走錯了就下不了道?”

劉幫俊說,他得到的答案,都是肯定的。司機告訴他,設計不復雜,而且非常好找,也非常好走。

“設計之初,我們就反覆推敲過,就算是走錯了,也不會一日遊。”劉幫俊說,如果有的司機走錯路了,即出現方向選擇失誤的情況,可以通過附近其他立交橋進行道路轉換,周邊相鄰立交橋的間距均在4公里以內,距離很近,轉換的正常車程也在10分鐘以內。

黃桷灣立交建成通車到現在,作為設計者,當初並沒選擇在輿論風口浪尖作出回應,劉幫俊表示,他的做法和設計理念一樣:用時間去見證。時間證明,這座立交橋滿足了通行需要。時間證明,這座立交橋並沒出現走錯路就會“一日遊”的情況。

 他鼓勵孩子們 認真學習報效祖國

劉幫俊說,他有兩個孩子,一個讀高中,一個在玉帶山小學讀一年級。得知玉帶山小學第8周升旗儀式邀請他作為夢想講述者後,他只有兩個想法:“給孩子們說重慶橋都,讓他們瞭解祖國的建設需要他們。我們重慶是橋都,有13000多座橋樑,我們重慶的橋樑數不勝數,都是從過去一點一點進步走到今天的。”

而今,看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建造的橋樑和如今建造橋樑的天壤之別,他很感慨地對學生們說:“我相信,等到你們這一代人長大以後,我們祖國的橋樑一定會設計得越來越好,一定會以‘中國質造’的形象,展現給世人不一樣的中國風采。”

劉幫俊對學生們說:“做任何工作,都需要紮實的基礎作為鋪墊。設計如此,做其他工作也如此。我希望同學們在課堂裡認認真真地學習,未來,才能報效祖國。”

新聞鏈接

南京正建一座長江大橋 跨度1760米創中國之最

隨著長江黃金水道功能的日益凸顯,提升長江的通行能力,也成為橋樑設計者的一份責任。

10年前,重慶晚報記者在採訪重慶海事局負責人時,曾提出過這樣一個話題:隨著庫區175米試驗性蓄水,因為水位上升,大橋與水面距離縮短,導致很多大型輪船無法順利過橋。這樣的輪船,當時在重慶管轄範圍內有數百艘。

除了高度不夠外,橋墩與橋墩之間的距離過於密集,也影響了大型船舶的通行。

不過,這一現狀,在“中國質造”日益發展的今天,正在得到全面改善。昨日,林同棪國際工程諮詢(中國)有限公司技術質量創新中心總監劉幫俊表示,由該公司參與設計的一座長江大橋,正在南京建設中。“跨度達到1760米,成為中國的設計之最”。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