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隱:藏在朦朧詩裡的顛沛流離,被政治犧牲的詩壇清客

唐宣宗大中末年(約858年),晚景困頓的李商隱失去了自己的最後官職——正九品的鹽鐵推官,加之身體抱恙,不得不啟程返回河南故鄉,從此這位晚唐大詩人遁入江湖,生命的最後光景竟無隻言片語記入史冊。

李商隱:藏在朦朧詩裡的顛沛流離,被政治犧牲的詩壇清客

很多人給李商隱的標籤大概只有兩個:讀不懂的詩句,寫不完的愛情。李商隱的詩多為無題,加上引經據典太多,無論是在當時,而是在千年後的今天,也無人能解開李商隱紛繁清麗的詩句背後,到底想傳達給世人怎樣的含義?

李商隱:藏在朦朧詩裡的顛沛流離,被政治犧牲的詩壇清客

李商隱的詩永遠給人以高高在上的朦朧感,但和他的詩相比,李商隱的人生卻充滿了悲劇色彩。一生牽連在政治鬥爭中的李商隱即便少年及第,也終生只能徘徊在政治邊緣。滿腔報國的凌雲壯志,也在爾虞我詐的黨爭中化為憤懣。

那些藏在朦朧詩裡的顛沛流離,都字字帶血地紀念著一位本該卓爾不群,卻被政治犧牲地詩壇清客。

李商隱:藏在朦朧詩裡的顛沛流離,被政治犧牲的詩壇清客

桐花萬里丹山路,雛鳳清於老鳳聲。

唐大中十年(856年),距離去世僅剩兩年的李商隱回憶起5年前的舊事,他感慨子侄輩中的才俊——韓偓,前途不可限量。

其實“雛鳳清於老鳳聲”並非只是李商隱對於晚輩的嘉許,這句詩更可以稱得上是少年李商隱的自我寫照。

李商隱出生的時機很不好,彼時的大唐早已不是那個萬邦來朝的盛世,經歷了安史之亂後的唐朝開始朝著日頭落下的方向走去。

李商隱:藏在朦朧詩裡的顛沛流離,被政治犧牲的詩壇清客

兵連禍結帶來的藩鎮割據,再加上錯綜複雜的官場黨爭,年幼喪父,家境貧寒的李商隱註定這一生難以平順。多年以後,當李商隱再回憶起童年時曾提及自己“傭書販舂”,靠著給人抄書來補貼家用。

但原生家庭的悲哀並沒有讓李商隱的光芒稍減分毫,根據《上崔華州書》的記載,李商隱在其中自述“五歲誦經書,七歲弄筆硯”,這並非是他的自吹自擂,從小開始李商隱就活成了別人家的孩子。

即便是生逢亂世,如李商隱這樣的滄海遺珠也會被伯樂發現,很快李商隱等來了自己的貴人。唐大和三年(829年),年僅17歲的李商隱來到神都洛陽,在這座浸染了百年盛唐繁華的都城裡,李商隱先後結交了白居易,令狐楚等名流翹楚。

李商隱:藏在朦朧詩裡的顛沛流離,被政治犧牲的詩壇清客

白居易從遇到李商隱的那一刻起,就成了這位小自己40歲的無名小輩(跟白居易相比,李商隱的咖位太低了)的鐵粉,年過半百的白居易甚至說出了一句:“我死後,得為爾兒足矣。

時白樂天老退,極喜商隱文章,曰:“我死後,得為爾兒足矣。——《唐才子傳》

有白居易這樣的詩壇大V關注固然添彩,但李商隱更應該感謝的,是當時的宰相——令狐楚。

在令狐楚的眼中,眼前這位出身寒門,尚未中舉的年輕人將來一定是個人物,他不但讓兒子令狐綯多與李商隱往來,甚至在李商隱多次落榜後,招他為幕僚,給了他一個容身之所。

李商隱:藏在朦朧詩裡的顛沛流離,被政治犧牲的詩壇清客

對李商隱來說,令狐楚的出現就如同生命裡的明燈一樣,一下子驅散了過往十數年間籠罩在他頭頂的陰霾,在政治道路上得到前輩的扶持,再加上本身斐然的才華,一個寒門士子逆襲成功的故事已經隱隱躍然紙上。

但接下來發生的事情,讓李商隱用一生的時間去體味了“福禍兩依”這四個字。

李商隱:藏在朦朧詩裡的顛沛流離,被政治犧牲的詩壇清客

世界微塵裡,吾寧愛與憎。

“世界微塵裡,吾寧愛與憎。”這首《北青蘿》是李商隱寫於唐大和二年的一首小詩。

在到達洛陽前的一段時間,人生迷惘的李商隱曾沉迷山水之間尋仙訪道,並在某個霜寒露重的山間清晨,突然頓悟人生於世,不過微塵一粒的禪理。

倘若少年李商隱從此絕了功名念頭,將此生的光陰都流連在山水之間,也許他的故事也不會這麼悲情,但人生沒有也許。

李商隱:藏在朦朧詩裡的顛沛流離,被政治犧牲的詩壇清客

我想李商隱前往洛陽的那一刻起,應該沒有想過自己還會重新回到求仙問道的飄渺生活中去,但時間跟李商隱開了一個大大的玩笑,僅僅是五年以後,令狐楚調任京職,仍然孑然一生,沒有半點功名的李商隱心灰意冷,歸隱王屋山中,蹉跎了兩三年大好光陰。

“世界微塵裡,吾寧愛與憎。”這句話就像是讖語般封住了李商隱日後的人生,也恰如這句詩說的那樣,李商隱開始了自己顛沛流離如微塵的落魄人生。

從大和二年(828年)到開成二年(837年),這十年間,李商隱一直在疲累地一遍又一遍參加科舉,卻仍然屢屢落榜,無人問津。

當時的大唐科舉幾乎已經被官宦子弟所壟斷,有背景的人輕鬆中榜,而像李商隱這樣出身寒門,毫無資源的考生只能一遍又一遍去淪為炮灰。面對年少時的同窗令狐綯早在七年前就中榜的現實,越來越煩躁的李商隱終於還是向這個黑暗的官場低頭了,他寫了一封信給令狐綯,字裡行間帶著怨懟和不甘:

“爾來足下仕益達,僕固不動。”

李商隱:藏在朦朧詩裡的顛沛流離,被政治犧牲的詩壇清客

正如日中天的令狐綯這才想起了年少時的同窗好友,僅僅只是在考官面前一番盛讚,九年未中舉的李商隱終於一朝登榜,算是半隻腳踏進政壇了。

但李商隱不知道的是,命運那雙翻雲覆雨的手,即將把這位春風得意,期待大展宏圖的年輕人推入死地,永不翻身。

公元837年,令狐楚去世,同年李商隱遇到了自己生命裡第二個重量級的人物——王茂元。這位威震一方,手握實權的節度使欽慕李商隱的才華,不僅招攬其為幕僚,還將女兒許配給了他。

有這樣一位實權岳父作為後盾,再加上宰相蔭庇的令狐家族所提供的資源,按理說李商隱應該可以平步青雲了,但事實上這樣的強權組合恰恰釀成了李商隱終生仕途不順的悲劇。

這一切都源於籠罩晚唐政局近四十年的“牛李黨爭”。

李商隱:藏在朦朧詩裡的顛沛流離,被政治犧牲的詩壇清客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李商隱最為著名的一首詩便是《錦瑟》,時至今日,這首詩仍然無人能讀懂,有人說李商隱在思念他的愛人,也有人說李商隱在暗諷當時朝局,但我想李商隱最惘然的,應該就是他的仕途了。

如果翻開《舊唐書》等史料的話,你會發現對於李商隱的評價都是惡評。簡單來說,史料記載中的李商隱是個見利忘義,品行無端的小人。

《舊唐書》中說李商隱:俱無持操,恃才詭激,為當塗者所薄。名宦不進,坎壈終身。而《新唐書》更是直接點破:茂元善李德裕,而牛、李黨人蚩謫商隱,以為詭薄無行,共排笮之。

李商隱:藏在朦朧詩裡的顛沛流離,被政治犧牲的詩壇清客

沒有政治敏感度的李商隱在不知不覺間陷入了“牛李黨爭“的漩渦之中,如今的我們已經沒法考證李商隱是否真的如此沒有政治頭腦,又或者李商隱不屑於在”牛李黨爭“中獲利,做事單憑本心。但無論哪種可能,李商隱都犯了忌諱。

李商隱少年時投靠的令狐楚屬於牛黨一派,而他的岳丈王茂元卻屬於李黨一派。換言之,在那些沉迷於黨爭,並熱衷黨同伐異的官宦們眼中,李商隱無異於腳踩兩條船的卑劣小人。

這是李商隱一生不得志的癥結所在,而鬱郁不得志也使得李商隱的詩風越來越詭譎晦澀,讓人摸不著頭腦。

此後的十數年間,李商隱因才華而被不少人關注,但無一例外的是,李商隱自始至終都沒能得到器重,只能做個幕僚這樣的小官,並在鬱鬱寡歡中蹉跎自己的大好時光。

每當投靠的人物發生變故,李商隱都會像喪家之犬般顛沛流離,他的足跡從弘農走到桂林,從桂林再到長安,再從長安跋涉到四川,而每一次變動的背後,都讓李商隱心力憔悴,曾經的凌雲壯志也在一點一滴間化為皺紋和白髮。

李商隱:藏在朦朧詩裡的顛沛流離,被政治犧牲的詩壇清客

大中九年(855年),李商隱投靠的最後一位節度使柳仲郢奉命調任京職,三年後因故被貶,而遠在四川的李商隱也受到牽連,被罷官回家,歸隱河南老家。

《舊唐書》給後人留下的最後一條關於李商隱的信息,模稜兩可:

大中末,仲郢坐專殺左遷,商隱廢罷還鄭州。未幾病卒。

李商隱的一生,其實是絕大多數中晚唐寒門學子的縮影,他們空有一身治國才幹,卻因為激烈的政治鬥爭而淪入江湖,籍籍無名。

那個時代沒有人在乎寒門子弟的生死,更不會有人關係寒門子弟們在想什麼,所以才華橫溢的李商隱留下了一首首無人能讀懂的詩句,我想大抵也是因為曲高和寡,讓他倍感孤獨吧。

但李商隱真的無人懂嗎?不,至少有一個人懂。

李商隱死後,好友崔鈺曾憑弔這位知己,並做了一首《哭李商隱》,其中有一句話這樣寫道:虛負凌雲萬丈才,一身襟抱未曾開。

只是這一句話,我想,九泉之下的李商隱應該可以瞑目了。

李商隱:藏在朦朧詩裡的顛沛流離,被政治犧牲的詩壇清客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