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人文歷史篇—海陸豐之“明清移民文化”探源

海陸豐地區即今汕尾市,著名僑鄉。據不完全統計,現海陸豐的海外移民約100多萬人,著名港口有汕尾港、甲子港、烏坎港、大德港等,港連汪洋,先民賴海繁衍生息,走向世界,得風氣之先,據舟楫之利,自古至今,海陸豐的海外移民活動一直十分活躍,不妨探求一下海陸豐明清移民的文化源流。

汕尾人文歷史篇—海陸豐之“明清移民文化”探源

  明初,為防止倭寇和張士誠殘部,明王朝實行“海禁”。海陸豐沿海百姓迫於生計,偷渡出海。《海豐縣志·明嘉靖志》載:“嘉靖壬子,海寇猖獗……而濱海之地,俱已弛備,賊每乘虛而入,如蹈無人之境,民甚病之。”海陸豐百姓既受“海禁”之苦,又受倭寇和海賊之擾,雙重迫害下鋌而走險,明代年間逃到日本南部、臺灣、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謀生的海陸豐人為數不少。隆慶元年(1567年),澄海人林道乾為抗衡官兵打擊海上走私貿易,在東南沿海四處活動。幾經輾轉,“抵達臺灣北港、占城、呂宋、暹羅。最後(林道乾)率所部2000餘眾掌管北大年港(泰國南部)。”因此,海豐碣石衛三百餘人隨林道乾定居泰國南部。

汕尾人文歷史篇—海陸豐之“明清移民文化”探源

  1645年,海豐金錫都,楊安都一帶農民和沿海漁民在鄭亞長率領下,響應鄭成功南下勤王抗清復明的號召,相繼起義反清。最後起義失敗,義軍中一部分原為沿海居民者泛舟臺灣或出走南洋,大部分義軍則被清廷處死。出走南洋者秘密結社,倡“洪門”和“三合會”,回鄉“反清復明”。

汕尾人文歷史篇—海陸豐之“明清移民文化”探源

  咸豐10年(1860年),清廷與英國簽訂《中英北京條約》。據汕頭市地方誌載:海豐1879年從汕頭販運到馬來西亞種植園和礦場的海豐契約華工為428人。陸豐不止此數。香港是海陸豐人通往世界各地的南大門和中轉站,由於清政府殘酷鎮壓海陸豐的反清復明運動和太平天國運動,東南沿海特別是海陸豐人舉家遷港,有的經港移居美國西海岸或東南亞一帶謀生。另外,還出現了一批契約華工,部分海陸豐人被販運出洋,到美洲、非洲和東南亞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

汕尾人文歷史篇—海陸豐之“明清移民文化”探源
汕尾人文歷史篇—海陸豐之“明清移民文化”探源

海陸明珠寄語:

海陸豐客家人是臺灣第二大客家族群約50萬人左右,而海陸豐的福佬人在香港則有60多萬人!澳門跟其他海外更是難以估算…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