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還有後人嗎?有什麼依據?

錢塘安東陽


福兮禍兮的朱家後人

在中國歷史上,出身最為卑微的君王,莫過於兩個人——一個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出身乞兒,另一個則是十六國時期後趙開國皇帝石勒,出身奴隸。

朱元璋當皇帝以後,有感於少年時候的清貧和困苦,於是決心不能讓自家子孫再過窮日子,於是,朱元璋在分封朱家子孫的爵位方面,奉行極其寬鬆的政策——幾乎所有的朱家子孫,都必須過著有朝廷支付生活開銷的生活,而且生活水平要遠遠高過一般的高官。


而明朝有的親王,也將生孩子作為創收手段——畢竟,只要家裡多一個男丁,就可以多跟朝廷要一份高昂的生活費。

可以說在大明,真正幸福的,就是朱家人——可以不付出任何勞動,享受高品質的生活。

不過,這一切,到了崇禎年間,發生了變化。

崇禎時期,各地農民起義軍風起雲湧,而由於朱家盤剝了天下人三百餘年,天下人少不得要和朱家人做個總清算。因此,在明末農民戰爭中,有近半的朱家子孫被農民軍斬盡殺絕。

隨後,滿清入關,對於近親宗室,滿清採取猜忌態度,甚至部分明朝宗室,被滿清以各種名義誅殺、處死。可以說,此時,作為朱家子孫,已經是一種負資產了。


朱元璋還有後人否?

那麼,經過明末農民戰爭以及滿清入關的衝擊,朱元璋是否還有後人?

答案是肯定的。

比如說明清之際著名的畫家八大山人,本名朱耷,系朱元璋的子孫。在清朝初年,並沒有遭到滿清迫害,之所以滿清沒有針對朱耷,是因為按照古代宗法制度,朱耷和明朝崇禎帝,早已經在五服開外,怎麼輪,在法理上,也輪不到朱耷做明朝皇帝。因為危害性幾近於無,因此,朱耷得以躲過新王朝的迫害。

事實上,類似朱耷這種遠支皇族,是可以躲過清朝的迫害的。


事實上,對於和崇禎處於五服之外的明朝遠支宗室,清朝是持善待態度的,甚至雍正帝還專門冊封朱元璋後人朱之璉為延恩侯,命其負責祭祀明太祖等明朝帝王,並且這一爵位世襲罔替。民國成立以後,末代延恩侯還多次前往紫禁城拜謁退位多年的宣統帝,向宣統帝求“俸祿”,以用來養家餬口,並且末代延恩侯還表示,朱家世代感念大清的大恩大德。

此外,由於明清交替之間的戰亂,導致戶籍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受到影響和迫害,有不少明朝宗室處於避禍考慮,而紛紛改名換姓,躲避農民軍和清朝追殺。近年來,這批宗室的後人向有關部門提出要求,希望恢復朱姓,並且他們的身世,也獲得了部分歷史學專家的確認。


藤樹先生


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朱元璋在冊後裔有15.7萬人,這是我們現在能掌握的明朝官方最晚的一次皇室人口統計資料。到1644年明朝滅亡,總人數只會多不會少。

明朝276年,共封了87個親王,近千個郡王。到明末,農民起義爆發之前,明朝在全國有34個親王,還有被廢的齊王、寧王、遼王、伊王、徽王等親王家族後裔。這些人主要分佈在陝西、甘肅、山西、河南、河北、湖北、湖南、四川、江西等地,分佈較廣,人數眾多。


秦王后裔


明末逃過一劫的主要有三類人:

一是遠支宗室。

到明末,有的分支已經傳到第十一代,不但與朱元璋血緣隔得太遠,與朱元璋封的第一代親王血緣也隔得太遠,早已淪為衣食無處著落的窮苦人,這些人在明末並非是起義軍劫掠的對象,所以這部分人在明末大多得以倖存。

二是被廢除的親王宗室。

被廢的齊王、寧王、遼王、伊王、徽王等親王家族後裔,人數也很多,這些親王家都是在嘉靖年間之前被廢除的,因為廢除的早,所以平民化的也比較早,做的孽也就少,這部分人在明末也大多數得以倖存。比如著名畫家八大山人朱耷就是南昌的寧王后裔。現在第一代寧王墓的周邊就有寧王后裔守墓。

寧王后裔八大山人


三是南方的宗室。

長江以南的宗室包括江西的鄱陽縣的淮王家族、南城縣的益王家族,因為地處南方,自始至終沒有受到過李自成和張獻忠農民起義軍的襲擊,清軍打過來也沒有那麼快,這幾個家族的子孫得以有比較從容的逃亡時間。比如末代益王還逃到廣州抗清,益王家族在明末的旁支有一千多人,當時危難時機,只好四處逃生,如今江西南城縣附近就有不少益王家族的子孫。

益王后裔墓


如今朱元璋的子孫到底有多少人?沒有人統計過,也無法準確統計。據瞭解,以家族群定居下來的也有不少,比如開封、濟寧、南城、南昌、蘭州、邵陽、長治等等地方都有。有人估計,除了在明末已改姓的,目前朱姓的朱元璋後裔還有20-40萬人。


坐看東南了


你這問得,朱元璋會沒有後人嗎?你應該問朱元璋還有多少後人,我負責任的告訴你,朱元璋的後人現在有譜可查的至少有二十萬人!



朱元璋建立大明後,由於自己年少時候家庭窮苦,父母,大哥都餓死了,他和他二哥為了埋他父母都找不到地方。從小朱元璋的內心是很受傷害的,對於至親至愛之人的失去算是刻骨銘心了,於是當上皇帝后,把如何安頓好自己的親人當成了頭等大事,不但給每一位自己的直系子孫都有分封制度,更是連他們的名字都取好了。



朱元璋能把子孫後代想到的事情都安排好了,只要不是造反,基本上就是從出生到進棺材,什麼都不需要考慮,純粹的坐吃等死,那個時候又沒有計劃生育,沒事兒就生孩子玩。直到大明末年,崇禎帝時期,朱元璋的子孫龐大到全國必須用一個省的稅賦來養活了,那個時候就已經有10多萬朱姓子孫一直在坐吃皇糧。



我們就算李自成殺了一半,大清朝沒有對朱元璋的後代進行滅族似的屠殺,在大清建國時,假設只剩下一萬朱元璋的後代,這經歷了兩百多,快三百年了,你已經算算有多少朱元璋的後人!

另外,我們敬愛的朱總理就是朱元璋的直系子孫!


沉墨I方之城


明太祖朱元璋,自1368年建立大明朝起,到1644年滅亡,明朝共享國276年。

朱元璋的子孫後代,有276年的時間,進行繁衍生息。有人曾大膽推測,在明朝滅亡前,朱元璋的實際後裔人數,最多可達百萬之巨。

即使是保守估計,萬曆三十二年,即公元1604年,明代皇家玉牒上記載的宗室人數是8萬多人。明代徐光啟根據當時明朝宗室已有的繁衍速度,總結出了規律,即30年左右增加一倍。以此推測,到1634年,明朝宗室人數大概在16萬餘人。到了1644年,即使最保守的估計,前十年僅增加了4萬餘人,朱元璋此時後裔的人數也已經多達20餘萬了。

朱元璋有這麼多的後裔,從概率上來說,不管怎麼搜捕,屠殺,也是很難被斬盡殺絕的。更不要說,還有非常多的因為沒錢賄賂明朝戶部官員,根本就上不了玉牒宗譜的朱元璋後裔了。雖然這一部分,被餓死了不少。

因此,朱元璋的後裔,雖然歷經了李自成、張獻忠和滿清的數次大清洗,還是有人頑強的將血脈傳承了下來。

朱元璋建立大明後,考慮到子孫繁衍,為了防止名字重複,專門制定了取名、命字的規定。他給24個兒子的後代世系,各擬定了20個字,每個字為一世。三字姓名,姓都是朱;中間的那個字,就從世系表規定的20個字中取;而最後一個字,則按照“火土金水木”的順序來定偏旁。

比如,燕王朱棣一脈,燕王朱棣的兒子就分別取名朱高熾、朱高煦(繁體字是火字旁)、朱高燧、朱高燨等。

朱元璋後裔,除了一部分確信被殺,大部分都失蹤,沒有了記錄。這一部分失蹤的朱氏後人,應該是隱姓埋名,隱居山林、田園了。另外還有一部分,是史書上有記載,傳承下來的朱元璋後人。

國姓爺鄭成功佔領臺灣之後,一部分朱氏宗室投奔了臺灣。臺灣失陷後,寧靖王朱術桂不願做亡國奴,自盡殉國。朱術桂無子,經過清朝廷允許,過繼了益王朱怡鎬之子朱儼珍為嗣子。史書記載,朱儼珍被遣回大陸,並在1693年被清廷安置在了河南開封杞縣。朱儼珍的後裔也就定居於此。

寧靖王朱術桂有了嗣子,而益王朱怡鎬,應該還是有其他兒子在世的,只是史書中沒有詳細記載。

另外,寧王(朱棣曾答應寧王朱權平分天下,而有名的寧王朱宸濠曾發動了寧王之亂,為王守仁,即王陽明平定)的一部分後裔,在明朝滅亡後,避居江西的崇山峻嶺之中。在清末之時,他們還修訂了《江西八支朱氏宗譜》,並被妥善的保管至今。

清朝入關之後,對明宗室實行了血性的屠殺政策,直到康熙七年,即1668年,聖祖玄燁才下旨:“詔故明宗室子孫眾多,有竄伏山林者,令悉歸田裡;有改姓埋名者,姓氏皆復舊。”陰謀、陽謀用太多,就會沒人信了,朱元璋的後裔根本沒幾個應聲的,還是安心過自己的日子。因此,康熙查訪了很久,也沒找到一個朱元璋的後人。

一直到了雍正二年,即1724年,世宗胤禛才正式在漢八旗旗人中,查訪出了一名叫做朱之璉的明朝宗室後裔。朱之璉的祖父在明朝滅亡時,投降了清朝。傳到朱之璉時,已經做了三代旗人,而清朝大局已定,雍正為了收買人心,削弱反清復明的勢力,加封朱之璉為世襲一等延恩侯,並正式加入了漢白旗旗籍,負責奉祀明孝陵。

上圖為最後一代延恩侯朱煜勳照片。

這位一等延恩侯朱之璉的爵位,共傳成了十二代。最後一代延恩侯朱煜勳,在清朝滅亡後,還繼續領著溥儀的俸祿,直到溥儀被趕出了紫禁城。之後,延恩侯朱煜勳也不知所蹤。


奕天讀歷史


朱鎔基總理就是直系後裔岷藩十七世孫,朱鎔垂曾經出示過朱鎔堅由美國寄來的族譜,“徽音膺彥譽,定幹企禋雍,崇理原諮訪,寬

喜賁從”,雖然明末從武岡逃到長沙棠坡這一脈僅有幾個人,但開枝散葉一直存在,地方縣誌中也記載過朱總理的曾伯祖父朱昌琳,是當時的長沙首富,同時也是長沙近代慈善事業的開創者。朱家花園是長沙園林之首。左宗棠稱讚他“君傑士也,審矣”。

清廷只是緊著重要的都殺了,即便這樣,要說殺乾淨了,也不大可能,滿清入關的時候,估計多爾袞已經累戕毛了,即便有精力,他也沒能力做不到一個不留,雖然他也很想這麼幹。

人口普查的精確度在現代的今天都是個難題,更何況那年月,人跑了往哪兒找去,誰那麼大工夫那麼大本事查族譜挨個人間滅絕,吳應麒這一脈現在還活的好好的,您以為康熙帝不想殺麼。

舉家失蹤沒地方找去,以岷王一系來說,都是分開跑的,假如真分10隊跑,又是兵荒馬亂流民無數的年月,只要自己不說,誰認識誰是誰呀,除非像朱慈煥一樣生怕別人不知道,七十多歲了還瞎吵吵,結果全家死絕。

康熙帝也沒有到朱姓皇室子孫見一個殺一個的地步,朱慈烺、朱慈煥(朱三太子)這類皇室成員,那是決計活不成的,活到九十九也殺,小魚小蝦,沾親帶故的無所謂。

事實上,在康熙十二年,遠的不說,北京城內也有很多王室子孫,因楊起隆響應吳三桂在北京城內起事反清,所以雖然沒犯罪,但也都被清查出來流放到寧古塔,開釋後在遼寧形成了兩個小山村,近些年,猜測可能是清宮戲氾濫,竟然去尋根自己是哪個旗······我只能說是你們是日月火焰旗······O(∩_∩)O,後來他們才知道自己是朱明皇室子孫。

明朝政權尚存於世的時候,滿清尚且不怕,會怕亡國後的幾個流浪王爺麼,所以也不會鉚足了勁趕盡殺絕,他們所忌憚的是刻意挑起兩族矛盾的實際參與者和“形象代言人”,其實挑起矛盾的,恰恰是清廷自己的特權政策,而不是“朱三太子們”,皇帝們面臨兩個難題,化解矛盾說起來非常簡單,但是辦不到,封建帝王化解階級矛盾,顯然不能,太為難他了,帝王家天下,這會動搖他的統治根基。

那取締特權階層,或者至少不要搞民族歧視呢,也辦不到,皇帝也同樣有辦不成的事,他不會直接撼動皇族自身利益,宗室覺羅的利益也不能動,這都是滿清的統治基礎。平三藩,普通百姓遭殃,清兵得勝後,要班師回朝了,見人就套,老百姓都成了私產,好好的人家,舉家成了奴隸,有人上告,康熙不管,其實他也沒辦法,深知莊園奴隸制那套太過深入人心,一時間沒辦法改變。孫殿英為什麼那麼恨滿清,他爹和滿人有糾紛,當天抓大牢裡就打死了,滿人一點事兒沒有。

就朱明皇室的後續存留來看,初期多爾袞是非常照顧的,但是以順治三年為轉折點,態度發生了轉變。

這個問題就頗令人玩味了,表象上來看,是王爺們違法亂紀,不知收斂,或者不感激恩養,擅作威福,什麼私藏印綬,什麼為保護明室不被誣陷而調查取證呀,都是藉口,其實就是當時相對剛入關的狀態來說,稍稍穩定,所以就開始清算。

江西為例:大明宗室大概幾千人,全都聚集早省城,誰統計的呢?時任兵部尚書的“大名人”孫之獬,他的建議是,那麼多宗室成員聚集在一起不是沒有“危險”的,是令人擔心的一股力量,建議去向三處:

循規蹈矩的宗室成員散居本省;

好生事端的令其散居江北諸省;

心生不軌之徒由鎮守部隊“驅鎮之”

多爾袞也心生猶豫,但在轉月戶部再次奏請的時候做出了相應批覆,削除了明藩的一些特權,對明藩政策開始收緊,比如刑責和稅負方面。

後來魯王、荊王、衡王等圖謀不軌受到清洗,再過不久多爾袞清查全國明藩情況,青州有王室開始自殺,“破碗刎頸”有之,“數日不食”有之,但更多的是逃跑流落到全國各地,不知所蹤。這種情況不止青州,包括河南等地除了年老體衰或者身患重病的,大多“俱逃湖廣不知下落”。

這些都是見機較早的,逃過了後續的大清洗,跑的人太多太多了,清廷不可能滅乾淨。

為什麼清算?利益唄,你老朱家的子孫霸佔著最好的田地和資源,我們這些人剛入關還都窮著呢,每年的田稅,吳三桂就要走一半,被迫還允許其自行制錢,財政收入是很緊張的,兩白和兩黃雖然當時的矛盾不可調和,但是有一點是絕對趨於一致的,那就是資源和財富必須掌握在滿貴階層手中,所以下手的時機到了。

還有一點,各地起義軍、抗清勢力擁立起越來越多的明藩,福建、安徽、江西、湘西地區、鄱陽湖地區到處都是,多到什麼程度呢,不勝枚舉。太多太多,這對清廷的統治造成了極大的影響,所以清洗在所難免。

即便沒造反,那麼多王爺分散在全國各地,對清廷來說太過危險,這些人雖然以前也魚肉百姓,但是對士大夫集團和反清勢力來說還有相當大的號召力,這就相當於在各地埋下無數個地雷,早晚有引爆的一天,哪天哪個王爺不爽了,和當朝勳貴起衝突了,直接造反又是麻煩一堆,不如早些弄些罪名出來處理掉,這恐怕就是滿清朝廷當時所想所做的。

總結來說,朱明皇室肯定是沒有受到徹底清洗,一般來說結果無非四個,一是重要人物鐵定被殺,二是經過不同程度的打壓和清洗後認清形勢、低調做人,三是發配寧古塔,四是逃跑散落各省鄉間,甚至還有跑到深山大林隱居的。而清洗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滿清穩固政權的需要,也有防患於未然的考慮,“不思恩養”的懲罰,當然也涉及利益再分配的問題,但這個原因相對來說較小。


古今通史


朱元璋的的後人太多了,到明末就有幾十萬之多,廣泛的分佈在中國各地。由於老朱要求自己的後代名字裡都要有金木水火土,導致後來的子孫沒啥可取得,只能造字了,呵呵。

當代最有名的明太祖後代當屬前國務院總理朱鎔基先生了,看見鎔基兩字都有滿足帶有五行的要求。

朱鎔基先生是朱元璋第十八子岷王朱楩(pián)的後裔,朱楩最早就藩於甘肅岷州,後就藩於雲南,生平三起三落,最後就藩於湖南武岡(今歸湖南邵陽管轄),而朱鎔基先生就是湖南長沙人,可見其朱楩的後裔多數都在湖南省了(明代對藩王管理比較嚴格,沒事不能出封地)。而岷王家譜的排字要求如下:徽音膺彥譽,定幹企禋雍,崇禮原諮訪,寬鎔喜賁從。不過朱鎔基之子朱雲來先生似乎沒有按照這各排字。


黑水布衣


大明太祖朱元璋17歲父母雙亡,25歲以小和尚身份投軍。17年後,開建了大明皇朝。洪武帝的後宮有後妃22人,育有子女42人,其中皇子26人。他以五行用字作為兒孫的名字偏旁循環使用,並欽定了諸王的後世輩分。到明朝尤其後來的南明滅亡時,皇明貴胄遭到了清朝的追殺,但依然有不少皇家血脈通過改名換姓變輩分等方式得以延續。福垊就說三支最典型的:代王的後裔、崇禎帝的後裔及永曆帝的後裔。

代王的後裔——延恩侯



1374年8月25日,明太祖第十三子朱桂出生,5歲時封豫王,15歲就藩於大同,改封為代王。明太祖欽定代王的輩分為“遜仕成聰俊,充廷鼐鼎彝,傳貽連秀鬱,炳燿壯洪基”。1724年二月,雍正帝找到漢軍鑲白旗男爵皇明代王后裔朱延,按二王三恪制(所謂滅人之國不絕人祀也)封其嫡孫朱之璉(按輩分應該是鼎字輩,按規定名字偏旁為火)為一等延恩侯,世襲罔替。然而他享受的待遇可比山陽公劉協差遠了,不能著明服,不能行明正朔,但他們非常忠心,清朝滅亡後,也忠心耿耿。也許明朝其他族裔看不起他們,甚至不承認他們吧。末代延恩侯是朱煜勳,當年袁世凱稱帝三揖三讓時,第二個問的就是延恩侯要不要稱帝重建大明啊?延恩侯毫不猶豫地拒絕了。

崇禎帝的後裔及永曆帝的後裔



明太祖為明太宗(明成祖)欽定的字輩為“高瞻祁見佑,厚載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簡靖迪先猷”。崇禎自殺後,其子也遭到了清廷的追殺,史載皇四子永王在康熙卌七年(1708年)被滅門于山東汶上縣。可上世紀末在貴州省遵義市巷口鎮苦竹椏村,有一名鄒代清的老人自稱是明太祖第17世孫(福垊認為應該是21世孫他有明朝的尚方寶劍、一方親王印還有家譜為證。



他為我們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明末,李自成攻入北京。永王在忠臣鄒之麟、太監小趙的護送下。一路南下,隱居在偏遠的貴州一個小山村過平凡人的生活。為了感恩和安全,永王與鄒之麟假裝是父子,永王改名為鄒啟貴。為了感恩太監,鄒啟貴稱他為趙恩公。

永曆帝的長子悼愍太子朱慈爝、次子懷愍太子朱慈䇅先後在逃亡中失散,流落民間。長子後裔據說在貴州省貴陽市清鎮市(縣級),次子後裔在桂林、肇慶一帶。


福垊


朱元璋給子孫取名居然用元素週期,他的後代上至農民下至總理?如果要說依據,查血脈可能不現實。也只有家譜,可以作為參考了。
一個朝代的興衰更替,從出生要經歷取名,從成長要經歷繁衍,那麼國家的更替會給後代人帶來什麼?

尤其是那些背井離鄉皇室血脈,他們又是以什麼樣的身份生存在社會中間的呢?

弄巧成拙——名字成了元素週期表

每個人都有名字,它代表我們的獨特性。名字對於我們每一個人都是一種符號,它能潛移默化的影響一個人的性格。

古代有很多皇帝也特別看重自己血脈的取名,所以每個朝代都有自己獨到的取名方式。

比如在明朝的時候,朱元璋就在這一方面相當講究。在當時他規定子孫的第二個字要按照自己欽定的輩分取名。

第三個字必須是五行中的那幾個字作為偏旁,或者由“金木水火土”五個,其中一個組成的字。

剛開始還好,常用的字都有。但是後來隨著人口爆炸性增長,常用字不多了,否則和祖輩重名豈不是亂了套。所以明朝皇室開始造字,很多生僻字開始出現。


後來化學家徐壽,把元素週期表翻譯進來中國。但找比較複合的漢子比較困難,正好看到了朱氏家譜。於是就把朱氏家譜作為依據,根據元素特性命名。

所以朱元璋的後代名字其實也是一個元素週期表,比如“朱公錫”或者“朱勤烷”。

農民自稱朱元璋後人

2004年的時候有一個自稱自己是朱元璋後代的農民,他叫王茂堂,拿出家譜來,經過專家的驗證確實是朱氏血脈無疑,而他也確實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農民。

根據王茂堂的描述,祖先為了躲避戰亂就把後代都安置到凝固堡。這裡十分安全,所以他們這些後人才可以在這裡定居幾百年,而沒有任何外界的干擾。

因為害怕招來不必要的麻煩,所以一直隱姓埋名生活,這也是王茂堂一直沒有公開自己真實身份的原因。之所以不姓朱,也是因為怕被當時清朝追殺,所以都改了姓。

中國人心中都有落葉要歸根的老思想,所以他們這些人覺得如今沒有任何威脅了,是時候公開這個幾百年隱藏的秘密,要認祖歸宗。



這件事情已經得到先關權威的證實,所以每年清明節的時候,王茂堂帶著自己的家人就去南京祭祖,以此表達對祖先的撫慰。

當年朱家的血脈18代差不多有100多萬個子孫,那麼只有王茂堂一個脈存活下來了嗎?當然不是。

朱鎔基總理一脈是怎麼回事

除了這位普通的農民以外,還有一位大人物也被懷疑是朱家的血脈,那就是前總理朱鎔基。

為什麼要說他是朱元璋的後代子孫呢?其實從他的名字中可以看出來,他的“鎔”根據朱元璋的取名規矩看,他是朱元璋的第十八個兒子繁衍下來的後代。

所以說他的名字是朱元璋在600年前就已經起好了的,根據推斷,朱鎔基應該屬於第8代朱幹跬的兒子朱小魯。

他的家族從湖南遷徙到東北,後來又回遷到湖南,而朱鎔基的祖父是朱訪緒,這位祖父在光緒廿年的舉人,還在河南擔任過官職。

朱鎔基按照族譜應該取名為朱長庚或者朱鎔基,這是親人們對他寄予的寄託,他的童年是在湖南度過的,在九歲的時候離開棠坡。

在如今和平村的地方,還保留著朱氏祠堂,雕龍刻鳳的整體外觀,很有皇室的氣魄。

對於朱家的事蹟已經成為整個村莊的美聞,這位亂世的總理一出生父親就死了。姐弟六人將這股血脈傳承到如今,直到最後當上了總理。

這是朱家的榮耀,如今歷史已經離我們遠去,這些血脈也真實的流淌在他們的身體裡。


史之策


1

在我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中,各個朝代基本只能發展300年左右的時間便走向衰亡,沒有一個朝代可以逃脫這個謎一般的命運。今天給大家帶來的是有關於明朝的歷史,這個朝代一共發展了276年,在這兩百多年的時間裡,朱元璋的後裔從最初的49人發展為100多萬。

2

在明朝滅亡600多年之後,在河南省鄭州市的一處偏遠村落,這裡的村民卻自稱為朱元璋的後代。在這個消息被傳出之後,立刻在社會上引起了熱議,同時也遭到了很多人的質疑。這個僅有200多人的小村落,村民都不姓朱而姓王。為什麼會成為朱元璋的後人呢?



3

從這些村民的名字來看,確實是按照輩分來取名,同時和朱元璋定下的後輩名字相同。根據當地的縣誌記載,這個村子的村民祖先名為朱常氏,也就是朱元璋的第九代子孫。但只是憑藉這些並不能立刻斷定這個村子的村民就是朱元璋的後人。 在關鍵時刻,村民們拿出了最為有力的證據,族譜和家傳的寶貝。

4

在專家趕到這個村子之後,當地的老人為了證明自己皇族後裔的身份,向專家展示了祖輩流傳至今的“寶物”。這些寶物是隻有明朝皇室才能用到的,其中最特殊的一件就是一口小鍋。 在專家對這口小鍋進行鑑定之後,證明其確實是明代官窯燒製而成,一般的家庭根本不會接觸到這種東西。除此之外,老人還拿出了600多年前的朱元璋畫像,專家在鑑定之後,確認其是出產於明朝時候。



5

這幅歷經600多年的畫像的價值是無法用金錢來衡量的,可以稱得上是國寶級別。 看來這個村子的村民確實是明朝皇室後人,當時專家在鑑定之後,就建議村民將這些文物上交國家,畢竟這些珍貴的文物在上交之後可以得到更好的保護。其實當地的村民也考慮過這件事情,但由於是祖上流傳下來的東西,就這樣捐獻給國家還是非常捨不得。

6

最終村民出於對文物的保護,還是選擇將家族保存600多年的傳家寶上交國家。專家為了獎勵村民這種行為,特地獎勵500元,還為他們頒發了證書。這些流傳600多年的文物最終還是得到了很好的保護。在明朝滅亡600多年之後,這些村民還能將自己祖上流傳下來的文物保護的如此之好,沒能讓他們落入文物販子之手,這種行為非常值得借鑑和學習。


深度讀歷史


朱元璋是有後人的。這個答案的依據就是他後人的數量很多,而這些人中肯定有躲過了明末動亂和清朝追殺的。

想當初朱元璋建立大明,因為建了一個新政權,所以在許多方面都要和前朝,和其他政權不同。因此他在各方面都做出了革新。

對待老百姓,不再收那麼多稅,減少他們的壓力,恢復了社會生產力。

對待自己手下的官員,凡事都要按照法律來。要是有不作為和貪贓的,處以極刑。

對待周圍的敵人,自己親自帶兵馬去征討,一定要把他們打服為止。

對外方方面面都讓他安排到位了,對內自然也不會放鬆。這個兒子分在哪,那個兒子做什麼王都很清楚。

而且為了老朱家血脈的純正,他還給後代規定了一套起名的辦法。正是這個辦法才讓我們知道,哪些是他的後人。


不過這個辦法一會再說,我們先來分時期看看朱氏後人的生存情況,進而證明如今朱氏後人還存在。

第一段時期,明朝時期

這個時期肯定是這些朱家人生活的最滋潤的時期了。此時江山都是他們家的,而姓朱的人不是皇室就是貴族,普通老百姓是沒有使用這個姓氏資格的。

回到明朝開國時期,朱元璋已經把江山都打下來了,但是他還怕坐不穩這個位子。因為老朱家人少啊,政權的根基還不穩定。只有皇室這一脈興盛起來了,國運才能久盛不衰。

於是他鼓勵生育,並且提前為後人想好了起名的方式。不管那個姓氏都有輩,一般第二個字就是輩分。這一點不改。

但是第三個字就有講究了。他規定,皇室子孫姓名第三個字必須偏旁是五行中的一個。這個講究看起來頗有內涵,而且到時候看家譜一排排的人名下來,心裡肯定會覺得這名字起的真整齊。

在鼓勵政策作用下,到萬曆年間,1604年的一次人口普查朱氏後裔的人數為近16萬。儘管和全國5000多萬人口比還是少數,但也已經是一個相當龐大的數字。



第二段時期,清朝-民國時期

從明末爆發各種起義開始,這些姓朱的皇室日子就沒有那麼滋潤了。

因為起義這些人都是被朝廷逼得活不下去的人,最痛恨的自然就是他們這些平日高高在上而不問下層人民死活的人。

除去起義軍,關外的威脅也不小,而且他們的目標也是皇室這些人,這些權貴。因此,在這兩股勢力的包圍下,尤其是清軍入關後對皇室的殘殺,使得朱氏後裔數量大量減少。

有關資料記載,在入關後五年裡,滿人屠殺明皇室人口數量達到一萬。剩下的四散而逃,一部分逃到臺灣,躲過一劫。

後來臺灣地區被清朝打下來後,當時的皇上也沒有在追究,只是把他們四散分佈到了內地。之後這些人都成了平民,後面的動亂也沒有再影響到他們。

第三個時期,民國時期-現在

因為遠離了權力中心,這些朱氏後裔都變成了普通老百姓,人口自然也得以延續下去。

不過也正因為這樣,才不好找出現在姓朱的人中哪些是明成祖的後裔。但是有些東西真的是誰都說不準。

就是現在,在河南的一個小村莊內,存在著一群明成祖的後人。不過他們現在不姓朱,而是改姓王。村裡有位老人說是祖先清朝時為了躲避追殺才改的。


他們這一支朱氏後裔曝光後,很多人不信服。但是他們有證據。第一件證據是族譜,裡面人的取名方式和朱元璋當年規定的一樣,都是最後一字用五行偏旁。

第二件證據就更有力了,是一副朱元璋的自畫像,並且已經鑑定為真跡。現在已經被收到國家博物館中。有了這兩樣東西,這群居民可以確定是朱氏後裔。

所以說,朱元璋是有後人的。另外,不管怎樣,希望這個身份不會給他們的生活帶來困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