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那些遠去的三線廠

文 | 鄧龍

[編者按]這是一段國家記憶,鄂西地區南漳縣的三線建設是國家三線建設的一部分。雖然屬於那個激情燃燒的歲月早已過去,但三線精神卻沒有消失,三線精神是中國精神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中華民族永立世界之林的一種自強不息、開拓進取的精神!

大荊山 | 還記得那些遠去的三線廠

楔子

漳水之南,荊山以東,史載三千,地廣八百。

八百里南漳位於襄陽地區西南部,因漳河穿境而過得名。漳河全長400多華里,納千溪萬泉,穿越荊襄漳源的崇山峻嶺,咆哮南去,南漳便是漳河流經的第一個山區小縣。

上世紀六十年代中期,三線建設風起雲湧。1964年至1968年期間,位於荊山東麓的南漳縣城,不時有外地人出入,他們早出晚歸,行蹤詭秘,不走平地,專門鑽山溝。小縣城的居民私底下好奇的議論紛紛,有說是地質勘探隊到山裡探礦的,有說是修水利工程的,還有說是打山洞的,莫衷一是。

其實這些人都是帶著秘密任務而來的,他們要在這個偏僻的山區小縣執行秘密軍工廠的選址和勘測任務。

三線建設時期,國家在大荊山腹地南漳縣境內,共建設了六家軍工廠,這些企業分別是漢光電工廠、建昌機器廠、紅旗機制廠、長坪工具廠、漳河機械廠,以及湖北金屬製品廠。

大荊山 | 還記得那些遠去的三線廠

地師級別的建昌廠

在莽莽蒼蒼的大荊山脈的褶皺裡,南漳有近200座古山寨已在漫長的歷史煙雲中沉睡多年。這些山寨雄踞在群峰之巔,扼守著兵家必爭之地。

1968年,位於南漳縣沐浴區(今胡營鎮)日光大隊七里衝的胡山寨,祖輩務農的山民第一次見到一群揹著儀器的外鄉人,登上了山寨。山寨由就地取材的石頭壘成,寨子裡鱗次櫛比的石屋全沒有屋頂。走進山寨,神秘的氣息撲面而來。

這群人一不是來看風景的,二不是來考察山寨的,他們是來勘測地形地貌,準備在此地建設一家軍用無線電專用設備工廠。這群人由四機部基建局、第十設計院、中南地質勘探局、國營709廠等單位組成的選址專班。根據三線建設“靠山、分散、隱蔽”的選址原則,他們先後在鄂西的當陽、宜昌、遠安等地進行了艱苦的選址工作,結果都不很理想,最後一路來到了南漳縣的胡山寨。登上山寨,眼前豁然開朗,山腳下一條山溪蜿蜒流淌。這地方山清水秀,有山有水,位置隱蔽,完全符合三線廠建設的標準。

不久,勘測小組將踏勘結果報請武漢軍區和四機部獲批准,國營建昌機器廠正式成立,代號4504廠,廠址確定在南漳縣七里衝,產品為軍用無線電設備及配件。

1969年3月,建昌廠破土動工,主體工程由湖北建築六公司601工程連負責承建。在工廠籌建過程中,得到了南漳縣地方黨政的大力支持,南漳縣從城關、肖堰、巡檢等地的農村抽出一部分民兵,組建多個民兵營參加基建工程會戰。

工程建設者們開進大山披荊斬棘,劈山開路,遇水架橋,在荒山野嶺中建起一座現代化的軍工廠。歷時三年多,1972年12月,四機部正式同意交付驗收投產。

工廠投產之初,國營西北機器廠(陝西709廠)給予了大力支持,該廠抽調200多技術、行政和生產骨幹充實到建昌廠的各個崗位,培訓了大批青工,給即將開工生產的建昌廠以極大的支持和幫助。從全國各地高等學府:上海交大、西安交大、哈爾濱工業大學、武漢大學、重慶大學、東北工學院、華中工學院、成都電訊工程學院、北京航空學院,西北大學、西安電訊工程學院、鞍山鋼鐵學院、黑龍江工學院、吉林大學、北京外國語學院、重慶外國語學院、中南礦冶學院,以及北京技校、成都技校、浙江工業技校的大中專畢業生先後分配到廠裡,充實管理、技術崗位;後來北京、武漢、南漳、紅安等地的知青和一個營的轉業軍人都分到廠裡,一時間,建昌廠可謂藏龍臥虎,人才濟濟。

大荊山 | 還記得那些遠去的三線廠

記憶片段

記得廠裡第一臺電脈衝線切割機床試車成功,全廠頓時沸騰,連夜向毛主席報喜報。以後陸續生產出超聲波加工機床、空心線圈繞線機以及各類四機部下達的軍品任務。

還記得九頭包紗機試車時,車間內燈火通明,西北某紗廠女工調試設備,雪白細絲在工人手裡變成細細的電纜,建昌人心裡無比自豪。

印象深刻的1976年9月9日,當毛主席逝世的惡耗傳來,全廠職工萬分悲痛,悼念會上有職工嚎啕大哭。此情此景,作為三線人至今難以忘懷。

1979年12月,改革開放的號角吹響。藏在深山老林的三線軍工企業,雖然擁有一批優秀技術人才,一大批精良的裝備,但由於軍品任務銳減,加之信息閉塞、交通不便,三線企業開始出現虧損。鑑於此,國家對三線企業實行保軍轉民的策略,一批三線企業開始轉為民用生產。

由於軍品任務不足,建昌廠於1980年就開始研製開發捲菸製造設備,並形成了系列產品,創造了建昌發展史上的輝煌。

1985年,建昌廠被下放某市管理。四機部明確建昌廠為地師級,這在南漳縣所有三線企業中屬於級別最高的單位。同年11月,建昌廠獲得四機部三線調遷批准,1989年8月,開始從七里衝搬遷到新廠區,1991年初,搬遷工作全部結束,老廠無償移交給南漳縣政府。

從整個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是建昌廠發展的黃金時期。這一時期,不僅在地方,而且在湖北省乃至四機部(電子工業部)系統,都是叫得響的重點企業。花無百日紅,企業也一樣。九十年代末,由於國家對菸草行業實行兼併、重組和限產,關停了所有縣域捲菸廠,建昌廠出現了重大經營危機,超過半數的職工或提前退休,或外出謀生。

危機,危機,既有危險也伴有商機。然而,建昌在拳頭產品失去了市場的同時,新產品研發卻沒能跟上來,僅靠市場上攬點零星的活度日。市場不相信眼淚,建昌再也未能重新站起來。

遠走他鄉的漢光廠

與建昌廠一山之隔的國營漢光電工廠,代號4404,主要生產軍用雷達配件等軍用電子產品。1968年漢光廠投資興建,由南京電子管廠包建,1973年11月建成投產。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國家對三線廠進行軍轉民的調整和調遷政策,漢光廠也隨著調遷準備搬遷至某市區,後卻變更為某地區。漢光遷移外地,也不可避免地遭遇到市場經濟浪潮,最終因種種因素,被經濟大潮拍在了岸上。其舊址早已荒草連天。

有關漢光的資料甚少,限於某些因素制約,不在此贅述。

大荊山 | 還記得那些遠去的三線廠

小三線廠

三線建設時期,全國各省市區先後在本省市區興建了一批小三線廠,這些小三線也是為了戰備需要,主要生產輕型武器和彈藥,準備隨時與來犯之敵展開“省自為戰”,甚至是游擊戰。

1964年9月,國家正式確定湖北省興建9個省屬軍工廠(小三線廠),南漳一個縣就落戶4家,分別是紅旗廠、長坪廠、漳河廠和金屬製品廠。由於金屬製品廠為衛東廠的產品生產配套,1968年底,該廠與衛東廠合併,番號取消。

大荊山 | 還記得那些遠去的三線廠

帶著時代特色的紅旗廠

1967年1月,南漳縣洞溝仙女洞,紅旗廠在這裡的山溝裡破土動工,整個廠區建在涼溪溝內長4公里、寬不足50米腳下,充分體現了“山、散、洞”的時代要求,同年改廠名為國營紅旗機制廠。1970年基本建成投產,同年正式進行產品試製工作,9月第一批產品提交武漢軍區後勤部裝備部驗收合格,轉入批量生產。

國營紅旗機制廠,代號國營9611廠,建設項目為槍彈廠。

1976年生產能力超過設計能力;1977年工廠被授予湖北省大慶式企業,當年6月被五機部授予大慶式企業;1978年被授予全國大慶式企業,廠領導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

1980年年產量是設計能力的1.53倍。1981年,改革的春風吹進了鄂西崇山峻嶺,市場改革後,工廠再無軍品任務,紅旗廠的好日子便不再有了,企業開始出現虧損。1985年3月,國營紅旗機制廠下放某市管理。

在艱苦的三線建設歲月裡,紅旗廠創造了翻番的經濟指標,多次獲得國家和省市榮譽稱號,為國防建設作出了一定貢獻,在三線建設史上留下了光輝的篇章,在高速發展的今天,我們更不應該遺忘了那些常年鑽山溝、為國防建設無私奉獻的三線人。

隨著國家經濟體制調整,企業逐步轉產民用。工廠實施軍轉民後,由於計劃體制的慣性思維,缺乏對市場經濟發展規律的探索和適應,工廠匆匆上馬的民品生產線由於虧損嚴重,產品最終下馬。1981年至1991年10年間,工廠先後開發過電機、吊扇、排風扇、自行車配件等10餘種民用產品,由於市場行情及諸多因素,無一成為工廠的主導產品,企業就這樣不停地開發新產品,尋找市場,又不停地面臨失敗,虧損年年增加。

由於地處偏遠山區,信息不暢,交通不便,加之老廠駐地山體滑坡等災害事故頻發,給企業生存和發展帶來極大困難,為使工廠早日擺脫困境,工廠決定在逆境中調遷求生存。

1991年紅旗廠被列入“八五”脫困調遷單位,在從老廠搬遷到某市過程中,工廠發揚三線精神,從老廠拆下舊廠房門窗、房梁甚至磚瓦,搬運到新廠址,用於建設新廠房及職工簡易平房,節約了資金用於發展生產。整個搬遷過程艱難曲折,但始終做到了生產和搬遷兩不誤,經過多方努力,基本完成了脫險調遷任務。

國營紅旗機制廠的艱辛歷程是很多地方小三線企業的縮影,企業產品單一、交通閉塞、信息不暢等等因素制約了企業發展。即使後來企業調遷到某市區,但由於諸多原因,最終還是破產倒閉。類似這樣的三線企業倒閉的案例,不勝枚舉。

大荊山 | 還記得那些遠去的三線廠

走向彼岸的漳河廠

位於保(康)南(漳)公路旁的國營漳河機械廠,因境內的漳河而得名,儘管這個廠後來改為襄重,也難改其初生的籍貫——南漳。

漳河廠與紅旗廠都屬於小三線廠,兩個廠相距不遠,命運也極其相似。

1965年4月,湖北省國防工辦等單位組織專班到南漳選址,同年12月,漳河廠在南漳縣城關西北馬蹄莊的三條夾溝拉開架勢,正式動工興建。

那時候,一座中型工廠一般都能做到當年投資建設,當年安裝調試,當年出產品,這種速度不亞於後來的“深圳速度”。但是,漳河廠沒能做到當年建設、當年生產,直到1967年底,工廠主體工程才基本完工,可見當年漳河廠的基建難度是多麼的艱鉅。然而,就在基建剛上馬不久,1966年7月,漳河廠就開始進入邊建邊試製的狀態,經過四年的試製,1971年產品納入國家計劃生產;1972年5月,“四聯高機”終於正式出廠並裝備部隊。

歷史進入上世紀1980年代,隨著軍事科技的進步和發展,一批老式裝備逐漸退出歷史的舞臺。作為上世紀的防空武器,高射機槍難以倖免地被列入淘汰系列,隨之而來的是防空導彈家族系列的登場。

1980年代中期,國家提出“軍民結合、保軍轉民”的方針,三線漳河廠也走上了“軍轉民”之路,原來的軍品計劃也沒有了,隨之被軍轉民,下放某市管理,隨之而來的是軍品訂單幾乎在一夜之間沒有了。

漳河廠何去何從?

天無絕人之路。當初,漳河廠擁有一批技術骨幹,有若干主要設備。能做出“四聯高機”的軍工廠,還做不了民品?漳河廠立即進入民品研發製造狀態,佔領了市場高地,贏得了很好的效益。1988年,工廠在軍轉民後,實施三線戰略轉移,由南漳縣的山溝遷至某市高新區,三年後實現了生產經營中心轉移城區的願望。

上世紀90年代,漳河廠經過企業改制,完成了從國營漳河機械廠到襄重工業(集團)的跨越,但是,漳河的命運與紅旗一樣,都倒閉了。據說工廠的地皮賣給了碧桂園,變成了房地產開發項目。而漳河廠遺留在大荊山腹地的老廠舊址,只剩下一些殘垣斷壁,任由雨打風吹去。

曾經的紅旗和漳河都煙消雲散了,一個屬於三線廠的時代結束了!

大荊山 | 還記得那些遠去的三線廠

不蒸饅頭爭口氣的長坪廠

長坪是南漳的一個小地名,以這個地名命名的國營長坪工具廠,並不生產工具,而是生產輕武器的軍工企業。隨著山谷裡響起的陣陣槍聲,這個秘密被周邊的老百姓逐漸解開了。

國營長坪工具廠,代號9616廠,對口援建廠為國營626廠(黑龍江北安廠)。1966年4月,南漳縣黑山溝,長坪廠在此破土動工,三年後的1969年工廠主體工程基本完工並投入試生產。

1973年產品批量投入生產,1977年產品生產達到了工廠歷史最好水平。1978年4月,五機部決定長坪廠轉產某型武器。建廠設計的產品是某型號槍,而實際投產卻是生產另外一種型號產品,兜了一圈後,產品最終又回到建廠設計的初衷。

“4”成了長坪廠的幸運數字,1965年4月批准建設,1966年4月動工,如果不是1978年那個4月裡,五機部決定轉產某型槍,長坪廠也許與兄弟三線廠一樣,早就關門大吉了。

其實,長坪廠除了緊盯軍用武器發展以外,也很早就重視軍轉民的發展方向,由單一的軍品體制逐步轉向軍民結合體制,由單一軍品生產型向多品種經營型轉變。1983年11月,使用了18年的的國營長坪工具廠改名為國營江華機械廠。1985年,江華廠與二汽某廠簽訂了生產協議,同年又與玉柴廠簽訂協議,很快進入汽車製造行業,逐漸確立了民品主導產品——汽車配件。

這一時期是江華廠歷史上發展最為紅火時期,除發展民品外,江華人始終不忘自己是三線軍工人的身份,在軍品研製中,牢牢把握輕武器的發展方向,在銳意進取中始終站據了某型槍生產的前沿。江華廠堅持以民養軍,用民品支撐軍品的科研開發,再用軍品謀求工廠的更大發展的指導思想,不斷進行軍品研發和生產,先後研製成功某型發射器,填補了我國防爆武器的空白,收穫了可觀的經濟效益和眾多的國家榮譽。

曾經的長坪廠而今的江華廠,終於為南漳的小三線廠爭了一口氣。

大荊山 | 還記得那些遠去的三線廠

尾聲

在那個講奉獻、講貢獻的年代,三線人拖兒帶母地鑽山溝、進山洞,一呆就是十幾二十年;有的三線人三代同在一個廠裡,企業興旺時,日子還過得順利,企業在市場上打了敗仗,甚至舉白旗了,可想而知,他們今後的日子過的該是多麼的悽惶!

有三線廠老人在工廠破產大會上哭訴:“我生是三線人,死也是三線鬼”,做鬼也不離開三線廠,從令人悲切的哭聲中露出了三線人走投無路的無奈和吶喊。從年輕力壯的小夥姑娘到如今白髮蒼蒼的老頭老太太,幾十年待在三線廠,從未想到過要離開那個視為故鄉的地方,如今故鄉不存在了,為了生存,只好漂泊於異鄉他地。

當年進入南漳縣的六家三線企業,除中途遷出合併的9614廠以外,五家廠只有一家還保留著代號,其餘四家無一例外地都破產改制了,即使遠走他鄉的漢光也沒能逃避破產、改制的厄運。

連綿起伏的大荊山,還記得當年那些三線廠嗎?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