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擾中國古代多個王朝的北方匈奴是怎麼崛起的?

縹緲峰下一粒沙


在古代,對於我們中華民族來說,匈奴這兩個字無疑就是噩夢。特別是在漢朝初年,在廣大的中原地區以北,幾乎瀰漫著匈奴的氣息,強悍的遊牧民族首領冒頓單于不斷地使北匈奴的地界向外擴張,以至於匈奴勢力強大到令漢朝不敢小覷,漢朝與匈奴之間的戰爭斷斷續續進行了上百年時間。

那麼,“困擾中國古代多個王朝的北方匈奴是怎麼崛起的?”

“敕勒山,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這首敕勒歌所提到的現今內蒙古的陰山就是古代匈奴的起源之地。

在當時內蒙地區的北方草原,強大的遊牧民族匈奴人逐水草而居,氣勢強悍。根據《史記》記載,人文始祖黃帝曾經與葷粥大戰,並且把他們趕到北方。

這裡所提到的葷粥就是後來的匈奴。

而到了商的時代,由於之前夏朝覆滅,夏朝一些流民向北遷移,自然的融入到葷粥中,成為匈奴的人口核心,就因為這個緣故,匈奴人便以夏朝後裔自居。

經歷了歲月的風霜和戰亂的洗禮,到了戰國後期的時候,此時的匈奴,形式上成為一個非常大兒雜的部落聯盟體。

秦始皇統一六國時期,大將蒙恬率三十萬秦軍以霹靂之勢將匈奴部落驅逐出河套地區以及河西走廊,然後,公子扶蘇親自領軍於邊境上防範匈奴反撲。

在這種情況之下,匈奴人只好被迫向北發展,將其勢力蔓延到漠北地區。

鼎盛時期的匈奴勢力範圍東自大興安嶺起,西到中亞一帶,匈奴人的馬蹄踐踏了大半個歐亞草原,它的勢力範圍比西漢王朝還要大的多,一度成為的世界第一遊牧帝國。

漢高祖在位初期,匈奴開始不斷入侵漢地,搞得有漢一朝倉皇失措。匈奴大頭領冒頓裹挾四十萬匈奴人騷擾、攻擊漢境。漢高祖劉邦親自帶領漢軍出戰,結果很糟。

所以,以後很長一段時間裡,西漢一朝經常用和親之類的辦法來應付匈奴人。在漢朝建立初期,軍力還很強大,可是,尚且抵抗不住匈奴,匈奴的強悍由此可見。

在經歷過漫長的時間沉澱,有漢一朝慢慢的休養生息,開始呈現出人口眾多、經濟富庶、國力雄厚的局面。

時間的車輪來到了漢武帝時期,尚武豪俠的漢武帝劉徹一次次出擊匈奴,使匈奴部落在和漢朝的戰爭中,失去了絕大多數的人口,匈奴民族從此光景黯淡。

漢武帝劉徹一朝,付出了極大的代價,幾乎耗盡國力,終於把匈奴打的不成規模了。

民族也罷,部落也罷,當其失去了強大的對外擴張實力之時,其內部的分裂往往在所難免。果然在東漢時期,匈奴部族內部開始裂解,成為南北兩部,南匈奴內附漢朝,北匈奴就留在蒙古草原,可是,已經弱勢的北匈奴還要提防鮮卑人隨時對它發起的襲擊以及來自漢朝的不斷打擊,於是,北匈奴開始一路向西,馬蹄不停,竟然如秋後的洪水一樣,湧到了歐洲,建立了自己匈奴人的匈人帝國。


子由


我是金風,點擊右上角關注,歡迎評論!

首先要說的是,我們所說的匈奴人並不是一個單一的種族,而是多個民族混居的一個遊牧民族集團。據《史記》記載,匈奴人祖先源自中原,是夏王朝的遺民,因戰爭原因,部分西遷,西遷過程中逐步和西域各國的人融合,形成了後面的匈奴。



既然是遊牧民族,自然具備了遊牧民族應有的特點,在經濟上主要是以狩獵,遊牧和畜牧業為主,不事生產,生活地點隨著氣候的變化而不停轉移,就是我們所說的逐水草而居,在軍事上,遊牧民族自小和馬匹打交道,在和平時期,馬匹是他們重要的交通工具,在戰時變成了戰馬,所以匈奴人戰時徵集起兵是一件很輕鬆的事情,據《史記.匈奴列傳》記載,匈奴兵盡為甲騎,控弦之士三十餘萬,可見匈奴起兵之多,戰鬥力之強。



幾千年來,遊牧民族一直都是居住在文明地區的外圍地帶,對於文明社會的繁華都是持了一種貪婪和豔羨,當它的人口達到一定規模並出現政權以後,必然會對以農耕文明為主的文明社會發起衝擊,所以中國北方的蒙古草原也是這些遊牧民族的興起之地,在古代來說,起兵的優勢就像二戰時期德國的閃電戰,讓人防不勝防,所以在中國古代以農耕文明為主的社會當中,匈奴成為了中國古代幾個王朝的困擾也就不足為奇,沒了匈奴,北方草原依然有蒙古鐵騎的崛起,這個是縱觀中國幾千年封建社會都存在的問題。

我是金風,點擊右上角關注,歡迎評論,一一回復!


金風C玉露一相逢


匈奴族,是力量型的民族,不是智慧型的民族,而漢族,是智慧型民族,但不是力量型民族,於是產生智體矛盾,拉開智體距離,這是發展過程的短暫現象。經過先摩擦,後融合,產生新的力量平衡,穩定在一個固定的時空政體,華夏一統。力量型民族,臣服於智慧型民族,這是最後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