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為什麼要蓄鬚?專家:符合審美,從倫理上來講鬍子也不能亂剃

許多我的忠實讀者應該都知道,在古時候,我們中國男性一般都是要養鬍子的。我在之前一篇文章跟大家提過,沒有鬍子的成年男性分為三種:第一,女扮男裝;第二,太監;第三,確實不長鬍子。

如果某個人不怎麼長鬍子,那他可就慘了。因為不長鬍子在古時候是一件非常丟人的事。我們現在許多小學生喜歡罵別人是太監,但如果擱古代,一個人因為不長鬍子被別人罵太監那可是非常沒面子。然而,現在放眼我們的古裝劇,幾乎是清一色的"白淨小生"。

這樣的"小鮮肉",放在古代可就麻煩了。所以今天我就結合我們的蓄鬚文化,和大家聊一聊古裝劇中是奇葩事。

古人為什麼要蓄鬚?專家:符合審美,從倫理上來講鬍子也不能亂剃

李鴻章這一代人幾乎都是長長的鬍子,這樣的鬍子在民國之後就越來越少

古人們為什麼要養鬍子?鬍子好看的人,容易被人高看一眼

在古代的審美當中,男性養鬍子的第一個好處就是看起來比較威武帥氣。許多成功人士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鬍子長得好看。

比如《史記》中就記載漢高祖劉邦"隆準而龍顏,美鬚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隆準的意思的鼻樑高,龍顏就是額頭長得有點像龍。"美鬚髯",就是鬍子長得很好看。

古人為什麼要蓄鬚?專家:符合審美,從倫理上來講鬍子也不能亂剃

劉邦畫像

這記載不一定對,但是至少反映出當時的人們對這種開國皇帝容貌的一種想象。

類似的還有劉秀。《後漢書》把劉秀的外貌形容為:"美鬚眉,大口,隆準,日角"。意思是,鬍鬚和眉毛長得好看,嘴巴大,鼻樑高,額頭上鼓起一個"包"。

你看,在這裡好看的鬍鬚排在了第一位。

大家看過《三國》應該也都知道,關於有一個外號,叫"美髯公"。為什麼叫美髯公?因為關於的鬍子長得好看。

古人為什麼要蓄鬚?專家:符合審美,從倫理上來講鬍子也不能亂剃

《三國》中的關羽

所以在古時候,如果你的鬍子長得好看,那你可了不得。要是你去混官場,你的官運絕對是相當亨通的。

宋徽宗時期的著名宦官童貫,雖然是太監,但是由於個子高,長得魁梧,所以在官場上一直如魚得水。

童貫出師遼國的時候,最開始的時候遼國君臣一聽使者是個太監,都捂著嘴巴覺得很好笑。但是,當童貫走進大殿,遼國人震驚了。為什麼呢?因為這童貫不僅身材魁梧,而且嘴巴上還長了一些鬍子,聲音也很渾厚。

就這條件,這哪是一般的太監啊!所以從此童貫不僅在大宋吃得開,甚至被遼國人高看一眼。

在新版《水滸傳》中,童貫也是有鬍鬚的,不知道是導演不知道童貫是太監,還是故意為之:

古人為什麼要蓄鬚?專家:符合審美,從倫理上來講鬍子也不能亂剃

新版《水滸傳》中的童貫

當然了,我們拋開史書和史實不說,光從古代的繪畫中我們就能看出,幾乎所有的人物畫,畫中的成年男性都是清一色地養了鬍鬚。

比如,在鼎鼎大名的宋徽宗《聽琴圖》中,宋徽宗、蔡京和蔡京長子蔡攸都是有鬍鬚的:

古人為什麼要蓄鬚?專家:符合審美,從倫理上來講鬍子也不能亂剃

《聽琴圖》

歷朝歷代的皇帝畫像中,皇帝們肯定也都是有鬍鬚的。如果沒有鬍鬚,那肯定是朝代末期,皇帝歲數比較小。

像明武宗這種去世時比較年輕的,鬍子要偏少一些,但是,畫家還是非常用心地將鬍子畫了出來:

古人為什麼要蓄鬚?專家:符合審美,從倫理上來講鬍子也不能亂剃

明武宗

對文武大臣和民間文人們來說也是如此。

我們現在有許多明朝大臣的寫實畫像流傳下來。南京博物館就收藏了一套《明人十二像冊》,在這個系列畫冊裡,就有一個明代書法家劉伯淵的畫像。

這幅畫像十分逼真:

古人為什麼要蓄鬚?專家:符合審美,從倫理上來講鬍子也不能亂剃

劉伯淵畫像

大家請注意看,劉伯淵的鬍鬚特別少,下巴上更少,但是畫家幾乎是一根一根地將它畫得清清楚楚,清楚到你甚至能將他有多少根鬍鬚給數出來。

畫家為什麼要這麼謹慎呢?因為如果畫不好鬍鬚,或者乾脆不畫鬍鬚,這肯定就是對人的不尊敬。

像李鴻章這種活得歲數比較大、鬍子又比較多的人,一般鬍子都保養得特別好:

古人為什麼要蓄鬚?專家:符合審美,從倫理上來講鬍子也不能亂剃

李鴻章照片

古人說,"毛髮也者,所以為一身之儀表"。鬍鬚和頭髮一樣,牽涉到一個人的儀表。

從這個角度來看,明清易代,雖然服飾變了,但是蓄鬚的習慣還是繼承了下來。

當然,養鬍子可不僅僅是為了迎合古人的審美,更重要的是,鬍子實在是不敢剃掉。

古人之所以養鬍子,主要也是因為鬍子不能輕易剃

我在之前一篇文章和大家講了古人的蓄髮問題。其實古代的"發",不單單是指頭髮,從廣義上來講,鬍鬚也屬於"發"。

古人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意思是說,我們的身軀、內體、毛髮、皮膚等身上的一切,都是父母給的。

這句話後面還有一句,"不敢毀傷"。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也就是說,我們是不能隨隨便便糟踐它們的。所以,古人不僅要蓄髮,還要蓄鬚,也就是養鬍子。

古人為什麼要蓄鬚?專家:符合審美,從倫理上來講鬍子也不能亂剃

這種鬍子就算是比較好看的,但是稍微有點稀疏

如果大家看過《三國演義》的電視劇或者小說,一定對曹操騎馬踩壞莊稼、後來割掉頭髮代替割掉頭顱的情節印象非常深刻。

我小時候在看的時候就很是不懂:為什麼曹操割掉頭髮就可以免去一死呢?為什麼曹操擱個頭發,還有那麼多人組織他呢?

後來我才明白,其實頭髮在古時候是非常重要的。"頭可斷,髮型不能亂",這在古代甚至可能真是存在。

比如清軍進駐南京之後,很多人都投降了。但是當滿清開始推行"剃髮令"的時候,江南的文人們幾乎都反了。為什麼反?因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實在是太重要了。束起頭髮,我們還是個文明人;剃掉頭髮,與蠻夷何異?與禽獸何異?

古人為什麼要蓄鬚?專家:符合審美,從倫理上來講鬍子也不能亂剃

黃宗羲畫像 明朝滅亡後,文人一度非常喜歡戴這種頭巾,因為正好可以包住被剃掉頭髮的頭部

頭髮很重要,鬍鬚和頭髮的意義也是相同的。

大家可以去看一看馬躍的《貞觀之治》。這部劇有一個細節特別有意思:馬躍飾演的李世民在睡覺前,都會用一個小袋子將鬍鬚裝起來,這樣睡覺的時候鬍子就不會被壓亂了。

古人為什麼要蓄鬚?專家:符合審美,從倫理上來講鬍子也不能亂剃

馬躍《貞觀之治》中演的李世民,鬍子很好看

中國的古裝劇,到了重視一下鬍鬚問題的時候了

我們現在古裝劇,總體上是"小鮮肉"橫行。

我不是說小鮮肉的演技一定不好,也不是說不給小鮮肉試錯的機會,而是小鮮肉對自身的挑戰太少。如果導演說讓小鮮肉們養一個鬍子,他們很可能為了維護自己的形象而拒絕養鬍子。

比如在《長安十二時辰》中,易烊千璽飾演的角色雖然年輕,但已經是成年人,實際上是可以適當蓄鬚的。

古人為什麼要蓄鬚?專家:符合審美,從倫理上來講鬍子也不能亂剃

《長安》中的李必

為什麼呢?因為這部劇除了易烊千璽等少數幾個角色之外,其他的角色全部蓄鬚。這是一大進步,但是,同時也反映出了劇組在解決"小鮮肉"定位時,還存在很多困難。

這種困難肯定也不完全是易烊千璽本人造成的,也不是劇組造成的,更多的我覺得還是觀眾造成的。

既然啟用了"小鮮肉",就必須照顧到觀眾的情緒。

我之前寫過很多篇《孤城閉》的服飾方面的文章,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從預告片和劇照中發現到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除了太監和女性角色,這部劇的其他角色全部蓄鬚,除了王凱飾演的宋仁宗。

古人為什麼要蓄鬚?專家:符合審美,從倫理上來講鬍子也不能亂剃

《孤城閉》中的王凱

古人為什麼要蓄鬚?專家:符合審美,從倫理上來講鬍子也不能亂剃

包括喻恩泰在內,都是蓄鬚的

為什麼其他人都蓄鬚了,就王凱破例呢?

這事還真不怪王凱本人,也不怪劇組,原因恰恰就出在王凱的粉絲身上。

網上曾經流傳過一些劇照,劇照中王凱的嘴角邊多了一些鬍子,比如這張:

古人為什麼要蓄鬚?專家:符合審美,從倫理上來講鬍子也不能亂剃

王凱 劇照

這時候粉絲們怒了:天啊,我的男神就這麼被你們糟踏了!王凱怎麼能留鬍子呢!

所以,現在有一種說法:據說劇組為了照顧觀眾們尤其是王凱粉絲們的情緒,很可能把王凱的鬍子給去掉了。

這最終版到底有沒有鬍子,或者是鬍子出現在什麼時間點,都是存疑的。如果上映的版本缺少了鬍鬚,那隻能說這部劇還是敗給了腦殘粉。

早期的古裝劇,尤其是正劇,蓄鬚其實是常態,近些年有倒退

《大明王朝》這部劇中關於張居正這個人,讓我印象最為深刻的就是他的鬍子。

古人為什麼要蓄鬚?專家:符合審美,從倫理上來講鬍子也不能亂剃

《大明王朝》中的張居正 鬍子濃密、烏黑,而且很直

劇組之所以這麼安排,其實也是用意頗深。

在這一部裡,張居正只是一個配角。但是僅僅憑藉這個鬍鬚,即使是對歷史不大精通的人,也會感覺到這個人不簡單。

而且,網上一直傳言《大明王朝》要拍第二部,第一部的雙主角是嘉靖和海瑞,第二部的雙主角變成了海瑞和張居正。顯然,第二部講的肯定是張居正改革。

所以,第一部張居正的"美鬚髯"其實就是一個伏筆。

另外,在這部劇裡,男主角幾乎也都是清一色的全部蓄鬚。

最近在看一部老劇,叫《江山風雨情》,裡面的角色也是除了了太監,其他清一色蓄鬚。其中有一個細節非常有意思:崇禎皇帝剛登基的時候還沒有鬍鬚(17歲),後來鬍鬚漸漸長長:

古人為什麼要蓄鬚?專家:符合審美,從倫理上來講鬍子也不能亂剃

《江山風雨情》中的崇禎

到明朝滅亡時,雖然是同一個人演的,但此時的崇禎已經是一副非常蒼老的樣子了。

在早期的電視劇中,蓄鬚基本上是一種共識,但是我國的古裝劇越發展越偏離了當初的軌道。

我之前誇過很多次《明妃傳》的服飾,但裡面還是有一點不大滿意的地方:朱祁鎮和朱祁鈺兄弟,幾乎沒有出現過鬍鬚。朱祁鎮好一些,在被韃靼擄走之後留過一段時間鬍子,但朱祁鈺直到去世,依然是白淨小生的形象:

古人為什麼要蓄鬚?專家:符合審美,從倫理上來講鬍子也不能亂剃

《明妃傳》中的朱祁鈺

朱祁鈺去世時差不多三十歲,所以,缺少這麼一點點鬍鬚,總感覺缺少一點點古人的氣質。

其他的劇就不說了。不給我們來一個10倍的美顏就已經相當不錯了。

現在的很多學者和網友都認為,古裝劇在蓄鬚上越走越遠,大不如以前了。

蓄鬚,是我們的一種傳統,在影視劇中應當有所體現

先重申一下我的基本觀點:古裝劇,只要是歷史劇,儘量在服飾上、束髮和蓄鬚上,以及器物、文化等方面做得好一些,符合歷史一些,我覺得這才能真正推動中國古裝劇的發展。

同時,也能推動觀眾文化知識和文化審美能力的提升。

架空劇除外,可以適當放寬限定。包括長髮飄飄、披頭散髮,也是可以被允許的。

最近很多人給我推薦老電影《李時珍》。確實,《李時珍》這樣的劇,裡面的角色一舉一動,都給觀眾傳遞出一股濃濃的傳統美學氛圍。

古人為什麼要蓄鬚?專家:符合審美,從倫理上來講鬍子也不能亂剃

《李時珍》電影劇照 濃濃的中國風

明朝人長什麼樣?明朝人具備何種氣質?

我覺得從這一的老電影裡面,我們就能看到我們想要的答案。

我這幾期文章所講的雖然都是很小的問題,但是,只要我們把這些很小的問題、很小的細節做好,我相信不僅僅我們的影視劇能受益。

我們自己,以及我們的孩子,也將會受益。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