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上冷冷清清,商鋪關門倒閉現象隨處可見,能怪電商嗎?

yyluming


實體店和網購店鋪的競爭,這個話題總是存在誤區……

實體店鋪包含房租,人工,庫房,水電費等一些費用,還有進貨的成本,運輸費用,壓貨囤貨的資金管理,還要承擔淘汰賣不出去的風險,面對的只是城市裡面逛街的人群

平臺店鋪包含人工,網費水電費等一些用費,還有進貨的成本,運輸費用,壓貨囤貨的資金管理,有些支持一件代發無需壓貨囤貨,還要承擔淘汰賣不出去了風險,面向的是全國各地上網的用戶

你覺得實體店賺的多??那是你想的多,拿一家經營服飾的小店鋪來說,一件衣服進貨價100+運費+房租+人工+庫房+水電費,那麼可以得出,一件衣服的定價需要在120-140之間,每天要賣出去8-10件可以算保本,那麼利潤在哪裡??每天逛街的只有那麼一些人,面對的客戶不多,如果賣不出去,積壓產品了,怎麼算??拍拍自己的良心,你說實體暴利,那如果你是做生意的,你覺得應該賣多少錢??有良心的賣180,對吧??如果按照現在的經濟情況來看,一天能賣5件就頂天了,利潤200元。如果只賣一天2件呢??賠了6-8件的錢,也就是賠了200元左右……那麼,你又打算怎麼定價才能保證不賠錢呢??

你覺得網購平臺賣的好??你又想多了,還是拿一家經營服飾的小店鋪來說,一件衣服有兩個方法寄出,一個是一件代發無需進貨,一個是現貨寄出,一件衣服的進貨價格100+運費+網費水電費,那麼可以得出,一件衣服的定價需要在110-120之間,但是網購平臺面對的客戶非常多,搜同款,搜低價,所以,和實體店同樣的產品,只要每件賺10元,賣130元,一天賣20件,就是200元。

其實,就算他賣200件,估計還是賺200元……

有多少人為了省50元,去淘寶店鋪買東西呢??那就太多太多了,每天都有無數的人,在網購平臺消費,所以網購平臺店鋪不僅僅只是賺200元,但是那麼多店鋪都倒閉了,或者說不賺錢,那些錢都哪去了??

平臺服務,裝修店鋪,購買插件,精準投放引流,競拍排名,廣告投入…………等等一系列收費項目,每天不斷有人打電話說“你好,請問你是XX店鋪的老闆麼?我看你的店鋪不錯,我這裡是XX認證服務商,需不需要談合作……”

賣的好的店鋪,投資也是很大的,但是投資了,一定要做下去,這就是行業競爭,你死我活……網購店鋪為了讓自己能夠存活下去,只能是薄利多銷,與同平臺的店鋪競爭,僅此而已,並沒有想到會給實體店鋪帶來那麼大的影響…………

而實體店鋪就委屈多了,都是為了生存,網購平臺的低價格,多樣化產品,便捷的購物方式…………直接就把客戶都吸引過去了,所以就導致那麼多實體店鋪倒閉,城市資金流動過大,只出不進,大家都賺不到錢,下崗人群越來越多,老百姓越來越沒有錢,越沒有錢,越得買便宜東西,一直惡性循環…………

你的錢花在了深圳,而深圳的朋友根本不會跑到你的城市消費,那麼你們的錢還能流回來麼??10塊錢,看著不多,如果是十萬人一天的網購消費呢?一個月就是3000萬…………一年呢??這些錢是無法回到你的城市,你的城市也不是印鈔票的,早晚有一天,一些城市的經濟會崩盤…………

所以,請理性消費,不要因為貪小便宜吃大虧,愛惜一下你們身邊的實體店鋪吧,或許有一天,你著急想買個打火機都找不到地方了……或許有一天,你也會因為大環境影響而沒有錢,連買一瓶飲料都變得奢侈了……


Toooo你的森


我自己作為一個賣家也作為一個消費者,我覺得能怪電商也可以說不能怪。

在3年前我也是個純消費者角色,我基本很少進高端一點的商場,專賣店更是不敢進,也就去那種尾單店鋪或者一些什麼7號倉庫這樣的店鋪,一條牛仔褲一百多點,一件短T6-70塊錢。然後我衣服鞋子還是很少去網上買的,因為我不追求品牌,偶爾雙十一時候會買一點。在我的角度我還是比較喜歡體驗,對品牌沒有追求,合適就好,所以實體店不行我的觀點是荷包太薄了,沒有錢才是關鍵。我要是有錢閒暇之餘我還是想去商場買衣服的,試穿一下效果,不想去網上靠看模特和想象下單。

作為賣家來講,我自己是賣外貿原單鞋的,中國人多,各行業各種收入都有,很多人都對衣著打扮有要求,奈何這些外貿品牌在專賣店可不便宜,就算你工資有一兩萬一個月一年能買幾件?所以就有很多人來買,說白了還是錢的問題,每個階層不一樣,工資低的買網上一兩百的,工資還算可以的就買網上有性價比的3-5百的,總歸就是窮,想花最小錢買到高性價比東西。

實體店的成本真的讓中國大部分消費者扛不住的,好比我的鞋子,找我拿貨的基本都是一線城市,二線城市連賣我的進貨價都賣不出去,一線城市拿我的貨起碼得翻2.5倍以上賣才行,不然店租和人工根本不夠分攤。我覺得都是工資的原因,如果能工資超過消費水平,我就不信還有那麼多人網上買,

我不逃避,我大部分產品網上買就是因為我沒有錢,我有錢鬼才願意去網上看半天對比白天,看著那些商家把一個便宜貨吹得好像幾千的東西那麼好。當然還有一部分原因是網上買方便,不僅僅因為便宜,任何產品都只需要2-3天到你手上,不需要在附近盲目的找。我最近網上買的就是漁網😄,附近根本不知道哪裡買,還有就是足球,三十幾塊錢的給兒子玩已經很好了。











東莞鞋子哥啊隆


實體店鋪生意不景氣到底是不是因為電商?

這個答案是肯定的,影響肯定是有的,假如沒有電商,咱們買什麼都要走上街,比如買件衣服要去到商場,當你去買件衣服到商場逛,渴了你要買瓶水,餓了要買點吃的,也就是說在沒有電商的情況下,你想買件衣服就有可能要消費到別的!

但話轉過來說實體不景氣,責任全在電商嗎?這肯定不是的,各個方面原因湊成實體的不景氣,最主要的兩個原因:第一個肯定是電商,第二個就是房產!現在全民炒飯,人民百分之八十的資產都在房地產,這直接造成人民消費能力下降,房產價格高,直接導致實體店鋪租金這幾年飆升,租金高實體店主只能加價到出售到產品的單價中,這樣就導致實體店鋪和電商上,同樣的商品,實體店價格偏高電商,這樣肯定大部分人就會選擇電商購物!

總體就是導致實體店鋪經濟不景氣的原因就是民眾資金大部分在房地產,造成消防能力下降,正好有便宜質量差不多的電商,肯定會選擇電商處購買了!


老劉家一大家


網購發達為什麼實體經濟會倒閉?

商品本身的生產者就是實體經濟。

實體店我認為不是實體經濟,是金融經濟、房產經紀的結合體。本身不生產商品,只是租賃商鋪僱傭人工花錢進貨販賣而已。

高企的租金、不合理的利潤、分攤庫存的成本和資金成本使得消費者望而卻步,本來要一個月買兩次變成了一月一次;這是從源頭限制了消費。

真正實體經濟生產商們不是生意變好了麼?通過互聯網。比如飯店、麵店、包子店。要麼堂食要麼打包要麼外賣。比如有網店商品的生產廠家。

所謂商鋪的實體經濟不過一群販子,不生產。提供的服務除了展示還有什麼功能呢?別說售後,網絡售後不差的。

老話說的好,養魚的不及販魚的、販魚的不及賣魚的。終端零售的價格利潤最高,在技術上來說還是最沒難度和最不合理的利潤。不砍終端砍誰?

商品流轉速度變快肯定只能讓實體經濟變更好,而不是更壞。當然,開鋪子的二道販子不算。


流流口水330


1、一個沒有反壟斷、反傾銷和知識產權保護的商業環境,註定是無序競爭,不僅會導致假貨氾濫,也會讓創新失去生存的土壤。

2、房價上漲漫延開來,最終會導致各行各業的經營成本不斷上漲。在產能過剩、去庫存階段,加大了經營成本和支出,導致利潤空間壓縮,最終被蠶食掉,陷入困境。

3、財富的創造,是耕耘出來的,絕不是印出來的。用今天透支未來,這遊戲本身就是挖坑,坑太深就不怕自己上不來了嗎?

4、商業發展的目的是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同時豐富業餘生活,這是足不出戶永遠不能取代的,否則就是背道而馳。


東出西隱


和電商一點關係沒有,表面上看是由於電商迅速發展,給實體店鋪帶來蕭條,只是表象!最本質的原因是高企的房價造成實體店鋪成本大幅度增加,看到很多網友說是房東的原因,那不可能是房東造成的,因為房價高,租金肯定高!

有很多人實際上是很喜歡逛商店的,但是現實的高價格阻礙商品的價格不能和電商比較!造成越來越多的人轉向網購!

地價房價的高企,還會帶來一些行業的蕭條!我們用時間說話!


oysj2000


我作為一個普通消費者來說,現在街上店鋪冷冷清清,甚至出現關門倒閉的現象,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於近年來房租節節攀升,居民消費力下降,等因素綜合影響。



房租到底有多高呢?說出來可能會有點嚇人,以我樓下的便利店為例,面積也就是20平方米左右,一個月的租金就要3500塊錢,按照現在便利店5%的利潤率為例,每個月要銷售7萬塊錢的貨物才能夠交租金還不算其他運營費用人工工資等。


除了房租高外,競爭壓力也大,在我們這條不長的街道便利店都有7家,試想一下,那麼多的競爭者,固定的消費人群,肯定會造成一些商家倒閉關門。 而電商作為近年來新興的網購模式,之前看似創業的風口,現在也趨於飽和同樣也是競爭激烈每天也有無數的網店倒下,只是我們看不到而已。 所以現在大街上,那些關門倒閉的店鋪,都是承受不了高額的租金,沒有自己的特色,吸引不了消費者,經營不善倒閉了,不能將倒閉的責任怪罪於電商


零度精選


街上冷清,商鋪關門隨處可見,電商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但並不能完全怪電商,實體店本身也有很大的影響因素。下面我們分兩方面來講實體店現在難做的原因。

首先說說電商對實體店的影響。電商興起前,實體店一直是消費者購買產品的唯一渠道。電商開始蓬勃發展後,相關的法規並沒有跟得上發展的步伐,加上線上投入成本要低於線下成本,所以同樣的產品價格更便宜,就更有吸引力。加上網購更便捷,可以足不出戶,同時可選擇種類非常多,這就導致大量消費者轉向電商渠道購買產品。除了服務類,餐飲類和娛樂類外,賣產品為主的實體店生意都受到了電商很大的衝擊。

再來說說實體店自身的因素。近看日本,遠看歐美髮達國家,無一例外它們的實體店都沒有受到電商的太大影響。日本的實體店以極致的服務和客戶體驗著稱,消費者無論是在售前、售中還是售後,都可以受到實體店服務人員的極致貼心服務,而這些服務是電商無法替代的。這也讓日本消費者對其實體店鋪非常的支持。歐美的實體店鋪更多的是用規模和連鎖優勢規避高成本,同時也得益於他們微利的經營理念,這使得歐美國家可以出現很多類似Costco這種巨頭。當實體店鋪的產品價格低於電商時候,又有多少消費者會願意逃離實體店?

除了上述兩點原因外,還有其他一些因素導致實體店人少生意不好。比如這些年經濟經濟不景氣,比如生活壓力大逛街的人相比以前減少,比如城市化發展導致實體店增多人流分散等。這些也都是造成街上冷清的原因。


禹歧觀點


不怪電商,怪電商平臺。為什麼鼓勵和刺激電商惡性競爭?你看什麼1元購物、0元秒殺價、9.9包郵等等,哪個不是以低價吸客拉客,你微利經營,我就無利經營,他虧本經營,拼個你死我活。把實體打趴下,把同行打趴下,把整個國民經濟打趴下,就你獨活!電子商務,互聯網是好的,這是科技的進步人類的發展。但是利用這些高科技手段,在國家沒有嚴格管控的情況下,通過鼓勵商家低價傾銷拉人氣的做法,達到電商平臺賺錢的目的。太可惡了!就像某人說的"將來無商可做",現在已經基本應驗了!但是讓他沒想到的是,自己製造的這個惡魔最後連自己都吃掉了。


廣愛襄陽


電商的發展已經影響到我們生活中每一個領域,在國家社會而言電商是最壞的一種模式。

實體店提供了許多就業崗位,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實體店需要有經營執照,工商管理,政府可以收取稅金,如果是飲食有衛生部門監管,消費者有任何不滿意至少有投訴的地方。我指的是一切都有軌道,辦事的有責任心,否則是制度的問題。

電商這一切都沒有,我不知道電商有營業執照的佔百分之幾,恐怕是個位數,至於繳納營業稅的能舉手大家看看嗎?

電商肥了自己,偽劣假冒產品肆無忌憚,實體店當然也會有,但顧客會找上門來,電商都是虛擬的商店你去哪裡找,坑你一次下次換個名字太容易了。尤其是有關食物類的,那可是要進肚子裡的東西,衛生,來源,儲藏,生產人員,全部是未知數,單憑良心。政府對此應該有應對的法律,可是現在好像是零,難道真的要等到出了大問題才去亡羊補牢嗎。

我不是希望禁止電商,我自己也經常網上購物,禁止是廢食止噎的幹法,徒然顯示出無能,而是對電商應該有一套管理辦法,實體店有工商稅務衛生部門,電商的門檻太低,應該有專門的部門來管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