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了婚姻,也許我們能愛得更純真

沒有了婚姻,也許我們能愛得更純真 | 易小荷


親愛的@芳草:

騷客文藝成立兩年以來,我收到過無數的留言,但是像你這樣認真地寫上一整篇文章,對自己的生活周遭感到困惑的年輕人並不多,你連續的追問奇怪地讓我有了一個聯想——29年前,一個叫潘曉的人,在《中國青年》發表了一篇《人生的路啊,怎麼越走越窄》,在全國引發現象級的關於人生觀的大討論。

接下來咱們把你的問題拆開來探討一下:

1

婚姻是契約

<strong>

首先,我不想充當什麼人生導師,因為所有人的人生都是自己決定的。但是你問我:“難道婚姻是人生的必選項嗎?”讓我想起之前寫過的一篇文章《我為什麼再也不想結婚了》,不知你看過沒有。當然,那只是代表我的個人觀點,僅供參考。就像鄧麗君歌中所唱:“悲也好,喜也好,每天找到新發現。”

但我還是願意,再次就這個問題表達一下個人的想法。

先讓我們來理性地看看,人類社會為什麼會有婚姻這樣的制度。

最早的部落時代,實行的是原始公有制。想象一群原始人打獵之後,獵物由部落首領進行分配,這個時候慢慢慢慢會出現一些分配不公或者是個別獨佔的情況,比如說有人打獵後,跟他的兄弟倆合夥把一條最肥美的獸腿給截留了;或者有人在分配的時候,把最好部位的肉給了自己兒子,等等。這種在“人之常情”的支配下導致的分配不公越來越多的時候,原來的公有制就進行不下去,私有制逐漸興起,並約定俗成受到部落的保護。

這時候婚姻就出現了。

因為只有婚姻才能確認唯一合法的交配權,保證了“血統來源純正”的子女合法的、不受侵佔的繼承。借用一句現在流行的話來說,“我千辛萬苦打下的江山”,哪怕只是這山洞裡面所有的獸皮,這堆火,我只想留給跟自己有血緣關係的子女,這就是婚姻的契約。

馬克思說:“導向一夫一妻的動力是財產的增加和想把財產轉交給子女,即合法繼承人,由婚配的對偶而生的真正的後代。”

我非常喜歡“契約”這個詞,不管是哪個領域。可能因為對我這樣的創業者來說,它是一個頗有安全感的詞彙。

專家們認為,婚姻制度是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的象徵。想想,經歷了那麼漫長的歲月變遷,連社會制度都發生了變化,婚姻制度還能尚存,一定有它不可取代的合理性。

那麼,因為合理性,它就成為必然選擇了嗎?

這個道理就跟最近看到的那個熱門邏輯反問一樣:“清華大學那麼好,你為什麼不去考?”

沒有了婚姻,也許我們能愛得更純真 | 易小荷

2

他們都做的事情,也不代表你一定要去做

<strong>

“你一會看雲,一會看我,看雲的時候離我很近,看我的時候離雲很遠。”

我倒認為,人之所以是高等智慧動物,“智慧”的核心就在於能對自身的存在狀態不斷地發問。我們不能只是做一個順從一切制度的機器人,我們畢竟是有血有肉有荷爾蒙分泌的獨立個體呀。

所以婚姻如果是制度,那麼感情,感情有什麼道理可說嗎?

有感情的人都會同意這個答案:沒有,感情沒什麼道理可說。

博爾赫斯臨終前幾年才遇到了真愛結了婚;卡夫卡孤獨終身;村上春樹每天跑十公里強健體魄,可就是和妻子商量好丁克;薩特和波伏娃的關係有著開放式的協議;而墨西哥女畫家弗裡達則男人也愛,女人也愛。

每個人的感情形態都如此參差不一,而這些豐富和多樣性,恰恰“證明”了,你來過這個世界的。

我身邊有個鑽石王老五的朋友,是真的王“老”五,都快六十的人了,年輕的時候結過婚之後,也就不再結了。他有錢沒閒,說自己習慣了在200米的房子閒庭漫步,餓了有阿姨,出門有司機,項目多得接踵而至,自己還特別喜歡打高爾夫……似乎怎麼看,都沒有必要為這個家庭添一個女主人。

我們公司還有過一位實習生小男孩,在上海工作了四年還沒有穩定下來,94年出生的他覺得人生無望,“每個月連交房租都壓力山大,結婚?想都不敢想。”

大數據時代,持續走低的結婚率也能充分說明問題。據國家統計局和民政部數據顯示,2018年全國結婚率僅為7.2‰,創下了近10年新低。而且,毫無懸念,經濟越發達地區的結婚率越低,比如上海,就只有4.4‰,是不是很嚇人。


沒有了婚姻,也許我們能愛得更純真 | 易小荷


咱們再來看一下隔壁發達國家島國的例子——關於為什麼不想結婚,日本網友的幾條高贊評論:

1.大多數單身男性表示,不想把自己的薪水給妻子、孩子使用,所以不想結婚。

2.要把錢都放在一起,什麼都要共同分擔,這件事本身就無法忍受;也許能談戀愛,但要成為伴侶共同生活結婚什麼的,真不行。

3.收入還是大問題啊,一個人生活都不夠。

傳統認知裡對成年人組建家庭有定義需求,沒有組建家庭的人被視為不成熟、有問題、無魅力、不可信、不孝順等等。對於女性而言,壓力更大的原因就在於男性社會里的所謂“安全感”,說到底也是和財產相關。

但是時代真的不同了,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加里貝克爾教授,構建了婚姻對經濟發展有好處的理論,但也無法斷言,“結婚在經濟方面比單身的利益更大”。

所以,“單身社會”的潮流浩浩蕩蕩,雖不至於“順者昌逆者亡”的地步,但順者快樂逆者煩惱,是我們都看得到的。說不定十年後,結婚,還就真的成了一種“復古的時尚”。

沒有了婚姻,也許我們能愛得更純真 | 易小荷

3

如果可以,熱烈地去愛

李銀河老師在新書裡面說過一句話:“對於體驗過愛情這種心理過程的人來說,有愛和沒愛的界限在他們的心裡就像黑和白一樣分明,就像刀劈斧砍的刻痕一樣清晰。有一天我想你們也會到我這個年紀,似水流年,這麼多的歲月裡留下來最珍貴的東西是什麼呢?說到底,我想,還是愛情。”

儘管你在來信裡講述了自己見證過的若干不靠譜的故事,但是人生而孤獨,雖然這種孤獨和是否跟另一個人在一起並沒有關係。婚姻也許不再是通往幸福的唯一通道和標準,但是荷爾蒙引發的愛情,那是身體的自然反應,騙不了瞞不住地讓人嗨啊。

所以某種程度上,我懷疑你舉的那幾個例子,那些無動於衷冷漠茫然的傢伙,他們壓根就沒有愛的能力;他們把愛情當成一件商品,或者給自己的人生設定時間表,這是無能為力的表現,一個對於愛的美好都不懂得欣賞和享受的人,我不敢想象他們的人生有多悲催。

告訴你一個秘密:從20歲開始,我就學著獨立,自給自足。就是因為我不希望被任何別人或者事物來掌握我的人生。我不敢說自己強大,但是我越來越清晰地意識到,自己想要什麼,成為什麼樣的人。而這一切,就是因為我足夠獨立。

親愛的,生命是奇蹟,你可以成為任何人,就是不要成為誰的誰。那些只是為了取悅別人討好所謂大眾的評價體系、連自我都沒有的人,怎麼可能靠近幸福?

沒有了婚姻,也許我們能愛得更純真 | 易小荷

所以,你問我的問題,“婚姻是否是人生的必選項”?我相信你會有答案了。而不管答案如何,活在這世界上的每一天,沒有負擔地去愛,和村上春樹的那隻小熊在山坡打滾,迎接和煦的微風,感受全世界的細雨落在全世界的草地上吧。


沒有了婚姻,也許我們能愛得更純真 | 易小荷


沒有了婚姻,也許我們能愛得更純真 | 易小荷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