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癌後,她被網友大讚“好酷”:多少人,只能靠生病來活出自己?

患癌後,她被網友大讚“好酷”:多少人,只能靠生病來活出自己?

文 | 陳沉沉

01 死亡願望&生病

曾在微博看到一個真實事件。

一個女孩發現自己得了癌症,她的反應居然是:很開心。

她對朋友說:他媽的我終於要死了!

隨後辭掉工作,拿出積蓄,一個人出去遊山玩水。

令人更驚訝的是,這條微博下大多數的留言不是對女孩患癌的遺憾,而是紛紛讚揚她——

“好酷!

更多的還有對她的羨慕——

“我也好想得癌症,這樣就不用背責任了!”

類似的死亡願望,似乎很多人都有。

有一次加班到深夜,在打車回家的路上,我發著呆,突然一個念頭浮出來:

真希望自己得絕症或抑鬱症,那樣我可以心安理得地回到老家,並且進家門那一刻就開始流淚,然後被他們抱在懷裡,往後的日子被全心全意地照顧著、關心著。

有這樣想法的人,潛意識好像在說:只有病得足夠嚴重,我才有資格被愛著;只有臨近死亡,我才能理直氣壯地為自己而活。

同事小九也有相似的經歷:

她曾是個留守兒童,從小就很少見到父母。

不巧的是,媽媽決定回到老家工作那年,剛好輪到她離家幾百公里去上大學。寒暑假成了她唯一見到媽媽的時間。

她一直患有腎結石。奇怪的是,平時沒什麼感覺,但放假一回家就會反覆疼,有時還會疼到她徹夜難眠,嘔吐。

直到她發現,在學校時也會疼,但她總是能一下子忍住,而在家裡她可以放鬆地疼。

因為每次疼的時候,媽媽會用前所未有的溫情對待她:

帶她去醫院檢查,還會牽著她的手。在醫院時,她像個委屈的小孩問媽媽:萬一很嚴重怎麼辦?媽媽堅定地回應她:那我們就治。當天媽媽還會請假不上班,給她做飯。

這樣的疼痛,讓她感到安心。

小九說,她當時需要的不過是媽媽的親密陪伴,但這份陪伴,似乎一旦她身體健康,就不配得到——只有生病,被媽媽疼才變得合情合理。

可為什麼我們無法直接要,而必須這樣生病,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關心和生活?

患癌後,她被網友大讚“好酷”:多少人,只能靠生病來活出自己?


02 生病的好處


在心理學家朱建軍老師的一篇文章裡,我讀到答案。

他說:得病,是國人常用的一種心理防禦機制。

我國心理諮詢與治療工作者都知道,中國人和西方人心理上有一個很大的不同。

西方人表達自己的消極情緒比中國人更直接,他們如果有心理問題,比較願意直接對心理醫生說:我情緒很不好。

而中國人則不然,中國人較少直接表達消極情緒。很多時候,中國人會把不良情緒轉化為軀體的不適。

中國人更願意表達身體的不舒服。

這個特點在心理學上術語叫做“軀體化”。

當內心的感受、情緒無法被好好地看見和呵護時,身體就會精準地生病,來幫自己達到內外的平衡。

這樣的生病,對我們來說大概有2大好處:

第一,亮起保護自己的信號燈⚠️

我身邊沉浸在壓力中的創業者、媒體人、廣告從業者的腸胃都不太好。

因為他們一進入緊張的工作狀態,就會經常性忽視身體,例如忘記吃飯,忘記睡覺,忘記讓呼吸放緩一點。

並且這種緊張焦慮,是時時刻刻瀰漫著的。

這時身體罷工或是陷入抑鬱,都是在提醒你:朋友!你忽略自己很久了!

也給你一個契機隔離壓力源,讓身體透透氣。

第二,幫助我們更快地達到目的。

很明顯,生病的人總能得到更多照顧和優先權:

一個不願上學的孩子,用發燒和嘔吐,達到自己不用上學的目的;

一個想要被兒女關心照顧的空巢老人,通過頻發高血壓,來獲取兒女的噓寒問暖。

但我們並不是故意生病的,畢竟沒有人想要難受和費錢。

只是當我們實在太需要休息或被關心時,卻很難直接索要,所以潛意識不得不用生病的方式,悄悄幫我們做了表達。

這不禁讓人感到難過和困惑:明明已經成年,為何連照顧自己都做不好?

患癌後,她被網友大讚“好酷”:多少人,只能靠生病來活出自己?

03 不應該,不敢,不能


原因,或許可以追溯到我們的成長經歷。

我們這代人,早年潛意識都被種下了兩個“不應該”。

① 不應該得到照顧

在一個匱乏的環境中長大的人,可能會對這種感覺很有共鳴:我活著就是個累贅。

這是從小環境給我們的自我認知。

父母辛勞,情感也很粗糙,給不了一個孩子正常需要的情感回應和支持。

於是,為了幫父母省心,我們放棄那份想被照顧的孩子氣,學著成熟老練:

好好做家務,好好讀書,要給父母長臉……

長大後我們也成了一個所謂成熟靠譜的大人:對工作盡心盡責,在愛情中獨立自主,在人際裡不僅不給他人添麻煩還樂於助人……

這樣一個成熟的人堅信:只有我棒棒的,才配活在這個世界上。

為了維持“我是一直是好的”的感覺,我們不得不一直忽略自己,假裝成熟下去。


② 不應該自我照顧

在上一輩的觀念裡,自愛=自私。他們以奉獻自己為榮。

就像我們上學時,那些被老師和班幹部寫在黑板報上的優秀品質:某某同學,下課後幫助同學大掃除,樂於助人、奉己為公,特此表揚。

父母和老師喜歡的,從來都是那種“不自私的孩子”;而那些“自私”的,將會受到訓導,訓導不了的就忽略、鄙視、甚至排擠。

慢慢的,我們因為害怕懲罰,害怕不受歡迎而主動帶上道德面具、加入道德大軍、站在制高點,一起鄙視那些“自私的人”。

印象最深刻的是,小學時候會有很多捐款項目,老師會登記每個人捐了多少,然後從多到少排名,把名字寫在一個“無私奉獻”的榜單上。

每次同學們就會圍著榜討論誰誰捐了多少錢。

而當時每天只有5毛零錢的我,忍著不吃早餐攢了一週,將5張皺巴巴的5毛給了班主任。

不是因為我多有愛心,而是我害怕捐得少時,老師嫌棄的表情和同學的議論。

長大後才逐漸發現,當初所謂的“自私”,不過是我們本能的自我關懷;而所謂的“無私”,不過是權威恐嚇下的自我委屈

患癌後,她被網友大讚“好酷”:多少人,只能靠生病來活出自己?

無法得到照顧,也無法自我照顧,這個雙重困境,成了很多人不得不用疾病來表達脆弱的原因。

我們自己,和我們的環境,都在逼迫我們“無條件做個成熟的人”。

代價是,內心那個真實脆弱的「自我」不斷地被邊緣化,變得卑微、被動。

外在的成熟面具和內心的脆弱自我,經常打架:

▸表面上自己是個獨立的人,潛意識裡總想回去當個寶寶,依賴著,等待被愛。

▸表面上在人際中如魚得水,卻因為總要迎合他人而不堪重負,更多時候是害怕人群,也難以與人建立深度的關係;

▸表面上是盡心盡職的好員工,一旦遭遇挫折或否定,就會沉浸在崩塌中難以修復……

在這些內外不一的內心衝突中,脆弱不堪的自我,沒有能力捍衛自己,只好通過生病去叫停。

但若沒有覺察到這點,我們只能依賴重複生病,來讓「脆弱的自我」喘口氣,短暫地自愛一下。


04 珍惜自己的羽毛,才不會任人擺佈

關於自愛,曾在同事五花鹿的朋友圈看到她的簽名,寫著:珍惜自己的羽毛和衝動。

這是她的人生信條,她的確很認真對待自己的每一個作品,也肯定自己每一份付出的價值。

有一次我在跟她對接工作時,她拒絕了我另一個很好的項目。

我很驚訝地問為什麼?

她說自己精力有限,如果過多的承擔,可能兩件事都無法做好,還會在超負荷狀態下把自己身體搞垮。

最後,她的確把自己手頭上的作品完成得很好,幫助團隊獲得了一筆獎金,之後再全心全意地加入我。

這讓我意識到了:只有保護好自己的羽毛,才能給別人最好的支持。

患癌後,她被網友大讚“好酷”:多少人,只能靠生病來活出自己?

而相比之下,有一類人常常是在為他人做嫁衣。

他們無法自愛,無法自發地肯定自己的價值,更多時候,像是在獻祭自己。

就像最新熱播的日劇《凪的新生活》,女主凪一開始就是一個時時刻刻圍著別人願望轉的人:

為同事a做設計圖,為同事b做海報,為同事c背鍋;自己房租都付不起,還要為媽媽交各種各樣的費用;男友贊她頭髮柔順,她每天提早2小時將自己的爆炸頭燙直;男友不想被其他人知道談戀愛,在公司她就假裝不認識他……


最後她發現:自己這麼努力,但沒有什麼是屬於自己的。

她就像是一隻裸奔的鳥,羽毛炸開散落在各個地方:一些成全了同事的業績,一些成全了媽媽的舒適,一些成全了男友的尊嚴,唯獨沒成全她自己……

我的同事鼕鼕這樣形容這類人:就像每個人都有一座城堡,擁有自己的城池,而Ta卻只是一個士兵,一個忠誠的士兵,一生都為別人保衛城池。

生活中,容易生病的,似乎都是這樣的人。

當我們不再屬於自己的時候,自然也就無法為自己做點什麼。

沒有羽毛保護的身體,就像失去了免疫系統,容易被疾病入侵。

患癌後,她被網友大讚“好酷”:多少人,只能靠生病來活出自己?

05 讓情緒的還給情緒


在最後,分享一個我自己兩次從生病到恢復的經歷。

去年我做了個微創手術,好朋友去探望我時說了一句很諷刺的話:“天吶,你病了的樣子比你平時活潑多了!”

我想了想,大概是住院時,所有的注意力都在自己身上。

一點點身體感覺的變化,都會被觀察和詢問:

今天痛不痛啊?睡不睡得著?體溫如何?食慾好不好?

在術後的痛苦中緩過來時,我內心充滿對身體的感激和珍惜。

因此,身體在這樣多維度的照顧和關注中,漸漸恢復了活力。


今年初春的時候,我又得了胃食管反流病,嚴重時嘔吐、背部灼痛。

反反覆覆看醫生、吃藥,稍不留意就會復發。

最後一次見醫生時,他跟我說:藥物只能解決症狀,而壓力、焦慮這些根源問題只能你自己去處理。

後來,胃病基本不再復發了。

原因是醫生給我開了一些「抗焦慮抗抑鬱」的藥,更重要的還有他跟我說的那些話。

我意識到胃病反覆的源頭,是持續的焦慮感。

不再復發不代表焦慮消失了。

而是,當我知道自己處於壓力和焦慮之後,焦慮這個情緒就不再被我忽略或壓抑了。

我開始能敏銳地感知到它,並且學著直接與焦慮對話。

為此,我嘗試在每次不舒服的時候,規定自己當天準時7點下班,下班後不再看工作信息,隔離壓力源。

睡覺前用熱水袋敷敷自己的腹部,同步做一次呼吸訓練,讓自己身體放鬆下來。

這種簡單的自我照顧,讓我健康了許多。

但願,我們內心足夠強大,

不再忽略自己的真實感受,

也不必再犧牲身體來保護自己。

患癌後,她被網友大讚“好酷”:多少人,只能靠生病來活出自己?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