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首次在太平洋最“東”海區布放浮標

觀察者網24日從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獲悉, 10月20日,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科考隊員搭乘“向陽紅03”科考船執行“全球變化與海氣相互作用”專項2019年中北太平洋海洋環境水體綜合調查夏季航次任務期間,在中北太平洋海域成功布放一套我國管理和自主研發的多要素綜合深海浮標。本任務由自然資源部海洋預警監測司組織,海洋三所負責具體實施。

該浮標是我國在中北太平洋布放的第一套浮標,也是我國布放在太平洋最“東”的浮標。該浮標不僅可以觀測氣溫、氣壓、風速、風向、相對溼度、波浪、海流等常規水文氣象要素,而且通過感應耦合傳輸技術能夠實時觀測海洋上層的海水溫度、鹽度和深度等數據,此外,該浮標還首次安裝了海氣通量觀測系統和化學要素觀測系統。其所採集的現場數據可以通過衛星實時傳回國內接收中心。

中国首次在太平洋最“东”海区布放浮标

本文圖自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該浮標通過對海氣界面熱量通量、水汽通量、動量通量等氣象要素的長期連續觀測,有助於對影響我國的颱風生成、中部型厄爾尼諾等海氣耦合過程和機理的研究。對不同深度的海水溫度、鹽度、海流等的長期觀測能為深入研究該海域海洋環流、中尺度過程、渦流相互作用、海洋內波傳播特徵與變異機理等海洋動力過程提供實時和長期的高分辨率海洋觀測資料。該浮標的成功布放,填補了我國在中北太平洋海域的海洋環境參數實時監測的空白,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和海洋環境預報預測提供堅實的數據基礎。

在浮標研製過程中,海洋三所科學家與浮標建造單位山東省科學院海洋儀器儀表研究所就浮標的設計進行了詳細和充分的論證,特別是對浮標上首次安裝的海氣通量系統等組織了技術攻關,解決了海氣通量觀測數據的在線計算難題,確保了浮標的順利建造。

中国首次在太平洋最“东”海区布放浮标

浮標布放之前,首席科學家靖春生研究員和胡紹東船長組織了10餘次布放方案協商討論,優化了布放方案。布放時海況複雜惡劣,對浮標布放構成了嚴峻挑戰。在首席科學家和船長的指揮下,全船人員齊心協力、從容應對,順利完成了我國在中北太平洋第一套深海綜合觀測浮標的布放工作。

隊員們回想起當時的情況,覺得真是驚險萬分。作為船上的大副,陳增發親自駕駛工作艇配合浮標作業,“在大船上沒覺得3米浪有多大,可在工作艇上完全是不一樣的感受,航向很難控制住,浪打到艇上我們四個人的工作服都溼透了,雖然危險和辛苦,但我們終於還是圓滿完成了布放任務。”

作為海洋氣象專業的負責人賈村高工,主要負責浮標的布放與運行,在布放前一晚幾乎沒有睡覺,在腦海中反覆思考浮標布放的流程。船上實驗部主任彭洪武為了解決複雜海況人員無法登標的情況下浮標如何安全脫鉤且不損傷標上儀器設備的問題,專門設計了“彈性脫鉤法”,保證了浮標在吊機脫鉤後不受損傷。當浮標的最後一節錨鏈下水時,所有人臉上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掌聲和歡呼聲響起來,此刻是北京時間早上6點24分,中北太平洋海域上空豔陽高照,剛剛布放好的浮標在陽光下閃爍著耀眼的光芒。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