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陽帶“營”字的村名,暗藏著怎樣的歷史?

南陽帶“營”字的村名,暗藏著怎樣的歷史?

文|風行臥龍

在南陽盆地,一些後綴帶“營”的村莊星羅棋佈,這些“營”字名的村落一般規模較大,歷史悠久。探究其形成原因,原來都是有故事的。

首先,南陽的一部分“營”字名村落,和明初的洪洞縣強制性遷民有關。

經過元末明初的戰亂,本來人口較多的南陽盆地變得人口稀少。據統計,南陽府五州十三縣只剩下692戶4893人。人口危機已相當嚴重。

大明王朝的統治者,決定從人多地少的山西移民,來開發荒無人煙的河南、山東、安徽等地,南陽盆地在此時迎來了一批移民。

這批移民是政府組織,強制遷移的,說起來都是血淚!

南陽帶“營”字的村名,暗藏著怎樣的歷史?

在遷徙的過程中,為防止百姓逃走,官兵將他們用長繩子串聯起來,百姓需要大小便,便大聲喊“解手”,官兵解開手讓他們去大小便,解手一詞慢慢成了上廁所的代名詞。

當時,明王朝把洪洞縣作為一個移民站點。政府先制定了移民條例,按照“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的原則,實行家庭名額分配遷民。剛剛經歷戰亂的山西百姓前途未卜,都不願離開故土,紛紛抵制。無奈,官府使用了誘騙的方式完成了這次移民。

官府到處宣揚,凡是不想移民的,都到洪洞縣廣濟寺大槐樹下辦理手續,不到者必須遷走。人們上當了,紛紛到大槐樹下辦理手續。殊不知,這是一個圈套,官府調集大批官兵把他們團團圍住,全部押送中原各地。很大一部分來到了南陽盆地。

在押送的過程中,洪洞移民按軍事編制,形成了一個個以“營”為單位的小隊。到達遷徙目的地後,他們仍然以“營”為單位,就地安居、耕作、生活,逐漸建設起以“自己姓氏+營”命名的村莊,如“張營”“王營”“李營”“趙營”等等。

南陽帶“營”字的村名,暗藏著怎樣的歷史?

兵農結合的屯田

第二,“營”字名村莊的形成還跟軍屯有關。

明代實行衛所制度,幾個府為一個防區,設衛。衛以下設千戶所、百戶所。兵數大抵以五千六百人為衛,一千一百二十人為千戶所,一百十二人為百戶所。南陽的衛所主要有南陽衛、鄧州千戶所、唐縣中戶所、南陽中護衛(唐王府)等。這些衛所也是明代屯田力量,兼具軍事守備職能和農業生產職能。

這些衛所、軍屯的駐地就是百姓心目中“軍營”,在駐地及依託駐地形成的村落,就稱為“x營”了。這在南陽相關《地名志》中多有記載:

大陳營:系明朝南陽衛上元寺屯陳姓屯官所建村莊。韓營:明初為南陽唐王中護衛屯田處。大龔營:明唐王中護衛軍屯田營地。中營:系明代唐王中護衛屯田駐兵營地。王營:明代衛所軍屯田處,原屯官姓王,故名。田營:明代田姓建村於南陽衛屯田營地旁。李營:明代李姓建村於南陽衛屯田營地旁。高營:明朝高姓建村於南陽衛屯田營地旁。賈營:明朝賈姓建村於南陽衛屯田營地。大徐營:明代徐姓建村於南陽衛屯田營地旁……

《嘉靖南陽府志》記載,南陽縣有南陽衛屯田45處,南陽中護衛屯田 16 處;鎮平縣有南陽衛屯田8 處,南陽中護衛屯田6處;唐縣有屯田21處;鄧州有南陽衛屯田12處,南陽中護衛屯田2處;新野縣有南陽中護衛屯田5處。 軍屯越多,後來形成的“營”字名村落也越多。

另外,元朝的探馬赤軍在南陽盆地屯聚、牧養,曾經的駐軍之處也是形成“營”字名村落的重要原因。元朝末年,南陽尚有屯田61處,規模巨大。南陽城北的達士營,就是元代的屯駐兵營。

細細探究,慢慢分類,好多村名頗有意思。探究帶“營”字村名,打撈一段記憶,講好一個故事,瞭解那血淚的、奮鬥的、斬荊披棘的建村史,也許能緩解這鄉村的落寞。

(完)

(文化影響力)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