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燕棄守齊南天險穆陵關,使得劉裕軍隊長驅直入

穆陵關,位於山東省臨胸縣城南,座落在峰巒高聳,山谷狹窄的沂山主峰東南側,依山立關,四向險要,素有“齊南天險”之稱。穆陵關歷史悠久,早在周惠王二十一年(公元前656年),就聞名於世。據《左傳》記載,魯嘻公四年,齊桓公伐蔡侵楚,楚成王質問說:你住北海,我在南海,這不是風馬牛不相及嗎?為何來到我的國土?管仲回答說:

我們齊國的邊界,東至東海,西至黃河,南至於穆陵……管仲說的穆陵,就是指的穆陵關。到齊宣王時(公元前319-前311年),齊國疆域擴大,在穆陵關兩側修築長城,東至光光山,西至大坡頂,長約45公里。這一段長城,都建在山嶺上,就地取材,以石砌築。

南燕棄守齊南天險穆陵關,使得劉裕軍隊長驅直入

穆陵關

後來,齊國為防禦魯、楚入侵,就把以前零星修築的長城連接起來,並加 延長,西起平陰,東至膠南縣夏河城東南5公里的琅琊臺,蜿蜓曲折,綿亙500餘公里。穆陵關是齊南的門戶,在古代戰爭中發揮過重要的作用。東晉義熙五年(公元409年),南燕主慕容超興兵搶掠東晉的淮北地區。東晉大將劉裕奮力反擊,率兵征伐南燕。慕容超召集群臣商討對策。大將公孫五樓提出三條對策。上策是,據守大峴天險(即沂山),阻其前進,曠日延時,沮其銳氣,然後派騎兵絕其糧道,再派將率兵從兗州而東,形成腹背夾擊。

南燕棄守齊南天險穆陵關,使得劉裕軍隊長驅直入

劉裕征伐南燕

中策是令各州依險自固,儲備足夠的糧食和物資。然後堅壁清野,使其野無所掠,運糧不濟,又求戰不得,旬日之間,不戰自退。下策是,把晉軍放過大峴天險,出城迎戰。驕傲自信的慕容超,不採納其上策和中策,不聽眾將的勸諫,堅持要把晉軍放進大峴天險穆陵關,想在平原上角騎兵衝擊,消滅晉軍。開始,東晉軍隊害怕南燕據守穆陵天險,使自己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但進到穆陵關,竟沒有發現守軍,劉裕不禁大笑,對部將說:大軍已過天險,將士必有死戰之心,莊稼遍野,無缺乏軍糧之優,我已勝利在握了。劉裕揮軍長驅直入,在臨胸城南與燕軍展開激戰,拼殺了一天,不分勝負。

南燕棄守齊南天險穆陵關,使得劉裕軍隊長驅直入

劉裕在臨胸城南與燕軍激戰

劉裕便派一支軍隊,繞到燕軍背後,一舉攻下臨胸。這時,慕容超才知棄關的危險,但為時已晚,只好下令向廣固(南燕都城)撤退。劉裕緊緊追擊,燕軍大敗,10餘名大將戰死,大批軍需物資落到晉軍手中,連慕容超的車輦、玉璽也被晉軍奪去。慕容超退守廣固,晉軍圍城攻打,城破被俘,南燕從此滅亡。穆陵關歷經烽火狼煙,關樓雖然早已不見,但記載明代嘉靖年間重修關樓的石碑卻仍屹立關前。春秋時期修築的長城遺蹟清晰可見,有的殘牆高達1-2米。現在新沂至益都的公路從此通過,穆陵關仍是控制南北交通的要塞。

南燕棄守齊南天險穆陵關,使得劉裕軍隊長驅直入

慕容超退守廣固

穆陵關所在的沂山上,風景秀麗,名勝古蹟甚多。主峰玉皇頂,海拔1000多米。周圍有峰29座,幢蓋縱橫,巍峨險峻。萬松凝寒,千流沸漾,沂、沐、獼、汶四河均發源於此,蜿蜓迴環群峰之間,氣勢磅礴,景色誘人,素有“泰山為五嶽之尊,沂山為五鎮之首”之說。宋朝初年於東麓建東鎮廟,祀沂山王,現在殿已不存,僅存元、明時期的石碑,龜跌龍首,古樸渾厚。玉皇頂高聳於群峰之上,峰頂有巨石探出,名日“探海石”,可觀東海日出,可嘗“沂山晚翠”勝景。由此上行2公里,峭壁摩天,危巖若墜,瀑布飛濺,是為“百丈崖”。崖高65米,絕壁如削,山陡谷深。

南燕棄守齊南天險穆陵關,使得劉裕軍隊長驅直入

穆陵關主峰玉皇頂

雨季山水四出,激流噴湧,至崖騰空而下,形成瀑布,如白練懸空。晨曦初上,水霧中虹霓七色,尤為勝景。崖下積雪,夏初仍不消融,寒氣逼人,古人有“百丈瀑布六月寒”之說。懸崖中腰原有仙客亭,楹聯上寫著“山靜凝神氣,泉水識道深”。崖北有呂祖洞,古松橫出石縫,天矯凌空,稱“萬年松”。石壁上鐫“海嶽”二字,大一丈有餘。近年來,這裡已利用瀑布水源修建了水電站,到夜晚,無數盞燈猶如滿天星斗落人間,把穆陵關暉映得更加雄偉壯觀。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