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因為名字太複雜而被迫改名,如今京郊山村吸引眾多遊客


爨底下村是北京西郊門頭溝齋堂鎮一座小有名氣的古村落,其最被人熟記的緣故當然是那個複雜的村名——爨,這個字恐怕第一次看見的人都會覺得頭暈,當地人開玩笑說當年刻公章的同志也是覺得頭暈,所以把爨底下村簡化為川底下村。在很長的時間這個簡稱作為這個村的正式名稱被廣泛使用,包括現在村子裡的門牌號碼都寫的川底下村,直到最近20年當地旅遊開發,才恢復了原名。

“爨”這個字上頭是一個繁體的“興”,中部一個林字,下面一個大字和火字,只要記住“興林大火”就會迅速學會這個複雜的字。在當地人嘴裡“爨”字有很多解釋,一種說法是大火燒林,越燒越旺;還有種說法是一個灶臺的象形文字。

爨底下村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村落,據專家考證有400年以上的歷史,現在村子裡有幾十套四合院,大多清代後期所建,少數民國時期,其中有一些保留得十分完好。而隨著近年來旅遊開發,到此旅遊的人越來越多,原本人口不多的爨底下村一下子熱鬧起來,很多外面來的人也來此租房開發民宿和餐飲,現在走在村子裡會發現很多院落都在翻新甚至重建。


這些新興的旅遊產業使得整個古村落不僅有了民宿和飯店,也有了咖啡館這樣的地方,園藝上跟傳統北方山村也有了變化,可以稱得上新老結合。

這是一家餐廳在門前設置的具有創意的廣告,把他們家賣出的羊腿標明出來,至於這個數字是真是假有多準確,可能也沒有人會真的去較真了吧。

爨底下的古民居具有濃郁的北太行山區風格,同時相比其他山區建築又明顯更為精細,很多建築保留了優美的石雕木雕,具有重要的歷史和藝術價值。而更精彩的在於整個村子的地形設置非常符合傳統“風水”,村落依山而建,四面山頭均可對應青龍白虎朱雀玄武,整體上坐北朝南,呈扇面形展開,當地人說是一種元寶型。

正因為與眾不同的建築特色,爨底下村吸引了許多遊客前來參觀。

另外也吸引了很多畫家、美術學生、繪畫愛好者前來寫生作畫。

他們來自不同的地方,年齡也有年長有年幼,繪畫風格也豐富多彩,有國畫、水彩、油畫,即便現在山裡已經很冷,他們也穿著厚厚的衣服在村子裡坐上一整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