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4歲喪母,遭神祕身世所折磨,無度揮霍後,唯剩人格不可屈辱

1950年,無錫舉行了一場文藝宴會,在演出即將結束時,一位戴著墨鏡的病怏怏的先生被扶上舞臺。他坐在話筒前,顫巍巍拉起一首光涼如訴的《二泉映月》,絃音嘈嘈,扣人心絃,臺下賓客滿席,場周旁聽者錯錯,全都沉浸在他的音樂聲中,先生不顧身體乏痛應邀拉了一遍又一遍,脫帽向聽眾示意,他說:我給鄉親們拉琴,拉死了也心甘情願!

他便是著名的民家藝術家——阿炳,這場演出結束後3個月便病逝了。與或跌宕、或婉轉的音樂不同,阿炳的一生充斥著悲痛、彷徨、掙扎與清苦,但他以音樂為刀槍、以街邊、路口為戰場,遇惡鬥惡,遇魔殺魔,始終沒有彎下過鋼鐵般的脊樑。

阿炳原名華彥鈞,自小與寡居的母親生活,因為沒有父親,他被周圍人看成沒爹的野種,總受欺負,性格敏感又自卑。他4歲那年,母親自殺死了,他在姨媽家生活了幾年,之後被帶進了道觀,讀了三年私塾。

他的師父華清和是道觀觀長,擅長樂器,琵琶、二胡、笛子、鼓無所不通,華彥鈞在他的影響下也對音樂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為了學習各種樂器,他日夜練習,吃了不少苦頭。天賦與努力給了他回報,在道教會上,華彥鈞憑藉自己的演奏一舉成名,小小年紀便被人尊為小天師,生活風生水起。

他4歲喪母,遭神秘身世所折磨,無度揮霍後,唯剩人格不可屈辱

但好事總難長久,1918年,他的師父病重,去世前告訴了他一個驚天秘密——自己是他的親生父親。華彥鈞母親早前結過婚,但丈夫和孩子相繼去世了,她心中悲痛,想到河邊尋短見,結果遇到了正在演奏的華清和,被他的音樂吸引。

兩人一個寡居,一個是道士,本該守著各自本分,但卻對彼此生了情,並且生下了華彥鈞。這段感情有違傳統道德,受盡世人唾罵。他的母親被前夫的家人視為恥辱,被百般刁難、聲討,不堪侮辱,自盡而亡。

這些秘密如陣陣驚雷,將華彥鈞的美好生活劈了個粉碎。為人不恥的身世將小天師拉下了神壇,父親的去世與對出身憤恨日夜折磨他,華彥鈞內心的巨大痛苦無處排遣。不久,他通過朋友接觸了鴉片,常常流連於煙館、妓館,沉溺與聲色犬馬,彷彿只有這樣才能讓他忘卻痛苦。

原本接任了父親的館長之位,經濟上很富裕,但在無度的揮霍下,華彥鈞的家產在數年間消耗殆盡,身體也除很大問題,幾乎雙目失明。終於在1927年,道觀將他掃地出門了。

他4歲喪母,遭神秘身世所折磨,無度揮霍後,唯剩人格不可屈辱

沒了道觀庇佑,他不得不想辦法維生。早年的放縱生活毀掉了他的身體,他無法從事體力工作,只好拿出自己的樂器,開始了賣藝生活。從此華彥鈞從世上消失了,街頭巷尾多了一個拉二胡的瞎子阿炳。百轉千回後,阿炳過上了最清貧、平凡的生活,但也在街頭觸摸到了更真實的世態炎涼,於是他將自己的一腔熱血都用到了音樂上,開始專注創作。

阿炳生活落魄,但他始終保持了自己正直不阿的是非觀。聽聞地主姦汙年幼的丫鬟,阿炳便編了曲子沿在大街小巷表演,喚醒了民眾的正義之心,最後地主被人聲討得不敢回鄉。軍閥出重金請阿炳到家裡表演,他不肯卑躬屈膝,斷然回絕,因此被痛打一頓,他回去後編曲大罵霸權軍閥。

阿炳憂心國家,痛恨日本侵略者,曾專門演奏過《義勇軍進行曲》,並且將抗日故事編成曲子演奏。章士鈞卑躬屈膝去給日本做了漢奸,後來被殺了,阿炳便將他的故事編成《漢奸的下場》到處傳唱。

他4歲喪母,遭神秘身世所折磨,無度揮霍後,唯剩人格不可屈辱

阿炳這樣的品性深深為人感佩,當地無人不知這位有大義的賣藝者,百姓都贊他有賢者之氣,人窮不窮志氣,人窮不窮口舌,人窮不窮聲名,他也因而得名“三不窮”。阿炳賣藝過程中創作了200餘首樂曲,只有《二泉映月》、《聽松》、《昭君出塞》、《寒春風曲》、《大浪淘沙》、《龍船》等少數作品流傳下來。

1948年阿炳因肺病吐血,身體急轉直下,無法再走上街頭,只能以修樂器維生。1950年夏天,中央音樂學院專門登門為他錄製樂曲。9月,他在音樂會上演出,12月,這位名傳四海的民間音樂家病逝。為紀念阿炳,無錫為其建雕像,舊居設為景點對外開放。

“有些人活著,但他已經死了,有些人死了,但他永遠活著。”無錫的街道上再沒有那消瘦佝僂的、帶著黑鏡的賣藝先生,但阿炳的音樂和事蹟卻永遠留在了這個世界上。百年過去,再沒有人嘲諷他糟糕的身世和人生,沒人鄙薄他一貧如洗的生活,只有人銘記、懷念他淤泥不染的人格,堅定不屈的意志。

參考文獻:

《阿炳傳》

"


分享到:


相關文章: